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冬天很冷,記憶裡最喜歡的,是在冬天的正午,搬著小板凳和大人們一起孵太陽。
那種暖洋洋的感覺,一直都忘不掉,你還記得那些沒有空調暖氣的日子裡,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嗎?
過去到了冬天,老上海是要生爐子的。冬天來之前,家家戶戶都會開始裝爐灶,為室內取暖做準備。
小辰光看大人換煤球是很多小囡的童年記憶,有時候換晚了,煤球沒著,還得去鄰家借塊紅煤球重新來過,那煙味十足的嗆人。
那些靠煤球爐燒飯取暖的日子,晚上還得把煤球爐用媒泥「封著」微火,次日可以「撬」開來現用。弄堂裡巡值的「大姐」每晚都會準點搖鈴吆喝:「門窗關好,煤爐熄火,防備早,損失小」。
晚上一家人就圍坐在爐子邊上,烤著手、嘮著家常,沒多久臉就被烤得紅彤彤的,從頭熱到腳,舒服得不得了。後來有了紅外線煤氣爐,一根煤氣軟管拉進室內,點上後燃燒取暖。
老早煤球爐要是來不及燒熱水,是要去老虎灶泡開水的。
在「老虎」的「前胸」接有兩隻龍頭,要泡開水的居民只要將熱水瓶、銅吊湊到龍頭下面,用手一扳就行了。泡一熱水瓶水通常一分錢,一銅吊水好像是三分錢。
熱水瓶和銅吊,裝熱水的最強組合!冬天喝熱水、灌湯婆子、衝熱水袋、洗漱,全靠他們給水保溫了!
也叫湯婆子,取暖那是一把好手。形狀類似一個小南瓜,一般是銅製的,當然也有塑料的。
雙料湯捂子是做工最好的一種,壺身內外兩面分別有兩層銅皮貼合,質量與保暖效果比單料出色。
湯捂子的口比較小,灌熱水的時候還需要些技巧,一旦湯婆子裡裝滿熱水,那真的是暖手暖身,睡前放一個在被窩,整夜都特溫暖。
對了,那時候還會給它穿上軟軟的「衣服」,這樣既不燙手,又可以延長保溫時間。湯捂子還曾經被當作嫁妝呢!你家裡現在還有湯捂子嗎?
暖爐有好幾種,腳爐、手爐、懷爐,多用銅製,也有瓦制,還有不鏽鋼合金材料的。
腳爐,這個物件有點年頭了,大都是歷經幾代人傳下來的舊物,是冷天烘腳用的小爐,多用銅製,也有瓦制的。狀圓而稍扁,有提梁,爐中燃燒木炭。
手爐較腳爐來得更為輕巧精緻,合掌捧在手心的大小,自在愜意得很。
有段時間還流行過懷爐,又稱手暖爐,造型特別小巧,讓你一手掌握。通常是用不鏽鋼等合金材料製作,當時學校裡誰要是擁有一個,那絕對是大家羨慕的對象!
熱水袋和湯焐子各有分工,湯焐子晚上被窩裡用,熱水袋相對是白天用的多一點,以前一些單位辦事人員,都會一邊做事情一邊拿著熱水袋。
如今的熱水袋也還是冬天裡大家人手必備的存在,雖然現在也有了電熱水袋,但是很多人會覺得不安全,「永」字牌熱水袋絕對是老上海人的回憶。
小號、大號、特大號都有,姆媽們怕熱水袋會燙傷小孩子,通常都會給熱水袋穿上一件絨線結出的「外衣」。
冬天的時候,不管是看電視、嗑瓜子、搓麻將、拉家常都可以窩在懷裡,特別的舒服。
上海還有一種神奇的熱水袋,那就是醫院用的鹽水瓶!對於80後甚至90後來說,兒時曾用過的玻璃瓶還是蠻熟悉的。
注入沸水,依靠熱水的溫度,可以提供幾個小時的溫暖,就是拿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打碎了,否則就要挨罵了。
據說這個只有家裡有人在醫院上班的才能弄得到呢!瓶子洗乾淨,裡面衝上熱水,然後再套一個毛線的外衣,一個簡易的熱水袋就這樣完成了。
睡覺的時候取暖可不只是靠熱水袋和湯捂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棉花毯。
那個時候,上海還有很多走街串巷的手工匠,最受歡迎的就是彈棉花毯,冬天來前,大人們都會將棉被重新彈一遍,彈棉花做被子,又蓬鬆又暖和,再套上花花綠綠的被罩,再冷的天都不會被凍著了。
天氣好的時候,還會把棉花毯拿出去曬一曬,晚上回家睡覺的時候都能感受到太陽的味道!
