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2020-12-24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

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明朝皇帝漫畫)

大明王朝國祚276年,共傳16帝,依次是:朱元璋(洪武帝)、朱允炆(建文帝)、朱棣(永樂帝)、朱高熾(洪熙帝)、朱瞻基(宣德帝)、朱祁鎮(正統帝)、朱祁鈺(景泰帝)、朱見深(成化帝)、朱祐樘(弘治帝)、朱厚照(正德帝)、朱厚熜(嘉靖帝)、朱載垕(隆慶帝)、朱翊鈞(萬曆帝)、朱常洛(泰昌帝)、朱由校(天啟帝)、朱由檢(崇禎帝)。

觀察明朝皇帝的名字不難發現,朱元璋之後所有朱家子孫的名字都是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的,為了便於理解和發現規律,我們選取其中的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為例加以說明,他們相鄰二者之間都是父子關係。

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的五行部首依次是:木、火、土、金、水、木。

很明顯,從朱棣到朱見深,五代人完成了一個循環,到朱祐樘又用回「木」字旁。但是,順序卻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金木水火土」,而是「木火土金水」。精通國學的人會發現,這個順序遵循的是「五行相生說」。

(五行相生相剋圖)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有言:「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中國的五行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是相互生成的關係,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明朝皇子的起名規則是朱元璋定下的,其第一準則就是尊奉「五行相生說」,即父子之間的五行屬性必須是「相生」關係。

比如:朱棣與朱高熾父子是木生火,朱高熾與朱瞻基父子是火生土,朱瞻基與朱祁鎮父子是土生金,朱祁鎮與朱見深父子是金生水,朱見深與朱祐樘父子是水生木。完美契合,絕無偏差。

(朱元璋)

朱元璋用五行相生理論給孫後代起名字,其中蘊含著他對朱家子孫和大明江山的美好祝願,寓意朱家子孫生生不息,枝繁葉茂,寓意大明江山千秋萬代,永不斷絕。

但是,這種創意固然很好,卻在不久後引發了難題——隨著朱家子孫指數式增長,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的字明顯不夠用了,既不能重名,又不可以用寓意不好的字,所以只能用生僻字。

暫且不說朱家王爺中怪名輩出,僅以明朝皇帝論,明孝宗朱祐樘[chēng]的「樘」、明世宗朱厚熜[cōng]的「熜」、以及明穆宗朱載坖[jì]的「坖」都算得上是生僻字了,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認識的人也很少。

(隆慶帝朱載坖)

說到這裡,倒是應該感謝朱元璋以及朱家子孫,至少他們讓中國人多認識了不少生僻字。

再發展到後來,連生僻字也用盡了,就只能學武則天自己造字了。於是,誕生了一大批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新字。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生僻字和自創字只用於明朝宗室的名字中,直到清朝末年,著名科學家徐壽翻譯化學元素周期表,正當他為找不到合適的字代表相應的化學元素髮愁時,猛然想起來朱明家譜中有大量可用的「金」字旁漢字,於是就愉快地借用了。

(元素周期表)

所以,明朝宗室的名字確實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很高,比如:朱公錫、朱慎鐳 、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效鈀、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翊鉻。

另外,化學中很多有機物的名字也是「抄」的朱家族譜,比如:朱勤烷、朱孟烷、朱悅烯、朱定烷、朱瓊烴、朱顒炔、朱厚烷、朱厚烴。其中的「烷」、「烯」、「烴」、「炔」都被定為有機物名。

