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看傅高義:深懷熱愛的日本研究者與「偉大的普通人」

2020-12-24 澎湃新聞

「偉大的普通人,這一詞用來形容傅高義先生再合適不過。」

提起剛剛去世的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曾經翻譯日文版《鄧小平時代》《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的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教授益尾知佐子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對中國和日本兩國的社會和人民,傅高義先生都曾懷著深深的熱愛進行著研究。」

除了中國研究之外,傅高義也是一位日本問題專家,他曾在日本做過兩年的實地調查研究,並出版過多本有關日本的著作。正如在中國一樣,他離世的消息也在日本學界、政界和民間引發了巨大的反響。許多日本人表達了惋惜之情,他們或是曾聽過他的講座,或是曾閱讀過他的書,抑或是見過傅高義本人,感受到了他的魅力。

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表示,傅高義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問題權威專家,也是他最為敬佩的「中國通」之一,傅高義同時作為兩國的老朋友而深受人們尊敬。日本國會議員、前防衛副大臣長島昭久在推特上表示,「對於包括我在內的、曾赴外國的日本留學生來說,傅高義先生與其作品的意義不言而喻。」

而從《日本新中產階級》(1963)到《日本第一》(1979),從《日本還是第一嗎》(2000)到《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2019),傅高義的研究促進了外國民眾對日本的了解,使他們認識到日本的發展與突破,同時也給予了奔赴海外的日本留學生和創業者「走出去」的信心。

深入日本社會研究「新中產」

「你如果想要搞好美國社會學研究,就應該到國外去,先了解國外不同的文化;做比較研究,應該去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如果去非洲的話,情況差距太大,而歐洲文化又太接近,最好的選擇是去日本。」

1957年,在當時27歲的傅高義即將取得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的博士學位時,一位教授對他說了這麼一番話。在這一鼓勵之下,他將日本選擇為研究對象,那時的他對日本知之甚少,為了更了解日本社會,傅高義和當時的妻子蘇珊娜·霍爾·沃格爾(Suzanne Hall Vogel)在他1958年畢業時打包行李前往日本,這一住就是兩年。

1958年,傅高義在日本。第一年,他們在東京的一所語言學校學習日語;第二年,他們一家搬到了東京近郊市川市生活,開始做社會研究、家庭調查。在為《日本新中產階級:東京郊區的工薪階層及其家庭》一書作序時,傅高義提到,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和妻子每周都去六個日本家庭訪談,他負責採訪男性,蘇珊娜負責採訪女性。在這一過程中,他與訪談對象成了好朋友,他和孩子們至今都與這六戶家庭及其子女保持聯繫。「第一次訪問日本時,我想要從事政治經濟問題的學術研究。當時我選定的研究對象是日本的家庭關係和心理衛生,一度認為最要緊的事是同日本人打成一片,和日本人交朋友。」在《日本第一》的日文版序言中,傅高義這樣寫道。傅高義還表示,在日本的兩年中,自己「完全不同其他外國人來往,一頭栽進日本生活方式的懷抱」,而日本也使他大感興趣,他最後的研究甚至超出他初達日本設定的著重於「社會學概論」的目標。

《日本新中產階級》譯者之一,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社會學家周曉虹此前也表示,通過這部作品,傅高義成為了有關現代日本的最前沿的美國觀察家之一。

《日本第一》探討日本經濟崛起

提到傅高義,日本英文媒體《日本時報》的報導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40年前,也就是1979年,發生了兩件永遠改變了全球對日本的看法的事件:其一,索尼公司推出了隨身聽;其二,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出版了《日本第一》。」20世紀80年代,曾被視作「小而資源貧乏的日本」崛起為「勢不可擋的經濟力量」,日本的科技巨頭和汽車製造商不僅主導了全球市場,也抓住了全球消費者的想像力和欲望。

在《日本第一》一書中,傅高義對日本在戰後實現經濟高速增長進行了分析,並對日本式的系統和經營進行了評價,這本書在美國、日本和整個東亞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迄今為止,《日本第一》在日本的銷量已超過70萬冊,在日本,傅高義總是與「日本第一」和「暢銷書籍」兩次聯繫在一起,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在撰寫文章時會引用《日本第一》中的部分段落。日本媒體共同社在報導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時,也在標題中強調他是《日本第一》的作者。

