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裡的老北京》丨曹雪芹在京西哪兒落過腳

2020-12-17 騰訊網

有關曹雪芹的出生年代,紅學界比較公認的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於江寧(今南京)織造府,晚年在北京西郊創作了《紅樓夢》。然而,對於曹雪芹究竟居住於京西何處迄今仍無定論,多數紅學家認定為香山腳下的黃葉村即今天的北京植物園內的曹雪芹紀念館是其在京西的故居。其實,曹雪芹在京西居住時還有多處落腳地,如藍靛廠、門頭村、六郎莊、北辛村、北溝村、上坡村、白家疃、法海寺、功德寺、杏石口等。

搬離蒜市口後暫居藍靛廠祖父故友家中

藍靛廠位於京西長河西側,清代在此設外火器營。《曹雪芹與北京》記述,「曹雪芹曾在藍靛廠東北的火器營住過。」《曹雪芹傳》也稱,「曹家自乾隆年間被二次抄家以後,生活越發地困難了,於是從京城的崇文門遷到藍靛廠鑲藍旗暫住。」《曹雪芹在北京的足跡》稱:「曹雪芹自崇文門舊居搬到京西,曾在多處暫居,藍靛廠也是其中之一,因老營房有其祖父之故友,但只暫住了較短的時間,後遷往香山一帶。」

據考,曹雪芹自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由南京回北京後先是居於京城,住在今磁器口十字路口東北角原稱蒜市口的一處老宅,後移居西郊居住。在京西,曹雪芹最初住在藍靛廠鑲藍旗西面的兩小間營房裡,為了寫書,他與村子裡的人拉家常並尋訪藍靛廠周邊的古蹟,搜集素材。藍靛廠的廣仁宮(俗稱西頂廟)和立馬關帝廟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因為那裡來來往往的人很多,由此結識了好幾位朋友,對寫作《石頭記》(即《紅樓夢》)有不少幫助。但他在這裡住了沒多久就發現旗營的房子狹小,人聲嘈雜,終日迎來送往,實在靜不下心來寫書,便想另找地方。半年後,經他父親一位故友介紹,從藍靛廠搬到了香山健銳營。

據當地滿族老人介紹,曹雪芹對醫術很精通,當年在藍靛廠居住時,常給村民看病,從不收一文錢。有時他還到藍靛廠的「益達堂」藥鋪裡給病人抓藥。一些被他看過病的人痊癒後便買些東西送給他,以報救命之恩,但曹雪芹絕對不收。

曹雪芹之所以與藍靛廠有某些關聯,有史學家推斷,雖然當時藍靛廠附近還未建外火器營,但已有圓明園八旗護軍之一的鑲藍旗,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駐有八旗官兵上百人,其中應有與曹家父輩關係甚密的故友,當曹家被抄和敗落後,出於同情之心,對曹家提供救濟,曹雪芹在此暫居也有可能。

居門頭村時與酒鋪掌柜結為摯友

門頭村地處香山南麓,是京西一帶頗有名氣的古村落。《長安客話》稱:「下碧雲循故道而南,約十裡許,曰門頭村。蓋此地為西山門徑,故名。」1961年北京市文化局調查曹雪芹西山居所與葬地時,曾經得到一條線索,認為曹雪芹一度住在北辛莊。紅學家吳恩裕先生尋訪中又聽門頭村的老人說,曹雪芹住過門頭村。

《曹雪芹西山足跡考略》中列舉了十餘處曹雪芹在西山一帶的疑似居住地,門頭村即是其中之一:「門頭村緊鄰西山健銳營右翼營房,是旗營官兵及家眷經常購物之地,曹雪芹對門頭村、北辛莊、禮王墳一帶較為熟悉,時有走動,民間早有關於他在門頭村居住的傳聞。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有紅學家到此考證,並略有論述。」

據傳,曹雪芹在門頭村斷斷續續居住了三個多月,是住在一位與他同在右翼宗學裡任職的同事家中,時間大致為乾隆九年(1744年)左右。這裡遠離京城,格外清靜。曹雪芹曾尋訪過村落周邊的許多古蹟,而村南面的禮王墳一帶,他尋訪過多次。

