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與太上皇帝有什麼不同?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2020-12-19 小閔學歷史

歷史上,我們經常能夠聽到「太上皇」這個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活著就被追封的「太上皇」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話說當年劉邦登基之後,擺在他面前的有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和父親的關係,因為當時他的父親還健在,所以從人倫角度去考慮,跪拜父母天經地義,可是擺在他面前的又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此時劉邦已經是皇帝了,可是劉太公還是個平頭老百姓,按照古時候的規矩只有百姓像天子「下跪」的規矩,哪有天子向百姓下跪的呢?就算這個人是自己的父親也很難辦,於是這可把劉邦難為壞了。

這個時候,有一個手底下大臣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因為你可以效仿當年秦始皇,秦始皇當時稱帝之後就給自己的生父莊襄王追封為「太上皇」,而如今你也可以如此,劉邦一聽。這個主意好,至少可以解決了麻煩,所以在這之後就追封劉太公為「太上皇」,而劉太公也因為得到了這個頭銜所以自此之後身份地位水漲船高,劉邦給他劃了一塊地盤給他,他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種種菜,可以說小日子比劉邦過的還舒服。

然而事實上,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是「太上皇帝」,本質上和「太上皇」差不多,指的都是前朝皇帝提前禪讓給自己兒子,為了表示尊敬所以就稱之為「太上皇」,可是為何有些人要叫「太上皇帝」呢?其實,可別小看這其中的含義,兩者就相差一個字,可是這其中的差別可就大了。

「太上」的含義是無上、最高,也代表著無上的尊榮,而「皇帝」我們就不講了,然而「帝」字含義又有誰懂呢?

而關於這一點,隋唐時期的著名歷史學家顏師古給我們講解出了疑惑:「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政治,故不曰帝也。」

從這我們也看出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差別,也明白劉太公為什麼僅僅只是「太上皇」:

首先劉太公在這之前從來沒有當過皇帝,所以按照古時候的規矩他也只能是一個太上皇。

其次,劉太公雖然被尊稱為皇,可是本身無治國才能,又沒有權利,所以這「帝」字稱號實在配不上他。

而「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差距就在這:前者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但是後者雖然已經退位了,可是實際上幹的卻還是皇帝的事,只不過由於不在其位,所以因此區分。

而歷史上很多皇帝也是如此,為什麼想要這麼幹呢?一來呢不想要放棄手中的權力,二來當皇帝有時候又需要背負很多的罵名,所以這個時候還不如提早退位,但是權力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宋高宗趙構就是如此,因為由於殺害嶽飛以及和金人苟合等行為讓當時百姓和主戰派人士對於趙構一直是頗有微詞,而海陵王完顏亮南侵之時,直接把趙構嚇破膽了,因為當年殺害嶽飛籤訂協議之時,趙構曾經信誓旦旦的說金人不會再來,可是如今二十年都不到,金人再次南侵,所以你如何向臣民交代呢?

故而在虞允文大敗完顏亮之後,趙構就將自己的皇位讓給了宋孝宗,在很多事情上宋高宗本身並未干預宋孝宗,可是唯有北伐,宋孝宗一直活在宋高宗的陰影之下,可以說宋孝宗在位二十六年,其中二十五年他只是個「傀儡」,為什麼?因為很多事情趙構都是自己在抓,直到趙構死後,宋孝宗才算名義上的「親政」了,所以趙構從廣泛意義上來說就是「太上皇帝」。

而乾隆皇帝也屬於這個範疇,他當時雖然退位了,可是嘉慶皇帝卻根本無法管理朝政,軍機大事還得靠著乾隆和和珅去決斷,更多時候這個嘉慶帝只是象徵意義上的「參拜對象」,實際上直到乾隆死前那一刻,嘉慶都無法親政。

所以「太上皇帝」很多時候都是離位不離權,也是因為給自己合理掌控朝政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而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帝」就是北魏獻文帝:

《魏書》:「今皇帝幼衝,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太上皇帝。」

而「太上皇」就如同我們文章所講的了,他們很多退下來之後是再也無法幹預朝政了,所以就沒有後面這個「帝」字稱號了。比如唐高祖李淵,當李世民殺兄奪位之後,李淵便已經成為了一個「傀儡」,不久之後他便將皇位讓給了李世民,而他自此就在後宮之中不管朝政了,問題是他想管也沒法管了,因為當時整個朝堂都是李世民的人了。

而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如此,在「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民心盡失,百官再也不信任他了,而太子李亨則順勢繼位,成為了大唐皇帝,並遙拜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晚年真的可以說是「樹倒猢猻散」,自己被軟禁了,身邊唯一一個陪著的就是高力士了。

