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登基,皇帝卻對生父表示:既不能讓你當太上皇,也不能相見

2020-12-24 小珏說歷史

從秦始皇創造皇帝之後,直到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歷經兩千多年,一共有過大大小小80多個王朝,400多位皇帝。封建帝制的特點之一就是家天下,除非是開國皇帝,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將帝位傳給有血緣關係的人,最主要的當然是兒子。所以,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阿鬥能扶就扶,不能扶就取而代之,那只是小說家的戲言而已,因為根本古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思想觀念。不過,還是有一個特例。

這個特例發生在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駕崩之前,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養子柴榮。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老皇帝心甘情願讓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繼承皇位。當然,這也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

首先,郭威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本來是後漢的大將,因為功高蓋主,遭到了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郭威本想避禍,卻多次被劉承祐下套,索性打著勤王的名義起兵。當時,重要將領的家小都留在京城當作人質。郭威起兵,直指都城時,氣急敗壞的劉承祐將郭威一家趕盡殺絕,其中就包括郭威的兩個兒子郭侗和郭信。

儘管後來郭威滅掉後漢,建立了後周;儘管他當時也才48歲,但此後並沒有兒子。因此,從理論上來說,郭威其實就已經絕後了。

其次,柴榮一直都是郭威的養子。郭威的父親郭簡雖然當過順州刺史,但很早就過世了,並沒有讓郭威佔多大的榮光。郭威從小的生活就很貧困,後來遇到了女子柴氏。兩人情投意合,在風雲變幻的那個時代,度過了艱難困苦的生活。柴氏雖然沒有生育,郭威並不嫌棄,還將柴氏的侄子柴榮當作養子對待。此後,雖然其他妾室為郭威生下了兩個兒子,柴榮也一直還是養子,甚至當時還叫做郭榮。

最後,郭威與柴榮的感情也很好。柴氏在郭威登基前就去世了,死後才被追封為皇后。這一點都不影響郭威與柴榮的關係。他們情如親生父子,郭威將柴榮視若己出,柴榮也對郭威恭謹孝順。無論外界如何,他們都形同一體,親生父子其實也不過如此。

其實,郭威雖然沒有兒子了,但還有自己的子侄輩。他們都姓郭,起碼和郭威還有血緣關係。只不過,這些郭家人個個都不爭氣,郭威一點都看不上。另外,還有一個李重進,倒是柴榮的競爭對手。李重進是一名猛將,也是郭威的外甥即妹妹的兒子。雖然也是外姓人,但在血緣關係上,他更親近。

李重進也很不錯,但郭威更看重已經感情深厚的柴榮,並且最終傳位給柴榮。相比其它皇帝,柴榮接受的貌似是萬人矚目的皇位,坐擁龐大的後周帝國,實際上卻危機四伏。如果稍微處置不當,皇位就會被奪走,帝國就會改換旗幟,這才當時屢見不鮮。所以,他登基之後,就有了一個尷尬的煩惱。

這個煩惱就是在於如何對待自己的父親問題。小珏說過,郭威是將柴皇后的侄子柴榮收為養子,問題是柴榮的親生父親柴守禮還活得好好的。事實上,柴守禮甚至熬死了自己的兒子柴榮,一直活到北宋乾德五年。

按理說,作為皇帝的父親,死了的也被尊為皇帝,活著的應該被尊為太上皇。柴守禮卻相當特殊,讓柴榮很難辦。李世民當上皇帝,李淵可以成為太上皇;劉邦當上皇帝,劉太公也被尊為太上皇,但柴榮卻不能照抄。

這是因為,李世民的皇位本來就是李淵禪位得到的,是合乎禮法的。劉太公雖然沒有給劉邦皇位,但劉邦是白手起家,是開國皇帝,尊自己的生父為太上皇也合情合理,不欠誰的。柴榮卻不同,他的位置完全是郭威傳的,能得到皇位,是因為叫郭威做爹。

如果他尊柴守禮為太上皇,那就否認了自己的帝位來自於郭威,那就變成了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即便是五代那麼亂的時代,篡位的風險還是很大的。更何況,柴榮的皇位來路正,無人質疑,他沒必要冒這個毫無意義的風險。

這就是封建禮法的巨大風險,即便是皇帝也不敢違抗,不敢隨心所欲。嘉靖帝要給生父一個皇帝的名分,鬧了十幾年的大禮議世間。光緒、宣統都是過繼才得到皇位,他們的生父都在世,卻也沒有膽量提出要當太上皇。

所以,經過柴榮的謀臣商議,最終給了柴守禮一大堆榮譽頭銜,包括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光祿卿。然而,柴榮發現,剛解決了一個問題,又面臨一個問題。既然柴守禮接受了這麼多官銜,前來謝恩時,到底是子拜父,還是臣拜君?

