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vs西方騎士:武俠為民謀福,騎士為己謀利

2021-01-13 清竹雅韻history

作為世界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都以其豐富性和燦爛性讓世人矚目。也正是在長達幾千年的發展之中,兩個地區的文明在某些地方呈現出些許相似之處,武俠文化和騎士文化便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兩大內容。

這兩者都是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下產生,雖然現如今已經再也難見他們的蹤影,但他們各自擁有的精神內核卻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思想當中,體現在一言一行當中,從未消失。可以說,既是文化塑造了他們,也是他們塑造了文化。

不同的社會背景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文化

1、中國武俠文化是中國文化下的特有產物

周朝建立後,既是為了使平民百姓們忘卻原先商朝的殘暴統治,也是為了從思想層面維護自己的統治,周公將歷朝歷代的禮樂進行了大規模整理,並確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禮樂制度。

其內容包括飲食、穿衣、祭祀、喪葬等涉及到一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規模推廣之後,使整個周朝呈現出一片秩序井然的局面。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周朝治下的人們思想素質普遍偏高,守規矩、重情義、講信用等高尚行為蔚然成風。

以荊軻刺殺秦王為例,他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報答太子丹的信任,而非出於自己的利益。同時,在太子丹質疑其為何還不啟程時,他以「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的憤怒話語來充分表明了自己遵守信義的理念。

同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如豫讓、介子推、鮑叔牙等品格高尚之人數不勝數,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其核心精神也為後世模仿學習,逐漸演變為武俠文化。

到了漢朝,此時雖然已經建立了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但社會思想仍未脫離春秋戰國遺風的影響,這也就使得當時出現了眾多著名的俠義之人,如據孟、郭解等等。

他們運用自己的名氣和資源廣布恩義、化解幹戈與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普通民眾的救護神,並深受他們的愛戴和歌頌。

雖然之後不久他們便因自身的獨特性而受到政府打壓,但有關他們的事跡、精神和文化,卻在中國長久地流傳了下來。

2、西方騎士則是特定時期下的特定工具

相比之下,歐洲騎士的產生則要晚得多。中世紀時期,西歐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封建制度——採邑制。當時擔任法蘭克王國宮相的查理·溫德出於軍事擴張的需要,不斷使自己屬下的封得到擴充,並賜予他們一塊土地供其生活,這也是採邑制的雛形。

之後,這種賜予土地的行為逐漸成為國王對有功將領的獎勵,將領們則再度將自己獲得的土地獎勵給自己有功的屬下,層層遞進形成一個紐帶關係。

賞賜者需要承擔起保護屬下土地的責任,受賞者則需要承擔起為賞賜者作戰的責任,培養聽從自己命令的騎士便在這時成了一種必要行為。

之後隨著中央王朝的衰落,無力維持這種層層遞進的關係,採邑者便開始將受封的土地變為世襲,騎士就成了他們維護自身領土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工具。從這個角度來看,騎士並非是在西方的文化薰陶下自然產生,而是封建主們為了提升自身實力所做出來的主動選擇。

雖然騎士們戰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封建主的統治,但在同為封建主統治下的平民百姓看來,騎士就是一群為了他們人身安全而拼命戰鬥的勇士。

同時,由於騎士是由貴族培養出來,他們不可避免地在這個過程當中接受到了一定的貴族文化薰陶,思想素質大幅度提升,在行為上自然也就在很多時候呈現出彬彬有禮、保衛弱小等優秀品格,這對廣大平民們來說無疑具有巨大魅力,騎士也就變得受人尊敬起來。

從思想素質層面來說,武俠和騎士卻是有相通之處,都是美好品格的代表。

兩者所代表的社會階層截然不同

1、中國武俠們所代表的是平民階層

一般來說,武俠群體幾乎都是平民。貴族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已經擁有眾多資源,無論是其物質生活還是精神世界,都已經深受權力影響。除了少數幾個貴族會因為思想境界的提高而選擇脫離這種錦衣玉食的生活,絕大多數最後都會躋身政治,成為壓迫廣大民眾的對象。

但正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當有能力高超之人再也看不下去這種苦難的時候,自然便會選擇成為武俠來幫助普通民眾們脫離苦海。

另外,即便武俠並非有意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名氣,也並無利用這種勢力與名氣來對抗政府的心思,但面對這樣一種不穩定因素,政府還是深感不放心。

因此,除了在某些特定時期外,政府對武俠一般都是持打擊態度,如漢武帝就曾將郭解遷居到長安城內以時刻監督其動向。在這種情況下,武俠與政府所代表的官僚階層天生就難以融合到一起,反而是平民階層才更歡迎、也更需要武俠們的出現。

