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好心的太監,為拯救上千人的性命,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個字

2021-01-09 文史怪

說起古時候的太監,基本大家印象都不會太好,感覺他們不是陰險狡詐就是阿諛奉承之輩,比如說明朝的魏忠賢,漢朝的十常侍,以及阿鬥身邊的黃皓,實際上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很多宦官都是很有作為的人,例如造紙的蔡倫,下西洋的鄭和,曹操的養祖父曹嵩等等。

而接下來所要說的,算得上是古代最好心的太監,他為了拯救上千人性命,念聖旨的時候故意讀錯一個字。這便是五代十國初期的張居翰。

古代的窮人子弟,要想出人頭地,發達富貴是格外的艱難,除去考取功名,那麼就只有進宮這一條路可以走,而張居翰也選擇了第二條路,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入宮,幸運的是,聰慧機敏的他很快就被宦官掖廷令張從玫看重,收作養子,憑藉養父的勢力,張居翰也被授以樞密承旨、內府令的職務,因為辦事認真,張居翰還被唐僖宗賞賜以象徵尊貴的緋色衣物。

然而等到朱溫篡唐以後,便開始大肆屠殺宦官,而張居翰為了避禍,隱姓埋名在幽州居住起來,出生於平民之家的他,又過了一段尋常百姓得到生活,這也造就了張居翰悲天憫人的胸懷。而等到李克用起兵之後,張居翰投奔其麾下,擔任監軍,906年,李克用趁著朱溫率兵進攻滄州,從而出兵抄底朱溫的後方澤(今山西晉城)、潞二州,並且大獲全勝。在這次戰役當中,張居翰居功至偉,從而讓李克用更加器重,還將3千名燕人交給他指揮。

在李克用去世後,後唐莊宗李存勖上位,而張居翰的官職,也上升到樞密使,當時天下依然不太平,中原盤踞著多股勢力,因此李存勖想要一一剿滅,同光三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派遣大軍進攻前蜀,前蜀國主王衍知道自己並非對手,因此決定投降,而後唐軍倒也痛痛快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等唐軍來到成都,王衍便身穿白衣,銜壁牽羊,恭恭敬敬地迎接,給了後唐人極大的尊重,因此李存勖也十分高興,下詔書說到:「固當列土而封,必不薄人於險,三辰(日、月、星為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意思就是除了剝奪王位之外,你可以繼續當你的山大王,星辰在上,我沒有一句欺騙的話。不過帝王心難測,等到一年過後,李嗣源在魏州反叛,為此李存勖大驚失色,打算起兵平叛,這個時候卻有人向他建議:王衍在蜀中,是一個心腹大患,如果趁您起兵,他卻要偷偷造反,該如何是好,不如早點出去王衍的勢力,李存勖一聽,有道理啊!立刻讓張居翰帶著詔書前往蜀中,下令讓唐將延嗣動手。

詔書上這樣寫的 「王衍一行,並宜殺戮。」也就是說,包括王衍的黨羽,親戚在內,1千多人都要全部處死,而張居翰卻心有不忍,他認為,本來王衍已經恭恭敬敬投降,殺掉他就是不正確的做法,為何還要傷及無辜生命呢?因此張居翰故意在宣讀聖旨的時候,讀錯一個字,將「王衍一行」變為了「王衍一家」。他還將聖旨上的「行」字塗掉,顯得混淆不清的樣子,而延嗣倒也果斷地執行了這個命令。

消息傳到了李存勖耳朵裡,他不由得奇怪:我下的命令,明明是殺掉王衍勢力所有人啊!當時篡改聖旨可是重罪,是要殺頭的,張居翰不可能不清楚,因此他也做好了必死的覺悟。幸運的是,當時李嗣源已經率著叛軍打到了家門口,應付不過來的李存勖並沒有追究張居翰的責任。最終李存勖被殺之後,李嗣源搶過了他的位置,成為了後唐明宗。張居翰請求罷官回到田裡,得到了李嗣源的同意。

告老還鄉的張居翰,最終在928年去世於家鄉,享年71歲,他能夠在風雨飄搖的亂世當中,先後侍奉4個皇帝卻能成功身退,這或許是張居翰做好事修來的福分吧!

