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華裔女孩憑一篇作文被哈佛耶魯錄取?來感受一下這開掛的人生!

2021-01-21 新華網


倘若美國常春藤的8所頂級學府全都給你「yes」,這將是怎樣一種體驗?


近日,17歲的美國華裔女孩蕭靖彤(Cassandra Hsiao)收到了所有藤校的錄取通知書。




除此之外,史丹福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西北大學等名校也向她伸出了橄欖枝。蕭靖彤共申請了14所學校的寫作或新聞類學系,截至目前,她所申請的所有學校都向她敞開了大門



常春藤盟校 ( Ivy League ) 是由美國的8所綜合大學組成的一個高校聯盟,它們都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大學,分別為: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在美國,常春藤院校已被作為頂尖名校的代名詞。


談到自己目前收到的offer,蕭靖彤仍然激動得不行:


I'm still processing it. It's not something you expect when you open these college messages on your portal. I saw a yes and a yes, a congratulations after a congratulations. It's totally surreal. I'm still sinking in. I had a moment to myself yesterday where I was just sobbing.


我還在消化這個消息。在郵箱打開這些高校發來的郵件時,你可不敢想像會有這樣的驚喜。我看到了一個接一個的「yes」,一個接一個的「congratulations」。這太不真實了!我還沒完全反應過來。我昨天一個人待了一會兒,一直在哭。


如此這般的學霸,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樣一個「開了掛」的女孩,她的人生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蕭靖彤出生於馬來西亞,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馬來西亞人。蕭靖彤在5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從年幼時起就經歷著語言、文化上的衝突和煎熬。


初到美國時,由於蕭靖彤和母親發音不標準,交流上存在著巨大的障礙,常常會受到冷眼和嘲笑。正因如此,蕭靖彤的母親開始重視培養蕭靖彤說正確的英語,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不少趣事,也有不少不為外人道的辛酸。


而年幼時這段喜淚交加的經歷,恰恰促成了蕭靖彤的成功。



在申請大學的作文中,蕭靖彤講述了自己的家庭,一個第一代華人移民家庭,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酸甜苦辣。文章描繪了新移民的特性,細節真實、情節感人,打動了八所藤校以及眾多其他名校的錄取官。


那麼,蕭靖彤究竟寫了些什麼呢?


不如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篇文章吧,儘量讀英文哦!



In our house, English is not English. Not in the phonetic sense, like short a is for apple, but rather in the pronunciation – in our house, snake is snack. Words do not roll off our tongues correctly – yet I, who was pulled out of class to meet with language specialists, and my mother from Malaysia, who pronounces film as flim, understand each other perfectly.


在我們家,英語不是英語,這不是從語音學意義上來說的(比如a代表apple),而是指發音上的。在我們家,「snake」(蛇)會被讀成「snack」(小吃)。我們無法讓英語單詞正確地脫口而出。我在班裡常被揪出來讓語言專家糾正發音。我那來自馬來西亞的媽媽,總是把「film」說成「flim」。但是我們完全能聽得懂對方。


In our hous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ast and cash, which was why at a church retreat, people made fun of me for 「cashing out demons.」 I did not realize the glar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nglishes until my teacher corrected my pronunciations of hammock, ladle, and siphon. Classmates laughed because I pronounce accept as except, success as sussess. I was in the Creative Writing conservatory, and yet words failed me when I needed them most.


在我們家,「cast」(拋擲)和「cash」(現金)沒有分別,這就是為什麼在教會退休會,人們常常取笑我說的「cashing out demons」(本應為「casting out demons」,趕鬼)。我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兩個英語單詞之間的差異,直到老師糾正了我的hammock、ladle、和siphon的發音,才恍然大悟。同學們笑我,因為我將accept(接受)讀成except(除外),將success讀成sussess。儘管我參加了創意寫作,但常常詞不達意。



Suddenly, understanding flower is flour wasn’t enough. I rejected the English that had never seemed broken before, a language that had raised me and taught me everything I knew. Everybody else’s parents spoke with accents smarting of Ph.D.s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positions. So why couldn’t mine?


突然,我明白了,只懂得「flower」和「flour」發音相同是不夠的。我開始逐漸擺脫那些伴隨著我長大的、教會了我一切的英語,既然其他人的父母都能說一口博士、大學教授般的流利英語,為什麼我的父母不能呢?


