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眾籌續命,實體書店唯有靠情懷自救?

2020-12-18 中青評論

摘要

中青評論

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不啻為壓垮一些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等不到走出疫情的陰霾,很多實體書店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各位好,我是許知遠。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生活和精神方式……」

這兩天,單向空間發布的一則求助信刷屏了。作為一家媒體人創辦的書店,單向空間在讀書人心中有著一定的美譽度。如今,快到15周年的它,也要為現實折腰。

疫情之下,民宿業受挫,旅遊業動蕩、餐飲業停擺,許多行業成為受傷的重災區。而能夠承載我們精神的角落,實體書店亦是傷痕累累。

實際上,實體書店在近幾年的日子,一直過得舉步維艱。大連的回聲書店再也不會給這座城市以回聲,開在北大12年的萬泉河畔書店最終消失了,「孤獨星球」全球十佳書店榜單中唯一入圍的中國書店老書蟲宣布關門……許多僥倖活下來的書店,生存狀況仍舊讓人捏一把汗。

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不啻為壓垮一些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等不到走出疫情的陰霾,很多實體書店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中國實體書店聯盟近日發布的《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超過99%的實體書店春節期間無正常收入,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書店。

在這個網際網路佔據著一個人大部分時間的時代,人們在賽博格(Cyborg)的世界流連忘返,卻將買來的實體書束之高閣。實體書店就猶如困獸,在電子化浪潮中負重前行。

標杆如臺灣誠品書店、日本蔦尾書店,都是不僅賣書,更販賣文藝的生活方式。咖啡飲品、日曆手辦、展覽沙龍,純粹的讀書欲在夾縫中稀釋,書店不約而同地開啟多元化轉型。

即便「最美書店」成了網紅打卡地、擺拍的背景圖,鬧市中取靜,愛書之人仍舊感恩書店得以繼續存在。實體書店在今天的意義,不再僅僅意味著一個閱讀的場所,更是每一個獨立而豐富靈魂的棲息地。

但這些自救舉措在疫情之下,顯然無效。書店不能正常營業,收入為零,卻依舊面臨著門店費、物業費的高支出。此時,實體書店何去何從?像單向空間一樣眾籌或許是一條出路,在讀者的支持之下,頑強地挺下去。但靠愛發電終不能持久,再談情懷,已然落伍。

我們該思索的是,保衛書店,除了眾籌,還可以做些什麼?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其實可以是來自政府部門的支持。稅金減免,文化發展的專項資金,都可以有所作為。2013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保護傳統書店法案,從國家層面為文化產業保駕護航。北京在2018年也發出《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要以大型書店為骨幹,打造一區一書城的綜合文化體驗中心,還提出到2020年建設(包括改造和新建)200家標誌性特色書店。

疫情影響的非常時期,更應該對人們的精神食糧,書店、劇場之類文化產業機構進行特殊保護。許多地方為應對疫情,加大了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對於書店亦該如是。減免房租、進行補貼,延期貸款,幫助難關下的書店挺過這個冬天,在春天相見。

