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向街到單向空間 跟著單向長大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北京單向街圖書館(藍色港灣) 好攝女 攝

北京單向街圖書館(藍色港灣)裡讀者的書和電腦 好攝女 攝

杭州單向空間(樂堤港) 好攝女 攝

好攝女

2月24日,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條「走出孤島、保衛書店 | 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文章刷屏了。我平時很少在朋友圈轉發文章,但這天點進去、閱讀完,很快就轉發了。

接著,就是去文章裡的某個連結下單。後來,我去微博看了一下相關的消息,單向空間不只是在發眾籌的文章,也在跟進一些重要的評論或轉發語,繼續轉。這可以叫二次傳播。

慢慢的,我發現評論裡有人在吐槽了,說書店在賣情懷。說買情懷的人,估計是衝著標題來的,也許文章都沒看完吧。我的理解是,幸好單向空間的眾籌內容裡有它們自己的產品,以及未來讀者可以得到的產品,真的還不是「端著情懷去要飯」。

作為一名書店深度體驗者,接下來,我來聊聊這十年裡,我與單向空間有關的一些記憶吧。

我去的第一家單向空間,是在北京的藍色港灣。那是2011年,它叫單向街圖書館。那時候我拿著一個初級單眼相機,拍過一層靠窗代寄明信片的郵箱、二層陽臺上讀者的書和電腦、一層走向二層的那個樓梯轉角處的玩偶大熊,都是不經意地抓拍。現在回想起來,都是有故事的照片。

我還在那裡,站著聽過講座,人生中第一次親眼看見陳丹青、周雲蓬、柴靜。

冬天一個人在二層喝咖啡看書,我還偶遇過創始人許知遠。後來還見過他一次,那是2012年的夏天。單向街要搬家了,做了一個夜間不打烊的活動。那晚,我拿著相機去拍了些照片,在二層陽臺處看見許知遠,一個人坐在暗暗的角落裡喝酒。

說來那時候的我很奇怪,愛聽講座,但絕對不去跟主講人合影或籤名。單向空間裡的大部分讀者也是如此。是我們對社會知名人士「敬而遠之」嗎?還是表達方式不同?總的來說,那是我二十幾歲該有的樣子。

2012年,北京朝陽大悅城裡開了單向空間。在北京深居的那些年裡,我平時常去的書店之一就有它,而我卻總忘記拍它。翻看最初的照片,那時候它還在大悅城的4層。後來,大悅城的5層有一部分叫悅界,單向空間就在其中,整個悅界的店都很洋氣。不消費,也是一個美學空間吧。那你會問我,為什麼愛去朝陽大悅城的單向空間呢?因為我喜歡它的原創產品。

每年八月底開始預售的單向歷,我愛買來送朋友們。記得某年買得多,居然拉著行李箱去單向空間。市場上那麼多檯曆,為什麼我一直用單向歷呢?

第一,它有內容,每天的文字很迷人;第二,它有簡約的設計,每年都在細節處有創意。還有,單向歷背後的營銷模式,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一年比一年好。讓我在成都方所、讀本屋裡看見單向歷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我買過單向空間的手帳本,最後幾頁有書店地圖。也買過單向空間的《書蟲漫遊北京指南》,坐標北京,不只是書店指南,還有一些咖啡館、美術館等。還買過睡衣系列的書衣、一句經典話的紙膠帶等。當然,我還在店裡買過一些臺版書。

如果說朝陽大悅城裡的單向空間有值得買的文創產品,那麼單向空間花家地店就有值得買的書。我第一次去,是2015年冬天。這家店的選書,跟單向空間的其他店不一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坐落在社科院的研究院內,或者是因為單向空間團隊的辦公室就在樓上。這裡既有詩意,也很安靜。