柴榮繼位之前,特別是在郭威沒有建立後周之前,這個問題好解決。柴榮對待柴守禮,一直是「以元舅禮之」,即將柴守禮看作舅舅。這個局面,最終還是被識趣的柴守禮破解,他直接去洛陽養老。柴榮也心領神會,自此也沒有再和親生父親見面。

據說柴守禮晚年非常囂張跋扈,曾經當街殺人,情況報送給柴榮之後,柴榮不聞不問。這也怪不得柴榮,他並沒有多少選擇,難不成他還敢將自己的生父正法不成?

相關焦點

  • 古代新皇帝登基,遙遠山區的百姓們是怎麼知道的!
    封建社會中,皇帝是一國的最高領導人,而百姓作為被統治的對象,新皇帝登基之後,百姓不能不知道。皇帝統治靠的就是權威,新皇帝整出的動靜越大,樹立的權威越高。過去沒有電視和廣播,皇帝出現在百姓跟前的頻率不高,好多年才有一次,所以登基是皇帝難得的露臉機會。
  • 皇帝自稱是「朕」,太上皇該如何自稱?宋徽宗最卑微,乾隆最霸氣
    皇帝自稱是「朕」,太上皇該如何自稱?宋徽宗最卑微,乾隆最霸氣 皇帝是古代最尊貴的職業,皇帝是終身制,老皇帝什麼時候去世,下一任皇帝就什麼時候登基。中國一共產生了幾百位皇帝,那麼產生了多少太上皇呢?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了17位太上皇。
  • 劉邦當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嗎?
    劉邦大吃一驚,按照古禮,太公這個動作表示:我已為您執帚灑掃。這是一個奴僕對主人的禮節,爹對兒子行這種禮節,當然要把孝順兒子劉邦嚇一跳。不是劉太公歲數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認不得兒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對自己說了一番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
  • 古代皇帝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以保持局勢穩定?
    想像一下,新君即位時老皇帝就纏綿病榻了,如果有人真想謀朝篡位,他需要把老皇帝放在眼裡嗎?這樣就完全起不到穩定局勢的作用。而如果皇帝年富力強就退位,結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死,就問你尷尬不尷尬?甚至還有可能老皇帝沒死,新皇帝先死了,咋辦?難道讓太上皇復位嗎?
  • 太上皇與太上皇帝有什麼不同?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話說當年劉邦登基之後,擺在他面前的有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和父親的關係,因為當時他的父親還健在,所以從人倫角度去考慮,跪拜父母天經地義,可是擺在他面前的又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此時劉邦已經是皇帝了,可是劉太公還是個平頭老百姓,按照古時候的規矩只有百姓像天子「下跪」的規矩,哪有天子向百姓下跪的呢?
  • 收好:年僅3歲就當皇帝,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大典老照片
    皇帝,也成了過去式。溥儀坐在轎子上,一群太監正抬著他去往太和殿。此時的小溥儀,可能還不知道當皇帝是幹什麼吧。愛新覺羅·溥儀,他成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光緒駕崩以後,年僅3歲的溥儀在眾人的擁立下繼承了皇位,成了滿清最後的統治者。生父載灃為攝政王。。
  • 中國歷史上皇帝無數,秦始皇號稱始皇帝,那麼第一位太上皇是誰?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職位叫太上皇,太上皇並不是每朝每代每時每刻都有的,太上皇的每次產生基本上都有特殊原因。有的太上皇是被迫的;有的太上皇是被人尊稱的;有的太上皇是國家危難來臨的時候自己沒剛撐不住,讓兒子來撐自己退居二線的。那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是誰呢?
  • 她生下2個皇子,卻幫助自己情敵兒子繼承皇位,新皇對她十分尊敬
    不過在我們清朝的時候就有這麼一位皇后,她連著生下了兩個皇子,卻扶持自己情敵的兒子當上了儲君。這個人就是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出生於大名鼎鼎的鈕祜祿氏家族,丈夫是嘉慶皇帝,自己則是皇帝的第二任妻子,最初的孝和睿皇后只是嘉慶府中的一個側福晉而已,因為一開始嘉慶並沒有繼承皇位。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後,便追尊其父為太上皇,所以秦莊襄王在生前並沒有體會過當太上皇的感覺。而歷史上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則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太公本是莊稼漢,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根本沒想到兒子有一天能當上皇帝。
  • 若皇上向太上皇、太后宣旨,太上皇和太后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何?
