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太監心善膽大,宣讀聖旨的時候故意讀錯一個字,救下上千條性命

2020-12-25 以史明今

前言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幫助無數生靈活下去卻從來不和他們爭搶什麼東西,所以對於人來說,最高的善良就像水一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一樣一行都應該向水那樣與世無爭。」善良「二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無法達到老子所言的那個高度,但我們待人接物保持基本的善意,並且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就已經很難得了。一個人的心性怎麼樣,與他的外表和職業沒有關係,滿臉橫肉的男人會幫助老人過馬路,幹體力活的工人也會把自己的饅頭分給路邊的野貓,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善良與否,不應該帶著先入為主的成見,而是看他做的事。縱觀歷史有太多身份卑微的小人物,他們從始至終保持著一顆仁義、良善的心,做出一些令人欽佩的善舉,就比如說太監。

大部分人提到太監都沒有什麼好印象,因為歷史上確實有太多遺臭萬年的太監,他們禍害朝政、殘害百姓,加上影視劇的影響,人們就覺得太監都是一幅表面上陰陰柔柔,人畜無害,實際上心底惡毒,冷血殘忍之徒。確實有的太監因為自身的殘疾,所以把內心的痛苦轉移到別人身上,但實際上太監也不都是這樣,畢竟太監也是人,是人就有好壞之分。

唐朝末年就有這麼一位人善膽大的太監,因為不忍心看著那麼多無辜百姓遭殃,他在念聖旨的時候就故意念錯一個字,改變了上千人的命運。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假傳聖旨被發現了可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所以這位太監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可以說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這樣一位太監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一、太監張居翰

實際上在西漢之前,太監也不都是需要淨身的,不過從東漢開始,朝廷就規定太監必須受閹割之刑,所以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太監就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和男性的尊嚴。古代人把子嗣看得那麼重,但太監註定沒有子嗣,光憑這一點,普通的人家但凡日子還過得下去,都不會忍心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宮裡當太監。

史書上沒有具體介紹張居翰的出身,不過想必他們家條件必定很差,為了生存張居翰不得不走上這條路。唐懿宗時期,張居翰被當時身份較高的太監張從玫收為養子,這也是古代太監們為了有人養老送終普遍採用的法子。在規矩森嚴的皇宮裡,有個人提攜,那接下了的路就會好走很多,加上張居翰辦事認真仔細,為人嚴謹和善,唐僖宗就封他做了個樞密承旨兼內府令。

後來張居翰又被派往幽州,擔任當地節度使劉仁恭的監軍,這可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在士兵們看來,」監軍「大多什麼事都不懂,偏偏還愛指指點點,立了功就是他們指揮的好,犯了錯就算士兵不聽話,所以一開始劉仁恭和部下都不歡迎張居翰的到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張居翰到了幽州不但沒有和士兵們起衝突,還被劉仁恭視為知己,甘願冒著身命危險保護他。

二、隱姓埋名

天復年間朱溫為了奪權,開始向皇帝身邊的太監下手,逼著皇帝誅殺宦官,遠在各地的監軍也不能倖免,消息傳到幽州的時候,劉仁恭為了保住張居翰,就安排了一個死刑犯代替張居翰,讓他藏在深山裡,等風波過去後,張居翰隱姓埋名開始了新的生活。可是這樣的太平日子沒有過多久,朱溫就造反了,劉仁恭擁兵自立,張居翰始終追隨在他的身邊。

後來朱溫到到了劉仁恭的地盤——滄州,劉仁恭自然是想把這塊地盤搶回來,奈何不是對方的對手嗎,無奈之下只好向駐守在太原的晉王求救。兩隊兵馬裡應外合拿下了潞州,朱溫得知後立馬放棄滄州逃之夭夭,這一仗雙方配合得當,張居翰也立了不小的功勞,別看他是個太監,戰場上有勇有謀,晉王看他挺有本事的就把他留在身邊。

晉王病逝後,他的兒子李存勖建立了後唐,張居翰也成為了開國功臣,但他知道朝廷裡有很多人看不慣他,表面上看他是風風光光的樞密使,其實手上沒有一點權力,為了活命他只好明哲保身,每次遇到皇帝找大臣商議事情,張居翰從來都只附和別人,不發表自己的意見。正因為這樣他才能保全性命,得以安享晚年。

三、改字救千人

張居翰一生中做過許多好事,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冒著殺頭的危險救下了前蜀王手下的上千侍衛僕役。同光九年,莊宗派太子攻打前蜀,蜀王王衍知道自己不是後唐的對手,於是乾脆也不反抗了,直接投降還能保住自己一家的性命,何況莊宗也保證,一定會善待他們一行人。原本這件事是皆大歡喜,偏偏在他們一行人回洛陽的路上,李嗣源造反了,莊宗決定御駕親徵。

