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2021-01-11 騰訊網

如果要細數中國歷代最窮的朝代,當真非明朝莫屬。一般而言,各個朝代開國之初,通常會迎來一段人口上升和稅收大增的增長期,隨後便是一段年歲的承平盛世,繼位的皇帝也得以在祖輩攢下的家底支撐下揮霍,或是大興土木如隋煬帝楊廣,或是對外擴張如漢武帝、唐高宗及乾隆,當然也有關起門自己吃吃喝喝的北宋皇帝等等。

總體說來,如果沒有強大的外族崛起(軍事開支,通常是王朝財政的最大支出),如遼金之於北宋,或者內部的叛亂,如黃巾和安史之亂等,朝廷的財政收入基本可以維持開支,不說大富大貴,求個溫飽還是沒問題的。

一、含著木湯匙出生的帝國

明朝卻是個例外,明朝的財政狀況自開國之初就不甚寬裕,永樂一朝國力還算強盛,但明朝中期開始,國家財政很快就陷入了危機,彼時蒙古草原上的部落雖然仍不時騷擾明帝國的北部邊境,但早已遠不如他們的祖先強大,東南沿海的倭寇則是隨著明朝海禁令而週期性地起復,而努爾哈赤的女真還只是東北的小部落,尚未統一女真各部。

國內雖有幾個零星的籓王造反,除了燕王朱棣,其他都屬於小打小鬧。但就是這樣的明朝,整個國家的財政從中期開始就一直是辛苦支撐。即便軍費開支不算巨大(晚明另說),外加明王朝的官員薪水已經是歷代最低,朝廷仍然常常發不出薪水,經常以折色代之。

何謂折色,就是以實物代替銀兩發給官員,最著名者,便是在萬曆元年由張居正主導的胡椒蘇木折俸事件。具體來說,就是所有在京公職人員的月俸,一律以國庫裡堆積如山的香料胡椒和染料蘇木來折抵,但是市場的供需法則是不可違逆的,京城的市場上一口氣出現了數萬斤胡椒蘇木,導致價格立刻崩盤,價格之低,致使官員根本無法餬口,最後僅三個月便叫停政策。這次的事件之所以著名,並非因為是第一次發生,而是朝廷做的太過分。

二、重農抑商

明代的財政困難,其實是骨子帶來的。導致財政困難的因素,撇開晚明巨額的遼東戰事費用,主要有兩個部分,首先是稅收進項的大幅減少,其次,就是龐大的內政開支。首先說稅收,朱元璋身為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屌絲逆襲案例,骨子裡對農民跟土地是有特殊感情的。對於那些做買賣的商人階層,是相當不待見的,認為他們不事生產。

他還曾下令,商人不得穿絲。如此先入為主的心態,自然大大影響明朝的政策制定與執行。首先,明王朝以田稅作為帝國稅收的主軸,恢復了兩稅制(夏稅秋糧),並以實物交納為主。為此明朝曾多次丈量天下土地,繪製成著名的魚鱗圖冊,此後更被清朝所沿用。以此類稅收作為國家主要稅收的一大好處便是,減少官員都過錢糧匯兌中飽私囊,也避免了官府巧立名目盤剝百姓。然而只從相對有限的土地中收稅的政策,勢必造成稅收減少。據統計,自明朝中期開始,田賦稅收長期以來維持在2700萬石(由於氣候因素外加土地大量兼併,隨後開始遞減),這個數量約是明朝整體收入的四分之三左右。對比四百年前的北宋,大概只有一半不到。其中最大的差距便是商業稅,首先自明朝開國便頒布海禁令,禁止海外貿易,使宋元以來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就此沒落。此外,還大幅降低商業稅的稅額。根據洪武年間的一份聖旨,商業稅定為「三十稅一「,就是三十分之一,這使得明朝的稅收遠遠不如宋元。

三、回到明朝當王爺

除了稅收進項減少,明代的巨額內政支出,更是一大負擔。其中最大的支出便是奉養朱元璋遍佈天下的龍子鳳孫們。朱元璋規定,皇子封親王之後,每年的俸祿最低萬石,是明朝一品大員的七倍之多,這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皇莊等各種賞賜。

