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古代皇帝的位置是至高無上的,但皇帝只能有一個,而王爺卻可以有很多個。王爺其實在古代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身份了,當然,這是除去被皇帝猜忌、想要奪嫡的那些人來說的。王爺有屬於皇室成員也有不是皇室成員的,而關於王爺之間其實也是有大小的,像清朝的攝政王就是權力比較大的一個爵位,有一些王爺,混得不好的就連丞相都比不上。但是在王爺之中還有一個聽起來就很大的位置,那就是一字並肩王。這個官到底有多大呢?其實,它放在現代也就跟一種稱號比較像。
在先秦時期的時候王並不是王爺的那個王,而是類似於皇帝的那種稱號。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還是沒有王爵的,後來的諸侯國就更不是王爵了。出現王爵應該是在魏晉時期,晉朝分為了親王還有郡王。親王要比郡王高一等,一般來說親王的地位在那個時期就是皇室貴族之中僅次於皇帝的高級爵位了。郡王則比親王低一等,常常是封給宗室的,也有一些臣下會被封郡王。
曹魏、司馬晉時期出現了兩級王爵,比較高的就是宗室的親王,而這個也就是一字王。一字王並不是前面說的一字並肩王,還是有區別的,一字王的意思也很明顯,就是封號是一個字的王爵。像是秦王之類的。也有兩字王,同樣比一字王要低,相當於郡王的地位,比如說長沙王還有渤海王等等。
在清朝之前,所有的王爵都是有封地有食邑的,還有一些甚至有著地方軍政全力。而清朝開始,王爵這些都權力都沒有了,不過他們可以參與中央決策了。清朝的王爵分成了兩種,一種是和碩親王還有多羅郡王,還有一部分的世代都是一個爵位,比如說鐵帽子王,他們的爵位是不會降等承襲的。前面說過的攝政王也在清朝出現了,他的地位可相當於皇父,在皇帝年幼時行使皇帝的權力。
一字並肩王並不在上述這些王爵之中,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就是跟皇帝比肩地位的一字王。看起來是屬於王爵地位最高的一種,通常是在其王爵之前加上以前古代國家的名稱。比如說韓王還有齊王等等,這個王爵名稱是跟他本人在歷史上的功績和出身有關的。比如說韓信,他曾經消滅了齊,所以劉邦給他封了齊王。不過後來劉邦猜忌他,就給他改為了楚王。
而彭越也是,早年的時候他是在魏國起兵的,後來就被封了梁王。在古代的地名之中魏跟梁是一樣的,在歷史的記載之中,能夠稱得上有這個一字並肩王的只有韓信跟楊秀清兩個人。韓信是因為自身戰績,不過後來因猜忌慘死。另一個則是楊秀清,他沒有這個稱號,但是以天父代言人的身份凌駕在天王洪秀全的上邊,相當於是一字並肩王了。
還有傳說說薛仁貴曾經得到過這個封號,不過那是虛構的,實際上的薛仁貴連王都沒有得到。而根據種種來看,一字並肩王這個稱號雖然好聽,可也只是一個擺設。因為皇帝不會讓任何人凌駕在他之上的,就像驕傲如韓信,最終也落了個兵敗被殺的下場。所以歷史上並沒有這個稱號,有也只是相當於現在榮耀市民、榮耀教授這種看著好聽的名兒,只是一種表彰。
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全球僅2國能躲過?愛因斯坦早給出預言
她是民國才女,同時愛上2個男人,並提出3人同居,結局卻意外反轉
一顆咬過一口的「草莓」賣20萬,放大10倍後再看,才發現物超所值
丈夫在外另娶,她一氣之下把丈夫告上法庭,才知已和丈夫離婚10年
中國第一懶人,吃飯讓人喂,從未乾過活,父母死後他活活在家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