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兩種官制最出名「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這兩種制度基本貫穿了從秦到清朝的始終,雖然三省六部在唐朝以後逐漸改革,但所有的改制都還是依照這個框架來的,而俗稱的明朝加強集權,不過是明初砍掉了中書省的職權,改由皇帝決斷,但是從宣德開始,內閣的職權不斷增加,內閣職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唐宋時期的中書省的權利。我們說的「給事中」,就是衍生於三省中的「門下省」。
辦公的位置決定了地位
「給事中」是六科言官的官職,屬於科道言官一種,明初設置吏、禮、戶、工、兵、刑六科,具有監察六部的權利。這個六科的辦公場所非常特殊,明朝只有兩個部門的官署在皇宮內(這個皇宮不是現在的故宮,明代過了金水河,進了天安門就是皇宮了),一個是內閣的值房文華殿,另一個就是六科的值房了,因為六科的值房是一條長廊形的房子,俗稱「六科廊」,這就充分說明了六科的特殊。另外一個特殊的地方,一般明朝的京察,三品以下的官吏有吏部組織考察,三品以上由皇帝考察,但是作為最高官吏只有七品的六科給事中,卻是由皇帝直接考察的!
位同宰相的職權,讓給事中舉足輕重
那麼六科給事中的職權是什麼呢?怎麼會讓它有這樣特殊的地位呢,從《明史-官職三》中記載:
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內外所上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
可以看出,六科的主要職權是封駁奏章、註銷卷宗、諫諍皇帝、彈劾官員、參議政事等權力!
正因為六科給事中的權力如此之大,雖無宰相之職,卻有一定的宰相之權,歷代的首輔都不能忽略六科的存在,張居正的萬曆新政,也是在徹底六科後,才得以貫徹執行!
未來的前途,就是官職的吸引力
每科設置都給事中一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給事中數名,最高的都給事中只有七品,但是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一般以地方政績突出的縣令充任,這就牛逼了,一般官員品級升上去了,只要不犯錯,一般掉不下,那麼就出現七品知縣升任八品給事中的事情,到底是升了還是降了呢?肯定不是降了,因為一般地方官升遷到科道言官後,基本就代表著要飛黃騰達了,有更多的機會名揚天下,更多的機會結交權貴了!比如參倒嚴嵩的鄒應龍、大罵魏忠賢的楊漣,都是科道言官出身。
六科給事中因為官員選用的規則,其品級和統屬關係一直比較混亂,雖然都給事中是各科長官,但是對給事中並沒有管理領導的職權,都是直接向皇帝負責,也並不是都給事中就比給事中生的快,比如楊漣就是從給事中直接升到副都御使的,成為部堂高管。所以做到給事中,一般就是坐上升遷的快車道,只要有能力,從七品跨進三品大員都是沒有問題,而能力差點,混個十三道監察御史,就有機會升任各地的巡撫,是一條升遷的好途徑啊!
所以說,六科給事中,雖然職位低,但是權力打,出名快,是一條沒有門路的下層官吏升遷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