也就是說,並不是明朝宗室的名字「抄」了元素周期表,而是元素周期表「抄」了明朝宗室的名字。朱元璋的一個無心之舉,竟為化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歷史上驚人巧合,明朝皇子們的名字和化學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
    在中國古代起名字是一個非常講究的事,尤其是在重血緣,重傳承的社會。好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人們的名字不至於太奇葩。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是個例外,如果將明朝朱家的族譜和元素周期表放在一起對比你就會發現,朱元璋子孫的名字佔據了大半個元素周期表,就問牛不牛。
  • 明朝王爺的名字放一起,竟然是一張元素周期表
    有人說,「元素周期表」的創始者是朱元璋。這個說法,驚呆了我。可是,再一看明代宗室的名字,我好像明白了什麼!且看明代宗室子孫的名字。紅圈的地方,就是朱元璋子孫的名字與無素周期表重合的字為什麼朱元璋子孫的名字和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這麼高,難道,朱元璋真的能「未卜先知」。其實,這是一個「巧合」,而這個巧合和朱元璋的強迫症有關。
  • 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特立獨行」?嫡長孫就能為所欲為嗎
    那麼,朱雄英作為朱標的嫡長子,他有怎樣的人生際遇,他的名字又為何在明朝的眾多的皇室子女中顯得尤為特殊?我們首先從明朝皇子皇孫的取名規則講起。 常有人詼諧得說朱元璋為元素周期表做了巨大的貢獻,子子孫孫枝繁葉茂,為了滿足五行命名規則,他的子孫們不得不絞盡腦汁,甚至開始造字,比如朱慎鐳、朱同鉻、朱在鈉、朱恩鉀等,這些字也成了高中時元素周期表常見的字。
  • 元素周期表?明朝皇帝名字為何獨具特色?原來是朱元璋早有安排!
    在皇室成員方面,朱元璋主要規定了皇位繼承原則和皇室成員的起名原則。皇位繼承原則與歷朝歷代的宗法原則相差不大,概括起來不外乎八個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是一般性原則,當皇帝沒有兒子的時候則選取和皇帝血緣關係最近的弟弟繼承,如嘉靖繼承正德,崇禎繼承天啟。而起名原則則相對複雜,咱們重點說說這個起名原則。
  • 你知道明朝的歷代皇帝他們的名字為什麼這麼起名嗎
    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而起名則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名字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因為那時的人們特別是在元朝和明初的時候,窮人的名字往往都通俗易懂,如朱元璋的原名就是重八,就是出生於九月十八日而得名的。後來參加抗元大業而改名朱元璋,因為還未統一中原時,兒子們已經出生,所以朱元璋就從孫子輩開始制定了一個現在我們仍在通用的「輩分族譜」。
  •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明朝皇子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不是普通的王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藩王。1370年),天下初定,為穩固江山,實現長治久安,朱元璋做了兩件大事,其一是封賞功臣,其二便是分封皇子。比如清朝的皇子,很多也是封了王的,如:果郡王胤禮、恭親王奕訢。但是,清朝的王爺都是虛銜,沒什麼實權,與明朝的王爺是天壤之別。 再說說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原因。 朱元璋之所以將兒子們封為藩王,初衷有二:其一,抵禦外敵,抗擊北元;其二,拱衛王室,取代功臣。
  • 明朝宗室身為天潢貴胄,為何淪為廢物?這事要怪朱元璋、朱棣
    說明朝宗室是廢物的人不是我,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他是這麼說的,「為宗藩者大抵皆溺於富貴,妄自驕矜,不知禮義。至其貧者則遊手逐食,靡事不為,名曰天枝,實為棄物」。顧炎武是明朝堅定的支持者,曾投身南明小朝廷,抗擊清朝,他為何要貶低明朝宗室呢?
  • 作為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朝代,明朝皇族耗費財政支出你難以想像
    對比下被吐槽的清朝,清朝只有清初八旗圈地,加在一起還沒這幾個王爺多,而且清初就禁止了,並且清初還免費給百姓分地(更名田),而明朝都到明末了皇室還在圈地。此外,在歷史唯一全部宗室世襲罔替制度下,明朝皇族耗費著大量財政支出。明朝是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的朝代,明朝所有皇子全部封世襲罔替親王、親王的世子不降檔承襲世襲罔替親王。
  • 明朝皇帝取名規則是什麼?如何一眼看出誰是朱元璋的子孫?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這幾位明朝皇帝也因此躥上了熱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位皇帝的名字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每個人的名字都大有講究,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明朝皇帝取名的那些事。古時候的世家大族在給子孫取名的時候往往要講究字輩。
  • 朱元璋後代按周期表起名,但元素周期表清朝時才發明,誰抄襲誰?