乾隆年間門頭村有家「杏花春酒館」,掌柜的姓楊,山西人,所出售的酒為自製陳釀,醇香四溢,許多人慕名而來,曹雪芹也慕名前往。這酒館的楊掌柜上過幾年私塾,識文斷字,好看古書,還寫得一手好字,很快和曹雪芹成了好朋友,所以曹雪芹一有空就到酒館裡來,談天說地,聊古論今,還把寫好的書稿拿給楊掌柜看,聽聽他的見解,由此二人成為摯友。曹雪芹離開門頭村後,還多次回來看望楊掌柜。

因居六郎莊「京西稻」寫進《紅樓夢》

六郎莊位於頤和園東牆外,明代稱「牛欄莊」,因此地多植楊柳也稱「柳浪莊」,清代附會楊家將的故事改稱「六郎莊」。

據紅學家吳恩裕所撰寫的《考稗小記——曹雪芹紅樓夢瑣記》記載:「曹雪芹窮居著書,死於六郎莊之小關帝廟,死時甚困。」《北京文化史略》也有「窮困之中,曹霑(號『雪芹』)曾暫居於海澱鎮之西六郎莊,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64年)故去」的記述。這兩種說法不禁使人聯想到康熙年間,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當年修建暢春園西花園時,曾在六郎莊修葺真武廟,還建了園戶住房三十間。曹雪芹遷家於此地是否與此事有關呢?可備查考。

有史料稱曹寅在監造真武廟時,與當地多位人士交往甚密,曹雪芹遷家於此有可能是暫時投靠祖父的密友。

歷史上的六郎莊以「京西稻」知名,因清代作為貢品入宮,故有「貢米」之稱。據傳曹雪芹在六郎莊居住時,時常與稻農交流,了解這一帶的風土人情、風物景觀、時令農事等。《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寫平兒給劉姥姥準備禮物時說:「如今這個裡頭裝了兩鬥御田粳米,熬粥是難得的……」第七十五回中又寫:「賈母因問,『拿些稀米飯來吃吧』,尤氏早捧過一碗來,說是紅稻米粥。」有學者考證,《紅樓夢》裡所寫的「御田胭脂米」「紅稻米」即是「京西稻」。

居北溝村觀「石中松」寫出寶黛「木石姻緣」

北溝村位於香山臥佛寺西側,村民原本居住在香山腳下,清乾隆十年(1745年),因營建靜宜園而遷至櫻桃溝口外。紅學家周汝昌考證認為,曹雪芹是住在臥佛寺附近的北溝村,1963年出版的《曹雪芹》和《紅樓夢新證》都認為其京西的居住地址在臥佛寺西南的北溝村。周汝昌認為:「曹雪芹當日的故居附近曾有成片的竹子,這倒是一個很好的線索。」

北溝村也確有曹雪芹暫居於此的傳聞。據說曹雪芹每天著書,吟詩作對,總是離不開酒。自被查抄家、由南京遷居北京後,家境十分貧寒,所以常付不起酒錢,只好賒帳。他不但文章寫得好,還善於書畫,最拿手的是山水畫和畫扇面。有時叫村裡酒鋪掌柜找來紙墨,隨手畫幾個扇面,叫他拿去換些銀子,算是抵了酒錢。所以在香山一帶提起曹雪芹嗜酒,有「賣畫錢來付酒家」之說。北溝村南面不遠處有個萬花山娘娘廟,每有廟會,曹雪芹便把事先畫好的山水畫和扇面請村裡在廟前擺攤的徐大哥代賣,換來的銀兩除了用於購買寫書用的紙墨外,便是換酒喝了。

北溝村的北面是櫻桃溝,早年間古蹟眾多,而水源頭的元寶石和石上松是兩處奇觀。據傳曹雪芹在北溝村居住時,時常到櫻桃溝裡尋訪古蹟。他觀「石中松」生出靈感,在《紅樓夢》中寫出了賈寶玉和林黛玉「木石姻緣」的愛情故事。

