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舉制衍生的遊戲升官圖,從唐代風靡到清代,你知道怎麼玩嗎?

2020-12-18 路之意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制度,自它產生之後,不知有多少人深受其害。在科舉制的影響下,一種讓人平日都不忘升官的遊戲——升官圖便應運而生了。

升官圖最早出現在科舉制剛剛確立的唐代,當時稱作「採選」或「採選格」。到了宋代叫「選官圖」,清代稱「升官圖」、「百官圖"等等。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頃》一書中記載:唐賀州刺史張合感到當時任命官員的程序十分混亂,便採用擲骰子的遊戲方法,發明了「採選」遊戲。玩法是在畫有百官進退的圖上,用骰子擲採,依採大小,進選官職。很快這種遊戲便風靡社會,特別是受到想升官發財之人的喜愛。

唐文宗時,房千裡在他編寫的《骰子選格》一書的序中說,開成三年(838年)春天,他乘舟經過洞庭湖,忽然遇到暴風雨,難以前行,便繫船於湖旁。他上岸避雨,遇到幾位號稱進士的人,在悠然自得地玩擲骰子戲。玩法是將唐朝68個官職按品級排列在一張正方形盤面上(形似棋盤),中部排列的是最高級官職,官卑職小的在外圍邊沿。一人先將骰子擲於盤上,然後按其定格位置,在棋盤上前進或後退,先到最高位的人為優勝。

到了宋代,升官圖之類的遊戲,在讀書人中間仍然很盛行,許多人抱著虛幻的做官夢,終日玩樂不停。這引起許多正直的知識分子的批評,蘇東坡稱這是「流俗狂惑」的玩意兒,能夠置人於死地。最為可笑的是和尚也想升官發財。明朝和尚智旭模仿《骰子選格》寫了本《選佛譜》,也是用骰子投擲升遷的玩意兒。

清代是升官圖最為盛行的時期,從皇宮到民間,許多人都在玩升官圖。後來,升官圖又成為新年春節的時令玩具之一。當然,一般平民百姓,買一個升宮圖純粹是想在新年圖個吉利。故宮博物院保存著一個皇帝、皇后玩過的升官圖,圖盤是硬紙製成的,盤面用墨筆書寫清代大小官銜.圖盤可摺疊,摺疊後形似一本書, 攜帶方便,也易保存。皇宮裡玩升官圖,除用骰子外,還用一種形似陀螺的小器物。在陀螺的四個面上分別刻有「德、才、功、贓」四字, 並飾紅,綠、金、黑四色。玩時用拇指和食指捻轉立柱,待其停落,看倒的一面是何字,然後遵圖盤格內文字說辭對號入座,便知所獲官職是升是降。

一般的升官圖的玩法是用四顆骰子擲,分德、才、功、贓四等。骰子擲出兩個四點,算德,兩個六點,算才,兩個二、三、五點,算功,兩個一點,算贓。德、才、功三等,都可以升,贓就要降級。此外,還有些特殊的玩法,如出局、軍臺、蘋留、交部、休致等。民國年間,南京甘貢三先生收藏有一套清朝乾隆年的升官圖,可以說是升官圖中最複雜的。除前面講的一些玩法外,還有特恩、封典、世爵;有京官,外任,有漢宮,有滿官,更有捐官、贖罪,以及遇到了所屬上司,還要送見面禮等等。把清朝的官場狀況及陋習表現得毫無遺漏,真可以說是一張清朝官場的縮影。

除升官圖外,清代還有仿照升官圖的玩法而發明的攬勝圖、擲骰圖、群仙慶壽圖等。如攬勝圖的玩法是用一個骰子,一為詞客,二為羽士,三為劍俠,四為美人,五為漁父,六為緇衣。依次擲骰,按骰子的點數前行,達到規定位置最快者獲勝。1982年上海舉行紅樓夢學術討論會。會議期間曾展出一件清末坊間刻印的擲點遊戲棋「遊大觀園圖」。其玩法如同攬勝圖。

升官圖曾使那些想做官的人忽而歡喜,忽而恐懼,忽而好像真做了大官,忽而又懊喪不堪,但反映了中國封建科舉制對人性的摧殘,從這一點上說,升官圖這種遊戲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但是,升官圖這種遊戲的形式還是很有趣的,現今兒童所玩的各樣擲骰行棋的遊戲棋,就是從這類彩選格中演化出來的。

