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宣聖旨,太上皇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什麼?

2020-12-19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這個問題,乍一看真沒水平。但細想想,這卻是一個將皇權的專制邏輯推至極致的一種追問。是個好問題。簡單說說。

從原則上講,皇帝是一國之至尊。一國之中,絕不允許有第二個權力同皇權並行,這是基本前提。如果古代有憲法的話,這一句一定是第一條。

皇權來自於天命,這是它的權源。而全體官員分擔的權責,全都由皇權派生,這是唯一的終端。這也是一切政令合法性的來源。

但問題來了,做過皇帝的太上皇(也有沒做過的,我們只說一般情況),他應該和皇帝是怎樣的關係呢?這裡就要分析太上皇這個詞的概念內涵了。

自古禮制是立國的根基,禮講究名正言順。太上皇一般有兩個名份,一個是現任皇帝的父親(個別是哥哥),另一個才是太上皇帝。如果只有第一個身份,那麼他雖然是爹,卻是個臣子,見到兒子的行禮。如劉邦他爹就是這麼幹的。

如果他是太上皇,那麼意味著皇帝繼承的是太上皇的大統,皇帝的權力因此才有合法性。這時皇帝和太上皇之間,合而言之是父子一體的;分而言之皇帝是臣,太上皇是君。

所以絕不會出現太上皇向皇帝下跪的情況。反過來,皇帝是要下跪的。這和他在太廟祭祖時下跪是一個道理。

那禮制又如何保證太上皇不能侵害皇帝的權力呢?還是太上皇這三個字。

太上有立德,至高之德是天之德,天法自然,就是無為。

所以太上之德的特點就是高極無為,處虛守靜,不參與實際政治,僅僅有國家象徵的地位。表現就是,玉璽要交給皇帝。從此不再發聖旨了,官員們也不把他的命令當成是聖旨了。好比宋徽宗為了逃命匆忙傳位給兒子,跑了。等金兵一退他後悔了,回開封想從兒子那兒再把權兒要回來,但沒人搭理他。

但是,這是從禮制和法理上說的。我們都會注意到,皇權既然是最高的權力,就意味著他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力量。

所以同皇權越近,法律的彈性就越大,穩定性就越低。最終起作用的,還是要實際的條件。

什麼條件呢?皇帝的專制靠什麼?其實是靠龐大的職業官員群體,如果你仍然掌握官員的任免權,那麼太上皇也仍然是實權者。歷史上的宋高宗趙構,清高宗乾隆都是如此,他們雖然讓了位但並沒有讓權。

最後,太上皇既然傳位給了皇帝,那麼能不能廢了他呢?

原則上說,既然能合法的授予權力,也就該能夠合法地剝奪權力。

從哪兒知道的呢,我們會發現有皇帝失勢被大臣玩翻了,會搬出皇太后來走個形式,結果大臣都會認可。皇太后其實是沒有法理資格的,有資格的其實是他的丈夫太上皇。這也是儒家為了限制王權留的一個後門,畢竟仁孝治天下嘛。