所以「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字面意思是差不多,可是這一字之差卻有很大差距在裡面,這其中的權力大小就不一樣,一個只是朝拜對象,一個是離位不離權,甚至挨罵的活都不用自己背,對此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是什麼?乾隆給出「標準示範」
    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與此同時,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規定,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禮儀規範、大臣和百姓需要避諱的東西等。而在稱呼上,秦始皇也開始由寡人改稱為「朕」。很多人就感到好奇,如果皇帝退位了,當上太上皇后又該如何自稱呢?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氣吞八荒,一統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
  • 皇帝自稱是「朕」,太上皇該如何自稱?宋徽宗最卑微,乾隆最霸氣
    皇帝自稱是「朕」,太上皇該如何自稱?宋徽宗最卑微,乾隆最霸氣 皇帝是古代最尊貴的職業,皇帝是終身制,老皇帝什麼時候去世,下一任皇帝就什麼時候登基。中國一共產生了幾百位皇帝,那麼產生了多少太上皇呢?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了17位太上皇。
  • 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宣聖旨,太上皇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什麼?
    但問題來了,做過皇帝的太上皇(也有沒做過的,我們只說一般情況),他應該和皇帝是怎樣的關係呢?這裡就要分析太上皇這個詞的概念內涵了。自古禮制是立國的根基,禮講究名正言順。太上皇一般有兩個名份,一個是現任皇帝的父親(個別是哥哥),另一個才是太上皇帝。如果只有第一個身份,那麼他雖然是爹,卻是個臣子,見到兒子的行禮。
  • 皇帝最大,那太上皇呢?對不起,雖然你是爹,但也沒我大!
    太上皇,咋一聽是個至高無上的稱謂,能得到這樣稱謂的人,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單位,都指的是那位說一不二的人,比如說家裡的父母或者老婆!單位老大,都可以成為太上皇,(這裡的老大不一定指領導,指的是最牛的那個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太上皇真這麼厲害嗎?對不起,不全是,確切地說大部分都不是!
  • 皇帝自稱「朕」,那麼太上皇都是怎麼自稱的呢?最霸氣的是乾隆
    一般的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都是皇上和太后之間的關係,很少看到皇上和太上皇是怎麼處理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除了開國皇帝,皇位基本上都是世襲制的。 所以一般的太上皇都是皇上對自己父親死後的追封,不過也很少有先皇還沒有死,下一任皇帝就登基了的,這種情況下,大多數都是造反的。
  • 古代皇帝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以保持局勢穩定?
    對中國古代的皇室來說,一等一的大事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皇位的繼承。許多王朝都在皇位的傳承過程中,付出了血的代價,新君即位,無法穩住大局,最後甚至出現家破人亡、改朝換代的慘劇。於是有人突發奇想,為什麼老皇帝不願意提前幾年退位,讓太子平穩過渡呢?其實,這有點異想天開了。
  • 有趣的歷史,古代太上皇的5條養成之路
    中國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歷朝歷代出現了成千上百個皇帝,這些皇帝有的稱職,有些不稱職;但不管怎麼說,都是一言九鼎的人物,那有沒有比皇帝還要大的的人物呢?於是,就有人想到了太上皇這個詞,首先太上皇是什麼意思呢?太上皇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的老子,是皇帝的父親;那父親說的話,兒子是不是就應該聽呢?
  • 清朝軍隊衣服上的字:兵和勇,只是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在許許多多的清宮劇中,人們也學習到了很多歷史知識,從清朝皇帝到清朝民間生活,現在的中國人都能夠說出一個一二。例如康乾盛世以及《尼布楚條約》的籤訂這樣的歷史知識現在幾乎是人人知曉。除了一些國家大事之外,人們在觀看清宮劇的時候也發現了,在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著一些不同,在他們的衣服上會分別寫著「兵」和「勇」字,而這兩者看似只是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 乾隆禪位給嘉慶後,在養心殿當了3年太上皇,這3年他都在幹什麼?
    太上皇便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者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首位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實際上他壓根沒稱帝,這是他兒子給他追封的榮譽。最後一位太上皇則是乾隆,這位跟歷史上諸多的太上皇都不一樣,像劉太公、李淵、武則天、李隆基等大部分太上皇要不是被迫退位,要不然就是後人追封。