相關焦點

  • 趣話清代盛行的升官圖遊戲,一時風靡社會,折射出衙門怎樣的生態
    撰文|趙超然 在清代官場尤其是州縣衙門流行玩一種「升官圖」的遊戲,官員或者胥吏在無聊時都會聚集一起玩一會,非常熱鬧。當時一位叫顧祿的人在《清嘉錄》中講述了這個遊戲的玩法。
  • 古人也會玩桌遊 《升官圖》恍如現代《大富翁》
    [摘要]老北京民俗專家李石介紹,升官圖又名彩選格、選官圖,首創於唐代,一直延續至民國,是中國古代非常流行的一款大眾化遊戲。昨天寧波教育博物館展出這件古老玩具,可有點說頭。博物館負責人說,這是古代人玩的桌遊。
  • 清代科舉卷票的試解讀
    清代科舉中的卷票,是參加科舉考試士子必備的身份證明和手續,它同現代教育的高考、自學考試、公務員招聘中考生使用的準考證、身份證、結(畢)業證等一樣,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和作用。滄海桑田,風雲變幻,百餘年過去,清代考試士子自己使用且能夠保存完好流傳下來的科舉卷、票,可以說極為稀少和珍貴。本文就山西臨汾收藏家朋友新近徵集到的一套木刻印刷、基本完整的卷、票,嘗試進行解讀。
  • 從皇帝到考生,從設題到考試,大家都可以發揮主觀自由的唐代科舉
    皇帝:我想考什麼就考什麼所謂「科舉」,顧名思義就應該是分科而舉士,所以在唐代的時候,考試的科目很多,不像之後考科舉就等同於考進士。除了常科考進士外,還可以考什麼、有哪些科目,則全由皇帝自己決定,這被稱之為「制科」。
  • 古代人生怎麼當皇帝?升官當皇帝攻略[多圖]
    既然是玩古代風格的遊戲,大家自然是想要體驗當皇帝的感覺,這款遊戲中有皇帝的玩法嗎?待會小編就會給大家分享當皇帝的技巧,有想要玩皇帝的玩家,能通過下面的攻略了解應該如何在遊戲中升官。古代人生升官當皇帝攻略首先很明確的告訴大家目前遊戲裡是不能當皇上的。
  • 在古代,大人小孩都痴迷「芭比娃娃」,還愛玩升官桌遊
    出土的鳩車年代從漢代跨越到西晉時期,說明這一時期鳩車玩具比較流行。玩鳩車時,需要用線繩穿過鳩車胸前的小孔,牽拉線繩帶動鳩車前進。如果拉得用力,鳩車的尾部就會翹起;如果輕輕拉動,鳩車的尾部則一直貼在地上。通過用力的大小,鳩車可以模仿鳩鳥飛翔和行走時的不同形態。隋唐以後,鳩車早已不再流行,但是它一直是兒童遊戲的代稱。
  • 有趣的民間遊戲:升官圖、水滸紙牌、釣金龜
    有趣的民間遊戲:升官圖、水滸紙牌、釣金龜本文屬鳳姐說民間遊戲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如果喜歡請關注我導語:升官圖、水滸紙牌、釣金龜升官圖:升官圖是一項傳統的選格遊戲,又名採(彩)選、採(彩)選格、選官圖、葉子格、百官鐸等。
  • 令人瞠目結舌的唐代科舉考試標準,讓學霸流淚,學渣崩潰
    雖然科舉制度誕生於隋朝,但隋朝短短的三十七年國祚並沒有讓科舉制度顯現出它應有的魅力和能量,若說科舉開始步入正軌,以更加規範的形式邁上歷史舞臺的時期,毫無疑問,自然是隋朝之後國祚更長久的唐朝。眾所周知,唐代的很多制度體系基本上都是沿襲隋朝的舊制,這倒也並不奇怪,畢竟隋朝完備的制度雖然沒有沿用下去,但卻為唐代的發展提供了參考標準。
  • 《大話許仙》科舉鄉試怎麼玩 科舉鄉試玩法技巧分享
    導 讀 在大話許仙中有很多的系統玩法,在玩家20級的時候可以參與一個叫科舉鄉試的玩法,這個玩法具體該怎麼玩呢
  • 中國科舉制靠什麼能夠延續千年?科場舞弊零容忍,真才實學是關鍵
    撰文|趙立波 導讀:隋煬帝設置進士科以來,科舉制度在1300年的歷史中,這條看似「學而優則仕」的光明坦途卻相當狹窄,到了清代時期,這一制度才勉強產生「十萬進士」,說明了科舉制度的文化設計的難度性和相對公正性。僅此一點,楊廣對於歷史文化的貢獻就相當了得。
  • 古人玩什麼遊戲?升官圖:古代「寓教於樂」的典範古代版大富翁
    現代遊戲:沒玩過算我輸! 1.運動型 代表:踢球,跳舞,掰手腕。《湧幢小品·選官圖》中記載「今之《選官圖》,唐人謂之骰子選格。」
  • 步步艱辛的科舉制,艱深晦澀的四書五經,究竟難到了多少讀書人