My mother spread her sunbaked hands and said, 「This is where I came from,」 spinning a tale with the English she had taught herself.


我的母親攤開她那雙飽經日曬的雙手說:「我就是從這兒來的」,接著用自學的英語講了一個故事。


When my mother moved from her village to a town in Malaysia, she had to learn a brand new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 a time when humiliation was encouraged, my mother was defenseless against the cruel words spewing from the teacher, who criticized her paper in front of the class. When she began to cry, the class president stood up and said, 「That’s enough.」


當我母親還在馬來西亞的時候,她從一個小村莊搬到了城鎮,在讀初中的她不得不學一門全新的語言:英語。當時很多人以羞辱別人為樂,她只能無力地忍受著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用殘酷的語言批評她的作文。當她開始哭泣時,班長站起來說「夠了」。


「Be like that class president,」 my mother said with tears in her eyes. The class president took her under her wing and patiently mended my mother’s strands of language. 「She stood up for the weak and used her words to fight back.」


媽媽含著淚說:「要像那個班長一樣」。班長處處護著她,還耐心糾正她的語言。「她為弱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語言反抗。」


蕭靖彤和媽媽


We were both crying now. My mother asked me to teach her proper English so old white ladies at Target wouldn’t laugh at her pronunciation. It has not been easy. There is a measure of guilt when I sew her letters together. Long vowels, double consonants — I am still learning myself. Sometimes I let the brokenness slide to spare her pride but perhaps I have hurt her more to spare mine.


我們母女兩都哭了。母親要我教她正確的英語,這樣Target商場的白人老太太就不會嘲笑她的發音了。這並不容易。當我把她的話拼綴在一起時,會有一種歉疚感。長元音、雙輔音,其實這些我自己也仍在學習。有時,她說得不好,我也裝作不知道,以免挫敗她的自尊心,但這樣反而讓她受到了更多傷害。


As my mother’s vocabulary began to grow, I mended my own English. Through performing poetry in front of 3000 at my school’s Season Finale event, interviewi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writing stories for the stage, I stand against ignorance and become a voice for the homeless, the refugees, the ignored.


隨著媽媽英語詞彙量不斷增加,我的英語也在不斷進步。我在學校期末活動中在3000多人面前朗誦詩歌,還採訪了各界人士、寫舞臺劇,我以此挺身對抗無知,為無家可歸者、難民和弱勢群體發聲。


With my words I fight against jeers pelted at an old Asian street performer on a New York subway. My mother’s eyes are reflected in underprivileged ESL children who have so many stories to tell but do not know how. I fill them with words as they take needle and thread to make a tapestry.


我用自己的語言回擊那些嘲笑紐約地鐵裡賣藝的亞裔老人的聲音。從那些弱勢的、母語非英語的孩子們身上,我仿佛看見了自己的母親。他們有很多故事要講,卻不知道如何去講。我教他們說英語,同時,他們能夠自己穿針引線把故事編織出來。


In our house, there is beauty in the way we speak to each other. In our house, language is not broken but rather bursting with emotion. We have built a house out of words. There are friendly snakes in the cupboard and snacks in the tank. It is a crooked house. It is a little messy. But this is where we have made our home.


在我的家裡,家人之間說話的方式自有其美好之處。在我的家裡,我們的語言與其說是「破碎的」,不如說是滿溢著感情。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搭建起一座房子。在這個房子裡,壁櫥裡有不傷人的「snake」,水池裡卻有「snack」。這個家有些另類,有些亂,但正因如此,這才是我們的家。



蕭靖彤細膩的文筆不僅打動了所有錄取評委,也讓不少亞裔家庭產生了共鳴。不少移民家庭都曾在學習語言都過程中經歷過不少磕磕絆絆。



蕭靖彤在接受BBC採訪時說:


Identity and the desire to belong are two of the most relatable struggles that people face. I wanted to share a slice of our home life,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mother and both of our stories.


對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渴望和掙扎是最能讓人產生共鳴的東西。我想和他人分享我的家庭生活的一個側面,我和母親的感情和我們倆的經歷。


說到自己的母親,蕭靖彤飽含深情:


"My mother is my role model. She keeps me grounded and inspires me not only to dream big but to take action to make those dreams come true. I love her passion for life, her boldness, her compassion and her honesty."