相關焦點

  • 若皇上向太上皇、太后宣旨,太上皇和太后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何?
    皇帝是絕對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讀聖旨的。何謂「聖旨」?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是指古代中國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古代的聖旨分為四個等級,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以下為黑牛角軸。簡單地說,聖旨是面向臣子的,而非君父、君母。太上皇為君父,皇太后為君母。因此,皇上怎會,又怎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聖旨呢?
  •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 皇帝最大,那太上皇呢?對不起,雖然你是爹,但也沒我大!
    太上皇,咋一聽是個至高無上的稱謂,能得到這樣稱謂的人,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單位,都指的是那位說一不二的人,比如說家裡的父母或者老婆!單位老大,都可以成為太上皇,(這裡的老大不一定指領導,指的是最牛的那個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太上皇真這麼厲害嗎?對不起,不全是,確切地說大部分都不是!
  • 古言虐戀小說:「皇上,攝政王休妻了」「快傳聖旨,朕要立後」
    古言虐戀小說:「皇上,攝政王休妻了」「快傳聖旨,朕要立後」《皇宮小西施:夫君別心急》作者:花蛤這是一本古言虐戀小說:「皇上,攝政王休妻了」「快傳聖旨,朕要立後」!田猛出了宸王府,這才深吸一口氣,剛才在上官夜宸的面前,差點漏洩了。
  • 太上皇與太上皇帝有什麼不同?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話說當年劉邦登基之後,擺在他面前的有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和父親的關係,因為當時他的父親還健在,所以從人倫角度去考慮,跪拜父母天經地義,可是擺在他面前的又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此時劉邦已經是皇帝了,可是劉太公還是個平頭老百姓,按照古時候的規矩只有百姓像天子「下跪」的規矩,哪有天子向百姓下跪的呢?
  • 南宋光宗皇后李鳳娘,皇后界的一朵奇葩,氣死太上皇,逼瘋皇上
    而南宋光宗的皇后李鳳娘卻是整個皇后界的一個奇葩,她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逼瘋皇上,氣死太上皇,遺棄幼帝,可以說是在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看著這數隻渾身漆黑的鳳凰,02氣死太上皇,挑撥光宗和他父親的關係歷史上,宋孝宗與宋光宗的父子關係不和,這其中多是受了李鳳娘的挑撥。
  • 太上皇也會謀反嗎?竟還只是因為太上皇賞賜的一把金刀
    朱祁鈺自然想皇帝一直當下去,但是畢竟有個太上皇在那。所以一開始朱祁鈺只是把朱祁鎮關在了南內之中,儘量讓外人少接觸他。結果後來由於有了一個金刀案,導致兩人關係是徹底破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朱祁鎮回到皇宮之後,雖然說不能出南內,但是經常跟以往的太監聊聊天,畢竟人家都幹了十幾年皇帝了,有很多人跟他都非常熟悉。
  • 古代皇帝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以保持局勢穩定?
    於是有人突發奇想,為什麼老皇帝不願意提前幾年退位,讓太子平穩過渡呢?其實,這有點異想天開了。讓老皇帝提前退位來幫助兒子過度,光技術層面就做不到,因為老皇帝根本算不準自己的壽命!這種方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到底要過度多久。如果老皇帝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這時候就是傳位了,似乎也沒辦法幫助新皇帝實現平穩過渡。
  • 在位二十七年,二十五年受太上皇制約,志在恢復的孝宗,苦無良機
    返回臨安之後,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就下詔宣布禪位,立趙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高宗此舉,可是深思熟慮後的決策,孝宗對他很是孝順,讓一個聽命自己的繼承人早點處理朝政,他既可安享富貴,有些時候又能以太上皇身份左右大局遂對宰執稱:「今老且病,久欲退閒」,然實際上他退位之後,還健康地活了二十五年這二十五年的時間,高宗並未完全退出權力中心,時不時的會跑出來幹預孝宗的政策,為主和派撐腰
  • 又被電視劇騙了,聖旨並不都是金黃色的
    電視劇和電影中經常看到頒布聖旨,聖旨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地位。作為一種官方公文,電視劇中的聖旨的顏色都是金黃色的,黃色也是皇家的專用顏色,但是聖旨真的就只有這一種顏色嗎?當然不是!聖旨的起源宋代才開始統稱帝令為「聖旨」。作為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冊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諭外邦的一種專用的文書形式,聖旨起源於商周。但那時候還不叫聖旨,稱作「命」、「令」、「政」等,到了漢朝開始有了聖旨的稱謂。