再後來有了電熱毯,也是很好用的,電熱毯在上海風靡差不多是在20年前,現在用的人也不少,算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東西了。
但其實,當初剛傳進來的時候,很多人擔心用著不安全,畢竟是要插電的,還必須鋪在床單下,不過久而久之,用著習慣了也就不擔心了。
上海人的冬日穿著中,還有一款現在絕跡的「節約領」,也叫假領頭,假領頭證明了上海人會做人家。據說老上海人青睞開司米保暖假領頭,開司米cashmere是山羊絨的俗稱。
穿上假領頭,露出的衣領部分完全與襯衣相同,給人的感覺就是穿了件挺括的襯衫,裡面穿了件又白又淨的假領子,外面穿件綠軍裝或中山裝,再將風紀扣一扣,那可是那個時代最標準的男人打扮。
如果說過去穿節約,現在穿的就是懷舊,現在的假領子做工精緻,款式很多,有蕾絲、刺繡、牛仔等。
還有一樣老上海冬天的穿戴,現在年輕人看也沒有看見過,這就是「羅宋帽」。
羅宋帽的料子是駱駝絨,柔軟、輕巧、暖和,戴在頭上,把帽子放下一半可以遮耳,把帽子全部拉下可以遮臉,能抵擋撲面而來的寒風。
冬天最不可少的,還是姆媽們一針一線織出來的毛衣毛褲。這在當時可是大家公認的一種「時尚」潮流,裡外一身都是獨家限量版。
上海的女人們都是心靈手巧的,積攢的毛線織出來的毛衣毛褲,有些款式花紋到現在看起來也是很時尚的呢。
現在冬天能穿的靴子種類多得很,可在當初,自製的「蚌殼」棉鞋,系帶的燈芯絨棉鞋,差不多就是上海人冬天的「足下」。幾乎人人都有一雙。
冬天下雪的時候,暗黑色條絨棉鞋在雪地裡走過,腳底「嘎吱嘎吱」作響,聽著還蠻有意思的。厚厚的棉鞋底和面,穿起來又舒服又實在。
一雙連著長繩的大手套,是小囡們冬天的標配。有根繩子把手套掛在脖子上。就算在外頭野瘋了,也不會不小心把手套丟在哪裡,最後找不到了。
那時候的手套特別的厚實,很實在,還有些是自家做的,寒風是一點吹不進手套裡,特別暖和。這一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手套,卻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
這是一個老上海人絕對難以忘懷的詞,上海在公共浴室裡洗澡,方言就叫孵混堂。孵字總有股子上海的腔調。
上海最早的混堂,是南京東路後面的浴德池,最有名的混堂,就得屬位於西藏路北京路交叉處的大觀園。那時候上海的公共浴池多人合用一池,從早到晚也不換水,池水混濁,所以就把汏浴的公共場所稱做混堂。上海人每個禮拜都會去一次公共浴室。
扦腳、搓背、嘎訕胡,徹底放鬆,孵混堂也算是老上海的一種文化了!
一般小孩子汏浴都是在家裡,小朋友嘛,有時候總有些害羞,不大好意思去混堂。
不過那時候是沒有浴霸的,冬天洗澡可是會很冷的,於是上海人就發明了一個東西,叫做浴罩。弄一個大盆,盆裡面加熱水和冷水,調好水溫,然後再罩上浴罩!就能讓熱氣不跑掉!特別的實用!!
沒有烘山芋的冬天是不完整的!就算是燙手也要吃烘山芋,這簡直就是冬天的暖手寶物。
不僅甜糯好吃,還能暖手,簡直是一舉兩得。
吃烘山芋就要選那種烤得燙手冒熱氣的,那個時候學校門口、大馬路上,都會有人推著柏油桶賣烤紅薯,老遠就能聞到香噴噴的味道。
買上一個,掰開咬一口,無比滿足!!
冬季最適合一家人一塊吃的美食,那就是全家福暖鍋!
滿滿的一鍋,什麼愛吃的都可以加,肉圓、魚圓、自製蛋餃、粉絲、大白菜、鹹肉、百葉包、香菇、黑木耳、肉皮、冬筍……
要是能用老母雞和火腿熬湯做底,那是鮮到掉眉毛的!!全家人圍坐在飯桌邊,吃一鍋全家福暖鍋,家的那種溫暖的味道,簡直太幸福了。
冬天喝一碗羊湯是再舒服不過了!!!用純羊肉與羊骨熬製成的羊湯,湯頭奶白,都是真材實料,光看湯色,就能想像到湯的鮮美!
把大塊羊肉撈出來,白切薄片後撒在湯裡,再撒青蒜苗,鹽和胡椒粉各憑喜好來加。
再來上一碗拌麵,配羊肉湯吃,那叫一個滿足!!
吃的,穿的,用的,總歸是有辦法讓身子更暖和些。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老上海的取暖方式,不如和我們說說吧。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老上海們是怎麼過上一個暖和的冬天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