    說到科舉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這是對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次重大變革,隨著科舉制的施行以及推廣,曾經難以參與政治的中下階層也有了機會參與到政治決策之中。而讀書人只需要通過十年寒窗苦讀就可以在科舉中大放異彩,從而進士及第,被皇帝青眼相加,從而登堂入室,開始自己的宦海生涯。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在從隋代開始施行的科舉中,誕生的狀元共551人,足以看到科舉制的殘酷,科舉制的艱難一方面是科舉制本身從地方到中央的考試無比艱難,另一方面就是其所考內容的晦澀。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畢竟品嘗登科之喜的人在整個唐代近三百年中還不到七千人。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 清代有114個狀元,其中10個升官最快,而此人僅兩年就混到了從二品
    狀元是科舉時代的最高功名,相比較進士而言,在首次授官上享有優先待遇,可以不用參加朝考便可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實職。從歷朝歷代的狀元情況來看,狀元當上高官的概率比一般的進士高。以清代為例,總計114名狀元,官至二品以上的有44人。而且這44人中,又有10升官最快。
  • 假如穿越到唐朝,除了參加科舉,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當上官?
    自從科舉制度被創立以後,一談起在唐及之後的朝代做官,人們便想起科舉考試,似乎只有這一種方法了。其實不然,假如我們穿越到唐代,還可以用好幾種辦法做官。要注意的是,我所說的是做文官。穿越到唐朝之後,不論想通過我下面所說的哪種方式做官,我們都要立即去聘請一個老師,再買一部《文選》。為啥?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張衡傳》) (2)察舉制 又稱舉薦制。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開始的。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 你知道古代科舉的最高榮譽是什麼嗎?整個古代史上,只有兩人達成
    真正能夠連中三元之人,在整個上千年的科舉歷史上,也只有十五個人而已。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連中三元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難得的成就,叫做連中六元!所謂連中六元,就是指在六場考試當中,都取得頭名的成績。除了正常三元之中的鄉試、會試和殿試之外,還有鄉試之前的縣試、府試和院試。
  • 科舉究竟是公平,還是枷鎖,歷史長流中誰佔了主要地位?
    科舉,公平還是枷鎖在中國科舉制形成之前,封建社會的選拔用人制度是什麼樣的呢,總共有兩種,一種是世官制也叫世襲制,另一種就是察舉制,察舉制在中國實行了近千年的時間,到了隋朝就不行了,大量腐敗的問題出現,隋文帝心想得好好拾掇拾掇這個科舉制了,在不收拾國家就要滅亡了
  • 「國漫」《大理寺日誌》這些事兒 | 外國人可以當唐代公務員嗎?
    「官話八級真題」,你認得幾個字?當公務員需要考試,這個當代社會的常識在唐代可是一件新鮮事。隋唐以前,選拔人才是不通過考試的,如果你生在漢代,想要做官,就需要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薦,這種由各地的諸侯王和郡守推薦品德好、言行佳的適齡青年擴充官員隊伍的制度叫做「察舉制」。
  • 日本文化一直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那麼科舉制傳到日本後有何變化?
    江戶時代的學問吟止可以看成科舉制度另一種形式的存在,總的來說,科舉制在日本的特點是貴族化,榮譽化和內容華夏化。比起朝鮮,越南等國家,科舉制在日本確實沒有成為主流的人才選拔制度。家族做個幾百年的縣令,則是科舉制最大的夢魘,你選拔的人才根本沒有打入政治生活的切入點,日本的學問神菅原對於文史管理系統的家族壟斷,表明了文人的極致,也不推崇自由競爭,我做的好,我的子孫做的更好,這就是日本人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