    簡單地說,聖旨是面向臣子的,而非君父、君母。太上皇為君父,皇太后為君母。因此,皇上怎會,又怎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聖旨呢?即使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聖旨,太上皇、皇太后也不用下跪。《論語》有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即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所謂「禮」,就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要對父母有「敬」心,要尊敬自己的父母,要順從自己的父母,一切以父母之事為要。
  • 中國歷史第一位,在世時被尊太上皇的人,見到皇帝跪還是不跪?
    曾經,單父縣(今山東單縣)的門閥呂公,為避仇,遷居沛縣。初到時,當然要先打招呼、拉攏、拉攏,於是他便請沛縣上流社會中所有有頭有臉的人物到他家吃飯。那時的主吏蕭何(對的,就是後來的大漢宰相蕭何)負責安排賓客座次,他規定賀禮不足一千枚銅錢的賓客都要坐在堂下。
  • 武則天秘史50:李唐江山終易主,武則天登基稱帝,成為唯一女皇帝
    上回說道裴炎與駱賓王裡應外合要殺了武則天,可惜被她識破陰謀逃過一劫,駱賓王潛逃不知所蹤裴炎下獄,朝臣們集體懇求武則天赦免裴炎,太后只好讓狄仁傑和騫味道徹查此事,誰知經過審理裴炎確實和駱賓王聯合謀劃,氣不過的狄仁傑去牢獄裡大罵裴炎,說他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自己想做皇帝還不承認。
  • 有趣的歷史,古代太上皇的5條養成之路
    最後,深感疲憊的唐睿宗李旦覺得自己的權利根本就不能壓制朝中的日漸四起的危機,於是就採納了一個道士的進言,「無為而治」,他就刻意迴避矛盾,一退了之;自己也只當了兩年的皇帝就退位讓賢,將皇帝的寶座讓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隆基,自己則去做太上皇了。
  • 皇帝最大,那太上皇呢?對不起,雖然你是爹,但也沒我大!
    太上皇,咋一聽是個至高無上的稱謂,能得到這樣稱謂的人,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單位,都指的是那位說一不二的人,比如說家裡的父母或者老婆!單位老大,都可以成為太上皇,(這裡的老大不一定指領導,指的是最牛的那個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太上皇真這麼厲害嗎?對不起,不全是,確切地說大部分都不是!
  • 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宣聖旨,太上皇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什麼?
    但問題來了,做過皇帝的太上皇(也有沒做過的,我們只說一般情況),他應該和皇帝是怎樣的關係呢?這裡就要分析太上皇這個詞的概念內涵了。自古禮制是立國的根基,禮講究名正言順。太上皇一般有兩個名份,一個是現任皇帝的父親(個別是哥哥),另一個才是太上皇帝。如果只有第一個身份,那麼他雖然是爹,卻是個臣子,見到兒子的行禮。
  • 想你,卻不能打擾你,愛你,卻不能再相見
    作者:昕月藍殤輕輕問一聲,這些年你還好嗎?想你,卻不忍打擾你,愛你,卻不能再見你,紅塵之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回眸,你成了別人的風景,卻看溼了我的眼睛。一份深愛,一生牽掛,幾經輾轉,多少相思愁。總是在安靜的時間裡,想念你,因為太在乎你,在你走後,才會心生眷戀,對你朝思暮想,為你走過千山萬水,心已被你佔滿,感慨萬千,卻再也走不到你的天涯。閉上眼睛,回憶湧來,你的樣子總是出現在我的眼前。也許你不會知道,思念一個人的滋味,明知道相聚離開都有時候,卻還是牽掛著你。
  • 「關門皇帝」袁世凱為何至死都沒正式登基?
    「知子莫若父」,反之亦然,袁克定為了促成老頭子稱帝、以圓自己的「太子夢」,竟然不惜偽造了一份專門刊登一些鼓吹帝制、擁護袁大總統做皇帝之類消息的假《順天時報》,並每天偷梁換柱地送給袁世凱看,這就不得不說是一樁奇談了。據袁世凱最寵愛的三女兒袁靜雪回憶說:「假版的《順天時報》是大哥(袁克定)糾合一班人搞出來的,不但給父親看的是假版,就是給家裡其他人看的也是假的。
  •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在許多電影、戲劇和電視劇裡(比如走向共和),大家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光緒皇帝每次見到慈禧太后,就立即下跪請安,並以「親爸爸」稱呼她。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 太上皇也會謀反嗎?竟還只是因為太上皇賞賜的一把金刀
    朱祁鈺自然想皇帝一直當下去,但是畢竟有個太上皇在那。所以一開始朱祁鈺只是把朱祁鎮關在了南內之中,儘量讓外人少接觸他。結果後來由於有了一個金刀案,導致兩人關係是徹底破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朱祁鎮回到皇宮之後,雖然說不能出南內,但是經常跟以往的太監聊聊天,畢竟人家都幹了十幾年皇帝了,有很多人跟他都非常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