我母親是我的榜樣,她讓我腳踏實地,她激勵我不光要有夢想,還要採取實際行動讓夢想成真。我愛她對生活的熱情、她的勇敢、她的悲憫和她的誠實。


這篇優秀的申請作文讓蕭靖彤脫穎而出,也讓她立刻成了網紅。許多網友都表達了對她的喜愛。

真是一篇優美真摯的作文。喜歡你擁抱自己的經歷和身份的態度。


網友Leon Burke在Facebook上說:


"Getting accepted into all eight Ivy League schools is amazing and after reading your essay, I can't think of anyone who deserves it more than you do."


被所有8所常春藤學校錄取真的是不可思議,但看過你的文章以後,我覺得沒有人比你更值得這樣的成就。


但蕭靖彤的成功可不單是依靠這篇作文。在日常學習中,她也是個實打實的大學霸!


蕭靖彤目前就讀於橙縣藝術學校(Orange County School of the Arts),她的GPA高達4.67,SAT成績更是高達1540。


成績優異的蕭靖彤在社會實踐方面也是非常活躍。她目前是校刊的主編,還曾擔任《洛杉磯時報》高中特約記者,採訪過摩根·弗裡曼、愛瑪·沃森、克裡斯·埃文斯等明星。蕭靖彤是漫威的忠實粉絲,她目前的一大願望是將「復仇者聯盟」的群星採訪個遍!



她自豪地說:


「I’m an entertainment journalist. Some may see it as a lower form of journalism, but I think it should be held up to all other types of journalists. We can frame celebrities in a light that will inspire followers to follow their dreams.」


我是一名娛樂記者,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低人一等的記者。但我覺得娛記和其他記者都應得到同樣重視。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角度來報導明星,從而激勵大眾為夢想奮鬥。


她還在Youtube上開設了自己的頻道,上傳自己的採訪視頻。



能夠兼顧學業和實踐,蕭靖彤自然是有著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


蕭靖彤說:「我努力利用每一天的每一分鐘!」


就像所有的青少年一樣,蕭靖彤也熱衷於社交媒體、電視節目,但她時常提醒自己,這些娛樂必須有時間、地點限制,她會在完成所有的作業、工作後再盡情享受這些美好時光。


談到自己的亞裔身份,蕭靖彤表示,臺灣和馬來西亞始終是自己身體中的一部分,她為自己的亞裔身份自豪。


I miss Malaysia and think about my home country quite often. Growing up, I loved flying kites, going to markets and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I spent my childhood babbling in a mixture of Chinese, Malay and English.

我很想念馬來西亞,很想念我的祖國。從小我就喜歡放風箏、逛市場、放爆竹。在我牙牙學語的時候,我說的是一種夾雜著漢語、馬來語和英語的語言。


蕭靖彤很高興自己能做一名記者,成為亞裔社區代表的一分子。她認為很難透過主流媒體認識亞裔的文化特色,她希望自己能為多元化獻出一份力。




現在,問題來了,這麼多名校給你選,選哪個呢?


真是甜蜜的憂傷啊。


蕭靖彤從小就很喜歡哈佛大學,曾在7年級時去哈佛大學參觀在收到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後,蕭靖彤激動得馬上發了一條推特



不過,蕭靖彤目前還沒有做出最終決定。


In the next couple of weeks, I will be visiting certain schools and exploring their programmes, learning from professors and talking with students to find a place that will be a comfortable, lovely and supportive home for the next four years.


在接下來的幾周裡,我將訪問幾所學校,了解他們的課程,向教授們學習,並和學生們進行交談,為之後的四年尋找一個舒適、可愛而且支持我的家。



最後我們來看看KABC-TV對她的採訪。



看完蕭靖彤開掛一般的人生,大家是不是感到十分羨慕和佩服呢?


那就快快放下手機,學習一下壓壓驚吧!