「世上處處皆有好風景,而最吸引我的,還是書店的風景。」願書店這抹獨特的風景常在。

撰文/範娜娜

微信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相關焦點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原本是慶祝開店15周年的日子,單向空間書店卻發出了一份求助。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書店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留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維持營業,客流量大幅下滑,收入預計同比減少超八成。儘管單向空間也曾展開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活動以謀求自救,卻也收效甚微。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實體書店「困獸猶鬥」,許知遠的非典型創業告急?
    每經記者:李蕾 唐如鈺 每經編輯:肖芮冬今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則來自實體書店的「求救」信息刷屏了。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單向街書店」的名字並不陌生。而今天正是在這家書店的微信公眾號上,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向大家發出了一封眾籌求助信。
  • 實體書店「窒息」 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發起眾籌
    文章中附有一段語音,「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在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低沉的語調和懇切地措辭中,聽得出一個文人對於實體書店的堅守與作為經營者在此時的無奈。文章最後是單向空間發起的眾籌請求。1單向空間的困境截止到2月24日,單向空間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
  • 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發求助信:書店撐不住了 求眾籌續命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發求助信:書店撐不住了,求眾籌續命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行業面臨危機。2月24日,「單讀」微信號發布許知遠的一封求助信: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單向空間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單向空間的現金流狀況還不至於在目前就已經陷入絕境,而實體書店做的是書和空間的生意,雖然文字與情懷難以分割,但從本質上說,書店需要一個合理的經營模式,太過於依賴情懷,會讓情懷成為營銷手段。01 單向街自救了嗎?
  • 許知遠不會做生意?單向空間與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最近兩年,以西西弗書店、言幾又、春風習習為代表的新型書店風靡街頭,成為年輕白領和中產階級繼星巴克之後「第三空間」的另一選擇。   然而,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這些重線下體驗的第三空間亦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重創。   今日,單向空間書店在官方微信號發起「續命」眾籌,懇請粉絲們通過提前購買儲值卡的方式給單向空間「續命」。
  • 單向空間求生背後:大悅城店日營收不足千元,9成書店無收入來源
    2月24日,「單向街書店」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這封題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 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的求救信。在信中,許知遠寫道:「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信中預計單向空間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
  •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於是,15年來,他們打造「單向街」品牌的同時,「許知遠」個人品牌也悄然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隨著單向空間與騰訊合作推出的視頻節目《十三邀》,單向空間一波又一波精彩的策劃,「單」品牌與「傑出知識分子許知遠」的名人光環相互輝映,兩者的品牌價值遠遠高於單向街書店的年售書量。
  • 許知遠不會做生意?單向跟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作為單向空間的創始人,感性的許知遠還發了一段語音:「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種精神與生活方式。」單向空間這個時候站出來呼救,是疫情所致,還是書店舊疾早發?
  • 單向空間攜手11家書店 點亮「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
    在 2020 年疫情當中,包括單向空間在內的全國許多書店遭遇寒冬,但書店從業者們並沒有放棄,仍堅持著自己的初心和理想,為所在城市中的人守護著書店,守護著城市中的精神之光。「守護城市之光」啟動分享會(從左至右李蕾、許知遠、朱鈺芳) 近日,走出孤島,彼此點亮——「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啟動分享會在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舉行。
  • 許知遠「求救信」暴露書店困境!200多家書店開始直播自救!
    "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2月24日,在疫情下苦苦煎熬的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給外界發出了《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的求救信。據說,單向空間的四家店裡,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一家營業,然而復工後情況也並樂觀,平均一天只能賣出15本書,其中有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的。整個2月份,單向空間較往年同期收入下降80%。這不是單向空間一家面臨的困境,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書店的營收主要來源於線下,疫情之下,書店經營額都基本歸零。"
  • 最前線|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許知遠為單向空間求眾籌續命
    2月24日,在「單向街書店」的微信公眾號上,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向大家發出了一封眾籌求助信,在信中許知遠透露,截至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空間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
  • 許知遠低頭:每天只賣15本書 單向街書店求眾籌續命
    近日,「單向空間」的創辦人之一許知遠在「單向街書店」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出了一封求助信,信中透露,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在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裡只有一家仍在營業,預計2月份收入將直線下滑80%。此外,電商銷售自 1 月以來也幾乎腰斬,一半以上的供應商未能開工,所有產品製作項目陷入停滯,因此,單向空間推出眾籌續命的會員計劃,發起最後的自救行動。
  • 活著尚且如此艱難,有必要對單向空間反唇相譏嗎?
    2月24日,單向空間官方微信公眾號「單向街書店」發布了文章《走出孤島保衛書店丨堅持了 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創始人之一許知遠在文章中附上了一段80秒的語音求助信/邀請函,當中提到「單向空間不僅屬於我和我的同事,也是更廣闊社會的一部分,希望它能給更多的人帶來鼓舞與啟發。」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據實體書店聯盟「書萌」2020年2月初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截止2020年2月5日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隨之而來的是各個實體書店「求助」。2月24日,單向空間的眾籌續命刷爆朋友圈。
  • 單向街書店營業額下滑80%,許知遠眾籌續命
    這場求助行為最終確立了這樣的旗幟——走出孤島,保衛單向。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場關於理想的充值活動,就像以往以理想之名的各種眾籌、求助一樣,為情懷買單的人不少,但同時也有人在質疑這種「輸血式救助「對於商業實體究竟有多大意義,對於同處危機苦苦掙扎的其他小公司而言,利用輿論自救是否不公?
  • 圖書外賣、書店直播、短視頻……實體書店的自救與變革
    作家毛姆曾說過:「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不久前,在武漢方艙醫院手捧厚書的「讀書哥」付小鋒令無數人感動。無論何時何地,閱讀都是人們無法取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而作為閱讀與文化空間的實體書店,面臨較大生存挑戰。在此特殊時期,實體書店抓住機遇,進行了「外賣點書」、直播宣傳等新嘗試。這些探索能否成為長期商業模式,還有待時間檢驗。
  • 單向空間發起「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 探訪城市的精神地標
    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杭州曉風書屋創始人朱鈺芳、主持人李蕾和他們一起開啟了雷克薩斯聯合單向空間,發布的「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首站活動,這一年對於各個行業來說都是難熬的一年,對於獨立書店來說尤甚。頻繁傳來的獨立書店倒閉的消息,讓每個城市裡的愛書人聽到就覺得難過,但愛書、愛閱讀的人向來不乏同行者。
  • 許知遠做淘寶主播 6家書店直播發聲:守護精神棲息地
    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作為當班主播,連線獨立音樂人葉蓓以及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杭州曉風書屋創始人朱鈺芳、重慶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廣州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海鹽烏託邦書店創始人童興家,大家共同為書店發聲。許知遠毫不掩飾自己對主播一角的「難以適應」,每每連線一位書店同行,他幾乎都要問一句:「你也是第一次做這玩意吧?」
  • 書店夜未眠,單向空間瘋狂的360小時直播實驗
    他們為浙江圖書館的120周年,本來準備了一系列慶祝活動。2個月以來,小時新聞帶大家看了圖書行業疫情之下的步步艱辛。新華書店為了教材印發配送,加班加點一個月;單向空間焦慮中等待,許知遠不得已向社會眾籌;鍾書閣和曉風書屋探索線上模式;當然也有嘉興的書店宣布促銷倒閉……撐不住的是真撐不住了,撐得住的頂住不小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