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2020-12-07 騰訊網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但若論硬實力,唯有明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封建王朝時期,凡是有王爵的人都可稱王爺。以唐朝為例,李世民登基前為秦王,郭子儀立功後封汾陽王。一般情況下,一字王為親王,品級最高,兩字王為郡王,品級稍次。

明朝皇子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不是普通的王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藩王。

(明朝王爺劇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天下初定,為穩固江山,實現長治久安,朱元璋做了兩件大事,其一是封賞功臣,其二便是分封皇子。

朱元璋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借鑑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的藩封制度,並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為藩王,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之所以只封了24個藩王是因為:嫡長子朱標是太子,無需封王,而皇二十六子朱楠直至朱元璋最後一次分封藩王時還未出生,並於不久後夭折,所以沒來得及封王。

明朝唯一一個非朱元璋直系的藩王朱守謙,是明初著名將領朱文正的兒子。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也就是說,朱守謙是朱元璋的侄孫,也是朱家血脈。明朝建立前夕,朱文正因犯錯被廢黜,但朱守謙卻一直備受朱元璋的喜愛和厚待。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大封天下時,朱守謙有幸與叔叔們一起被封王,就藩靖江府。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先說說藩王與普通王爺的區別。

所謂藩王,即有自己封地(藩屬國)的親王或郡王,他們是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

明初的藩王,不僅有封地,還有官署和軍隊,其權力和地位都遠高於普通王爺。比如清朝的皇子,很多也是封了王的,如:果郡王胤禮、恭親王奕訢。但是,清朝的王爺都是虛銜,沒什麼實權,與明朝的王爺是天壤之別。

再說說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原因。

朱元璋之所以將兒子們封為藩王,初衷有二:其一,抵禦外敵,抗擊北元;其二,拱衛王室,取代功臣。

(明朝疆域示意圖)

抵禦外敵,抗擊北元:朱元璋雖然滅了元朝,但明朝初期,來自北元殘餘勢力的威脅仍不容小覷。朱元璋把最重要的北方軍事重地分封給了年紀最大、能力最強的幾個兒子,其目的就是讓他們守國門、衛國土。

從效果上來看,藩王們大多不負所望,戰功赫赫,尤以皇四子燕王朱棣和皇十七子寧王朱權最為突出。朱元璋對皇子們的表現也十分滿意,曾發出如是感慨:「朕無北顧憂矣!」

(明朝功臣劇照,前排為李善長、劉伯溫)

拱衛王室,取代功臣:

明朝的分封,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不設異姓王。

異姓不可封王,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祖訓。終大明王朝276年,只存在過一位異姓王——忠勇王金忠。

朱棣打破祖制封歸降的蒙古王子也先土幹為王,並賜漢名金忠,實乃權宜之計。而我們常說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等,無一例外,都是死後追封,並非真正的異姓王。

同樣的,沐英也是死後才追封的黔寧王,沐家世襲的只不過是黔國公爵位。所謂的沐王府,實際上裡面從來沒有住過任何姓沐的親王。朱元璋秉承著家天下思想,對兒子十分信任,對功臣十分不信任。他將能封的兒子全部封為藩王,鎮守在全國各地,就是要逐步用朱家子孫取代異姓功臣,實現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長治久安。

(明成祖朱棣畫像)從效果上看,朱元璋的這一目的也算是達到了。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朱元璋謀略出眾、能徵善戰,兒子們也不差,個個出類拔萃,確實是朱元璋的好幫手,大明朝的好藩王。

但是,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並非盡善盡美,而是存在重大缺陷。那就是,藩王的實力太強,尾大不掉,直接威脅到中央統治。

朱元璋雖然規定了藩王們「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但並未在根本上限制藩王們的權利,尤其是在軍事上給了他們過多的支持和自由,以至於發展到洪武后期,很多藩王甚至有實力與中央一較高下。

再加上,朱元璋晚年越過二十幾個兒子,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引起了藩王們的強烈不滿,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起「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這一切,都是朱元璋親自埋下的禍根。

(靖難之役中的朱棣)

