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都以其豐富性和燦爛性讓世人矚目。也正是在長達幾千年的發展之中,兩個地區的文明在某些地方呈現出些許相似之處,武俠文化和騎士文化便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兩大內容。
這兩者都是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下產生,雖然現如今已經再也難見他們的蹤影,但他們各自擁有的精神內核卻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思想當中,體現在一言一行當中,從未消失。可以說,既是文化塑造了他們,也是他們塑造了文化。
不同的社會背景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文化
1、中國武俠文化是中國文化下的特有產物
周朝建立後,既是為了使平民百姓們忘卻原先商朝的殘暴統治,也是為了從思想層面維護自己的統治,周公將歷朝歷代的禮樂進行了大規模整理,並確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禮樂制度。
其內容包括飲食、穿衣、祭祀、喪葬等涉及到一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規模推廣之後,使整個周朝呈現出一片秩序井然的局面。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周朝治下的人們思想素質普遍偏高,守規矩、重情義、講信用等高尚行為蔚然成風。
以荊軻刺殺秦王為例,他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報答太子丹的信任,而非出於自己的利益。同時,在太子丹質疑其為何還不啟程時,他以「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的憤怒話語來充分表明了自己遵守信義的理念。
同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如豫讓、介子推、鮑叔牙等品格高尚之人數不勝數,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其核心精神也為後世模仿學習,逐漸演變為武俠文化。
到了漢朝,此時雖然已經建立了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但社會思想仍未脫離春秋戰國遺風的影響,這也就使得當時出現了眾多著名的俠義之人,如據孟、郭解等等。
他們運用自己的名氣和資源廣布恩義、化解幹戈與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普通民眾的救護神,並深受他們的愛戴和歌頌。
雖然之後不久他們便因自身的獨特性而受到政府打壓,但有關他們的事跡、精神和文化,卻在中國長久地流傳了下來。
2、西方騎士則是特定時期下的特定工具
相比之下,歐洲騎士的產生則要晚得多。中世紀時期,西歐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封建制度——採邑制。當時擔任法蘭克王國宮相的查理·溫德出於軍事擴張的需要,不斷使自己屬下的封得到擴充,並賜予他們一塊土地供其生活,這也是採邑制的雛形。
之後,這種賜予土地的行為逐漸成為國王對有功將領的獎勵,將領們則再度將自己獲得的土地獎勵給自己有功的屬下,層層遞進形成一個紐帶關係。
賞賜者需要承擔起保護屬下土地的責任,受賞者則需要承擔起為賞賜者作戰的責任,培養聽從自己命令的騎士便在這時成了一種必要行為。
之後隨著中央王朝的衰落,無力維持這種層層遞進的關係,採邑者便開始將受封的土地變為世襲,騎士就成了他們維護自身領土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工具。從這個角度來看,騎士並非是在西方的文化薰陶下自然產生,而是封建主們為了提升自身實力所做出來的主動選擇。
雖然騎士們戰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封建主的統治,但在同為封建主統治下的平民百姓看來,騎士就是一群為了他們人身安全而拼命戰鬥的勇士。
同時,由於騎士是由貴族培養出來,他們不可避免地在這個過程當中接受到了一定的貴族文化薰陶,思想素質大幅度提升,在行為上自然也就在很多時候呈現出彬彬有禮、保衛弱小等優秀品格,這對廣大平民們來說無疑具有巨大魅力,騎士也就變得受人尊敬起來。
從思想素質層面來說,武俠和騎士卻是有相通之處,都是美好品格的代表。
兩者所代表的社會階層截然不同
1、中國武俠們所代表的是平民階層
一般來說,武俠群體幾乎都是平民。貴族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已經擁有眾多資源,無論是其物質生活還是精神世界,都已經深受權力影響。除了少數幾個貴族會因為思想境界的提高而選擇脫離這種錦衣玉食的生活,絕大多數最後都會躋身政治,成為壓迫廣大民眾的對象。
但正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當有能力高超之人再也看不下去這種苦難的時候,自然便會選擇成為武俠來幫助普通民眾們脫離苦海。