24省份公務員「聯考」最熱崗位1746:1 !錄取後負責這項工作


機會來了!京津冀招8000人,百萬年薪以上的崗位有不少


賣淫、援交、辱國?中國赴日留學生群體:這鍋我們不背


來源:中國日報網雙語新聞(Chinadaily_Mobile)

編輯:孟靈修


相關焦點

  • 美國華裔女生憑藉一篇作文 獲八所常春藤盟校錄取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前幾天,美國一個19歲的穆斯林高中生在申請裡寫了一百遍「黑命貴」,被斯坦福錄取。最近,美國一華裔女孩,又憑藉一篇作文被八所常春藤盟校錄取。 據BBC中文網報導,最近,一個出生於馬來西亞的17歲美國華裔女孩蕭靖彤被全部八所常春藤盟校錄取,成為熱門話題。
  • 人生開掛!17歲少女加入中國籍一年奪7金,如今又被世界名校錄取
    你知道什麼是開掛的人生嗎?17歲的中國滑雪運動員谷愛凌正在演繹著,近日,她收到了世界名校史丹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是她夢寐以求的學府,實現夢想的她非常興奮向大家分享了這一好消息,據悉史丹福大學是常年排名世界第二的學府,僅次於哈佛大學,考取難度可想而知,考試的總分為1600分,而她考取了1580分的高分,非常「變態」的分數。
  • 哈佛、耶魯等多校放榜,藤校錄取率創歷史新低……
    就在幾小時前,哈佛終於公布2025er的早申錄取數據。本以為美國大學的錄取率會不再高冷,結果卻……哈佛、耶魯、賓大早申率取率大跌?!截至目前,除了普林斯頓外,其餘7所藤校都已公布早申情況。⊙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公布早申錄取數據!有10,086名學生提交申請,相比去年增加了57%,而今年哈佛共錄取747人,相比去年招生人數減少148人。申請人數變多,招生人數減少,不意外哈佛今年早申錄取率為7.4%,創歷史新低!
  • 從「文盲女孩」到17歲上哈佛,學霸自述:不是神童,我只靠這一點
    從「文盲女孩」到17歲上哈佛,學霸自述:不是神童,我只靠這一點從小在垃圾堆長大,17對以前對學校沒有概念,從未上過學。如今逆襲成為劍橋女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下面讓我們看看這位美國學霸的離奇成長經歷。1986年,塔拉出生在美國的一個窮山區,家裡共有7個孩子,根本沒有出生證明,塔拉是家裡最小的孩子。
  • 她高考數學考0分,卻憑藉一篇作文被北大破格錄取
    眼看著就要跟北大擦肩而過,但她卻因為一篇作文,被北大破格錄取。張充和究竟有多厲害,請聽我一一道來。1914年,張充和生於上海,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曾任兩廣總督,家族聲名顯赫。他父親是著名的現代教育家張武齡。
  • 勾結擊劍教練走「特長」捷徑,華裔富商被爆150萬幫兒子進哈佛
    【環球時報記者 陳翔 劉皓然】美國多所名牌大學去年3月爆出錄取舞弊醜聞,引發社會各界震怒,而在該國司法部門起訴、懲處了一大批涉案人員後,醜聞仍在持續發生:本月16日,馬裡蘭州一名華裔電信富商和哈佛大學一名前擊劍教練被美國當局批捕:經調查,前者為將孩子送入哈佛,曾以各種形式陸續向後者輸送了高達
  • 華為「小公主」姚安娜,自律女孩的開掛人生
    任正非對她的要求很嚴格,想要零花錢就要自己掙,4歲的她就站在板凳上洗碗賺零花錢,洗一次得到一塊錢。5歲的她就開始學習芭蕾舞,芭蕾舞對韌性的要求非常高,剛開始時,她的腳尖被磨破,疼痛讓她想要放棄,任正非對她說:「學習一樣東西,就要堅持學好。」她就繼續堅持了下來。
  • 19歲哈佛畢業,24身價過億,46歲華裔傳奇電商意外離世
    圖片來源自 Google外界媒體對於謝家華的離世有著諸多猜測,但今天我們要換個角度,來看看這位受人尊敬的華裔企業家從小到大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經歷的成長之路:小時候拿著學霸劇本,他終身未婚,也沒有子嗣,致力於向周圍人傳遞快樂,卻在人生的最後旅途中被曝出沉迷於酗酒吸毒...在這條成長之路上,謝家華有哪些收穫和迷思?
  • 美國司法部判定耶魯大學歧視亞裔申請者,錄取率僅為非裔1/10!
    在美國司法部近兩年的調查後,於美國時間的8月13日,判定耶魯大學在本科錄取中歧視亞裔和白人申請者——亞裔和白人的錄取率,分別僅為非裔美國人錄取率的的十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一個名為「亞裔美國人教育聯盟」的組織提出指控耶魯大學的錄取種族歧視行為的投訴之後,川普政府開始了對耶魯大學的調查。最終,美國司法部在美國時間的周四指責耶魯大學歧視亞裔美國人和白人申請者,違反了聯邦民權法,這是川普政府針對精英大學基於種族的錄取政策的舉措的升級。
  • 來了來了來了!耶魯、賓大、達特茅斯三所藤校齊放榜!
