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虞十三」(ID:jingcheng-shisanmei),作者:京城十三妹,36氪經授權發布。
改編經典一直是件很有風險的事情。
由張一山和唐藝昕主演的第八版《鹿鼎記》11月15日上線以來,就承擔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評價。開播當晚,豆瓣就給出了2.7的低分。網友更是全方位地把這部劇的劇情、演員、服化道吐槽了個遍,上到鰲拜府邸的牌匾,下到麗春院裡韋春花的黑色透視打底衫。尤其是主演張一山,被P成網絡表情包。
然而,即便被「罵」,這部出格的作品播放熱度和討論度卻飆升。
優酷站內熱度顯示,《鹿鼎記》上線3天,熱度破9900,居站內熱度榜TOP4,劇集熱度榜Top2。愛奇藝站內熱度破8500,綜合排名TOP5,劇集熱度榜TOP2。
雲合數據顯示,第八版《鹿鼎記》自開播以來,播放率一直位列前三,全網輿情熱度指數則持續第一。骨朵數據顯示,《鹿鼎記》開播一周居首位。微博數據顯示,這版《鹿鼎記》也接連幾天以 #新鹿鼎記# #鹿鼎記逗比韋小寶# #韋小寶向皇上表明身份# #皇上知道真相後驚呆了# #韋小寶逗建寧公主開心# 等話題衝上熱搜榜。
毫無疑問,《鹿鼎記》吃透了網絡紅利。
那麼,如山倒般的負面聲音為何而產生?最直接的原因是「期待值」。從製作班底來看,實屬豪華。導演馬進曾執導《營盤鎮警事》《幸福來敲門》,編劇申捷是《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的編劇。從主演來看,張一山從《家有兒女》到《餘罪》《春風十裡,不如你》,塑造了不少古靈精怪的角色,自然也被寄予厚望。所以,對大部分網友來說,都對張一山版本的韋小寶抱有期待。而當第八版上線後,由於劇集本身的設定和由此設定決定的演員的表演方式與用戶「希望的」方式產生衝突的時候,觀眾則難以接受,正所謂期待越高,落差越大。
其次,是經典深入人心的「打版」影響。從90年代以來,《鹿鼎記》一共經歷了7個版本。其他6個版本分別為:1977版由文雪兒,程思俊,李通明,馬海倫,白彪主演;1984版,李添勝監製,梁朝偉、劉德華等主演;1998版由陳小春、馬浚偉、梁小冰、陳少霞、劉玉翠等主演;2000版由張衛健、譚耀文、鄭伊健、林心如、朱茵、舒淇聯袂主演;2008版由黃曉明、鍾漢良、應採兒、何琢言、胡可、舒暢、劉芸、王成陽等明星主演;2014版由韓棟、張檬領銜主演,魏千翔、婁藝瀟、張馨予、賈清等主演。其中,最受人認可的是陳小春版。
過於高的期待,加上「樣板間」根深蒂固的印象,直接導致的結果是,當網友看到上線的內容和自己「期待」的樣子不一致的時候,就產生了巨大的落差。
從進度推進、敘事方式、演員表現等方面看,這一版《鹿鼎記》確實與此前看到的都不一樣。很多人接受不了這種表現方式,抨擊最為激烈的部分落在了主演張一山身上。關於網絡上張一山飾演的韋小寶的爭議,工作室曾率先簡單回應,表示「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顯然工作室認為後續的劇情及演技可以改變觀眾的看法。張一山則在早之前的採訪中也提前透露過《鹿鼎記》中的表演方式,表示「這次大家可能都會說《鹿鼎記》拍了很多遍了,然後呢也很期待,就想看看張一山怎麼演,拍這個戲還是希望給觀眾帶來新鮮的東西,儘可能是讓觀眾愛看就完了。所以觀眾提到我說我什麼都可以,我無所謂,千萬不要把我當成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為什麼一定要求所有的版本都長著相似模樣,到底什麼樣的探索才是值得鼓勵的方式,才是更有價值的創新,或許比怒其不爭更有意義。而十三更傾向於將這版《鹿鼎記》的表現方式看成一種類似舞臺劇式的新嘗試。
回到《鹿鼎記》原著本身,作為金庸大師的封筆之作,《鹿鼎記》篇幅最長、出場人物最多,因其思想深度及藝術價值,被很多名家公推「金庸第一書」,或者說金庸已經走到了嚴肅文學的門口。書名《鹿鼎記》也有多重含義,小說中各方勢力都想得到的《四十二章經》內羊皮拼成的地圖顯示寶藏就在鹿鼎山。更深層次意義是江山紛爭的意義。作品開篇講鹿-溫順之物,鼎-帝王之器,金庸把百姓和江山比作鹿,把鼎比作爭權。從逐鹿、問鼎的典故顯而易見。康熙繼位以後,天下未定,逐鹿中原,鰲拜、吳三桂、沐王府、天地會、臺灣鄭家、前明公主、神龍教、羅剎國各方勢力次第登場,揭開群雄逐鹿的序幕。更為重要的是,這裡的主人公韋小寶毫無金庸其他作品男主人公的胸懷和責任,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一個流氓,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樣一個小流氓卻遊刃有餘地穿梭在各種勢力中,成就世俗眼中榮華富貴瀟灑自在的成就。
所以說,《鹿鼎記》是金庸最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了,從思想的複雜度上說,拍攝《鹿鼎記》的難度其實是金庸作品中最大的。