相關焦點

  • 古代最善良的太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個字,從此挽救上千人性命
    要說歷史上給最著名的太監,很多人會提到趙高、高力士、李蓮英等人。由於太監的身體殘缺,很多太監都有陰暗的內心,中國歷史上時不時便有一個太監跳出來幹預朝政,成為著名的奸臣。不過,好的太監也並不少,比如說鄭和、蔡倫。
  • 此太監心善膽大,宣讀聖旨的時候故意讀錯一個字,救下上千條性命
    善良「二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無法達到老子所言的那個高度,但我們待人接物保持基本的善意,並且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就已經很難得了。一個人的心性怎麼樣,與他的外表和職業沒有關係,滿臉橫肉的男人會幫助老人過馬路,幹體力活的工人也會把自己的饅頭分給路邊的野貓,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善良與否,不應該帶著先入為主的成見,而是看他做的事。
  • 他是中國史上最善良的太監!為拯救千人,念聖旨時故意讀錯一字
    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皇帝總是擁有著最高的權利,隨便一句話就可以輕易掌握一個人的生死。而朝中作為皇帝「工人」的大臣們也都分管著自己不同的職務,掌握著一定的權力,所以說普通人和窮苦人家是根本不可能逾越階級的鴻溝的。前朝聯繫著後宮,在後宮之中,除了嬪妃和丫鬟,離權利最近的就是太監。
  • 太監宣讀皇上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救下了千人性命
    在中國古代宦官一直是一群特殊的群體,本來他們只是服侍皇帝的奴才,但是因為人數龐大也需要管理,於是就有了一系列的職位,因為經常他們經常陪伴在皇帝的身邊,所以跟平民百姓相比對官員少了很多敬畏之心。跟高力士一樣本分的太監還有很多,要不然歷朝歷代的皇宮裡也不可能養這麼多人,而古代最俠義的宦官甚至還利用自己的職權救下了一千多將要被處死的人,這位宦官甚至在後來還被歐陽修寫文章誇讚。
  • 歷史上最仁慈的太監,曾改掉聖旨上的一個字,救了數千人!
    在古代,皇帝被認為最有權力的人,但是也有很多的皇帝是沒有什麼權力的,有些是被權臣掌控,有些被是太后當家,還有一些是被太監幹政,說到太監,歷史上有一位不僅有本事,而且還品德高尚,為人寬厚,他就是唐朝末年的張居翰。
  •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什麼還能宣讀聖旨?原來有這個辦法
    提起太監和聖旨,大家總是會想到穿著宮服的宦官,臉色白淨,表情高傲,胳膊上有灰塵,雙手從兩端打開法令,尖聲喊叫「奉天承運」。一般去皇宮當太監都是家境很差的,所以這些太監沒有上過學,也不會識字。那麼,他們是怎麼朗讀聖旨的呢。其實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們對「太監」不太了解。
  • 我國有一個字,3000年來一直是一個讀音,不少人念錯
    眾所周知,在川渝一帶的方言中,「街」字的讀音為「gai」,與普通話中的讀音「(jie)」區別較大。當然,除了四川的方言,很多其他地區的方言中「街」字也念「gai」。事實上,3000年來,「街」的讀音都是讀作「gai」。
  • 古代最浪漫的聖旨,僅短短8個字,網友看後笑道:我又相信愛情了
    聖旨這種東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古代皇帝發布的一種官方辭令,不管是從語言組織還是書面形式上都相當正式。而我們在古裝劇裡看到的聖旨,無外乎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用作嘉獎和官員晉升,另一種則是涉及處罰的貶謫或是抄家,每一種都相當嚴肅。
  • 歷史上最溫情的聖旨,35個字演繹出「舊劍情深」,讓世人震撼千年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太監拿著聖旨宣讀的場景,每個人見到聖旨後都會跪地接旨,不敢怠慢。在古代「聖旨」就是皇帝的命令,最早出現聖旨這個詞是在漢代時期,在各朝各代的詔書中,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嚴肅刻板的。
  • 皇子裝傻37年,被太監推上帝位當傀儡,上位第一道聖旨讓太監呆住
    在我國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裡,宦官幹政的案例多如牛毛。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宦官幹政對我國古代政治生態產生了極大影響。比較著名的例子有秦朝時期的趙高,可謂開了宦官幹政的先河。
  • 雍正皇帝曾為剩粥剩菜下聖旨