    它和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齊名,歷年來共同角逐美國大學和研究生院前三名的位置。耶魯大學作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之一,是美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學,其本科生院與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齊名,歷年來共同角逐美國大學本科生院美國前三名,位列2019-20年US News美國大學本科排名第3。此外,耶魯大學還走出了包括比爾·柯林頓、喬治·布希在內的5位美國總統,以及19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16位億萬富豪等等。
  •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竟不是美國精英階層的首選!看看你的夢校被...
    去年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過一個背景調查,調查包括學術、生活及家庭情況,其中有兩組數據,看到之後小鹿猶記得當時的驚訝:1.近30%的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精英的成功從來不止是自己受益,他會讓身邊所有人都因他而正向發展。
  • 這位老師用一把菜刀,將400名混混送進了哈佛、耶魯!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感嘆階級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可是美國卻有一位老師在全美最差的高中將400多名「混混」送進了耶魯哈佛等世界級名校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的近3600所大學承認AP學分為其入學參考標準和該項考試為考生增添的大學學分,其中包括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世界名校。可是在美國只有2%的私立高中才會開這門課,這是給那些有錢人上大學的捷徑。
  • 三代人畢業哈佛揭示:傳承自律才是王道
    標題:越自律越自由,自律等於開掛的人生。你知道,但為什麼自律起來還是那麼難?你想知道到底是為什麼嗎?怎樣操作才能徹底走向自律?《人生越自律,越高級》18講,從腦科學,心理學、健康學、邏輯學、職場學,親情關係等多元的角度來破解一個人自律難的癥結。
  • 為了去美國讀哈佛,她寧可讓母親去借100萬學費,如今混得如何?
    在第六季《奇葩說》的舞臺上,主持人問到一位女辯手為什麼要來參加《奇葩說》,女辯手的回答震驚全場,她是為了還清上學時所欠下的一百萬元巨款。她是詹青雲,就是那個為了讀哈佛,寧可要讓母親去借100萬元的女孩。看到此處,相信很多讀者朋友會心生異樣情緒。
  • 美國一華裔商人被控行賄擊劍教練 讓兩個兒子考入哈佛
    據CNN11月16日報導,美國聯邦檢察官在周一公布的刑事起訴書中說,美國馬裡蘭州的一名華裔商人曾向哈佛大學的前擊劍教練行賄至少150萬美元,讓他的兩個兒子考入哈佛大學。行賄方式包括高價購買教練的一套郊區的房子,為其購買一輛汽車,幫其支付裝修費用以及為其兒子支付學費等。
  • 只因一篇作文,這位兵哥13歲的妹妹竟成了軍營「網紅」!
    「這樣的妹妹請給我來一打!」……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上等兵海來阿木13歲妹妹一不小心成了單位的「網紅」,還圈了眾多戰友的「粉」。13歲女孩?軍營網紅?圈粉軍人?沒錯,你沒有看錯!我只想說,「厲害了,別人家的妹妹!」
  • 《緋聞女孩》騙了我!這些美劇中的大學申請橋段原來超離譜!
    劇中的 Rory 從小到大的人生目標就是被哈佛大學錄取(這目標可真遠大啊),然而,即使被哈佛大學下發了offer, 高中畢業後,Rory 居然選擇去了耶魯大學???Pro君此時表情如下:其實我完全能理解羅裡是如何被耶魯大學錄取的。
  • 蔡天西:14歲進中科大,被美國名校爭搶,30歲哈佛終身教授
    《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這部講述一個貧民窟女孩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走上哈佛求學之路的勵志電影相信很多網友都看過。貧困的家庭、悲慘的環境並不能真正擊倒一個人,勇往直前的奮鬥才是人生永恆的主題。
  • 那個為了讀哈佛,寧可讓母親去借100萬的女孩,如今現狀如何?
    漫漫人生路,有無數的選擇,但緊要處只有幾步。不同的選擇,可能會決定我們不同的人生道路。回首過去,我們會發現,自己時常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總是需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會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有的選擇一旦做出之後,甚至會給人生帶來延綿不絕的影響。那麼怎樣的選擇是方向正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