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給事中」官位情況

2020-12-16 心動趣歷史

古代有兩種官制最出名「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這兩種制度基本貫穿了從秦到清朝的始終,雖然三省六部在唐朝以後逐漸改革,但所有的改制都還是依照這個框架來的,而俗稱的明朝加強集權,不過是明初砍掉了中書省的職權,改由皇帝決斷,但是從宣德開始,內閣的職權不斷增加,內閣職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唐宋時期的中書省的權利。我們說的「給事中」,就是衍生於三省中的「門下省」。

辦公的位置決定了地位

「給事中」是六科言官的官職,屬於科道言官一種,明初設置吏、禮、戶、工、兵、刑六科,具有監察六部的權利。這個六科的辦公場所非常特殊,明朝只有兩個部門的官署在皇宮內(這個皇宮不是現在的故宮,明代過了金水河,進了天安門就是皇宮了),一個是內閣的值房文華殿,另一個就是六科的值房了,因為六科的值房是一條長廊形的房子,俗稱「六科廊」,這就充分說明了六科的特殊。另外一個特殊的地方,一般明朝的京察,三品以下的官吏有吏部組織考察,三品以上由皇帝考察,但是作為最高官吏只有七品的六科給事中,卻是由皇帝直接考察的!

位同宰相的職權,讓給事中舉足輕重

那麼六科給事中的職權是什麼呢?怎麼會讓它有這樣特殊的地位呢,從《明史-官職三》中記載:

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內外所上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

可以看出,六科的主要職權是封駁奏章、註銷卷宗、諫諍皇帝、彈劾官員、參議政事等權力!

正因為六科給事中的權力如此之大,雖無宰相之職,卻有一定的宰相之權,歷代的首輔都不能忽略六科的存在,張居正的萬曆新政,也是在徹底六科後,才得以貫徹執行!

未來的前途,就是官職的吸引力

每科設置都給事中一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給事中數名,最高的都給事中只有七品,但是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一般以地方政績突出的縣令充任,這就牛逼了,一般官員品級升上去了,只要不犯錯,一般掉不下,那麼就出現七品知縣升任八品給事中的事情,到底是升了還是降了呢?肯定不是降了,因為一般地方官升遷到科道言官後,基本就代表著要飛黃騰達了,有更多的機會名揚天下,更多的機會結交權貴了!比如參倒嚴嵩的鄒應龍、大罵魏忠賢的楊漣,都是科道言官出身。

六科給事中因為官員選用的規則,其品級和統屬關係一直比較混亂,雖然都給事中是各科長官,但是對給事中並沒有管理領導的職權,都是直接向皇帝負責,也並不是都給事中就比給事中生的快,比如楊漣就是從給事中直接升到副都御使的,成為部堂高管。所以做到給事中,一般就是坐上升遷的快車道,只要有能力,從七品跨進三品大員都是沒有問題,而能力差點,混個十三道監察御史,就有機會升任各地的巡撫,是一條升遷的好途徑啊!

所以說,六科給事中,雖然職位低,但是權力打,出名快,是一條沒有門路的下層官吏升遷的快車道!