    然而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順序居然與明朝眾多皇室子弟的名字高度重合,這讓人不禁浮想聯翩難道在我國的明朝朱元璋早早的就發現了元素周期表的奧秘了嗎?首先,有一部分人表示很有可能是歷史的偶然性,導致明朝時期出現了與元素周期表相當類似的皇室子弟名稱。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也為了減少皇子們的爭鬥,各個朝代的皇帝都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方法。在這些減少奪嫡的方法中,明朝26位皇子守邊疆不得入京,清朝皇子截然相反,不許離京,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中的利弊一目了然。
  • 康熙皇子允祥被圈禁十幾年,可明朝有個皇子被幽禁了五十五年
    明朝明英宗兵敗被俘,後被放回。後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在南宮幽禁八年。明朝還有個皇子,卻被幽禁了55年,這個皇子叫朱文圭。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門,佔領南京,結束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朱棣也成為一統王朝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
  • 明朝皇帝起名字,不知不覺起了半個元素周期表
    首先,有許多規則中的一條,規定你不能重複你的長輩的名字,尤其是父親、祖父和一些更有名的能叫他們名字的長輩。如果你重複一遍,這意味著你不太尊重長輩。 仔細研究明朝皇帝的名字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朱元璋後代的名字基本上是帶有「金木火、水和土壤」激進分子的字符。由於黃金字符的字符非常有限,明太祖不想和他的祖先同名,所以他創造了許多不尋常的字符,就這樣不知不覺他創造了元素周期表的一半。
  • 明朝的兩個王爺,卻是當時世界級的科學家
    明朝的藩王,在人們心目中一直都是蛀蟲一般的角色,因為明帝國後期為了供養宗室,實在是靡費甚巨,苦不堪言,甚至在很多學者眼裡,明朝的宗室是明朝後期財政破產,導致帝國滅亡的一大因素。但是,導致明朝宗室種種弊端的根本原因,是帝國初期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尤其是有進無退的政策,導致兩百年後,宗室龐大到至少十幾萬人,其中有大量的級別很高的藩王,一方面帝國財政根本供不上這麼多的宗室,另一方面家財再多也經不起這麼多人分,宗室後代又受到了太多的限制,等於被圈禁,以至於明後期出現宗室被活活餓死的現象。
  • 明朝皇帝世系表(傳承、輩分、頭像、追尊)及其特徵
    (手機請橫屏觀看,可點擊放大)明朝皇帝世系大致上比較平穩,波折出現在三處:第一,眾所周知,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以藩王入主帝位從此大明皇位世系,由「太子家」轉到「燕王家」,是明朝歷史上第一次以小宗代替大宗。第二次,明武宗無子嗣,大臣選中其堂弟世宗繼位,世宗為了給自己親父興獻王爭取「皇帝」的名分,與大臣發生「大禮議」之爭,最終獲得勝利。這是明朝第二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朱元璋從明朝建立起,就一直在開枝散葉,直至明朝滅亡時,在短短276年的時間裡,子孫後代人數已高達100萬之巨!這個數字在當時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據《明史》和《明實錄》的記載,在明末時期全國總人口約5000萬--6000萬。
  • 明朝的宗室困局與北疆危機——以嘉靖朝朱充灼叛亂為例
    明朝初期,屯政制度嚴明,邊軍糧餉保障及時。然而,到明代中期,北疆局勢開始惡化,一方面,屯政不斷遭到破壞,以屯養軍變得難以為繼,募兵制興起,募兵之外,增以客兵,諸邊軍費快速增長,民運與年例數額急劇膨脹隨著明朝中期財政危機的加劇,邊軍軍餉撥付日益「不給"且「餉給不時",守軍士氣低落,戰力不振。另一方面,北邊的軍事壓力卻逐年遞增。正統後,明蒙攻守異勢。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明太祖有二十多個兒子,他的長子朱標被他冊立為皇太子,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朱元璋並沒有選擇其他皇子作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永樂皇帝很快就把明朝的首都遷到了他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原來的首都南京被降成了陪都。至此之後,明朝的首都由南方轉到了北方,那麼後人為什麼沒有把朱棣之後的明朝叫做北明呢?
  • 封建王朝巔峰的清朝,為什麼沒有明朝錦衣衛那樣的特務機構?
    明朝的特務機構總稱為「三廠一衛」,即東廠、西廠、內行廠和錦衣衛。這是中國古代特務組織的巔峰,赫赫有名。其實,清朝皇帝當然需要特務機構,也設立有特務機構。只是它比較隱蔽,沒有象明朝錦衣衛那樣的特務機構的名聲響亮。
  • 為什麼明朝的戲那麼少
    中國導演很少碰明朝的戲,原因有三:一、市場的接受度,二、導演缺乏駕馭重大歷史題材的能力,三、題材敏感中國的影視劇場,清宮戲比比皆是,年年有新片,而以明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卻極為稀缺。276年的大明,自元末朱元璋起兵,直至崇禎煤山自縊,其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恢宏氣勢是清朝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