北溝村的東側是千年古剎臥佛寺,傳說那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琉璃牌坊,就是《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的原型,而且臥佛寺中的行宮院、藏經櫥、娑羅樹等也在《紅樓夢》中有著相應的描寫,臥佛寺也因此成為很多紅學家所認同的《紅樓夢》的背景地。

最後五年居於白家疃怡賢親王祠西邊的「四間土屋」

白家疃地處香山北側,與正白旗有一山之隔。有學者考證,曹雪芹在香山居住期間,經常沿著山間小道(後被稱為「曹雪芹小道」)從正白旗至白家疃訪友。《曹雪芹生平考》稱:「曹雪芹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遷徙到白家疃,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去世,除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759至1760年)南京之行一年外,在白家疃整整生活了五年時間。這五年的時間是曹雪芹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儘管這五年曹雪芹的生活最為窘迫,但他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紅樓夢》的修改之中。」

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中確切地記載了乾隆二十三年春,曹雪芹遷徙白家疃,並有原注為證:「春間芹圃(曹雪芹的號)曾過舍以告,將遷徙白家疃。」在該文寫作後,敦敏因請曹雪芹鑑定書畫又先後兩次去白家疃,不巧,曹雪芹都不在家。該文注中敦敏還大致講了曹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況。

紅學家吳恩裕多次到白家疃尋訪,《曹雪芹叢考》中多有敘述。他推斷曹雪芹從山前櫻桃溝北上經三炷香到山後白家疃,於怡賢親王祠西邊建「土屋四間」,度過了生命的最後五年。當地人曾介紹說,白家疃村西有座小石橋,附近就是曹雪芹的故居所在地。(本文節選自《光陰裡的老北京》)