  • 乾隆晚年為什麼要退位當太上皇?退位之後他又都在幹什麼呢?
    乾隆當太上皇這件事兒純屬是他自己給自己挖坑,最後不得已只能自己給填上,而他給自己挖的這個坑,還要從乾隆元年,他對祖宗發的一個誓言開始說起。乾隆皇帝雖然做到了自願退位,但是實際上他只是交出了皇帝這個名號,而皇帝的權力仍然還牢牢地掌控在他的手中。嘉慶元年元旦,乾隆皇帝在太和殿舉行讓位大典,將皇帝之位讓給皇太子永琰。嘉慶皇帝雖有皇帝之名,但實際上並無皇帝之實,因為乾隆讓位前下的退位詔書,明確要求「太上皇訓政」、「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
  • 「知縣」和「縣令」有什麼不同?一字之差,兩者卻是天差地別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很多稱謂在每部劇裡面的叫法都不同,因為現代人覺得沒有什麼關係,都是一樣的意思,但是在古代可能會惹來殺頭之禍。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縣長,有一些古代劇叫的是縣令,還有一些是知縣。很多人可能都已經看懵了,因為不知道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
  • 太上皇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職業?有人歡喜有人愁,不一而足
    前言: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太上皇是一個什麼樣子的職業。因為一般情況下,太上皇往往是退位的皇帝。而太上皇的退位原因有很多種,並且,不同的太上皇,也有不同的喜樂悲歡。因為以往的太上皇在退位的時候,往往也把所有的權力都移交給了新的皇帝。而唯獨乾隆皇帝的禪位,其實是以太上皇的名義,行使皇帝的權力。換句話說,太上皇乾隆,其實是事實上的皇帝,而皇帝嘉慶帝,是事實上的太子。3、 太上皇是否幸福那麼問題來了:太上皇的生活是否幸福?其實這要看具體的情況。
  • 中國歷史上皇帝無數,秦始皇號稱始皇帝,那麼第一位太上皇是誰?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職位叫太上皇,太上皇並不是每朝每代每時每刻都有的,太上皇的每次產生基本上都有特殊原因。有的太上皇是被迫的;有的太上皇是被人尊稱的;有的太上皇是國家危難來臨的時候自己沒剛撐不住,讓兒子來撐自己退居二線的。那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是誰呢?
  • 新皇登基,皇帝卻對生父表示:既不能讓你當太上皇,也不能相見
    從秦始皇創造皇帝之後,直到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歷經兩千多年,一共有過大大小小80多個王朝,400多位皇帝。封建帝制的特點之一就是家天下,除非是開國皇帝,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將帝位傳給有血緣關係的人,最主要的當然是兒子。所以,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阿鬥能扶就扶,不能扶就取而代之,那只是小說家的戲言而已,因為根本古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思想觀念。
  • 清朝搞笑故事:皇帝寫了一首詩,大臣立馬告狀說皇帝要造反
    眾所周知,乾隆原本應該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他說自己是不能超過自己爺爺的,於是自己主動將自己的皇位讓給兒子嘉慶,做了清朝唯一的太上皇,「太上皇帝御太和殿,傳位於上,上即位」。然而,乾隆皇帝並沒有真正的退休,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乾隆皇帝點頭同意之後,嘉慶才有真正的處置權。
  • 藍銀皇只能有一位,那麼阿銀復活之後應該叫什麼?藍銀太上皇?
    而在《鬥羅大陸》中,擁有藍銀皇血脈的也就只有唐三一脈了,因為唐三的母親是十萬年的藍銀皇帝後,繼承了父母雙方血脈的唐三,武魂自然不是普通人的那種藍銀草了,經過藍銀王的覺醒之後,唐三武魂的真面目也是顯露了出來。而在藍銀王幫唐三覺醒藍銀皇血脈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那就是藍銀皇血脈在這個世界上是一脈相承的,只有上一代的藍銀皇去世之後,下一代的藍銀皇才會出現!
  • 乾隆死前當了3年「太上皇」,這3年和珅在幹啥,為何沒能化險為夷
    導言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從古至今,「太上皇」屈指可數,較為知名的有唐高祖李淵、宋徽宗趙佶等。中國歷史最終一位「太上皇」,就是乾隆,他也是清代唯一一位「主動性退居二線」的皇帝。乾隆之所以會能當皇帝,當然離不了他爸爸雍正,可是雍正能當皇帝,一樣離不了乾隆。康熙晚年時期九龍奪嫡,使他很是心煩,因此常常去那時雍親王的賜園玩樂。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字:兵和勇,一字之差,概念卻完全不同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區分有什麼說道嗎?在說這個之前,必須說說清軍的軍制。眾所周知,最早清軍之後四旗,後來擴充成了八旗。如果你了解清朝,你會發現他們確實是從「馬背上收穫的天下」。作為關外遊牧民族的女真部族,別說是男人,女人都能上馬騎射,彎弓搭箭。將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讓他們世代都要當兵,這算是軍制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