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曹雪芹的出生年代,紅學界比較公認的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於江寧(今南京)織造府,晚年在北京西郊創作了《紅樓夢》。然而,對於曹雪芹究竟居住於京西何處迄今仍無定論,多數紅學家認定為香山腳下的黃葉村即今天的北京植物園內的曹雪芹紀念館是其在京西的故居。其實,曹雪芹在京西居住時還有多處落腳地,如藍靛廠、門頭村、六郎莊、北辛村、北溝村、上坡村、白家疃、法海寺、功德寺、杏石口等。
搬離蒜市口後暫居藍靛廠祖父故友家中
藍靛廠位於京西長河西側,清代在此設外火器營。《曹雪芹與北京》記述,「曹雪芹曾在藍靛廠東北的火器營住過。」《曹雪芹傳》也稱,「曹家自乾隆年間被二次抄家以後,生活越發地困難了,於是從京城的崇文門遷到藍靛廠鑲藍旗暫住。」《曹雪芹在北京的足跡》稱:「曹雪芹自崇文門舊居搬到京西,曾在多處暫居,藍靛廠也是其中之一,因老營房有其祖父之故友,但只暫住了較短的時間,後遷往香山一帶。」
據考,曹雪芹自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由南京回北京後先是居於京城,住在今磁器口十字路口東北角原稱蒜市口的一處老宅,後移居西郊居住。在京西,曹雪芹最初住在藍靛廠鑲藍旗西面的兩小間營房裡,為了寫書,他與村子裡的人拉家常並尋訪藍靛廠周邊的古蹟,搜集素材。藍靛廠的廣仁宮(俗稱西頂廟)和立馬關帝廟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因為那裡來來往往的人很多,由此結識了好幾位朋友,對寫作《石頭記》(即《紅樓夢》)有不少幫助。但他在這裡住了沒多久就發現旗營的房子狹小,人聲嘈雜,終日迎來送往,實在靜不下心來寫書,便想另找地方。半年後,經他父親一位故友介紹,從藍靛廠搬到了香山健銳營。
據當地滿族老人介紹,曹雪芹對醫術很精通,當年在藍靛廠居住時,常給村民看病,從不收一文錢。有時他還到藍靛廠的「益達堂」藥鋪裡給病人抓藥。一些被他看過病的人痊癒後便買些東西送給他,以報救命之恩,但曹雪芹絕對不收。
曹雪芹之所以與藍靛廠有某些關聯,有史學家推斷,雖然當時藍靛廠附近還未建外火器營,但已有圓明園八旗護軍之一的鑲藍旗,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駐有八旗官兵上百人,其中應有與曹家父輩關係甚密的故友,當曹家被抄和敗落後,出於同情之心,對曹家提供救濟,曹雪芹在此暫居也有可能。
居門頭村時與酒鋪掌柜結為摯友
門頭村地處香山南麓,是京西一帶頗有名氣的古村落。《長安客話》稱:「下碧雲循故道而南,約十裡許,曰門頭村。蓋此地為西山門徑,故名。」1961年北京市文化局調查曹雪芹西山居所與葬地時,曾經得到一條線索,認為曹雪芹一度住在北辛莊。紅學家吳恩裕先生尋訪中又聽門頭村的老人說,曹雪芹住過門頭村。
《曹雪芹西山足跡考略》中列舉了十餘處曹雪芹在西山一帶的疑似居住地,門頭村即是其中之一:「門頭村緊鄰西山健銳營右翼營房,是旗營官兵及家眷經常購物之地,曹雪芹對門頭村、北辛莊、禮王墳一帶較為熟悉,時有走動,民間早有關於他在門頭村居住的傳聞。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有紅學家到此考證,並略有論述。」
據傳,曹雪芹在門頭村斷斷續續居住了三個多月,是住在一位與他同在右翼宗學裡任職的同事家中,時間大致為乾隆九年(1744年)左右。這裡遠離京城,格外清靜。曹雪芹曾尋訪過村落周邊的許多古蹟,而村南面的禮王墳一帶,他尋訪過多次。
乾隆年間門頭村有家「杏花春酒館」,掌柜的姓楊,山西人,所出售的酒為自製陳釀,醇香四溢,許多人慕名而來,曹雪芹也慕名前往。這酒館的楊掌柜上過幾年私塾,識文斷字,好看古書,還寫得一手好字,很快和曹雪芹成了好朋友,所以曹雪芹一有空就到酒館裡來,談天說地,聊古論今,還把寫好的書稿拿給楊掌柜看,聽聽他的見解,由此二人成為摯友。曹雪芹離開門頭村後,還多次回來看望楊掌柜。
因居六郎莊「京西稻」寫進《紅樓夢》
六郎莊位於頤和園東牆外,明代稱「牛欄莊」,因此地多植楊柳也稱「柳浪莊」,清代附會楊家將的故事改稱「六郎莊」。
據紅學家吳恩裕所撰寫的《考稗小記——曹雪芹紅樓夢瑣記》記載:「曹雪芹窮居著書,死於六郎莊之小關帝廟,死時甚困。」《北京文化史略》也有「窮困之中,曹霑(號『雪芹』)曾暫居於海澱鎮之西六郎莊,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64年)故去」的記述。這兩種說法不禁使人聯想到康熙年間,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當年修建暢春園西花園時,曾在六郎莊修葺真武廟,還建了園戶住房三十間。曹雪芹遷家於此地是否與此事有關呢?可備查考。