2、騎士是當之無愧的貴族階級

雖然想要成為騎士不一定需要是天生的貴族階級,但當成為騎士之後,他們卻註定已經與廣大平民脫離開來,成為了更高一級的貴族。即便他們處於統治階級當中的最低層級,但無論是世襲的爵位還是貴族的封號,都是普通平民們奮鬥一生都無法擁有的。

誠然,有些騎士出於本性,天生就對弱者和平民們有著濃厚的關愛之心,但這道身份的鴻溝已經建立,使他們在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出不同。

另外,前文已經說道,騎士是由封建領主們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所專門培養。在這個培養過程當中,無論是知識的教授,訓練場所的提供和修建,武器裝備的鍛造,都需要巨量的金錢提供,平民則很顯然無法負擔這個代價。

也就是說,騎士必須依靠貴族才能生存和發展,否則就連出現的機會都沒有。正因此,騎士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其首要職責就是為了貴族的利益而戰,其次才有機會和閒心關愛照顧平民。相比之下,我國的武俠則與平民階級相生相融,是他們利益訴求的實現者。

行為動機的格局有巨大差異

1、中國武俠們的行為動機更加宏大

在大眾眼裡,一個武俠的形象往往是黑衣蒙面、武功高強,在夜晚之際行剷除貪官汙吏、幫扶弱小之事的武功高強之人。至於做這些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是出於看不慣,而非是為了讓自身謀取利益。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武俠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品格高尚之人,其心中所掛念和顧及的已經上升到黎民百姓的高度,為他們謀福利在所不辭,至於自己的物質生活過得如何,就不再顯得重要了。

另外,即便是某些武俠願意為朝廷效力,我們也不能單純將他們視為品格低劣之人。事實上,武俠進入朝廷之後,不僅能夠在鋤強扶弱的行動上更加遊刃有餘、幫助更多平民百姓脫離苦難,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政府對武俠這一群體的看法,緩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也就是說,武俠加入朝廷的出發點其實同樣也有為天下蒼生的考慮,並非單純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這也是武俠一直以來都為人讚嘆的重要原因。

2、騎士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利益得失

同武俠一樣,騎士在接受過長期的訓練之後,已經具備了遠超常人的戰鬥能力。再加上在武器裝備等方面的領先,更使他們在平民面前顯得高大無敵,這也是他們能夠關愛弱小的必備因素。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騎士們的作戰是為了維護封建領主們的統治,他們奮勇拼殺其實更多地只是在盡力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當作戰勝利後,他們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賞賜、獎勵和名氣。所以總的來說,騎士更看重的是本身的利益得失。

另外,從對榮耀的態度也可以看出這兩個群體在行為動機上的差異。正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我國武俠對名氣往往持不願爭取和認領的態度,只想在完成一件好事後默默離場。

相比之下,我們則往往能夠看到騎士為了榮耀而不顧性命地拼殺的場景,因為榮耀不僅可以帶來萬眾欽佩的目光,同樣也能帶來巨大的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這也是騎士們行為動機的主要來源。