日文版的《日本第一》封面。但在《日本第一》發行之後,日本的經濟卻不如書中的形容那麼樂觀,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廣濤曾發表文章寫道:「在進入1990年代以後,因為泡沫經濟的崩潰以及政治社會多重危機導致日本經濟進入蕭條期。輿論界對傅高義的讚美開始變成質疑,雖然作者本人對其做了相當多的解釋工作。」那時在日本參加演講活動時,聽眾席上總會有人站起來對傅高義提問道,「教授,您現在後悔寫下《日本第一》了嗎?您哪裡出錯了嗎?」

「我從未後悔寫了《日本第一》這本書。」2000年,傅高義出版《日本還是第一嗎》一書,他在序言中寫道,「當我翻閱我在書中所寫到的內容時,我相信這是對當時的日本正確的認識,也是對這本書出版後,20世紀80年代發展趨勢的預測。」傅高義表示,他從不認為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他所寫的是日本人在很多領域都做得相當不錯,很多成就也確實是世界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第一》一書的副標題為「對美國的啟示」。在今年1月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對於《日本第一》的意義,傅高義解釋道,「我當時寫這本書的意圖,是為了讓美國人了解並學習日本義務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之高,而不是想要說明『成為經濟大國就是好的』這一觀點。」

而針對「1989年之後是否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這一提問,他也在去年9月接受採訪時表示,「平成(1989年至2019年)時代是從和平中開始的,這非常重要。雖然當時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有限,但它也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了。」在傅高義眼裡,平成時代的日本民眾生活穩定、社會秩序良好、醫療制度充實。他說道,「總體來說,平成並不是那麼壞的時代,這是作為一個社會學家的觀點。」

傅高義 IC 資料圖促進日本與外國的相互認識在日本與外界商務交流還未十分便利、外國人對於日本還有誤解的年代,傅高義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外國對日本的了解。

對於撰寫《日本第一》的初衷,傅高義此前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我看見了日本經濟的強勁,我也認識到日本今後會變得非常重要,我開始思考如何讓美國人理解這一點,因此寫下了《日本第一》。」而這一意圖的確達到了,該書的精裝本在美國賣出了4萬冊,平裝本賣出了10萬冊。《朝日新聞》報導指出,「在《日本第一》一書中,傅高義將戰後日本經濟高速成長的主要原因解讀為『日本人的學習熱情』和『日本式的經營方式』,這使美國對日本的印象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而傅高義所推動的「改變」不僅僅是單向的,他同時也轉變了當時的日本青年的觀念,帶領他們更加「接近」美國,使他們能夠更自信地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融入他們曾沒有勇氣接觸到的外國社會。

平澤健一是日本某跨國公司的高級主管,他早前給非營利組織「日本交涉學會」的撰文中寫道,他於1982年突然被公司調往美國工作,在初到美國紐約時,他感到自己英語能力的欠缺、與美國人價值觀的差異以及美國與日本商務模式的不同。「當時正值《日本第一》發售,我在離開日本前閱讀了這本書,這給了我很大的自信。」

平澤回憶道,「傅高義曾經說『日本人要有收集知識和信息的貪慾』,這也讓我感同身受。」他表示,《日本第一》給他的海外生活帶來了很大幫助,在異國他鄉的他,學會了主動融入「異文化」,為與不同國家客戶交流主動收集「各國玩笑」,也得到了許多當地人的支持,逐漸成長。

在傅高義的訃告登出之後,有很多人在日本社交媒體上表達了惋惜,回憶起自己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工作、留學的經歷,對他曾給自己動力而表達了感謝。有日本網友寫道,「我從傅高義先生身上學到努力去學習其他國家的優點的重要性。」