那些年,我習慣一個人坐在一層吧區靠窗的位置,夏天還能看見滿滿的爬山虎。我也習慣點抹茶千層蛋糕,那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抹茶蛋糕。花家地店是在2018年12月底結束營業的。2018年的深秋,我去花家地店,在衛生間門口洗手時,發現牆上有賈樟柯的海報。當時掏出手機抓拍了幾張,後期調成黑白色,也符合那時的心境吧。

單向空間在北京還有一家店叫愛琴海店,據說在去年結束營業了。這家店,我去的次數不多,停留的時間不久。記憶裡就是為了買單向歷,拖著行李箱專程而去。因為它在北三環,交通還算便利。

以上是關於北京單向空間的一些碎片記憶吧。最近一年內,單向空間在杭州、秦皇島開了分店。去過北戴河孤獨圖書館的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單向空間。它就在阿那亞社區裡,距離孤獨圖書館也不遠,步行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

2019年的初夏,我跟朋友住在阿那亞社區裡的酒店,吃飯去食堂。飯後遛彎兒,就去單向空間。傍晚走進去,很安靜。我在單向空間的文創區站了很久,看著單向歷貼滿了整面牆,有一種熟悉的味道。這種熟悉,不只是空間設計,還有耳邊傳來的背景音樂,比如科恩的《In My Secret Life》。

來成都生活後,我最近一次去單向空間是去年7月,在杭州。那段時間,我在杭州拍書店視頻,見到了單向空間杭州店的店長鄒棟林。當天在書店的書區裡,他告訴我,在這個3000多平方米的複合空間裡,書依然是重點。

單向空間對圖書有自己的「編輯」,比如「此書封面嚴重配不上內容」「哲學家和他的×友們」等,還比如最近一周、一個月上架的好書等。準確說,單向空間的團隊裡隱藏了無數個選書師。在杭州單向空間的那個下午,我居然站了三個小時,一點沒覺得累,就是在慢慢看、慢慢理解與消化這種「編輯」能力。

那天,我還買了單向空間剛上市的睡衣系列的書衣,送給臺灣的書店朋友們。每每拿著單向空間的原創產品送給書店同行的朋友們時,我心裡會有一種「裝」的滿足感,覺得此時它就代表我的格調吧。

從2011年到現在,從單向街圖書館到單向空間,從北京到杭州,這些年,我是跟著單向空間長大的。最近(眾籌之後)幾天裡,我能看見單向空間運營人的辛苦。單向空間杭州店的店長鄒棟林在他的微信上說「這幾天,單向空間絕大部分員工都在各個渠道化身為客服人員,加班加點處理大家留言的各種問題」。單向空間還在微信公眾號裡整理出一份常見問題的指南,這足以說明他們在認真做事。最近兩天,單向空間微信公眾號裡也會幫助其他書店傳播他們的求助文章。這是書店業內的互幫吧。

從單向空間的眾籌事件裡,我還看見了一些難能可貴的「珍惜」。時常在想,如果我是書店經營者,未必會在這時候站出來轉發單向空間的眾籌文章。此時,選擇站出來發聲的書店同行們,有很少在社交媒體上發聲的大理雜字創始人女賊、很少發微信朋友圈的成都弘文書店店主曾嬢嬢等,她們在第一時間轉發了單向空間的眾籌文章。