相關焦點

  • 素以直言進諫著稱的明朝言官,何以在中後期變質異化?
    公元1366年,朱元璋設置了六科給事中。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又設都察院做為最高監察機構,其下所設十三道監察御史,與六科給事中合稱「科道言官」。先看看六科給事中的設置。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科首領為都給事中,官秩正七品,附屬官員有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官秩從七品,其下還有若干職位。六科的官員被稱為諫官。
  • 明朝歷史上有影響力的名臣名將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中國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鐵鉉,字鼎石,鄧(今河南鄧州)人,元代色目人後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間,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後人尊敬其忠義不屈,在各地建立鐵公祠來紀念他。南明朝廷追贈他為太保、加諡號忠襄。
  • 明朝最神聖的地方,數位皇帝在此登基
    不過,對於太和門在明朝的作用,我還是略知一二的。可以說太和門是明朝最神聖、最重要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見證了明朝十幾位皇帝的登場!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完工,明成祖朱棣下詔,正式遷都北京,自此,紫禁城就成為明清兩朝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成為帝國的心臟。而在明朝時期,太和門原來叫做奉天門,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後來改稱皇極門,到了清朝才稱為太和門。
  • 明朝宰相張居正冬天不戴帽子,為什麼會讓名將戚繼光成了爭議人物
    但明朝卻意外地打破了這個規律。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期間的第一個10年,也就是1573年到1583年之間,距離明朝滅亡的1644年已經只剩下六十餘年時間,明朝卻迎來了繼「仁宣之治」後的又一次國富民強的太平盛世,史稱「萬曆中興」。
  • 明朝的政治制度,讓下屬內鬥,皇帝看戲?
    太祖創製朱元璋先生是個控制欲極強的人,這點我們可以從他的言行中看出。有時候將領在外徵戰,其家人卻要留在朱先生手裡當人質,為的就是防止臨陣叛亂。等到朱先生坐了真龍寶座,又有了新的憂慮。怎麼才能讓自己成為真正獨一無二的話事人呢?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其實除了周皇后,朝廷裡不少大臣,如中允李明睿、都察御史李邦華、督師大學士李建泰等,都主張南遷。可是,反對南遷的大臣更多。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以沉默表示反對,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激烈諫阻,主張固守北京。 就這樣,在大臣們的扯皮中,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中,寶貴的時間一天天流失。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在鐘鼓聲中進入宮門後,百官要在殿前廣場上整隊,文官位左,武官位右。這時候會有糾察百官的御史點名,記錄所有咳嗽、吐痰、步履不穩等失儀官員姓名,聽候參處。一切就緒之後皇帝鳴鞭駕到,贊禮官發出口令,百官轉身向皇帝叩頭。
  • 明朝為何要設立錦衣衛?它的職責與慶餘年鑑查院有什麼相似之處?
    在我們看到電影、電視劇中對於明朝的錦衣衛的評價時,往往有一個常用的名詞來形容這個機構「惡名昭彰」。那麼這個獨特的機構為什麼能夠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一直存在,而沒有被取消,自然是有著其存在價值和意義。這個對明朝政治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力的機構並不是以其殘酷就能簡單地說明情況。
  • 明朝打了幾百年都打不過的蒙古,為何被清朝輕而易舉拿下?
    就好比明朝打了一個朝代沒能拿下的蒙古就被清朝輕而易舉擊敗了,那麼你知道這是為何嗎?政治聯姻很多人可能看過清朝的宮廷劇,那麼應該知道清朝的一些妃嬪裡經常有蒙古女子的身影。沒錯,在清朝有一個很出名的政治手段,聯姻。之所以清朝皇帝娶蒙古女人,而蒙古大汗娶皇室兒女原因其實再簡單不過,目的就是拉攏對方。
  • 從「四民之末」到入仕為官——談談明朝對商人政策的轉變
    在這則浩令中的「市井之民」包括商人。也就是浩令規定商人不能為官吏,由此體現出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剛開始,捐納還只限於榮譽官位,很快就發展到實職的官位。如景泰四年(1453)通過捐納進入國子監讀書,畢業之後自可獲得實職官位。