美國駐日大使館12月21日發布的推特也提到了傅高義使日本和美國的關係更加緊密。傅高義曾多次訪問日本,日本共同社21日報導評價稱,傅高義在美國作為屈指可數的「日本通」享有盛名。因對促進日本與海外的相互理解作出貢獻,傅高義1996年獲得了日本的「國際交流基金獎」。

作為著名學者,傅高義卻不擺架子,樂於與各種人交往。在益尾眼中,傅高義是一個對吃的東西似乎根本不在乎,想著「只要營養充足,什麼都可以」的「普通人」;是不喜歡坐頭等艙,反而喜歡在經濟艙裡和坐在隔壁的普通百姓聊天的溝通者;是一個很享受與人見面,喜歡向人請教對一些問題的見解,也十分注重他人的觀點的傾聽者;也是一個曾與從平民到國家領導人的不同階層的日本人交往,曾在日本各地的企業進行過實地調查的研究者。

「我的夫人希望我退休後可以更清閒點,我也會試著這樣做。不過,她對此並無信心,因為她明白我還有太多感興趣的課題希望去研究,太多的朋友想去拜訪,還有太多亞洲的地方想去造訪。」

在《日本還是第一嗎》一書的結尾,傅高義如此訴說他對研究的熱忱和對未來的期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徐國琦:理解傅高義的三個關鍵詞
    2019年底傅高義到香港做新書出版講座,我沒能參加,他還特意將《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籤名本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編輯送給我。像我這樣受他關照或受惠於他的人應該太多太多了,研究東亞的中國學者也好、日本學者也好,都要到他家去拜訪或向他請教。
  • 傅高義出版《日本第一》後的二十年發生了什麼?
    此外,人們特別是美國人過於被「日本第一」這四個字抓住眼球,以至於忽略了一個可能更為重要的副標題「對美國的啟示」——傅高義寫這本書,完全是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出發的,希望當時剛結束越戰、元氣大傷的美國能夠從中汲取日本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某個角度說,也是為了「美國第一」。
  • 我們為什麼懷念「中國通」傅高義?
    2019年89歲時,他出版了《中國和日本:面對歷史》,回顧了中日兩國1500多年來政治和文化聯繫的歷史。「我的父親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他一直希望中國能與日本和美國建立更好的關係。為了實現這一願景,我們這三個國家的下一代人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傅高義的兒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史蒂文12月21日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電子郵件採訪時這樣說道。
  • 日本鬼文化研究者:被日本所尊奉的神地位很低
    日本鬼文化研究者:被日本所尊奉的神地位很低 2013年03月21日 06: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本著名的鬼文化研究者稱,現在被日本所尊奉的神,最初的地位是很低的(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鬼)。後來隨著統治者授予神位,地位才得以提高,為後人所信奉。  這就能理解日本為什麼有那麼多拜鬼的活動,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政客熱衷於拜鬼。  日本電視臺一檔節目發布了一份名為「全球說謊國家」的排名名單,日本排名第四,為亞洲最愛撒謊的國家。
  • 中國學者憶傅高義:困難時期積極行動,治學方法態度啟發後人
    傅高義研究中國和日本幾十載,與中國交往頗深,在取得了深厚的學術造詣的同時,也一直在努力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回憶起傅高義時,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傅高義「既用思想也用行動在塑造中美關係」。
  • 「中國先生」傅高義,帶著對中美關係的憂思走了
    傅高義教授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a true champion of our center),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會非常想念他。」最先報導這一消息的是日本《朝日新聞》。
  • 人物| 傅高義:這位哈佛的「中國先生」,走了……
    在許多人看來,傅先生是美國少有的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他的離去可謂學界痛失。學識淵博據悉,傅先生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未就先生離世做具體說明。回顧一生,學術是傅高義身上的一個關鍵詞。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突然辭世,自傳大綱剛備好,中國各界緬懷
    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率先向日本《朝日新聞》透露了這一消息。戴維斯說,傅高義是在接受外科手術後因為恢復不佳而突然離世。 就連其去世的消息,也是由日本媒體最先披露的。 日本重視傅高義對時局的判斷,皆因他對東亞,尤其是對日本和中國的研究深入社會肌理,並敏銳覺察到時代的腳步。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即便鐵幕深鎖,傅高義也已開啟對中國的研究,這段經歷促使他和費正清等美國學者為當時的尼克森政府建言,「現在是跟中國接觸的好機會」。