每一個朱家子孫的一生消費都由朝廷買單。一個王府成員自十歲起就開始領朝廷俸祿,凡遇生辰慶典或是結婚,更有朝廷發放土地及婚禮費用等,以至於當時的人不禁感慨說:「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於前代矣。」且自靖難之役後,藩王被嚴加看管,不準離開所居地,也不得與任何官員來往,甚至即便是兄弟間,二王卻不可相見。

在這種強監管的政策下,藩王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如流水線般地多生孩子,因為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俸祿。在這個生育競賽下,常看到官員呈報朝廷的一些荒謬喜訊,諸如某藩王有高達一百多個子孫,要請朝廷派人查戶口,而同時也會看到令人心寒的財政數字,例如河南山西兩省的一年稅收,還不夠供養該省的王府開銷,如此下來,國家的財政當真陷入死結。朱家子孫從開國的朱元璋跟馬皇后兩人,一路演變到明末的數萬人以上,怎麼看都像一窩兔子阿。

相關焦點

  • 成也白銀,敗也白銀:看明朝政府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對於大明王朝來說,為什麼原本有著如此繁榮的白銀收入,但最終卻因為白銀的緣故覆滅?這其中與中國的歷史國情,和當時的限制有著明確的關係,看明朝政府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真可謂"成也白銀,敗也白銀"。在這之後,明朝政府端正了態度,試圖改變銅錢的這一困局。但是這意識或在亡羊補牢,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由於貨幣制度的缺陷,導致了明朝的財政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局面。因此,尋找新的貨幣替代成為了當時迫切的需要。
  • 「創作開運禮」歷史上最窮的大朝代:明朝是怎麼窮死的?
    但歷史上偏偏就有這個一個王朝,因為其紊亂的財政政策,導致了國家的滅亡,那就是明朝。明朝的滅亡表面上是內憂外患導致兵戈四起,最終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但實際上其根本原因是窮死的。明朝最後窮到什麼地步呢?
  • 浙江一座「一手好牌打稀爛」的城市,經濟發展的有點「可憐」
    對於浙江一「一手好牌打稀爛」的城市, 經濟發展地有點「可憐」,您有什麼看法嗎?年齡越來越大,才發現一個道理:要麼讀書、要麼旅行,總之靈魂和身體,必須要有一個「在路上」,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有意義!
  • 明朝的兵役制度發展史
    因為軍戶承擔了很多職責,所以明朝廷在賦稅方面給了他們一定的優惠,一般軍戶家裡耕種的田地在三頃以下時,可以免除他們雜役,軍戶如果出了三個壯丁,那麼家裡剩餘的壯丁也不用再服役了。要知道農業社會普通民眾的徭役是很繁重的,這樣規定其實在一定程度是減免了軍戶的徭役,讓他們安心做好為國徵戰的事情。
  • 一個官員能窮到什麼地步,明朝三位神仙級別的清官!
    導言很多人一提到明朝就會想到貪腐,這一點無可置疑,客觀來說是朱元璋超低的工資制度,但這並不能成為官員貪腐的藉口,內因才是最主要的,官員應該從自身找問題。在明朝,官員貪腐的必修技能就是火耗和淋尖踢斛,這兩個好處他一個都沒利用。每月就靠那點俸祿過活,家裡窮得叮噹響。
  • 為什麼明朝的戲那麼少
    對明朝研究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如果能夠拍出電視劇,一定是精品。事實上,曾經有一部《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7分。玩豆瓣的,都知道這個分數意味著什麼。然而,除此之外,明朝戲再難尋精品,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淺析明朝補服圖、紋與明朝禮法的關係及內涵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是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在古代,有許多制度來維護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包括禮儀制度、服飾制度等等。《周易·繫辭》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乾坤」,這裡有一個觀念是「上衣下裳」,區分了衣服的上下,天下就能大治,這就包含了要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等級制度的意思。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那麼窮呢?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勤勉處理朝政,使明朝一度中興,他也贏得後人的讚譽。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向明孝宗上奏書力陳兵政十害,引起明孝宗的重視。劉大夏說:「跟百姓一樣,很窮。」明孝宗就不解了,又問:「士兵有軍餉,行軍又有行糧,為什麼還這麼窮呢?」劉大夏回答:「士兵的軍餉被將帥剋扣了一半,又怎麼會不窮呢?」明孝宗大為沮喪,感嘆說:「我執政這麼久,居然不知道天下軍民這麼窮?這皇帝是怎麼當的?」《明史》:其年六月再陳兵政十害,且乞歸。帝不許,令弊端宜革者更祥具以聞。