總體來說,朱元璋的藩封制度有利有弊,短期內實現了既定目的,長期看卻形成重大隱患。為了消除這種隱患,朱棣登基後加大了對藩王的限制,規定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只作為宗室享受一定的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也就是說,永樂之後的明朝藩王,實力大大削弱,威脅大大減小。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根據《天潢玉牒》的統計,到了明朝末期,朱家宗室達到了60萬之巨。如此龐大的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沒有收入,完全靠國家供養,是一項龐大的財政開支。追根究底,朱棣只是將政治風險轉化為了經濟負擔。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明朝最特殊的藩王——靖江王
    在歷朝歷代皇子封王那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唯獨明初王爺的含金量比較高。朱元璋統一天下後,為了穩固江山,實現長治久安,朱元璋一面封賞功臣,一面分封皇子。朱元璋建立了藩王制度,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為藩王。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也為了減少皇子們的爭鬥,各個朝代的皇帝都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方法。在這些減少奪嫡的方法中,明朝26位皇子守邊疆不得入京,清朝皇子截然相反,不許離京,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中的利弊一目了然。
  • 清朝王爺表面風光消遣,為什麼內心悲涼?這不是想要的生活
    明朝時期實行的是「一子承襲,餘子降等」的宗藩制度,並且有屬於自己的封地,明朝末年,數量龐大的宗室子弟成為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 清朝吸取明朝教訓,將重新制定了新的宗室制度,被稱為「降襲制度」。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愛王,聽王,扶王,戀王:太平天國王爺的封號到底有多奇葩?
    我國古代封了許多王,這些封王的稱號大多都是有一定規則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採用東周時候的國名,這也是最常見的一類,比如秦王、晉王、楚王、齊王等等。這類稱號的封王是所有爵位中最高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字王」。
  • 古代的王爺都有哪些名稱?
    「王爺」——這個對於中華歷代王朝宗室最高等級男性成員(除皇帝外)的稱呼主要是盛行於清代,而且是相當口語化的稱謂。雖然在明代中晚期宮廷內中就有了「皇爺」(稱呼皇帝)、「小爺」(稱呼太子)這種尊稱,市井小說中也有了「某某爺」的稱謂,但是終明一代,朝廷及官員都是用「某王殿下」、或者「殿下」來稱呼被封授王爵的宗室高級成員,平民百姓中也沒有「某王爺」這種稱謂。朝廷及地方官府正式文書上則一律以「某王」註明,如果涉及先代諸王,則以王號加諡號稱呼,如「秦慜王」、「寧靖王」、「興獻王」等。
  • 清朝皇帝的兒子都能當王爺?不!有的只能當上貝子
    其中,親王、郡王被稱為王爺。 我們知道,明朝時期,對王爺爵位的授予比較寬鬆,只要是皇帝的兒子,一般都能獲得王爺爵位。幾百年下來,明朝王爺泛濫成災,對國家財政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訓,在宗室爵位的授予上比較慎重,沒有大開口子。 清朝立國之初(後金),努爾哈赤並沒有設置親王和郡王,宗室爵位最大為貝勒。
  • 作為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朝代,明朝皇族耗費財政支出你難以想像
    周王擁有開封的稅課權,潞王佔有河泊所26處,潞城縣的商稅被賜給了清源王,屯留縣的則歸遼山王所有。這還不算啥,天啟皇帝一次賞桂王、惠王、瑞王每人三萬頃(300萬畝)良田。還有景王、潞王四萬頃(400萬畝)良田。成都附近70%土地歸蜀王,河南一半土地歸王爺。光這幾位王爺就圈地就超過二十萬頃(兩千萬畝地)了。
  • 在明朝做藩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明朝做藩王那是極爽的一件事,如果不是在明朝首封的藩王或者明末動亂斷糧逃命的藩王,那麼可以說是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吃喝玩樂只要不作妖不造反不狂躁不抽風,那真是享盡人生富貴。明代的藩王是個廣義上對王爵的統稱,有內藩親王,郡王和外藩邦王三種。
  • 朱元璋最長壽的兒子,12歲封王,72歲去世,為何3次被貶為庶民?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光兒子就二十六個,皇長子朱標和四皇子朱棣最為知名。這些皇子之中,有的小時候就夭折了,比如九皇子朱杞,生於公元1369年,即明朝建立的第二年,未滿周歲因病夭折,實在令人惋惜不已。八皇子朱梓,與丞相胡惟庸走得很近,朱梓的嶽父於顯,以及小舅子於琥,因胡惟庸牽連被殺,朱梓嚇得睡不著覺,聽說父親朱元璋派使臣來找他談話,竟然帶著妻子自焚而亡。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清朝 鐵帽子王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 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
  • 從「秦王晉王」到「禮親王睿親王」看我國古代王爵封號的變遷
    王爵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除皇帝外最為尊貴的職業,在歷朝歷代的官位品級中一直是超品,榮譽俸祿等更是超過一般官員一大截。對於普通官員來說,能夠封王拜爵對於整個家族及後世都是莫大的榮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王爵的封號也在不斷的演變。
  • 一百多萬皇族後代,明朝的王爺們「吃」垮了大明王朝?
    但是,在給錢又給房的同時,老朱也限制著這些王爺們,而且這種限制在明中期的時候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在明朝中期的時候,皇室擔心各地的王爺們聯合地方勢力作亂,於是規定親王們只能夠生活在府裡,甚至如果想要出府玩一玩,都需要專門派人去向皇帝提出申請。
  • 沒有藩王造反的朝代,比清朝還穩定,王爺:連封地都沒有
    藩王,又可以被叫做王爺。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藩王之亂,一直是個很普遍的問題。如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的朱棣靖難。加上明朝的龐大藩王階層引發的問題,促使清朝採用「僅保留幾個無權的鐵帽子王外,對大部分宗室採用逐代降級」的策略,大力削減藩王宗室的勢力。那麼,問題就來了,宋朝究竟是靠什麼,才能完全扼殺藩王的勢力,做到在防止藩王造反這一方面上,比清朝還穩定呢?
  • 康熙皇子允祥被圈禁十幾年,可明朝有個皇子被幽禁了五十五年
    明朝明英宗兵敗被俘,後被放回。後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在南宮幽禁八年。明朝還有個皇子,卻被幽禁了55年,這個皇子叫朱文圭。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門,佔領南京,結束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朱棣也成為一統王朝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
  •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共有26個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而且,他的子嗣很旺,共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後來又繁衍成百萬之多之多的明朝宗室子弟,而明朝的藩王之中最長壽的當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了整整92歲,他是代王朱桂的後代。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究其原因,除了皇位所帶來的巨大吸引力讓這些康熙皇子們無法拒絕外,康熙的一些有意和無意的安排,也讓他的這些兒子們不甘心於只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進而選擇了「富貴險中求」,參與到了「九子奪嫡」之中。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的時候,在「宗室爵位制度」上與明朝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
  • 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國內雖有幾個零星的籓王造反,除了燕王朱棣,其他都屬於小打小鬧。但就是這樣的明朝,整個國家的財政從中期開始就一直是辛苦支撐。即便軍費開支不算巨大(晚明另說),外加明王朝的官員薪水已經是歷代最低,朝廷仍然常常發不出薪水,經常以折色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