  • 記者追憶傅高義:謙遜溫和 用中文接受採訪
    2019年8月6日,傅高義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湯先營攝/光明圖片追憶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F.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一生致力於東亞問題研究。他不僅在日本享有盛譽,同時也還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他的離世是國際學術界和戰略界的重大損失。我在去年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對先生的治學態度與為人品行印象深刻。
  • 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他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產階級》《重整旗鼓一重建美國實例分析》《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等著作。此時,研究過日本又有社會學背景的傅高義的出現,恰恰符合了費正清等人對未來中國研究者的需要。 1961年,傅高義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開始學習中文,也學習中國歷史、社會和經濟。為他上中文課的是語言學家趙元任的大女兒趙如蘭。 他後來曾說:「因為學中文非常難,想學這麼難的語言的,當然是優秀的學生。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曾贊山東「發展很快」
    日本《朝日新聞》12月21日報導,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表示,他收到了戴維斯發來的郵件,得知傅高義去世的消息。
  • 美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精通中日兩國事務,能說地道的中文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20日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傅高義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擔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密友、美日關係專家克裡斯蒂娜·戴維斯說,傅高義接受手術後病情突然惡化,20日上午在麻薩諸塞州一家醫院去世。傅高義1930年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1958年在哈佛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後前往日本學習日語、了解日本社會。
  • 日媒: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 傅高義個人資料介紹及代表作品
    【環球網快訊】《朝日新聞》剛剛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
  • 反派專業戶龍方主演的五部電影,印象最深的還是高義
    我是角角,提起龍方這個名字,一般人可能都不是很熟悉,他算是半路出家的演員,出演的大多是「衣冠禽獸、陰險毒辣」的大反派,是超越「四大惡人」的存在,華仔的熒幕剋星。今天,給大家盤點下龍方出演的幾部影片,每一部都是惡貫滿盈,讓人恨之入骨的硬角色!
  • 我在日本修文物——對話東藝大藝術研究者楊曼寧
    6月17日晚,TADA全新板塊 ーー我們與「御三家」前輩們的全面對談 本期對話的嘉賓是藝術研究者楊曼寧而且這也對理解目前日本美術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展到當代有所幫助。 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是1887年由岡倉天心和法國人フェノロサ創立的東京美術學校,現在走進上野校區,越過美術館往中央棟方向走,左手邊能看到一個小亭子,那裡坐著的就是岡倉天心紀念像,他也是東京美術學校實質上的第一任校長。
  • 憶傅高義:美國著名的「中國先生」走了
    傅高義。圖片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對外溝通專員James Evans提供驚聞傅高義(Ezra F. Vogel)教授去世的噩耗,心裡不願相信,這位哈佛大學裡的「中國先生」、美國學界的「中國通」加「日本通」真就這樣走了。
  • 在日本非法打工15年,用一堆稅單贏得了日本民眾的尊重
    日本曾經有一部很受歡迎的紀錄片叫《含淚活著》,裡面誠實樸實的男人感動了千千萬萬普通的日本人。這名男子有一個共同而特殊的身份——在日非法打工的中國勞工,名叫丁尚彪。十幾年的打工生活,他努力工作,撿生活用品用,攢錢寄回家供女兒讀書。
  • 日本最強「人造人」—深田詠美老師
    深田詠美 Weixin ID gh_c45557b522b0
  • 北大教授賈慶國憶傅高義:他積極主張中美對話合作 令人尊敬
    來源:澎湃新聞傅高義和《鄧小平時代》。視覺中國資料日本《朝日新聞》12月21日報導,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對此,當時傅高義也表示,「我和賈慶國的看法一樣,在政治上,也許我們是處在最低點」,「但同時,我們仍然有很多聯繫,甚至是在醫療領域。我們兩國的人民在共同努力。當然,我們也有很多商界人士在合作,學者們在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