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宣讀皇上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救下了千人性命

2020-12-22 觀史談天小阿姨

在中國古代宦官一直是一群特殊的群體,本來他們只是服侍皇帝的奴才,但是因為人數龐大也需要管理,於是就有了一系列的職位,因為經常他們經常陪伴在皇帝的身邊,所以跟平民百姓相比對官員少了很多敬畏之心。

而且皇帝的很多物品都是交由他們保管和使用的,其中掌印太監就是掌管玉璽的,另外還有執掌御筆的太監等,因為皇帝對他們的信任和重用,很容易發生宦官專權的事情,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掌印太監魏忠賢,幾乎可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很多政令都出自他手,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意思是自己只比皇上差一點。

然而宦官不一定都是有權就會弄權的惡人,他們當中也有謹遵本分的老實人,唐朝時期的高力士就是這個樣子,雖然他深受唐玄宗的信任,手中的權力也非常大,但是卻一直都把本職工作做得很好,並沒有因為掌權而膨脹。

跟高力士一樣本分的太監還有很多,要不然歷朝歷代的皇宮裡也不可能養這麼多人,而古代最俠義的宦官甚至還利用自己的職權救下了一千多將要被處死的人,這位宦官甚至在後來還被歐陽修寫文章誇讚。

這個人就是唐懿宗時期的太監張居翰 ,當時已經是晚唐時期四處動蕩不安,而張居翰入宮後本來只是個沒有地位和後臺的小太監,後來因為唇紅齒白被掌管內獄的老太監張從玫收為養子,這才走上了飛黃騰達的道路。

張居翰在唐僖宗時期因為護駕有功,被封為了內務府的長官,並且讓他負責宣讀聖旨,他辦事一絲不苟而且十分懂分寸,深得皇帝的喜愛,後來因為有部將不滿宦官掌權的狀況,衝到內務府想要殺光裡面的人,張居翰無奈只能逃跑隱居靜待時局變化。

後來在唐朝覆滅之後,張居翰又跟隨後唐的君主李克用南徵北戰,成為了他手下的一員大將,李克用將三千人馬交給他統領,在後來的戰鬥中張居翰屢立奇功,李克用也越來越信任他,在後唐開國之後張居翰被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封為樞密使,相當於兵馬大元帥的職位。

得到這個職位後張居翰依舊不卑不亢,沒有因此而驕縱,一直以來都非常低調的行事,皇帝也對他非常的喜愛。而這個時候後唐的軍隊攻破了前蜀國,蜀國的主君王衍主動投降想要保自己一命,當時的後唐主君唐莊宗為了安撫王衍下詔書讓他來洛陽,要為他加官進爵。

但就在這個時候後唐的親王卻反叛了,李存勖想要率眾跟叛軍決戰,這時候有人覺得王衍的蜀國眾人是個變數,於是想要讓李存勖殺掉王衍一行人,免得趁他在外出徵擾亂洛陽治安,李存勖居然聽從了這樣的建議,命令張居翰率領部隊拿著密旨去處死王衍和他的族人等一千多人。

因為密旨上寫的是處死王衍一行人,把張居翰都嚇了一跳,他覺得皇帝這樣的命令會引起各方的叛亂,於是在宣讀聖旨的時候將王衍一行人錯讀成了王衍一家人,僅僅一個字就讓一千多人獲得了解放,在處置完王衍之後他將剩餘的人驅散,然後帶著部隊回到了城內。

後來因為李存勖忙著跟叛軍作戰,也沒有時間詢問他這件事的處理結果,張居翰也因此逃過了懲罰,他改一字而救千人的行為受到了後世的褒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還在自己的文章中稱讚他,讓他成為了宦官的典範和楷模。