《光陰裡的老北京》

ISBN:978-7-5166-2907-9

戶力平 著

新華出版社 2017年1月

定價:37.00元

相關焦點

  • 《光陰裡的老北京》丨頤和園團城湖探秘
    即在昆明湖闊大的園林水面中設置了三座島嶼,並在島上建築樓閣,即望蟾閣(後稱涵虛堂)、藻鑑堂和治鏡閣,以此象徵神話傳說中東海裡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治鏡閣是清漪園營造三山仙境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既是全園西側的底景,也是向西溝通玉泉山靜明園的空間節點。當年建成的治鏡閣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成為矗立在萬壽山和玉泉山之間的一個亮點建築。
  • 京華物語丨照片裡百年前的老北京日常生活
    那時的北京市民,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娛樂和交際活動?隨著數碼影像技術的日益精進,數碼手工上色技術也日漸成熟。將手工著色的數位化操作,作用於歷史照片,使人們更加貼近歷史真實場景,感受到歷史照片的脈搏與呼吸。
  • 一文讀懂京西古道:山上原始靜謐山下川流不息,它究竟有何特別?
    因其地處京西古道,明清以來一直是一條繁忙的煤炭運輸線,數十座煤窯位於過街樓周圍及以西地區,樓上原本供著藥王、文昌和關帝,過往商賈在此祈求平安順利、財源興旺。圈門戲樓,做工也細緻考究。明清時期,在煤窯興盛的日子裡,逢年過節唱大戲,都是煤窯主、士紳出錢請來戲班子,窮人百姓也跟著沾點光,看看熱鬧過過戲癮沾點葷腥。
  • 京西水稻,皇宮裡的專用「貢米」
    今天早上到北塢公園轉了轉,發現公園裡的水稻已經開始上黃色,估計10中旬可以收割了。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北圬公園,北圬公園位於頤和園西門,坐落在玉泉山腳下,是充滿皇家氣息的公園。公園佔地711畝,分為東園和西園。
  • 地道的老北京銅鍋涮肉
    聚寶源牛街裡大名鼎鼎的老號清真涮鍋,店裡圍坐著拖家帶口的老北京,味道可見一斑。炭火、銅鍋、清湯、麻醬,件件地道。不過可得給您提個醒,這家店裡總是人山人海,去晚了可要排隊,您要是想吃,可得趕早兒!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牛街西裡商業1號樓常贏三兄弟涮肉常贏三兄弟,乍一聽這名字就聯想到常營,這個地界可是北京有名的清真回族人聚集地,三兄弟的總店就在常營回族營旁邊,位置非常好找。因為店比較知名,很多人慕名而來。
  • 酒仙榜|酒了 · 曹雪芹
    轉過一處照壁,敦誠瞧見不足一箭之距的房簷下,一個身影獨自站立,瘦長身形,青灰布袍,正對著天空漫漫雲氣出神,那人雖背向著敦誠,看不到他的面容,卻藏不住通身透著傲岸嶙峋的氣質。莫非是芹圃?他回京城了?敦誠來不及三步並作兩步走近,便大聲問詢道:「尊駕可是曹先生?」那人聞聲猛然轉過身來,亦驚喜道:「哎呀,原來是敬亭啊!」敬亭是敦誠的字,這位曹先生正是敦誠的忘年交,曹雪芹。
  • 京華物語丨從會館到旅館:旅店裡藏著老北京的前世今生
    此前,他已經出版過《八大胡同捌章》《藍調城南》《我們的老院》等幾部與北京相關的作品。在新作《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中,肖復興寫出了自己對北京的歷史想像與文學記憶。在其中的《北京老旅館》一文中,肖復興從六國飯店、崇文門內的德國飯店和前門外的第一賓館這三家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旅館談起,追溯了北京城旅館業的發展過程,其中也不乏與當下的勾連與對話。
  • 北京又一古村走紅,道路阡陌雞犬相聞,被稱為京西的「桃花源」
    其實,北京不僅有高樓大廈,還有一些藏在深山裡的古村落。一起來看看吧!在北京西門頭溝雁翅鎮,有一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莊。 其實在很久以前,原本有一個叫三岔村的村莊,但不知為什麼後來三岔村就消失了。 中國古代就有「立石為碑,臥石為碑」的傳說。 由於這個村口周圍有許多臥石,故取名「碣石村」。該村道路錯落有致,環環相扣。
  • 初秋,自駕京西109國道,過大埡口、奇遇古村,被驚喜了
    過雁翅再往西海拔開始攀升,車越來越少,和我一路較勁的老寶來也不知啥時消失了。異常濃密的綠色包裹著山谷,這裡是京西門頭溝一帶,附近好玩的地方不少,潭柘寺、珍珠湖、還有遍布遺蹟的京西古道。都說京西群山中「遍藏烏金」,元、明兩朝,用這裡石材燒制的琉璃確實曾經聞名京城。
  • 京華物語⑫丨從會館到旅館:旅店裡藏著老北京的前世今生
    此前,他已經出版過《八大胡同捌章》《藍調城南》《我們的老院》等幾部與北京相關的作品。在新作《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中,肖復興寫出了自己對北京的歷史想像與文學記憶。在其中的《北京老旅館》一文中,肖復興從六國飯店、崇文門內的德國飯店和前門外的第一賓館這三家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旅館談起,追溯了北京城旅館業的發展過程,其中也不乏與當下的勾連與對話。