在走之前有人就給莊宗出主意,讓莊宗殺了王衍他們,畢竟皇帝出去打仗了,為了避免後方起火,還是走之前把後患先解決了。王衍一行人雖然不算多,但真的亂起來也招架不住,莊宗一聽是這麼回事,就把這件事交給張居翰去辦,命他殺了王衍他們。張居翰拿到詔書的時候覺得很不合情理,明明答應了人家放過他結果出爾反爾,另外就算要除掉王衍這個後患,他底下那麼多僕役是無辜的。

為人正直的張居翰不忍心傷害這麼多無辜之人的性命,他看著詔書心思一動,就在宣讀聖旨的時候把」行「字改成了」家「字,這樣聖旨要殺的那一大幫人就變成了王衍一家人。當時戰火連天的也沒有人細查這件事,就這樣張居翰一一己之力救下了上千人的性命,後來莊宗被殺,李嗣源稱弟,改聖旨的事更加沒人過問了。公元928年張居翰於長安去世,享年71歲,北宋歐陽修在讀到張居翰的事跡時,大讚其為」君子」,可見即便是太監中也是有善良正直之人的。

參考文獻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相關焦點

  • 太監宣讀皇上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救下了千人性命
    而且皇帝的很多物品都是交由他們保管和使用的,其中掌印太監就是掌管玉璽的,另外還有執掌御筆的太監等,因為皇帝對他們的信任和重用,很容易發生宦官專權的事情,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掌印太監魏忠賢,幾乎可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很多政令都出自他手,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意思是自己只比皇上差一點。
  • 古代最好心的太監,為拯救上千人的性命,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個字
    而接下來所要說的,算得上是古代最好心的太監,他為了拯救上千人性命,念聖旨的時候故意讀錯一個字。這便是五代十國初期的張居翰。在這次戰役當中,張居翰居功至偉,從而讓李克用更加器重,還將3千名燕人交給他指揮。
  • 他是中國史上最善良的太監!為拯救千人,念聖旨時故意讀錯一字
    因為太監進宮之前要遭受宮刑,身心發育不完善的他們只能依靠於皇家,所以很多皇帝對自己的宦官都很信任,也正是源於這份信任,他們在處理一些事情上也會加入自己的想法。而太監這一形象經常會出現在電影、電視劇當中,而且大多都是反派的角色,尤其愛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其實仔細想想,當時男尊女卑的思想嚴重,男性地位自然要比女性地位高很多,只有家裡窮的實在是拿不出錢來的時候,才會將自家的男孩兒送入宮中當太監。否則又有哪一個家庭願意斷送自己孩子的一生呢。
  •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什麼還能宣讀聖旨?原來有這個辦法
    提起太監和聖旨,大家總是會想到穿著宮服的宦官,臉色白淨,表情高傲,胳膊上有灰塵,雙手從兩端打開法令,尖聲喊叫「奉天承運」。一般去皇宮當太監都是家境很差的,所以這些太監沒有上過學,也不會識字。那麼,他們是怎麼朗讀聖旨的呢。其實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們對「太監」不太了解。
  • 古代最善良的太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個字,從此挽救上千人性命
    要說歷史上給最著名的太監,很多人會提到趙高、高力士、李蓮英等人。由於太監的身體殘缺,很多太監都有陰暗的內心,中國歷史上時不時便有一個太監跳出來幹預朝政,成為著名的奸臣。不過,好的太監也並不少,比如說鄭和、蔡倫。
  • 歷史上最仁慈的太監,曾改掉聖旨上的一個字,救了數千人!
    在古代,皇帝被認為最有權力的人,但是也有很多的皇帝是沒有什麼權力的,有些是被權臣掌控,有些被是太后當家,還有一些是被太監幹政,說到太監,歷史上有一位不僅有本事,而且還品德高尚,為人寬厚,他就是唐朝末年的張居翰。
  • 歷史上最溫情的聖旨,35個字演繹出「舊劍情深」,讓世人震撼千年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太監拿著聖旨宣讀的場景,每個人見到聖旨後都會跪地接旨,不敢怠慢。在古代「聖旨」就是皇帝的命令,最早出現聖旨這個詞是在漢代時期,在各朝各代的詔書中,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嚴肅刻板的。
  • 雍正皇帝曾為剩粥剩菜下聖旨
    對於中國人來說,餐桌上的事素來不簡單。什麼人,什麼時候,吃幾個什麼菜,都是有講究的,這是華夏之禮節。但與此禮節相對應的,是自古以來,華夏人民崇尚的敬天惜糧、勤儉節約。我國曆朝歷代都曾對餐飲浪費進行過立法,更有皇帝曾專門下發過聖旨,指點剩菜剩飯怎麼處置。 一餐到底吃幾個菜?
  • 見證了封建王朝的覆滅,歷史上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
    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數不清的名字留在了歷史書上,文臣武將不計其數,但是在深宮之內除了滿朝文武,後宮、宮女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身體殘疾,被人忽視,這群人就是太監,現代人對太監的看法是極其苛刻的,普遍認為太監不配擁有尊嚴,但是又有誰願意做一個太監呢,他們都是被生活所迫