  • 曾國藩的最高官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
    曾國藩在清政府中一直擔任重要崗位。那麼曾國藩擔任過的那些官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01曾國藩早期仕途 十年七遷曾國藩不算是一個天資聰慧之人,他從小讀書都特別刻苦。有一次他文章背了好多遍都背不下,躲在房梁上的小偷都聽不下去了。生氣地跳出來說「你都笨成這樣了還讀啥書,我都會背了。」說完小偷將那篇文章一字不落的背了出來。然後囂張地揚長而去。
  • 西域朝貢貿易是明朝的治邊策略,論明朝西域朝貢貿易政策的得失
    沙哈魯使團成員蓋耶速丁記載了他和同伴獲得的賞賜情況:「沙的·火者盤中的東西是:十袋銀幣,十匹緞子以及七十件包括內衣、紅綢、羅紗、卡普基在內的其他織品,尚有五千鈔。「算端·阿合馬、庫克扎和阿格答克,各自受賜八袋銀子、十六匹緞子,其餘的東西,包括他們的妻子的,是內衣、紅綢、羅紗,總共九十四匹,以及每人一千鈔。
  • 清朝在明朝的滅亡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明朝是不是真的打不過清朝?
    首先遼東禍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但並非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末雖然難逃王朝三百年的定律,但明朝能苦苦支撐二百七十六年實屬不易,因為王朝滅亡的很大原因是土地兼併,而明朝的土地兼併在歷朝歷代中可謂是佼佼者。
  • 明朝藩王護衛人數的變遷情況:總體上是逐漸減少
    明太祖朱元璋 圖片來自網絡明朝1368年建國後,明太祖朱元璋圍繞如何實現長治久安作了深入思考。朱元璋最終認為,要保障國家長久,必須要避免皇權孤單,確保國家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兒孫手裡。為此,他一方面廢除宰相,由皇帝統攬六部;另一方面,將皇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分封到各地,鎮守一方。
  • 明朝官員到底有多窮?正三品退休後賣女兒,正二品沒錢買棺材下葬
    在我們固有的觀念中,為官者都不會窮,既是達官,那麼,就是貴人。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倒也不是如此,為官者不一定非富即貴,也可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在明朝時期,官員的工資待遇確實是一般,官員們大都很窮,有多窮呢?
  • 明朝的三次勤王之戰,北京城數次被圍困,卻又能化險為夷的真相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時候,曾為定都的事煩惱。當時一共有三個地方可選,一個是曾經的元大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在這三座城市中,朱元璋搖擺不定,一直拿不定主意。當時的明朝雖然中央的禁軍已經損失殆盡,但是依然沒有傷其筋骨,在于謙下令勤王之後,山東備倭兵,河南備操軍,江北運糧官軍都被填充到北京中,短短數天時間,北京就聚集了22萬官兵,在人數上形成了對瓦剌的優勢。因此當瓦剌也先在攻到北京城下的時候,實際上就一定程度的決定了他的命運。
  • 明朝海軍那麼強,為什麼沒有與倭寇大戰?真實情況與大家想的不同
    倭寇和下西洋一直都是大明朝的熱門話題,這兩件事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是他們卻都和海洋相關。大明帝國的水師在當時獨步天下,而倭寇們也頻頻騷擾大明沿海,為何兩三百年裡大明的海軍沒有和倭寇展開一次大規模交鋒呢?
  • 穿越明朝高質量小說
    說到明朝啊,那它的歷史可謂是波瀾壯闊。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根繩,說的就是明朝,它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今天給大家介紹幾本質量不錯的明朝小說。《崇禎八年》,豬豬的小說,完結了。主角穿越明朝成為崇禎皇帝,經過重重困難,各種改革,挽救明朝於水深火熱的歷史文。其中我個人覺得裡面把錦衣衛寫的非常不錯,各位可以放心閱讀。《史上最強崇禎》,完結。也是穿越崇禎的小說,節奏比較快,但是劇情都沒有拉胯,質量上乘。《我真不是木匠皇帝》,連載中。石頭的新書,他也是老作者了,質量可以保證。
  • 人至官位,切忌「脫韁而行」
    黨員幹部自大自負、居功自傲,往往就容易困於小我、迷失自我,糾結個人職務升遷、計較個人榮譽和利益得失,在勤政為民的路上就容易找不到方向,甚至還會躺在功勞簿上忘乎所以、為所欲為,在行使權力中失去公心。谷東陽之所以敢於用權任性、自稱老大、瘋狂斂財,可以說其根本原因就是始於他的自我膨脹,對自己缺乏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