其次,《鹿鼎記》原著仍然是章回小說的模式。這一類開頭主要是介紹作品的創作緣起,注重從結構的全局去把握作品的總體。無論哪種開頭,都是會運用大量篇幅鋪墊,而這其實已經並不符合現代年輕人的觀影習慣。
從這個層面上看,新版《鹿鼎記》已經在很努力地迎合觀眾的喜好了。即在保證事實準確度的情況上,用更自由的創作手法完成。
這直接導致劇情情節進度明顯加快,將原著四章的前奏濃縮在半集情節裡,韋小寶第一集就完成進京,到第二集就已經與少年康熙成為死黨,幾段情感線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上線。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省去了那些拖沓的劇情,以及你來我往注水式的對白,迅速進入主題也是一種創作上的取捨。
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講,就算沒完整看過《鹿鼎記》,也聽過故事大概,看過片段。這種大刀闊斧砍去鋪墊和背景介紹、重筆墨渲染橋段和人物個性的創作方法也是一種創作新嘗試。
主演張一山曾經在採訪中說過:「我們認為這都是創作手法,人和事肯定都是尊重原著的。」同時,他也強調這版是往卡通和搞笑上面走,人物是可愛的、有趣的,尤其是「有童趣」。這種說法也得到了該劇導演馬進的回應,11月21日,導演現身說法,強調「這部劇的整體風格是強喜劇特質,用歡脫無釐頭的人物互動和爆笑臺詞,以及誇張的表演打造了整體的角色狀貌」。
對於一個經典作品來說,一旦影視化,那就是一個藝術產品,誰來改編、如何改編總是要帶上主創團隊的色彩。在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下,是否可以給予新版本新團隊一些創作空間和容忍度,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在80、90後心中「不及格」的作品,恰恰正中00後的心頭好。
江湖在哪裡?江湖在那些讀金庸小說長大的那一代代男孩子的心裡。
但是到了2020年,江湖早已遠去。隨著14年前《武林外傳》開篇的windows啟動音樂,我們已進入不一樣的世界。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人覺得《鹿鼎記》不像武俠小說,它的背景由江湖換成了官場,寫的是武俠的末世。金庸的書中,江湖自笑傲江湖時代後就越來越弱,到碧血劍時就是苟延殘喘,再到康熙韋小寶時已名存實亡。江湖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官場。江湖俠士們在這個時代,功夫再高,也再難「以武犯禁」「行俠仗義」「快意恩仇」,他們已牢牢地被身後的封建朝廷所掌控。這就是《鹿鼎記》被人認為是嚴肅小說的現實意義。
70、80後或許面對這樣的世界還本能的想反抗,90、00後們卻早已習以為常。所以不同年代都有著自己對《鹿鼎記》不同的解讀。
若要更進一層的去想,其實以鬧劇的形式去解構原著,或許恰恰是原著解構現實的精神延續呢,套用戲劇的反套路理論,第八版《鹿鼎記》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因為這本來就不是做給80後看的。
從一些正面的反饋來看,覺得第八版《鹿鼎記》更下飯的也偏向95後與00後甚至10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足夠的無釐頭、足夠的搞笑。如果要把新版當作歷史正劇來看,那麼一定是錯誤的打開方式,如果要強行和過往版本來比較,也只能越看越生氣。如果單純把這部劇當作一個下飯劇則更容易帶入。
從頭頂「綠帽子」這種挑戰大眾審美的開場就可以看出,第八版《鹿鼎記》的關注點根本就不是「江湖情義」,更像是一版「韋小寶升職記」,通過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把血雨腥風中的求生之道變成「打工人」進階指南。從無名之輩到小桂子,再到桂大人,一路榮升到韋爵爺,活脫脫一個「當上CEO,迎娶白富美」的職場升職記。
真實的情感代入是最能引發觀眾共鳴的地方。「心中一出現『老子不幹了』五個字,忽然之間,感到說不出的輕鬆自在」,這難道不就是當代打工人的職場寶典麼?以及每每面對海公公,編不下去又瞞不住的時候,一句「要不說您料事如神呢,我還沒來得及跟您匯報呢,您都提前說出來了」,職場老油條的樣子又被拿捏的十分準確。而面對上級,又難掩緊張之感,比如第三集中,太后賜座,他一屁股坐空的樣子,就像職場小白面對管理層匯報時候漲紅的臉。
一些很深刻的職場道理也在這部劇中以簡單的筆墨被點了出來。「當遇到難以辯白之事時,先以大笑亂對方陣腳,再趁對方自我懷疑之時組織邏輯關係和語言以伺機說服對方」。這不正是職場打工人面對老闆質疑、同事挑戰或者意外情況時候最明智的策略麼?
