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俠客與歐洲騎士相比,一個是民眾的心聲,一個是貴族的利刃

2021-01-17 長葶古巷

作為誕生過豐富與燦爛文明的地區,中國與西方都在世界上佔有著重要地位。雖然它們之間相隔萬裡,歷史上的交流也並不多見,但卻在某些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無論是孔子的教誨還是亞里斯多德的闡述,無論是白起的運籌帷幄還是亞歷山大的四方徵戰,都為各自的文明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與此同時,雙方也曾在千年的發展中因各自環境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極具鮮明性的俠客文化與騎士文化,直至今日仍然為人們所嚮往。

俠客與騎士在表裡之中都有相符之處

1、具有超出常人的本領或武藝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俠客,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在文學作品中,基本上都有著值得稱讚的特殊本領。它並不一定是高強的武藝,有時候仁心或者錢財更是他們的利器。而在眾多俠客當中,尤以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最令人感到眼花繚亂。

如宋江因自己的仁義好施在江湖之中擁有了莫大聲望,又如「蕭讓會寫如今天下盛行的四家字體,人都喚他做聖手書生」,而其他人也差不多都是如此。俠客之所以會區別於普通人,首先便是因為因為一個本領問題。只有在這種條件之下,他們才可以行他人所不能行之事,在人群之中顯得鶴立雞群。

宋江

最早在古希臘時期,以斯巴達和雅典兩個城邦為首的西方世界就已經開發出一套獨特的訓練體系,增強人的作戰能力與進行思想改造。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訓練體系變得越發成熟和全面,騎士也得以大量誕生。

此外,在小國林立、貴族各自為政的環境下,奴隸主們對騎士的數量、質量等都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再度推動了歐洲騎士的流行與普遍,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騎士文化。從這點上來看,騎士作為一個經歷過完整訓練的群體,能夠擁有比普通人更高的武藝與思想水平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歐洲騎士

2、思想內涵與道德品質相較普通人來說也更高尚

俠的意思並不是夾著尾巴做人,相反,俠客們在自身高強武藝的支撐下,很多都自覺展現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意識。俠客往往都出身民間,飽經人間疾苦,他們對別人所遭受的痛苦也因此有著更深的理解與同情,就更會想用自己的雙手救別人於水火之中。

路見不平一聲吼、拔刀相助、行俠仗義等詞都蘊含著這種思想內核——要用自己的本領來幫助別人。正如司馬遷所言: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少哉!信義是俠客們眾多品質的重要一環,必不可少,而也只有擁有了這種信義,才會願意去去成為俠客,才可被外界稱得上是俠客。

古代俠客

相比較之下,西方騎士文化中的思想內核就顯得系統的多。因為俠客們往往形單影隻,並不受到約束,而騎士則需要接受完整的培訓。在長久的發展之中,歐洲形成了「保護老弱婦孺、為公義而戰以對抗不平與邪惡、熱愛家園、為防衛教會而冒死犯難」的騎士精神。

但是,之所以會有這種精神,也只不過是其統治者為了更好的將其掌控在手中和增強其戰鬥力,並不是真正的為了保護平民。值得一提的是,騎士對外表形象、禮儀等也更為看重,完全不同於中國武俠「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邁樣子。

騎士禮儀

本質上兩者卻仍然有著顯著區別

1、對自由的追求是最大的不同

在中國古代,俠客們可以說是放蕩不羈、追求自由的代名詞。他們憑藉著自己的本領與一顆行俠仗義的心縱橫四方,只要碰到自己想做的事,即便是與官府作對遭到通緝也在所不惜。他們並不喜歡世俗的條條框框,快意恩仇、擺脫約束才是他們的人生目標。

雖然這會造成他們在生活上的困苦,但在精神上卻得到了極大滿足,可以說他們是愣頭青,也可以說他們是有著自己的堅持。值得一提的是,俠客們就算聚集在一起也只會是以義氣這種他們畢生所追求的事物為名頭,這也可以作為他們追求自由的另一體現。

義氣俠客

西方騎士則在這方面與俠客有著迥然不同的追求。他們作為一個被系統培養與訓練的群體,其思想上早已被灌輸了深深的護主忠心觀念,而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實際的作戰當中,騎士的許多行為都是基於這一理念出發而進行。他們是封建貴族及教會用以維護自身統治的工具,也只有依靠封建主才能夠生存。

