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小農出身的大一統帝國皇帝,因此雖然已是九五之尊,但一些小農的特徵仍然在他身上有著強烈的反映。比如在「家」和「國」之間的平衡問題上,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完全在於傾向於「家」,逆歷史潮流而動事實所謂的「分封制」,造成藩王尾大不掉之勢,最終釀成叔侄相殘的局面。另一「小農意識」 的反映即,他在世時已經規定了他之後二十一代子孫的「字輩」,儼然一個極權的家長形象。
朱元璋為了使大明帝國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於洪武二年開始編纂《皇明祖訓》,其中規定了諸多涉及大明帝國制度、政策以及皇室的準則,如設定「不徵之國」等。在皇室成員方面,朱元璋主要規定了皇位繼承原則和皇室成員的起名原則。皇位繼承原則與歷朝歷代的宗法原則相差不大,概括起來不外乎八個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是一般性原則,當皇帝沒有兒子的時候則選取和皇帝血緣關係最近的弟弟繼承,如嘉靖繼承正德,崇禎繼承天啟。而起名原則則相對複雜,咱們重點說說這個起名原則。
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們起名都是單字,且名中帶「木」,如「朱標,朱棣,朱樉」等。從他的孫子輩開始,起名必須要雙字,且名字的第一個字(不包括姓),即「字輩」朱元璋已經提前規定好。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個兒子,每個兒子一系的「字輩」都不一樣,每一系朱元璋規定了二十代的字輩,之後不斷循環。從第三代,即朱元璋的孫子輩開始,名中最後一個字按照「火,土,金,水,木」的偏旁順序來取,這也是五行相生的順序。
比如太子朱標一系的字輩如下: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從朱標的兒子這一輩開始,因為是「允」字輩,且最後一個字中需要帶「火」字旁,所以朱標 的兒子叫「朱允炆」;而朱允炆的兒子則是「文」字輩,最後一個字帶「土」字旁,所以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叫「朱文圭」和「朱文奎」。但太子朱標一系因為靖難之役而死的死,失蹤的失蹤,最終只剩下了朱文奎一個獨苗。這位「皇子」一直被關押到天順年間,即明英宗復闢之後才放出來,不久即去世,究竟是否留下後代現在無從考證。可以說,就歷史記載的角度來看朱標一系是斷絕了。
燕王朱棣一系的字輩則是:
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按五個字對五行的順序,對照明朝自朱棣以後的各代皇帝名稱會發現完全符合。明仁宗朱高熾(火),明宣宗朱瞻基(土),明英宗朱祁鎮(金),明代宗朱祁鈺(金)[與朱祁鎮為同父異母兄弟],明憲宗朱見深(水),明孝宗朱佑樘(木),明武宗朱厚照(火,四點底這一偏旁與火同義),明世宗朱厚熜(火)[與朱厚照為叔伯堂兄弟],明穆宗朱載垕(土),明神宗朱翊鈞(金),明光宗朱常洛(水),明熹宗朱由校(木),明思宗朱由檢(木)[與朱由校為同父異母兄弟],崇禎太子朱慈烺(火)。
由於明朝皇位只傳了十代,且清軍入關後不少明朝宗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紛紛改名換姓,朱元璋定下的字輩也很少有支系繼續沿用。
所以,朱高熾和朱允炆雖然是一輩人,但因為兩人屬於不同支系,所以字輩並不一樣。但值得注意的是,朱標在朱元璋尚未統一天下之時曾經有過一個兒子,因為當時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尚未編纂,所以這個孩子取名相對隨意,叫做「朱雄英」。但可惜這個孩子早夭,否則大明王朝繼承人之位就是他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