她們和書店教會了我,在別人遇到困境的時候站出來,不為利益,不求回報。這也是我理解的書店人的公信力吧。看著單向空間長大的十年裡,幸好我還在記錄書店。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京彩|特色書店——單向空間
    2020年9月26日,北京,拍攝於朝陽大悅城單向空間。2005年底,許知遠和12個年輕的媒體人在圓明園的一座院落裡創辦了「單向街圖書館」,名字取自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單向街》。9年之後,正如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重塑了整套理解世界的方法,「單向街圖書館」也更名為「單向空間」,不光名字改了,店址和空間布局也幾經變化。在疫情防控期間,進大悅城要掃碼、測體溫,客流相對也比較清淡,但仍有不少的年輕人來此閱讀、辦公。王士強 攝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原本是慶祝開店15周年的日子,單向空間書店卻發出了一份求助。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書店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留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維持營業,客流量大幅下滑,收入預計同比減少超八成。儘管單向空間也曾展開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活動以謀求自救,卻也收效甚微。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單向空間合伙人、作家許知遠在求助信中說道,「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希望它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這樣的價值需要被保護……這是一份求助,也是一份邀請……成為我們共同體的一員,以及捍衛我們篤信的價值。」
  • 書店夜未眠,單向空間瘋狂的360小時直播實驗
    新華書店為了教材印發配送,加班加點一個月;單向空間焦慮中等待,許知遠不得已向社會眾籌;鍾書閣和曉風書屋探索線上模式;當然也有嘉興的書店宣布促銷倒閉……撐不住的是真撐不住了,撐得住的頂住不小壓力。4.23世界讀書日,本來應該是他們一年最開心、最熱鬧的日子。然而,即便在疫情之下,在4.23到來之際,他們還是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策劃,慶祝這個屬於愛書人的節日。
  • 15年後,「單向街」書店緣何走上了眾籌「求援」路
    儘管單向空間也曾展開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活動以謀求自救,但卻也收效甚微。這讓曾經打造過爆款,引起過跟風的單向街書店,在15年後走上了一條眾籌求援路。(圖片來源:單向街官方微信)01身陷困境已久「截止到2月24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我們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
  • 活著尚且如此艱難,有必要對單向空間反唇相譏嗎?
    喜歡單向空間的讀者紛紛響應,積極地加入到此次自救活動當中。微博上,眾多公眾人物如高曉松、江疏影、坂本龍一等為其轉發文章,表示喜愛與支持。然而,質疑的聲音也不絕於耳,還有人曝光了單向空間眾籌計劃售後服務的不周之處,一時間各方壓力一齊向單向空間襲來。 「其實狀況沒有那麼樂觀,雖然說能撐兩三個月,但那意味著兩三個月以後公司帳上沒有現金,就倒閉了。」
  • 單向透視玻璃_單向可視與鏡面玻璃的工藝原理區別及價格差異
    單向透視玻璃_單向可視與鏡面玻璃的工藝原理區別及價格差異單向透視玻璃現在也越來越受部分工程項目應用的青睞。單向透視玻璃從字面意思理解就能大致明白其工作原理。接下來便給各位對於單向玻璃這款產品了解不是很清楚的做一個詳細的分解說明。
  • 單向空間 x 泡泡瑪特,打破次元壁
    大到一個歷史轉折點、一件嶄新事物的發明、一件傑作的完成,小到今天下班選擇了一條新的路線,可能性讓世界運轉起來,並且運轉得更有趣。2015 年春節,我們設計了第一張單向歷,用辛波斯卡的詩句詮釋「宜求嗣」,如果你願意換個角度,波蘭女詩人就可以被請來討論生育。經典和當代生活可以不斷碰撞出有趣的可能性。今年,我們榮幸地讓文豪雨果在單向歷裡詮釋:人為什麼要看網絡直播。
  • 最前線|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許知遠為單向空間求眾籌續命
    根據單向空間的估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無疑於絕境。此外,單向空間的電商銷售自 1 月以來也幾乎腰斬,一半以上的供應商未能開工,所有產品製作項目陷入停滯。
  • 實體書店「窒息」 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發起眾籌
    今天(2019年2月24日),單讀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將大家的視線聚焦到了危困中的實體書店。文章中附有一段語音,「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在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低沉的語調和懇切地措辭中,聽得出一個文人對於實體書店的堅守與作為經營者在此時的無奈。文章最後是單向空間發起的眾籌請求。
