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尷尬事很多,爹不得不給兒子磕頭行禮就是其一。某一天,劉邦下朝去探望老父親劉太公,「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劉太公一反常態,摟著笤帚,站在大門口迎接劉邦。
劉邦大吃一驚,按照古禮,太公這個動作表示:我已為您執帚灑掃。這是一個奴僕對主人的禮節,爹對兒子行這種禮節,當然要把孝順兒子劉邦嚇一跳。
不是劉太公歲數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認不得兒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對自己說了一番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皇帝雖然是兒子,卻是天下之主,您雖然是爹,但也只是個臣,讓人主給臣子跪拜行禮,哪有這個道理?皇帝的威儀何在?
劉太公一哆嗦,是這個道理啊。因為自己是爹,皇帝拜了,還有本家叔叔大爺呢,拜不拜?還有莊鄰七姑八嬸,拜不拜?都拜了那還叫什麼皇帝!
反拜吧,劉太公也不願意。司馬遷說劉邦是劉老太太和龍生的,沒劉太公什麼事,可是劉太公沒看到這個記載,他堅信這種事是他親力親為的。爹給兒子跪拜,自己的臉也沒地方擱啊。所以,劉太公折中了一下,摟把笤帚侍立一旁,臉上陰得要出水。
這就是古代皇帝屢見不鮮的麻煩事:兒子當了皇帝,爹還活著,怎麼辦?
其實這種情況,又分為三種類型,不能一概而論:爹是皇帝,禪位給兒子;爹不是皇帝,兒子是皇帝;爹雖然還在,但已經不是兒子的爹。
第一種情況:爹是皇帝,禪位給兒子這種情況比較多,比如李淵與李世民、唐玄宗與唐肅宗、宋高宗與宋孝宗、乾隆與嘉慶等等。這種父子關係的禮節比較好處理,因為爹原來就是皇帝,退位後稱太上皇。太上皇就是「太上皇帝」的簡稱,身份上依然是君,跟兒皇帝平起平坐。
既然社會所賦予的身份不落下風,血緣身份上,又「壓」了兒子一頭,自然太上皇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接受兒皇帝的跪拜之禮。
第二種情況:爹不是皇帝,兒子是皇帝這種情況就比較麻煩,劉太公與劉邦就屬於這種關係。爹在社會身份上處於卑下的臣,兒子則處於尊貴的君,與血緣身份剛好相反,怎麼辦?
這種事以前沒有先例,第一個帝制王朝秦朝,嬴姓家族是按世襲制繼承王位,兼併六國後,秦始皇換了名稱而已。劉邦不一樣,按照古代禮法,劉太公的身份就是平民。
此後每一朝開國皇帝基本都會遇到這個麻煩,不過,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登基時,爹已經不在世了,不存在誰拜誰的問題。這事你也不能怪劉太公太能活,只能從法理上尋找解決方案。
這時候,歷來看不起儒生的劉邦才發現,酸儒還是有點用的。這種事情自然難不倒大儒們,既然血緣身份無法變更,那就想辦法提高劉太公的社會身份唄,於是歷史上第一任「太上皇」隆重出爐。
從此劉太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兒皇帝的跪拜了!劉邦創下的對上冊封,就是後來歷代開國皇帝,追封父祖三代(或五代)的先例。
第三種情況:爹雖然還在,但已經不是兒子的爹有點拗口,意思是,爹雖然還在世,但是從法理上,他與當皇帝的兒子之間,已經斷絕了父子關係。
哪個爹這麼傻,跟兒皇帝斷絕關係?這種情況,比前兩種都要多。一般是皇帝駕崩了,膝下無子,只好從宗室子弟中選擇一人,過繼到自己名下為嫡嗣。嗣君從法統上就成了老皇帝的兒子,跟原來的親爹斷絕了父子關係。
古代每一個王朝,幾乎都出現過這種情況。比如西漢漢哀帝和漢平帝,被過繼給漢成帝、宋英宗被過繼給宋仁宗、明世宗被過繼給明孝宗、末代皇帝溥儀被過繼給同治。
過去皇家子嗣太多,為了防止兄弟鬩於牆,人為規定了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了嫡系萬世不變的尊貴地位,不可斷絕,庶系永遠不能爬到嫡系頭上。萬一嫡系斷了,哪怕從庶系過繼,也要續上。
可是這麼一來,就帶來一個真正的大麻煩:親爹跟兒皇帝什麼關係?如何行大禮?
按照法理,被過繼為嗣君的皇帝,與親爹就不是父子關係了,比如明世宗嘉靖,只能管自己的親爹為「叔父」,管伯父明孝宗為「爹」。所以,他與親爹的關係就成了君臣關係。
這種關係下,父子相見怎麼辦?對不起,只能爹跪拜兒子!比如光緒皇帝的親爹醇親王奕譞,見了光緒帝,就必須行臣拜君禮。如果在後堂,光緒再還拜子見父禮,絕不能在公共場合出現。
因為這個不合理的規定,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皇帝對大臣們的反抗,比如漢哀帝追封生父定陶王為帝,宋英宗的「濮議之爭」和嘉靖帝的「大禮儀之爭」等等。
古人對禮儀的執著,在今天的人看來就是吃飽撐的,但是我們不能脫離環境說事,古代的「禮」就是根本大法,是皇家地位正統性和合法性的保障體系,非常重要,絕不是虛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