  • 有趣的歷史,古代太上皇的5條養成之路
    雖然如此,但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有很多人對這個太上皇的寶座趨之若鶩,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一.有趣的太上皇養成之路1.國事稠螗,皇帝寶座朝不保夕,國家處於亂世之中,百姓揭竿而起,到處都是起義之聲這一種情況,可以說是皇帝想要當太上皇的眾多心理中佔大多數的因素,因為皇帝他自己的寶座插滿了尖刀利刃,實在是不好坐啊!
  • 中國歷史第一位,在世時被尊太上皇的人,見到皇帝跪還是不跪?
    不可思議的是,這家餐館的女老闆不但不肯還錢,還主動撕下欠條,為什麼?大家可別想歪了,原來飯店的老闆發現,劉邦這個人,人緣特別好,只要他一喝酒,當天飯店的生意就特別好,一年算下來,居然還多賺了不少錢,有這樣一個好的帶貨大 V,老闆歡迎的時候還來不及,怎麼捨得要他錢呢?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很多人就感到好奇,如果皇帝退位了,當上太上皇后又該如何自稱呢? 劉邦問:「這是咋回事?」劉太公說:「你是皇帝,我是平頭老百姓,讓你跪我是要被殺頭的。
  • 甜寵文:剛自請下堂,小狂妃突然乾嘔不止,邪王一把將聖旨燒了!
    推薦甜寵文:剛自請下堂,小狂妃突然乾嘔不止,邪王一把將聖旨燒了!《邪王寵妻:醫妃休想出牆》作者:久雅閣精彩內容:甜寵文!特種女法醫穿成個窩囊王妃,沒事,她可以自請下堂。剛從皇上那要來聖旨自請下堂的小狂妃突然乾嘔不止,邪王一把將聖旨燒了!
  • 古代最浪漫的聖旨,僅短短8個字,網友看後笑道:我又相信愛情了
    正是由於聖旨的嚴肅性,若非遇到重要決策之事,皇帝都不輕易下聖旨。 另外,聖旨也是分等級的。雖然都是書寫在絲綢之上,但絲綢還分為蒼、青、黃、赤、黑五種顏色。而針對不同的官員,所派發的聖旨顏色也不盡相同。顏色越鮮豔,代表該官員的地位越高。並且,官員的等級不同,聖旨的字數也有所差別。品級越低的官員,皇帝則越惜墨如金。可見,小小一張聖旨,裡面的講究和學問大有門道。
  • 中國歷史上皇帝無數,秦始皇號稱始皇帝,那麼第一位太上皇是誰?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職位叫太上皇,太上皇並不是每朝每代每時每刻都有的,太上皇的每次產生基本上都有特殊原因。有的太上皇是被迫的;有的太上皇是被人尊稱的;有的太上皇是國家危難來臨的時候自己沒剛撐不住,讓兒子來撐自己退居二線的。那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是誰呢?
  • 乾隆死前當了3年「太上皇」,這3年和珅在幹啥,為何沒能化險為夷
    若邀蒼天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禪位皇上,歸政退閒。」但是可能乾隆自已都沒有想起會這般長命,八十五歲的情況下,乾隆早已當政了六十年,人體還很硬實,儘管千般捨不得這一皇帝之職,乾隆還是宣布傳位,畢竟是自已發現的承諾,含淚也得完成。
  • 老人祖傳9道聖旨拒絕上交,被博物館借走弄丟2道,後來賠了多少
    因此古代的聖旨頒發,也會根據傳授聖旨的對象而選定等級,上不了臺面的人連聖旨的規格都會降低很多。 此外聖旨還講究顏色的等級,顏色越豐富,而代表著受贈官員的等級越高,反之,則說明對方等級不入流。二、聖旨的內容 對於聖旨的內容,相信有很多人都會知道內容的第1句,那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不過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讀法,可能會陷入到誤區之中,大部分時候人們都是連起來讀,這其實是一種比較錯誤的讀法。
  • 太監宣讀皇上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救下了千人性命
    而且皇帝的很多物品都是交由他們保管和使用的,其中掌印太監就是掌管玉璽的,另外還有執掌御筆的太監等,因為皇帝對他們的信任和重用,很容易發生宦官專權的事情,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掌印太監魏忠賢,幾乎可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很多政令都出自他手,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意思是自己只比皇上差一點。
  •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是什麼?乾隆給出「標準示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共記載有17位太上皇。最早的太上皇,應該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但是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給他的尊稱了,那時候秦莊襄王已經過世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太上皇」應該是劉邦的父親。 那麼古代太上皇如何自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