  • 紅樓夢:賈寶玉的服飾裡,藏著曹雪芹的苦心
    作為一部集傳統文化之大成的經典名著,加上曹雪芹「江寧織造」的出身,《紅樓夢》中服飾文化當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出彩的部分。賈寶玉作為《紅樓夢》中的男一號,其服飾在書中被描寫的次數最多,正式的、休閒的,華貴的、普通的,多彩的、樸素的,可謂是多種多樣。
  • 胡同裡簡陋麵館,做一碗麵臨失傳的老北京「爛肉麵」,你吃過嗎?
    人們常說大隱隱於市,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實美食也是如此,很多好吃的美食店都開在不起眼的巷子裡或者老城區裡,一般人真找不到,也只有真正的吃貨才知道了。像北京一家超有名的麵館,就開在小胡同裡,沒有指示牌,能不能在胡同裡找到這家店就得靠運氣了,這就是律姥姥麵館。
  • 老北京眼中的北京公園有什麼不一樣,還要從大小植物園說起
    但是在吾們北京人的眼裡,這些公園都有自己的秘密和我們傳承下來的認知,下面晟哥就帶大家領略一下北京公園的另類特色,只有老北京才知曉的,同意的點讚,歡迎補充。大小植物園說起北京植物園,遊客們一般都認準了京西香山腳下的北京植物園,國家級AAAA旅遊景區。
  • 小食裡的光陰,每天都是暖日子
    跟著節氣過日子,小食裡的光陰,溫暖綿長。立春,我們可以吃柴火蒸糕。立夏,吃香糯甜潤的麥芽塌餅、有稜有角晶瑩可愛的琥珀色粽子塘,夏至來時喝梅子酒,小暑是一段有西瓜相伴的日子,還有「三花三葉三豆三果」,三花是金銀花菊花百合花,三葉是荷葉淡竹葉薄荷葉,三豆是綠豆赤小豆黑豆,三果是西瓜苦瓜冬瓜,三花三葉泡茶,三豆三果做菜做湯水,皆消暑。
  • 京西古道的窯神傳說
    窯神廟山門 攝影:梁欣立  ▌梁欣立  前些日子,北京晚報刊發了《京西古道 通往歷史深處》一文,系統地介紹了京西的古商道、古香道。筆者也曾到京西古道探訪,並研究了古道上獨特的「窯神廟」。《元一統志》記:「出宛平縣西四十五裡大谷(峪)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裡桃花溝,有自煤十餘洞。」煤窯少則三五人,多達幾十人。元代時採煤的產量已經很大。明代開始採煤規模企業化,人員多,分工細,崗位專業。清朝官府設煤關稅,並對煤窯進行一定的管理。元、明以來,拉煤運貨的騾子與馬匹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來來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巖(細砂巖、石灰巖)中踩踏出壯觀的蹄窩。
  • 老北京話瀕臨失傳?我愛老北京話,我怕它完咯
    就在不久前,某短視頻平臺出現一些所謂的北京本地博主,操著一口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北京話,結果誤導了一大批吃瓜群眾。今天就給各位科普一下什麼是北京話。首先要解釋一下,普通話不等同於北京話,標準的普通話是河北灤平話,而北京話泛指老北京土話。
  • 老北京的「蛐蛐局」
    選自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劉永加每到秋冬時節,也就到了老北京人鬥秋蟲的熱鬧時候,人們還會舉辦類似於錦標賽的「蛐蛐局」,給生活增添了不少樂子。老北京人所說的秋蟲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兒。蟋蟀還叫促織,為什麼呢?
  • 貴族公子哥兒寶玉是否曹雪芹本人:《紅樓》夢醒時,富貴如雲散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葬花吟》曹雪芹生於江寧(今南京)正白旗包衣世家,早年過著錦衣玉食、富貴風流的生活。他的曾祖父曹璽任江寧織造,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達五十八年之久,家世顯赫,富貴至極,成為當時南京第一豪門望族。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曾接駕四次,可見當時榮寵至極。
  • 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萬物裹挾在蕭寒間,候著暮雪與殘陽的相惜相別,候著臘梅與蝶兒的相擁相念,送別寸寸流光的色彩,送別季事裡的風花雪月,只為抵達年輪的終歲,迎接新生的時節。暮冬與暮雪,總有著一種悽然的感覺。那是歷經風霜與歲月蒼涼的泠洌,幻化在枯敗的草木裡,幻化在山河漸變的清蕭中,讓你茫然四顧,悵然若失。枯荷凋盡,只落滿目決傲默示蒼穹。靜然凝視,殘荷的一塘,竟有著恍然一夢的感覺。
  • 京西賓館裡的「光碟行動」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中央和國家機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帶頭過緊日子,進一步抓好機關食堂和下屬單位制止餐飲浪費工作。「從我們國慶節前後開展的有關調研和檢查情況看,中央和國家機關食堂人均食材採購量均有所下降,廚餘垃圾量普遍減少10%以上,餐餘垃圾量普遍減少三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