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緩緩流過,有些人有些事過去了便消逝了,而有一些卻讓我們難以忘懷,讓小編帶你走進歷史的長河裡遨遊吧!
我國古代封了許多王,這些封王的稱號大多都是有一定規則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採用東周時候的國名,這也是最常見的一類,比如秦王、晉王、楚王、齊王等等。這類稱號的封王是所有爵位中最高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字王」。
被封「一字王」的幸運兒,通常是皇帝的親兒子。如果是外姓,則一般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的開國勳貴,比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民間戲曲裡習慣把這樣的外姓王稱為「一字並肩王」,表示他們可以和皇帝比肩。當然,這些「一字並肩王」最後幾乎都沒有好下場。
第二類是採用封地名。比如戴面具的那個蘭陵王,他的封地在蘭陵;滕王閣序的那個滕王,他的封地原來在山東滕州;比如永嘉南渡後成為晉元帝的琅琊王司馬睿,他的封地就在山東琅琊。
第三類則是採用一些比較吉祥的字眼。這類稱號的封王主要集中在清朝,比如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敬謹親王尼堪等等。除了清朝,宋、明一些王的封號也採用這種形式,比如宋徽宗趙佶稱帝前的封號是端王,明神宗最寵愛的兒子朱常洵的封號是福王。
除了以上三類,還有沒有其他情況呢?當然是有的。
作為我國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巔峰,太平天國的空前絕後不僅體現在巨大的戰爭規模上,還體現在花樣繁多的封王稱號上。
據保守估計,在其存在的14年中,太平天國一共封了2000多個王,可能要超過有秦以來歷朝歷代的總和。
封王的數量如此之多,對於太平天國高層的不太豐富的知識儲備來說,給這些王一一加上稱號是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
在太平天國高層中識字數量數一數二的洪秀全本人,可是三次都沒能考得上廣東的秀才。這裡並非瞧不起廣東,在清朝,廣東的秀才可比我們江浙一帶的秀才好考太多了,競爭完全不在一個難度上。
太平天國是怎樣給這些封王稱號的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前期,太平天國一共封了七個王,分別是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以及豫王胡以晃。
東西南北四王容易理解,這就好比是佛教的四大金剛,這四個王相當於東西南北各管一方。
翼王是古已有之的稱號,按照諡法的解釋,「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這是意思非常好的一個字。
燕王的「燕」和豫王的「豫」都是地名,分別指代河北河南,當時這兩塊地還在清廷手裡,洪秀全就把它們作為封王的稱號了,也可以看出前期太平天國積極進取的一面。
到了中期,太平天國的封號就發生變化了,開始採用一些比較平常的形容詞。
比如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等等,相較於早期,這些詞就有些平庸了,有點像普通老百姓給自己孩子起名,寓意好就行。
中期封的另外一些王似乎是直接採用了名字裡的某個字的諧音字,比如侍王李世(侍)賢,輔王楊輔清,章王林紹璋(章),幹王洪仁玕(幹),從這裡,大概可以看出這些封王的稱號已經有些隨意了。
到了後期,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裡,太平天國一口氣封了2000多個王,平均每天都要封兩三個。要知道,漢字常見字才3000多個,這可難壞了三次都沒考上秀才的洪秀全,於是,太平天國封王們的稱號就開始有些讓人迷惑了。
扶王,大概是指望這個王爺能繼續扶他洪秀全做天王。
聽王,大概是指望這個王爺能聽話。
樂王,大概這個王爺有一定的喜劇天賦。
森王,大概這個王爺當過獵戶。
殷王,大概這個王爺姓殷。
愛王,這個比較費解,一個大男人有什麼愛不愛的。
戀王,難道是洪秀全有些迷戀這個王爺?弄不清楚。
凜王,威風凜凜!這個稱號夠霸氣。
利王,這個王爺可能是商人出身。
總之,以龍馬君的知識涵養,實在搞不清這些封王稱號的寓意。
塵埃落定,歷史帶走了該走的,也留下了該留下的,今天的歷史知識就到這,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