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創造皇帝之後,直到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歷經兩千多年,一共有過大大小小80多個王朝,400多位皇帝。封建帝制的特點之一就是家天下,除非是開國皇帝,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將帝位傳給有血緣關係的人,最主要的當然是兒子。所以,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阿鬥能扶就扶,不能扶就取而代之,那只是小說家的戲言而已,因為根本古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思想觀念。不過,還是有一個特例。
這個特例發生在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駕崩之前,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養子柴榮。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老皇帝心甘情願讓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繼承皇位。當然,這也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
首先,郭威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本來是後漢的大將,因為功高蓋主,遭到了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郭威本想避禍,卻多次被劉承祐下套,索性打著勤王的名義起兵。當時,重要將領的家小都留在京城當作人質。郭威起兵,直指都城時,氣急敗壞的劉承祐將郭威一家趕盡殺絕,其中就包括郭威的兩個兒子郭侗和郭信。
儘管後來郭威滅掉後漢,建立了後周;儘管他當時也才48歲,但此後並沒有兒子。因此,從理論上來說,郭威其實就已經絕後了。
其次,柴榮一直都是郭威的養子。郭威的父親郭簡雖然當過順州刺史,但很早就過世了,並沒有讓郭威佔多大的榮光。郭威從小的生活就很貧困,後來遇到了女子柴氏。兩人情投意合,在風雲變幻的那個時代,度過了艱難困苦的生活。柴氏雖然沒有生育,郭威並不嫌棄,還將柴氏的侄子柴榮當作養子對待。此後,雖然其他妾室為郭威生下了兩個兒子,柴榮也一直還是養子,甚至當時還叫做郭榮。
最後,郭威與柴榮的感情也很好。柴氏在郭威登基前就去世了,死後才被追封為皇后。這一點都不影響郭威與柴榮的關係。他們情如親生父子,郭威將柴榮視若己出,柴榮也對郭威恭謹孝順。無論外界如何,他們都形同一體,親生父子其實也不過如此。
其實,郭威雖然沒有兒子了,但還有自己的子侄輩。他們都姓郭,起碼和郭威還有血緣關係。只不過,這些郭家人個個都不爭氣,郭威一點都看不上。另外,還有一個李重進,倒是柴榮的競爭對手。李重進是一名猛將,也是郭威的外甥即妹妹的兒子。雖然也是外姓人,但在血緣關係上,他更親近。
李重進也很不錯,但郭威更看重已經感情深厚的柴榮,並且最終傳位給柴榮。相比其它皇帝,柴榮接受的貌似是萬人矚目的皇位,坐擁龐大的後周帝國,實際上卻危機四伏。如果稍微處置不當,皇位就會被奪走,帝國就會改換旗幟,這才當時屢見不鮮。所以,他登基之後,就有了一個尷尬的煩惱。
這個煩惱就是在於如何對待自己的父親問題。小珏說過,郭威是將柴皇后的侄子柴榮收為養子,問題是柴榮的親生父親柴守禮還活得好好的。事實上,柴守禮甚至熬死了自己的兒子柴榮,一直活到北宋乾德五年。
按理說,作為皇帝的父親,死了的也被尊為皇帝,活著的應該被尊為太上皇。柴守禮卻相當特殊,讓柴榮很難辦。李世民當上皇帝,李淵可以成為太上皇;劉邦當上皇帝,劉太公也被尊為太上皇,但柴榮卻不能照抄。
這是因為,李世民的皇位本來就是李淵禪位得到的,是合乎禮法的。劉太公雖然沒有給劉邦皇位,但劉邦是白手起家,是開國皇帝,尊自己的生父為太上皇也合情合理,不欠誰的。柴榮卻不同,他的位置完全是郭威傳的,能得到皇位,是因為叫郭威做爹。
如果他尊柴守禮為太上皇,那就否認了自己的帝位來自於郭威,那就變成了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即便是五代那麼亂的時代,篡位的風險還是很大的。更何況,柴榮的皇位來路正,無人質疑,他沒必要冒這個毫無意義的風險。
這就是封建禮法的巨大風險,即便是皇帝也不敢違抗,不敢隨心所欲。嘉靖帝要給生父一個皇帝的名分,鬧了十幾年的大禮議世間。光緒、宣統都是過繼才得到皇位,他們的生父都在世,卻也沒有膽量提出要當太上皇。
所以,經過柴榮的謀臣商議,最終給了柴守禮一大堆榮譽頭銜,包括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光祿卿。然而,柴榮發現,剛解決了一個問題,又面臨一個問題。既然柴守禮接受了這麼多官銜,前來謝恩時,到底是子拜父,還是臣拜君?
柴榮繼位之前,特別是在郭威沒有建立後周之前,這個問題好解決。柴榮對待柴守禮,一直是「以元舅禮之」,即將柴守禮看作舅舅。這個局面,最終還是被識趣的柴守禮破解,他直接去洛陽養老。柴榮也心領神會,自此也沒有再和親生父親見面。
據說柴守禮晚年非常囂張跋扈,曾經當街殺人,情況報送給柴榮之後,柴榮不聞不問。這也怪不得柴榮,他並沒有多少選擇,難不成他還敢將自己的生父正法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