有史料稱曹寅在監造真武廟時,與當地多位人士交往甚密,曹雪芹遷家於此有可能是暫時投靠祖父的密友。
歷史上的六郎莊以「京西稻」知名,因清代作為貢品入宮,故有「貢米」之稱。據傳曹雪芹在六郎莊居住時,時常與稻農交流,了解這一帶的風土人情、風物景觀、時令農事等。《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寫平兒給劉姥姥準備禮物時說:「如今這個裡頭裝了兩鬥御田粳米,熬粥是難得的……」第七十五回中又寫:「賈母因問,『拿些稀米飯來吃吧』,尤氏早捧過一碗來,說是紅稻米粥。」有學者考證,《紅樓夢》裡所寫的「御田胭脂米」「紅稻米」即是「京西稻」。
居北溝村觀「石中松」寫出寶黛「木石姻緣」
北溝村位於香山臥佛寺西側,村民原本居住在香山腳下,清乾隆十年(1745年),因營建靜宜園而遷至櫻桃溝口外。紅學家周汝昌考證認為,曹雪芹是住在臥佛寺附近的北溝村,1963年出版的《曹雪芹》和《紅樓夢新證》都認為其京西的居住地址在臥佛寺西南的北溝村。周汝昌認為:「曹雪芹當日的故居附近曾有成片的竹子,這倒是一個很好的線索。」
北溝村也確有曹雪芹暫居於此的傳聞。據說曹雪芹每天著書,吟詩作對,總是離不開酒。自被查抄家、由南京遷居北京後,家境十分貧寒,所以常付不起酒錢,只好賒帳。他不但文章寫得好,還善於書畫,最拿手的是山水畫和畫扇面。有時叫村裡酒鋪掌柜找來紙墨,隨手畫幾個扇面,叫他拿去換些銀子,算是抵了酒錢。所以在香山一帶提起曹雪芹嗜酒,有「賣畫錢來付酒家」之說。北溝村南面不遠處有個萬花山娘娘廟,每有廟會,曹雪芹便把事先畫好的山水畫和扇面請村裡在廟前擺攤的徐大哥代賣,換來的銀兩除了用於購買寫書用的紙墨外,便是換酒喝了。
北溝村的北面是櫻桃溝,早年間古蹟眾多,而水源頭的元寶石和石上松是兩處奇觀。據傳曹雪芹在北溝村居住時,時常到櫻桃溝裡尋訪古蹟。他觀「石中松」生出靈感,在《紅樓夢》中寫出了賈寶玉和林黛玉「木石姻緣」的愛情故事。
北溝村的東側是千年古剎臥佛寺,傳說那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琉璃牌坊,就是《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的原型,而且臥佛寺中的行宮院、藏經櫥、娑羅樹等也在《紅樓夢》中有著相應的描寫,臥佛寺也因此成為很多紅學家所認同的《紅樓夢》的背景地。
最後五年居於白家疃怡賢親王祠西邊的「四間土屋」
白家疃地處香山北側,與正白旗有一山之隔。有學者考證,曹雪芹在香山居住期間,經常沿著山間小道(後被稱為「曹雪芹小道」)從正白旗至白家疃訪友。《曹雪芹生平考》稱:「曹雪芹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遷徙到白家疃,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去世,除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759至1760年)南京之行一年外,在白家疃整整生活了五年時間。這五年的時間是曹雪芹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儘管這五年曹雪芹的生活最為窘迫,但他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紅樓夢》的修改之中。」
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中確切地記載了乾隆二十三年春,曹雪芹遷徙白家疃,並有原注為證:「春間芹圃(曹雪芹的號)曾過舍以告,將遷徙白家疃。」在該文寫作後,敦敏因請曹雪芹鑑定書畫又先後兩次去白家疃,不巧,曹雪芹都不在家。該文注中敦敏還大致講了曹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況。
紅學家吳恩裕多次到白家疃尋訪,《曹雪芹叢考》中多有敘述。他推斷曹雪芹從山前櫻桃溝北上經三炷香到山後白家疃,於怡賢親王祠西邊建「土屋四間」,度過了生命的最後五年。當地人曾介紹說,白家疃村西有座小石橋,附近就是曹雪芹的故居所在地。(本文節選自《光陰裡的老北京》)
《光陰裡的老北京》
ISBN:978-7-5166-2907-9
戶力平 著
新華出版社 2017年1月
定價:3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