  • 由成吉思汗「建立」,後被明朝沿用的千戶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
    上圖——蒙古軍隊中的軍官那麼始於金、盛於成吉思汗時期、後來還曾被明朝沿用的千戶制度,曾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明朝開國初期,軍事制度大多沿用元代舊制,其中就包括自金代延續下來、被成吉思汗進行改造過的千戶制度。
  • 明朝為什麼能圈粉無數?
    亮點2:動畫小劇場趣說歷史腦洞大開的動畫中插,神還原歷史名場面和人物內心OS,風趣演繹歷史大事件,既接地氣又好記憶。-為什麼說朱元璋的軍事頭腦堪稱「無敵」!2、明朝高考的一次慘烈「翻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如何大力發展教育的?-精心制定的考試流程,為何翻車?
  • 深層解密: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明朝萬曆在張居正死前死後差別是特別大的。正如史學家所說,明朝只有一位政治家張居正,內修萬曆新政,考成法,一條鞭法,在萬曆十年已然成果斐然,萬曆中興。對外積極外交,西有戚繼光,東有李成梁。打倭寇,防邊疆。
  • 明朝為什麼沒有參與大航海時代?
    遺憾的是,雖然在1405年,明朝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鄭和下西洋,早於比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規模,也遠遠大於亨利王子、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船隊。但是,明朝仍然與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沒有參與到這項人類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文明進程。那麼,明朝為什麼與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呢?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首先來講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做的一系列政策就間接促進了明朝商業的發展。還有就是裡甲制度的產生,以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裡,這種類似社區的基層組織形態,不僅讓人口數量穩步增長,百姓之間相互協作,還增加了農業產量,農民收成增加,還會有餘糧。那多餘的糧食吃不完,就會被農民拿到市場上換取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這樣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 為什麼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
    因此朱元璋十分重視軍隊的發展,也只是因為如此,明朝的軍隊基數才會如此的大。不過,這還不是主要因素,真正讓明清兩朝調兵規模差距如此巨大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兩點:軍事制度不一樣明朝建立以後,還是沿用了以前的「衛所制度」。什麼是衛所制度?
  •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網絡上關於明朝的各類網文鋪天蓋地,尤其是「明吹」文,更是到哪兒都躲不開。而一般的網友,對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構成、軍隊戰史之類基本一無所知,但只要看了這類網文,大多都會人云亦云吹噓「我大明天下無敵」。說到明朝為何會滅亡,一般也是人云亦云「小冰河」、「東林黨」之類。其實,真實的明朝在軍事上並不是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戰鬥力頗為尷尬。
  •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幹政,為什麼明朝卻是個例外?一個制度最為關鍵
    一般都認為是呂后開啟了後宮幹政之路,兩漢時代的歷史更像是皇帝、外戚和宦官的爭鬥史,《漢書·外戚傳贊》中就說道:「夫女寵之興,由至微而體尊,窮富貴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禍福之宗也。序自漢興,終於孝平,外戚後庭色寵著聞二十有餘人。」
  • 為何明朝總被歷史愛好者「黑掉」?
    在現在的歷史愛好者當中,或者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你問他最討厭的朝代是哪個,我相信回答最多的不是蒙元和滿清,而是大明朝。這個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皇權王朝,是一個自帶荷爾蒙的時代。但是明明擁有完美的先天條件和時代機遇,卻讓老朱家搞成了那樣一副樣子。就好像是手裡抓了一副絕世好牌,卻讓自己生生給打臭了。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傳承了12世,總共有16個皇帝,國祚共計276年。朱元璋原先是個乞丐,憑藉著自己的本領,在亂世之中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登上了皇位,成為了一個布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