  • 背了這麼多年的《鹿柴》,「柴」字怎麼讀?很多人都讀錯了
    很多人在讀古詩詞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字應該怎麼讀。印象最深的就是王維的《鹿柴》了,背了許多年,才發現,原來是鹿柴(zhài),而不是鹿柴(chái)。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閒居輞川時所作,入選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背,但是很多人卻常常讀錯標題。鹿柴唐代·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 原來玉帝的聖旨被人動了手腳
    但長成這樣也不是他心中所願,在他前世的時候,雖然長得也不俊,巨口獠牙,看起來有些兇猛,但至少不像現在這樣嚇死人。按照八戒所說,他生前是天界的天蓬大元帥,掌管好幾萬水軍,作為一軍之帥,樣子自然是要兇猛一點才有威懾力,後來因為調戲嫦娥,玉帝震怒,把他貶下凡間,他又投錯豬胎,最終成了這副嘴臉。
  • 皇子裝傻37年,被太監推上帝位當傀儡,上位第一道聖旨讓太監呆住
    不算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唐武宗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然而,也是因為太過辛苦,導致唐武宗上位6年後就過勞死了。由於他生前還沒有立太子,甚至連子嗣都沒有,再加上走得倉促。一下,皇位繼承人出現了空白。
  • 電視裡的都讀錯了!
    大家在觀看古裝影視時,經常能看到在宣讀聖旨的鏡頭,都會在最開頭讀下面這個八個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口頭禪。聖旨是皇權的象徵,其製作也非常地精良,多為上等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
  • 太監做到長鬍子,這麼有突破性!千秋歷史只此一人
    這個李憲是宋神宗時的著名宦官,在西北邊境上擔任監軍多年,頗有些戰功。童貫跟著李憲天天在軍隊裡待著,耳濡目染也學習了不少軍事知識,他後來能手握兵權至少是有此原因的。宋神宗在位,童貫始終是人家的小跟班,默默無聞,不得出頭之日。
  • 老人祖傳9道聖旨拒絕上交,被博物館借走弄丟2道,後來賠了多少
    這一特殊存在,在封建王朝時期擁有著獨特的地位,一般而言它有兩個概念,一個代指帝王的意志和命令,另一個則是指孔老夫子的聖人之言。 在一般情況下,這一特殊存在往往代指皇帝的命令,也就是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太監手拿聖旨宣讀皇帝命令,或獎賞或懲罰都帶,有著至高無上的命令性。
  • 後唐最善良的老太監,讀詔書時故意念錯一個字,間接挽救了近千條人命
    關中到漢中有四條主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故道。漢中入四川有三條主路。分別為:米倉道、金牛道、荔枝道。荔枝道距離四川統治核心地成都較遠,此戰並未涉及。簡單來說,以上通道的開鑿基礎都是利用秦嶺、大巴山的峽谷與峽谷間的河流。假如峽谷夠寬闊,李存勖或許不會如此犯難,重點就在於峽谷被河流切割地並不廣闊。
  • 崇禎下令勤王,吳三桂遲到,只有一個總兵趕到,還被太監氣走了
    崇禎下令勤王,吳三桂遲到,只有一個總兵趕到,還被太監氣走了 1644年,李自成經過了十幾年的造反終於走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在西安稱帝之後的他率領大順軍東徵北京,準備打下明朝的京城,做一回名正言順的皇帝。
  • 清末太監孫耀庭講述:夜晚伺候主子的時候,鞋裡要放上蒼耳
    以石投水,千載一合,以水投石,無時不有。——《貞觀政要》在大清王朝,人們的身份可以隨即切換,有時因為一念之差,窮人就能飛上枝頭變鳳凰,也會因為一念之差,君王就能跌下馬。如果想在爾虞我詐的大清王朝明哲保身,那麼這必將有靈活巧變的思想和堅毅的性格,有些小心機有時也並不是件壞事。
  • 這些最容易被小學生讀錯的字,你讀對了嗎
    愛上學語文,老師拒絕照本宣科,學生拒絕按部就班,讓我們的語文學習總比別人好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總有一些看似簡單的字,常常被一些同學讀錯,鬧出笑話,出了洋相,被人取笑,實在太不應該。一是因為中國的很多漢字在造字結構上都有相似性,容易被混淆;二是很多人在看到一些不太確定怎麼讀的字的時候,沒有查閱字典的習慣,總是念字念半邊,從而造成了讀錯字的尷尬局面。
  • 明朝第一太監,極品太監魏忠賢
    一說到太監這倆字,咱們大多數人心裡頭對這太監沒啥好印象,因為有太多的影視作品裡邊,反映出那太監都不是好東西,權傾朝野、殘害忠良,背地裡什麼壞事都幹。那麼我們說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太監掌權時期有過不少,往往是太監和這個外戚之間政權的爭奪,是中國封建歷史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在諸多的太監為禍朝綱過程當中,哪個太監是最大的禍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