相關焦點

  • 此太監心善膽大,宣讀聖旨的時候故意讀錯一個字,救下上千條性命
    確實有的太監因為自身的殘疾,所以把內心的痛苦轉移到別人身上,但實際上太監也不都是這樣,畢竟太監也是人,是人就有好壞之分。唐朝末年就有這麼一位人善膽大的太監,因為不忍心看著那麼多無辜百姓遭殃,他在念聖旨的時候就故意念錯一個字,改變了上千人的命運。
  • 他是中國史上最善良的太監!為拯救千人,念聖旨時故意讀錯一字
    前朝聯繫著後宮,在後宮之中,除了嬪妃和丫鬟,離權利最近的就是太監。因為太監進宮之前要遭受宮刑,身心發育不完善的他們只能依靠於皇家,所以很多皇帝對自己的宦官都很信任,也正是源於這份信任,他們在處理一些事情上也會加入自己的想法。
  • 古代最善良的太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個字,從此挽救上千人性命
    要說歷史上給最著名的太監,很多人會提到趙高、高力士、李蓮英等人。由於太監的身體殘缺,很多太監都有陰暗的內心,中國歷史上時不時便有一個太監跳出來幹預朝政,成為著名的奸臣。不過,好的太監也並不少,比如說鄭和、蔡倫。
  • 古代最好心的太監,為拯救上千人的性命,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個字
    說起古時候的太監,基本大家印象都不會太好,感覺他們不是陰險狡詐就是阿諛奉承之輩,比如說明朝的魏忠賢,漢朝的十常侍,以及阿鬥身邊的黃皓,實際上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很多宦官都是很有作為的人,例如造紙的蔡倫,下西洋的鄭和,曹操的養祖父曹嵩等等。
  •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什麼還能宣讀聖旨?原來有這個辦法
    提起太監和聖旨,大家總是會想到穿著宮服的宦官,臉色白淨,表情高傲,胳膊上有灰塵,雙手從兩端打開法令,尖聲喊叫「奉天承運」。一般去皇宮當太監都是家境很差的,所以這些太監沒有上過學,也不會識字。那麼,他們是怎麼朗讀聖旨的呢。其實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們對「太監」不太了解。
  • 唐莊宗李存勖下旨殺害前蜀滿朝文武,宦官不忍心,偷改一字救千人
    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歐陽修《新五代史·宦官列傳·張居翰列傳》 自趙高專權亂政以來,文人士大夫對於宦官的警惕就從未鬆懈過,兩個團隊的政治鬥爭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
  • 歷史上最仁慈的太監,曾改掉聖旨上的一個字,救了數千人!
    在古代,皇帝被認為最有權力的人,但是也有很多的皇帝是沒有什麼權力的,有些是被權臣掌控,有些被是太后當家,還有一些是被太監幹政,說到太監,歷史上有一位不僅有本事,而且還品德高尚,為人寬厚,他就是唐朝末年的張居翰。
  • 古言虐戀小說:「皇上,攝政王休妻了」「快傳聖旨,朕要立後」
    古言虐戀小說:「皇上,攝政王休妻了」「快傳聖旨,朕要立後」《皇宮小西施:夫君別心急》作者:花蛤這是一本古言虐戀小說:「皇上,攝政王休妻了」「快傳聖旨,朕要立後」!田猛出了宸王府,這才深吸一口氣,剛才在上官夜宸的面前,差點漏洩了。
  • 清代名臣左宗棠為了覲見皇帝,為何能被太監勒索二千兩銀子?
    順治皇帝駕崩以後,康熙帝即位,正白旗本就是孝莊文皇太后門下的包衣奴才,所以康熙皇帝在孝莊皇太后的支持下不但裁撤了十三衙門,而且還講十三衙門的總管吳良輔處死。至此皇宮內廷中的太監,被立下的家法,制定的規,對於後宮太監的幹政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 若皇上向太上皇、太后宣旨,太上皇和太后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何?
    皇帝是絕對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讀聖旨的。何謂「聖旨」?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是指古代中國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古代的聖旨分為四個等級,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以下為黑牛角軸。簡單地說,聖旨是面向臣子的,而非君父、君母。太上皇為君父,皇太后為君母。因此,皇上怎會,又怎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聖旨呢?