另外,即便武俠並非有意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名氣,也並無利用這種勢力與名氣來對抗政府的心思,但面對這樣一種不穩定因素,政府還是深感不放心。
因此,除了在某些特定時期外,政府對武俠一般都是持打擊態度,如漢武帝就曾將郭解遷居到長安城內以時刻監督其動向。在這種情況下,武俠與政府所代表的官僚階層天生就難以融合到一起,反而是平民階層才更歡迎、也更需要武俠們的出現。
2、騎士是當之無愧的貴族階級
雖然想要成為騎士不一定需要是天生的貴族階級,但當成為騎士之後,他們卻註定已經與廣大平民脫離開來,成為了更高一級的貴族。即便他們處於統治階級當中的最低層級,但無論是世襲的爵位還是貴族的封號,都是普通平民們奮鬥一生都無法擁有的。
誠然,有些騎士出於本性,天生就對弱者和平民們有著濃厚的關愛之心,但這道身份的鴻溝已經建立,使他們在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出不同。
另外,前文已經說道,騎士是由封建領主們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所專門培養。在這個培養過程當中,無論是知識的教授,訓練場所的提供和修建,武器裝備的鍛造,都需要巨量的金錢提供,平民則很顯然無法負擔這個代價。
也就是說,騎士必須依靠貴族才能生存和發展,否則就連出現的機會都沒有。正因此,騎士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其首要職責就是為了貴族的利益而戰,其次才有機會和閒心關愛照顧平民。相比之下,我國的武俠則與平民階級相生相融,是他們利益訴求的實現者。
行為動機的格局有巨大差異
1、中國武俠們的行為動機更加宏大
在大眾眼裡,一個武俠的形象往往是黑衣蒙面、武功高強,在夜晚之際行剷除貪官汙吏、幫扶弱小之事的武功高強之人。至於做這些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是出於看不慣,而非是為了讓自身謀取利益。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武俠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品格高尚之人,其心中所掛念和顧及的已經上升到黎民百姓的高度,為他們謀福利在所不辭,至於自己的物質生活過得如何,就不再顯得重要了。
另外,即便是某些武俠願意為朝廷效力,我們也不能單純將他們視為品格低劣之人。事實上,武俠進入朝廷之後,不僅能夠在鋤強扶弱的行動上更加遊刃有餘、幫助更多平民百姓脫離苦難,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政府對武俠這一群體的看法,緩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也就是說,武俠加入朝廷的出發點其實同樣也有為天下蒼生的考慮,並非單純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這也是武俠一直以來都為人讚嘆的重要原因。
2、騎士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利益得失
同武俠一樣,騎士在接受過長期的訓練之後,已經具備了遠超常人的戰鬥能力。再加上在武器裝備等方面的領先,更使他們在平民面前顯得高大無敵,這也是他們能夠關愛弱小的必備因素。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騎士們的作戰是為了維護封建領主們的統治,他們奮勇拼殺其實更多地只是在盡力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當作戰勝利後,他們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賞賜、獎勵和名氣。所以總的來說,騎士更看重的是本身的利益得失。
另外,從對榮耀的態度也可以看出這兩個群體在行為動機上的差異。正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我國武俠對名氣往往持不願爭取和認領的態度,只想在完成一件好事後默默離場。
相比之下,我們則往往能夠看到騎士為了榮耀而不顧性命地拼殺的場景,因為榮耀不僅可以帶來萬眾欽佩的目光,同樣也能帶來巨大的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這也是騎士們行為動機的主要來源。
總結
對於武俠和騎士這兩種在不同社會和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群體,我們並不能簡單判斷兩者的高下和優劣,只能說他們各有特色,也都在各自所在的社會當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這兩者已經都已經失去了單獨存在的根基和土壤,只能在文學作品中一窺他們的身影。但是,他們各自代表的思想內核與品格精神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平常人的生活之中,在一言一行之中都有所體現,久久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