總結

對於武俠和騎士這兩種在不同社會和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群體,我們並不能簡單判斷兩者的高下和優劣,只能說他們各有特色,也都在各自所在的社會當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這兩者已經都已經失去了單獨存在的根基和土壤,只能在文學作品中一窺他們的身影。但是,他們各自代表的思想內核與品格精神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平常人的生活之中,在一言一行之中都有所體現,久久不會消失。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有何異同?
    中國的武俠文化和西方的騎士文化,都是各自國度裡的文化奇葩。從文化共性上能夠看到,中國武俠和西方騎士都崇尚武力,其文化共性是追求正義、重視信義、忠誠不屈。可以說,中國的俠士和西方騎士的共同觀念體現出全人類的志向,兩者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創造出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 騎士傳奇:西方古籍中的武俠世界
    中國古籍中的《史記》《俠義傳》《三國演義》等記載了古代許多英雄名將,後來被小說家們獨立而成一個武俠世界。在西方古籍中,同樣有充滿理想、冒險的狹義世界,及騎士文化。有關騎士傳奇類的西方古籍讀起來也像金庸的小說一樣精彩奇幻。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同時在司馬遷筆下的俠,倒不一定精於武功,按照行俠方式有文俠和武俠之分。 如郭解、朱家、季軋、魯仲連等,既不好勇,又不專長武力,是為文俠;而朱亥、毛遂、聶政等人好勇鬥狠,豪灑一腔熱血,是為武俠。 但他們都是以「士為知己死」和快意恩仇為生存哲學。
  • 武俠遊戲國外多火?這中文中國人都翻譯不來,外國人卻做了萬字攻略
    中國聖騎士、線上正義……令人頭禿的漢化難題首先在歪果仁的眼中,其實對於武俠這些個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並不算特別能理解,咱們那「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俠義精神,更不用提「鮮衣怒馬所以吶,國產武俠遊戲的翻譯,就變成了擺在歪果仁面前結結實實的一道難題。像是咱們早期出海的作品《仙劍奇俠傳》,就被歪果仁翻譯成了「Chinese Paladin」,即中國聖騎士。
  • 英雄崇拜|東方大俠VS西方騎士,細數文化差異下的東、西英雄觀!
    中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個俠客夢,金庸的武俠世界是承載了一個時代的夢,"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在他的筆下多少人跟隨著身懷絕技的主人公仗劍天涯,快意恩仇,是中國武俠小說裡最生動的詮釋。無論是中國成人式的童話,還是西方的白日夢式的英雄幻想,武俠小說的綿綿不斷,層出不窮和中世紀騎士精神的輝煌足以說明,這兩種精神滲透到人們的精神世界,已經融入了人們的血液之中,成為東西方民眾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老外翻譯金庸武俠,郭靖成為北方騎士,掃地僧變成匿名的年老僧人
    金鷹武俠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在國外依舊如此,可以這麼說,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那麼必有金庸武俠。這些年來,金庸武俠被翻譯了多個版本,版本的質量自然是參差不齊,今天咱就說些比較有意思的翻譯版本。作為緊密關聯的三部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可謂是眾人皆知,光是翻拍就不知道拍了多少遍,可見,金庸武俠的魅力。金庸先生不僅將筆下人物形象刻畫的極其到位,就連作品、人物及功法名稱都是有獨到之處。可到了國外,這些人物及作品卻被翻譯壞了,用一個詞來形容,簡直是「慘不忍睹」。
  • 武俠 成年人的童話 何為武俠
    武俠,武俠,武者以武行俠,仗義。古時,俠以武犯禁,所以武者是統治階級所最不喜歡,甚至深惡痛絕的。與官方不喜歡武者一樣,武者亦不喜歡當官的,特別是貪官,更是深痛絕,往往聞者,見者便會打打殺殺。當然了,一般地,江湖人士對官府是敬而遠之的。人分正邪,因而派亦分正邪,是為正道邪道。
  • 武俠電影武俠夢的誕生地
    我相信很多人小時候可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做一個武俠,帶著劍環遊世界,俠義正派,逍遙法外。有這樣夢想的人應該看過武俠電影或武俠小說,武俠電影是中國電影的一種獨特類型,源於春秋時期中國的俠義精神。小編第一次接觸武俠電影時,看到《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主演李連杰、林青霞,這就是我武俠夢想誕生的地方。我推薦幾部近年來我看過的最好的武俠片,他們一定都是武術愛好者!1: 《英雄》這是張藝謀導演的武俠電影,主演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和甄子丹於上映。戰國晚期,戰爭頻繁,英雄輩出。在七雄中,只有秦國佔主導地位。
  • 5部濃濃武俠風小說,看懂江湖,武俠永存!
    讀者們享受武俠的精彩對決,也感受著義氣千秋的江湖情懷。而今,武俠隨光輝不再耀眼,但江湖俠義依然存於人心中。下面5本具有武俠風的小說,看懂江湖,讓武俠永存!《有匪》二十年前,「南刀」李徽奉旨為匪,建蜀山四十八寨,收天下落魄之人。
  • 元氣騎士最具武俠氣息的3把武器,拿著它們,仿佛成了絕世俠客