  • 《花謝花飛》中皇上為什麼會拿百還單救千尋?原來是因為這個
    劇中,由張馨予飾演的謝千尋和李心艾飾演的傾城公主因為為了各自的目的竟然在神醫靈姑子備註下換了臉,但是倆人換臉之後又決定在換回來,可是哪有那麼簡單,換回來之後留下了很多的後遺症,這樣換來換去的居然出現了兩個謝千尋。這件事情在花府上下傳開了,也傳到了居心叵測的司馬家中,司馬家覺得機會來了。剛好太后病重,需要傾城公主的血做藥引才能救太后。
  • 魏嬿婉生公主,進忠公公的表情亮了,這小動作真是皇上不急太監急
    看了這麼多宮鬥劇我算是發現了,要想走得更高走的更遠,你身邊的幫手必須有一個太監和一個太醫,魏嬿婉恰好就有這麼一個幫他的太監。覺得自己的師傅就是靠著如懿才能成為總管大太監,於是他在看到魏嬿婉漂亮的小臉蛋之時,就想出了一個計謀與魏嬿婉結成同盟。魏嬿婉也沒有讓他失望,憑藉著自己的臉蛋和爭寵的手段,順利的爬上了皇上的龍床並且晉升到了妃位,還如願以償的懷上了龍嗣。
  • 明朝第一太監,極品太監魏忠賢
    就皇上在那兒批奏章,他在旁邊伺候著,這個太監也有文化,有時候皇上累了,他給批兩筆,替皇上寫個字什麼的,幹這個,那麼這個太監,外邊有家,家裡挺有錢,他給人家打工,一點點跟這太監混熟了,就自己說自個兒怎麼慘,你看我這也都閹割了吧,得有條活路,這太監也挺同情他,說就這麼著吧,我給你介紹,就這麼著魏忠賢混到宮裡。
  • 《萌醫甜妻》皇上愛上假太監,原著故事太刺激!
    今天給大家講作家酒小七的《陛下請自重》,這本書翻拍的劇版《萌醫甜妻》由孫千、黃俊捷主演,其實劇版在很多小細節上非常還原原著的,但是卻將原著人物的身份設定做了修改,劇版男主紀衡的身份是節度使大人,女主田七的身份是女扮男裝的太醫,而小說中兩人的身份更有意思,一個是喜怒無常的腹黑皇上,一個是貪財貌美的假太監
  • 甜寵文:剛自請下堂,小狂妃突然乾嘔不止,邪王一把將聖旨燒了!
    推薦甜寵文:剛自請下堂,小狂妃突然乾嘔不止,邪王一把將聖旨燒了!《邪王寵妻:醫妃休想出牆》作者:久雅閣精彩內容:甜寵文!特種女法醫穿成個窩囊王妃,沒事,她可以自請下堂。剛從皇上那要來聖旨自請下堂的小狂妃突然乾嘔不止,邪王一把將聖旨燒了!
  • 崇禎下令勤王,吳三桂遲到,只有一個總兵趕到,還被太監氣走了
    崇禎下令勤王,吳三桂遲到,只有一個總兵趕到,還被太監氣走了 1644年,李自成經過了十幾年的造反終於走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在西安稱帝之後的他率領大順軍東徵北京,準備打下明朝的京城,做一回名正言順的皇帝。
  • 故事:寵妃勸皇上要雨露均沾,皇上卻為了她寫下遣散後宮的詔書
    此時此刻,陌歌不想與他嬉笑,佯裝慍怒說:「皇上,臣妾真有要事!方才眾小主在鳳儀宮……」她話還未說完,就被他一個吻堵住了嘴。她有些生氣,故意不理他,卻見他從身後拿出一份奏摺攤開在她面前,她細細一看不禁倒吸涼氣,舌頭都不利索起來:「你……你……你要……遣散後宮?」
  • 皇子裝傻37年,被太監推上帝位當傀儡,上位第一道聖旨讓太監呆住
    但國不可一日無君,也是這會,當時武宗在世時最得寵的太監馬元贄,便想出了一個餿主意。他聯手宰相李德裕,兩人合謀計劃立一個傀儡皇帝上臺,並通過傀儡把持朝政。而每次唐文宗和唐武宗宴會時,總是拿李怡尋開心,被戲弄的李怡則更加不說話了。久而久之,人人都認為李怡是個傻子無疑了。 如此37年過去,終於到了唐武宗病逝之時。由於宦臣馬元贄和宰相李德裕想要把控朝政,但兩人卻沒有正當理由將李家王朝趕下統治舞臺。於是,便想到將看似傻不拉幾的李怡推上去當傀儡皇帝。
  • 雍正皇帝曾為剩粥剩菜下聖旨
    《典故紀聞》中記載,朱棣曾懲罰糟蹋糧食的太監。一天,朱棣上完早朝後巡視皇城,來到景山北面太監住宿的院落。剛一進門,就看見兩個太監正用大把大把的白米餵雞,地上撒了不少的米粒兒,便勃然大怒,厲聲訓斥道:「此輩坐享膏粱,不知生民艱難,而暴殄天物不恤,論其一日養牲之費,當饑民一家之食,朕已禁之矣。爾等職之,自今敢有復爾,必罰不宥。」
  • 歷史上最溫情的聖旨,35個字演繹出「舊劍情深」,讓世人震撼千年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太監拿著聖旨宣讀的場景,每個人見到聖旨後都會跪地接旨,不敢怠慢。在古代「聖旨」就是皇帝的命令,最早出現聖旨這個詞是在漢代時期,在各朝各代的詔書中,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嚴肅刻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