    隨即令人將這兩個糟蹋糧食的太監重笞(用鞭杖或竹板打)二十板,而後枷號半個月。萬曆年間,京城的酒樓裡悄然興起「輪轉宴」,即官員之間請客時,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分次上菜,每次上四碟八碗十二道菜,待品嘗後撤下,再上一輪,循環往復,多至五六輪。而所上菜餚大多吃不了幾口,就被倒掉了,為的是擺譜兒、要場面。萬曆皇帝得知後令人徹查,擺「輪轉宴」的大小官員十餘人一律重笞,並予以革職,永不敘用。
  • 常被念錯名字的4位明星,你若能全部讀對,那就太厲害了!
    每個人的名字都有特殊的含義,特別是對於娛樂界的明星來說,名字的好壞甚至會直接影響他們自己的明星之路,有些明星的名字非常優美而富有詩意,有些明星的名字非常繞口,甚至一般人還念不出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娛樂圈那些名字經常被讀錯的明星們。
  • 手段絲毫不亞於太監,古代宮女究竟是如何被淨身的?
    太監和宮女在古代都是皇宮中不可缺少的服侍主子的人。可是每日和全國最尊貴的人在一起,難免會引起雙方的猜忌。所以,無論是太監或是宮女,在古代那個男女有別不可互相接觸的年代,在進宮之前都需要淨身。一方面是為了遵循當時的嚴苛的社會輿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障子嗣的純淨與高貴。
  • 在古代不是所有閹人都叫「太監」,而「公公」更是貶義詞
    自古後宮多女子,而皇帝要保證血脈的純正,只能用淨了身去了勢的人幹活,這是古代宮廷文化的需要。在明清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一種身份特別的人群—太監。這些人往往是貧苦人家出身,讀不起書當不了官,甚至食不果腹,走投無路才進宮當太監,希望以此為門檻,服侍皇族謀求生路。
  • 古代太醫要進皇宮給皇帝治病,為什麼沒有太監當太醫
    太監或者是宦官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但是中國古代的太監來源和國外的太監來源是不一樣的。中國古代太監都是自願的。有一些是為生活所迫,或被仇人所逼迫。這些人也可能有醫生,但是為了掩蔽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宮廷裡面即使會醫術也不會表現出來。
  • 古代唯一一個太監王朝,一品宰相到七品縣令全是太監,原因很現實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2000多年封建社會,自然什麼朝代都有,有的朝代是女子攝政,有的朝代是外戚幹政,還有的朝代是宦官亂政;而史上還出現了唯一一個太監王朝,上至宰相,下至縣令全是太監,原因很荒唐。五代十國時期,局面混亂,不少人選擇南遷,這期間有個叫南漢的割據政權,南漢的實際開創者是劉隱,他的父親劉謙在晚唐時任職封州刺史,擁有人數數萬的精銳部隊,還有數百戰艦,劉謙去世後,劉隱統一了嶺南。
  • 在生死存亡之際,被動物拯救性命的5人
    大自然存在許多神奇的動物,它們的許多舉動都讓人感到驚奇。有一些動物成為了人類的朋友,有一些上了人類的餐桌,而絕大多數都讓人類敬而遠之。但在某些時刻,動物們會做出一些對人類有益且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本文中,我們就要帶來,在生死存亡之際,被動物拯救性命的5人。
  • 最容易念錯的3個成語,非常考驗語文水平,你對了幾個?
    在某些場合,使用一個妥帖的成語往往勝過長篇大論。能熟練使用成語對寫作和演講都很有好處。有不少成語儘管人們很熟悉,也能信手拈來使用,卻容易念錯。好比「病入膏肓」,恐怕很多人都被「坑」過,誤把第四個字「肓(huāng)」讀作盲人的「盲」;「歃血為盟」的頭一個字念(shà),常被誤讀做(chā)。
  • 後唐最善良的老太監,讀詔書時故意念錯一個字,間接挽救了近千條人命
    但吳國與後唐有淮河之隔,而且後唐與後梁對戰的時候,黃河曾被人為決口,故而自淮河兩岸多為難以跋涉的水鄉澤國。後唐前身為少數民族沙陀,多騎兵,又不善舟楫,若發兵攻吳很難取得優勢。前蜀為朱溫同時代的軍閥王建所開創,此時正值其子王衍執政。王建死後,王建諸子曾有過一段同室操戈的流血政變,國內政局也不穩定。兼之王衍寵信權臣,且頗好奢侈。上行下效之間,前蜀政局越加不堪。相比之下,討伐前蜀看似有利。
  • 河南有座山,最愛和少林寺相連,名稱常被人寫錯念錯成笑話
    最近網上看到一則消息,央視某新聞主播把河南某縣的名稱念錯了,後來發現不是念錯,是有人把它寫錯了,怪不著人家主持人。為此,央視還特別為它正一次名,著實讓這個地方上了熱搜讓人們記住了它。嵩山為一座連綿大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裡,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伏牛山。這座大山有72峰,東西綿延60多公裡,東依省會鄭州。各位看客,在此想問問,如果單獨寫「嵩」這個字,不和縣和山字相連,你能念出它的正確讀音嗎?反正小編第一次認識這個字時,根據音形判斷,妥妥地讀成了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