    相信每一個少年都曾在年少的時候暢想過自己身處於刀光劍影,豪氣沖天的武俠世界,並且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絕世神兵,或除魔衛道或以一己之力,對抗這個武林正盟,一人孤作魔道巨擘之類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中二。其實在元氣騎士這款遊戲中,同樣有一些極具武俠氣息的武器。
  • 金庸武俠翻譯後,神鵰俠侶稱為神聖的雕之羅曼史,郭靖成北方騎士
    金庸武俠小說,也被翻譯成了外文版本,有些在武俠中,我們所熟悉的名字,在翻譯版的金庸武俠中,頗有意思,今天,就列舉出其中一個,供大夥娛樂娛樂。 此外,大家都知道射鵰三部曲中有過華山論劍,華山論劍被稱為「華山劍術研討會」,華山論劍產生的五絕,名頭也改變了,例如被稱為東邪的黃藥師,翻譯後成為了「東方的異教徒」,被稱為西毒的歐陽鋒,翻譯後成為了」西方的毒蛇
  • 少林VS武當,一款還原香港經典武俠電影的佳作
    20世紀的70、80年代是中國香港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的武俠片不僅深受中國地區影迷的喜愛,也被成功推廣到日本、南亞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香港武俠片是與美國的西部片和日本的武士片齊名的電影。尤其是嘉禾和邵氏出品的武俠電影更是其中的代表者,美國知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就是武俠片的影迷之一。不過這裡要介紹的並不是昆汀的電影,而是國外另一位武俠影迷製作的格鬥遊戲——少林VS武當2。
  • 武俠作家是如何還原中國古代江湖的
    層累地造成中國古代社會的隱秘一角在80、90後心中,武俠文化似乎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血脈中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江湖、「俠之大者」這些詞彙和話語也有著愈發濃厚的歷史感。然而,與這種感覺相反,武俠文化甚至是「武俠」一詞,都是相當近代的產物。
  • 黃易遠去,武俠世界又塌陷了一塊 | 武俠·番外篇
    「金古梁黃溫」五位新派武俠大家已走三位,金庸先生已經封筆多年,還有溫瑞安那挖坑無數卻永遠填不完的浩瀚大江湖。中國武俠目前的處境確實堪憂。武俠小說在金庸和古龍的時代達到巔峰,又有尚未走火入魔時的溫瑞安延續輝煌,但要說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還屬黃易先生最了得。
  • 最純正的武俠遊戲,是怎樣的?
    嚴格來說,《軒轅劍》該算中國奇幻,而非武俠。從風格到畫面,都很中國,但在我觀感裡,不是武俠。直到《仙劍》出現。之所以我們一直說,《仙劍1》之於RPG是劃時代的一作,是因為:——45度偽3D立體視角。如果說,玩著DQ和FF,一路玩到《仙劍1》,是RPG大震撼的話,那麼:玩著《夢幻模擬戰》、《火焰紋章》、《英傑傳》和《炎龍騎士團》那條回合戰棋路線,一路下來的大震撼,是碰到《神魔至尊傳》。這個遊戲,我那時也沒玩完:讀中學呢,而且說實在的:這遊戲太難了。
  • 「俠」: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共同體,談談武俠精神的內在特質
    1、儒家: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儒家精神通常被認為是武俠精神的思想淵源。兼具儒家仁義道德、浩然正氣的思想意識與俠文化傳承的行俠仗義、捍衛正義的精神。儒學中「窮者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的正是武俠精神,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儒家所推崇的俠道思想,作為一個武俠要以天下為己任,捨棄個人得失,去幫助弱小幫助國家成全大我。
  • 《中華小子》:立體的人物設計背後,寫意武俠和西方魔法的碰撞
    傳統武俠和神話故事,加上「西方魔法」的融合,讓世界有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成就了作品本身。,使用的武器也都是中國傳統兵器鞭子、劍和三節棍,包括三藏方丈的以氣化形,充濃濃的武俠風格。而反派的黑狐王,不僅造型上有種西方惡魔的造型,使用的力量水和火也多以魔法為主。
  • 《中華小子》:立體的人物設計背後,寫意武俠和西方魔法的碰撞
    傳統武俠和神話故事,加上「西方魔法」的融合,讓世界有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成就了作品本身。中國傳統兵器鞭子、劍和三節棍,包括三藏方丈的以氣化形,充濃濃的武俠風格。而反派的黑狐王,不僅造型上有種西方惡魔的造型,使用的力量水和火也多以魔法為主。
  • 武俠、獨臂與江湖!
    武俠,源於春秋時期的俠義精神,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特徵。一般認為1800多年前的的《燕子丹》是第一部武俠小說,唐朝的《紅線》、《聶隱娘》、《虯髯客》等都是早期的武俠作品。張徹執導,汪禹、潘迎紫主演,這部武俠片走出戲曲的樊籠,成為第一部票房過百萬的影片,同時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讓西方人開始關注這種東方特有的題材。《新獨臂刀》開啟了武俠片的新紀元。自此,「獨臂」成為武俠片裡重要的元素,「獨臂」之於武俠片,堪比《竇娥冤》之於元曲。
  • 中國俠客與歐洲騎士相比,一個是民眾的心聲,一個是貴族的利刃
    作為誕生過豐富與燦爛文明的地區,中國與西方都在世界上佔有著重要地位。雖然它們之間相隔萬裡,歷史上的交流也並不多見,但卻在某些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無論是孔子的教誨還是亞里斯多德的闡述,無論是白起的運籌帷幄還是亞歷山大的四方徵戰,都為各自的文明留下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