其實大部分古裝戲都容易被帶入職場這個概念,從《甄嬛傳》到《延禧攻略》,無不講述後宮如職場,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己在職場掙扎打怪躲坑的經歷。只不過這些的筆墨濃重,更傾向於寫實,新版《鹿鼎記》則是以輕巧的方式表現出對職場的戲虐。
即便被人抨擊,但不得不承認,這版《鹿鼎記》就是主打年輕化、沙雕風。而這種畫風的喜劇原本就是用一種超前於當下的審美做的嘗試。正如12年以前的一部神劇《魔幻手機》。
2008年,由李濱、陳創、舒暢等主演的奇幻喜劇《魔幻手機》開播。收視率為央視8套全年最好,卻擋不住媒體和網友的猛烈批評。天涯社區是批評的第一梯隊,據天涯網友稱,魔幻手機是有史以來最雷的電視劇:侮辱觀眾智商,人物極其白痴、對白顛三倒四。各大媒體則寫道,「《魔幻手機》語不驚人死不休」,造型土臺詞雷,把神話人物和超級英雄混為一談,是一部讓人震撼得想去撞牆的電視劇。一片罵聲中,《魔幻手機》 被打上了「雷劇」的標籤,豆瓣評分低至3.9。
但在隨後的十幾年中,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魔幻手機》評價一路反轉,截至2020年5月,其豆瓣評分已從當年的3.9飆升至8.0。
先看看這部劇的簡介。2060年,一部名叫「傻妞」的高科技真人智慧型手機誕生了,為了測試「傻妞」,科學家們選擇了讓其進行時空旅行,結果在穿越回唐朝時,傻妞邂逅了唐僧師徒,並在召回過程中不慎將妖怪「黃眉大王」帶入時空隧道,一起落入2006年的現代社會,隨後一路組成了一個打擊犯罪的「復仇者聯盟」,最終打敗了想要毀滅地球的牛魔王大boss。
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科幻喜劇《魔幻手機》。
同一部劇,隔了十二年,人們的評價卻走向了兩極。是國產劇越來越差,十年前的爛劇也能翻案了?還是劇本身被嚴重低估?時間又是如何在《魔幻手機》上發生了化學反應?同樣的感受用在這版《鹿鼎記》上,是不是似曾相識?
與《魔幻手機》 中的大膽想像與光怪陸離的情節類似,這版《鹿鼎記》也無處不彰顯著「叛逆」。張一山的韋小寶,把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和脾氣形象演出來了。不是大智大勇、古怪精靈,而是更多孩子的幼稚、調皮。他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乖乖隆地咚」,即使被觀眾吐槽為「京味」十足,但從他的嘴裡說出來,就是順溜。坦白來說,在純喜劇幾乎絕跡的今天,新版《鹿鼎記》與《魔幻手機》凸顯出來的純粹的娛樂性顯得更為珍貴與稀缺。
其實如果放平心態欣賞,那麼這部劇還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從人物塑造上來說,這版裡,韋小寶一個角色,張一山並沒有男主包袱和光環,時而小聰明,時而是沉著,既有貪婪,也有老實,這也正是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寫照,也讓人更有帶入感。
這也大概說明了為什麼新版更受00後一代的喜歡——魔幻現實下,瘋魔處事,不做姿態。很多看似荒誕的情節下,卻是樸素的創作理念:純粹的搞笑。
從臺詞上說,《魔幻手機》搞笑的臺詞和對白,即使現在看也不過時。有人將片中的臺詞集結成帖,製作《魔幻語錄》,並稱其「笑果」挑戰了《武林外傳》。而新版的《鹿鼎記》亦如此。當看到「馮錫範,你怎麼不叫馮粥啊你」,網友瞬間get到了起名的藝術。
不管這版《鹿鼎記》是不是當下最受歡迎的,不如再大膽地想一想?再過10年,是不是將有人開始懷念它?能給出答案的只有時間。
策劃:十三
編輯:TORA
撰文: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