  • 遠洋地產攜手單向空間|一場生活空間與精神空間的對話
    而單向空間一直以來倡導的閱讀理念與遠洋地產的建築價值觀不謀而合,以「閱讀」為契機的合作將帶來人居史上的一次革新。此次籤約儀式之後,遠洋華東區域與單向空間的深入合作將逐步展開。眾所周知,單向空間可謂是「網紅」書店的鼻祖之一,不論開在哪裡都會成頂級作家、導演、藝術家、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頻頻光顧的場所。在這個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充斥的時代,單向空間開啟了理解世界的重塑之旅,它讓閱讀變得更加立體,實現了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的全方位包裹。
  • 單日銷量15本 單向街眾籌續命
    儘管單向空間也曾展開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活動以謀求自救,但收效甚微。這讓曾經打造過爆款、引起過跟風的單向街書店,在15年後走上了一條眾籌求援路。預計2月收入減少80%「截止到2月24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我們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底停業。」在求助信的開頭位置,單向街書店便將當下的困境擺在人們眼前。
  • 單向空間與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單向空間在眾籌信中表示,其他的辦法都想過了,但收效甚微。   作為單向空間的創始人,感性的許知遠還發了一段語音:「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種精神與生活方式。」   單向空間這個時候站出來呼救,是疫情所致,還是書店舊疾早發?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實體書店「困獸猶鬥」,許知遠的非典型創業告急?
    2006年,他與幾位媒體人共同創立的單向空間書店——單向街圖書館在北京圓明園附近開業。後來的許多年裡,書店一直因租金上漲等問題艱難地維持生計,並時常在破產的邊緣。當然,對於許知遠而言,單向街遠不止是一家書店那麼簡單,他渴望有自己的精神烏託邦,而書店就是最合適的寄託。
  • 在單向空間的燃情的一天:從下午到晚上這裡有最亮的城市之光
    「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的路線是這樣的:從大運河邊的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出發,將探訪重生的武漢物外書店、卓爾書店,到黃浦江畔樂開書店,途經天府之國的言幾又,再到珠江口岸深圳的物質生活書吧、廣州的學而優書店、1200bookshop,回到深秋時分的杭州曉風書屋,最後來到隆冬時節的北京碼字人書店和單向空間。
  • 單向空間入駐酒店,十米書牆的確美矣……
    昨天早上,單向街書店的一條推文《單向新家,在上海等你來》讓周到君一驚,沒有任何預告,單向悶聲就來上海了,開在愛琴海亞朵酒店裡。讀者「氟氨氨」也在推文底下留言道,「電影節才去過那邊,那時候也沒看到宣傳說單向入駐呀」 ,單向的回覆則是「我們喜歡憋大招」。
  • 5月16日起廈門兩處公交中途站單向遷移 981路單向調整停靠站點
    廈門網5月11日訊(記者沈偉彬、通訊員林恆葦)記者從廈門公交集團獲悉,5月16日起,廈門2處中途站將單向遷移,981路也將單向調整停靠站點。
  • 單向空間在上海有「新家」了!這一次開在酒店裡
    今年8月,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在閔行區愛琴海購物公園亞朵S酒店正式開業,這是單向空間在上海開出的第一家分店。在上海書展期間,「乾淨的完整——《汪曾祺別集》上海分享會」也將在這裡舉辦。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上海是一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海派文化』兼容並蓄,各式精緻有特色的書店都與其有很好的融合,所以我們做了這次嘗試。」
  • 單向空間張帆:小區形成社區的可能性不大|有限與無限進化
    針對未來城市「社群進化」的話題,單向空間聯合創始人張帆認為,「物理空間不是形成社群的必要條件,大家都生活在小區裡,都是半封閉式的小區,但是在這麼緊密的空間裡,我覺得形成社群的可能性並不大。這是物理空間和社群發生關係的時候,做到什麼程度才足夠的問題。」單向空間是一家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間。成立至今,一直致力於承辦各種文化活動。
  • 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眾籌續命,實體書店唯有靠情懷自救?
    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生活和精神方式……」這兩天,單向空間發布的一則求助信刷屏了。作為一家媒體人創辦的書店,單向空間在讀書人心中有著一定的美譽度。如今,快到15周年的它,也要為現實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