他們成群結隊,訓練有素,將榮耀作為自己最看重的事物,而想要獲得榮耀卻只能通過盡忠職守來體現。然而,正是由於這種思想觀念的不同,導致他們往往在思想及物質生活上都能獲得不小的滿足,小日子過得屬實不錯。

物質生活滿足

2、所處的階級立場幾乎對立

俠客們一般都誕生於民間,出身貧苦之家。畢竟官宦之家手握重權,坐擁千金,哪裡還需要去練功習武呢?而正如武俠小說描寫那般,某人因家庭貧苦飽受官府欺壓,然後意料之中獲得武功傳承,最後仗劍走天涯。

雖然現實生活中很少出現後半段所說的那種情況,但前半段的生活背景卻無比真實。也因此,早期俠客們基本上都對官府有著天生的仇視、反抗情緒,尤其是他們作為平民的保護神,更是在不公情況發生的時候來出頭對抗官府。

快意恩仇

俠客們也因此深深為朝廷所忌憚,因為無論是極強的流動性還是他們自身所擁有的勢力,都是威脅其統治的不穩定因素。

最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就已經著手對國內的眾多遊俠勢力進行嚴厲打擊。而之後隨著封建統治的加強,遊俠們生存的土壤大大減少,只能逐漸投向官府。「紅線夜盜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床頭金盒;聶隱娘為陳許節度使劉昌裔屢退刺客;虯髯客更是有圖王之志。」等小說內容都是對這種社會現象變遷的真實描寫。

聶隱娘

西方騎士從最開始就顯露出明顯的階級性——服務於上層貴族。騎士的訓練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金錢,無論是馬匹、日常開支、裝備武器還是軍餉等,在歐洲都只有上層貴族及教會能夠負擔的起,而這也就註定了騎士與平民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騎士在和平時期可以充當維護貴族統治的工具,鎮壓點反動、剝削下財產、享受下生活等等;戰鬥時期則成為戰場主力,類似於精英部隊,在某些時刻可以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中國俠客可以說是《刺客信條》裡面的無數刺客,而騎士則是被刺客順帶殺死的護衛隊。

騎士作戰

不同的社會環境孕育了兩種不同階級

1、古老的文化培養出一脈相承的傳統

由於周王朝以禮治國的基本思想,導致當時全社會的道德品質都顯得較為高尚,雖然貴族壓迫平民的現象仍是常態,但行俠仗義之風卻也並不少見。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成長的人,在內心中自然也有著對正義的嚮往,無論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宣言還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訣別,都是這種思想的有力體現。之後隨著社會階級的流動,這種風氣也越來越流行,並逐漸成為一種傳統。

雖然封建統治的加強使得這種傳統在後期幾乎消失,但它曾經在中國社會中卻實實在在地發揮過巨大作用,並始終有這麼幾個傳承者,難以斷絕。此外,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下層平民也越來越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俠客之風本來就是以伸張正義為主,如果換做是讓自己做官然後去維持正義,其實也未嘗不可。在這種情況之下,俠客之風不再通過武力表現出來,這也是俠客從表面上來越來越少的重要原因。

科舉考試

2、中世紀的混亂催生了騎士的普遍

中世紀時期,教會及貴族聯合起來對歐洲平民展開猛烈的壓迫。而為了維持住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們便不得不訓練出大量忠於自己的士兵——即騎士。他們忠於上帝、信奉基督,並在教會的刻意引導下成為所謂的上帝的戰士,從而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的代表。

最後,歐洲小國林立,好的時候只有英法等幾個大國來維持局勢,但差的時候就有無數個貴族勢力相抗衡。這種混亂的局面促使每個封建主都必須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強大軍隊,否則很快就會在這種互相攻伐中死亡,騎士也正是在這種時候廣為流行。

騎士軍隊

總結

俠客是中國人美好精神的代表,他們熱愛自由、不受約束,同時還擁有遠超常人的本領來使自己脫離苦難。但正是因為他太過理想化,導致俠客始終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流,只能在某個地方或者某些人心中佔據一點地位,甚至還需要時刻面對來自政府的打壓,處境並不能說太好。

而騎士作為歐洲統治階級的代表,則是被刻意培養出來的工具,雖然從表面上看似乎也擁有著諸如尊老愛幼等美好品德,但本質上卻還是在為統治階級而服務,騎士也因此在其存在期間顯得頗為吃香。

參考文獻:

1、《歐洲騎士形象與中國俠客形象的比較》

2、《中國遊俠與歐洲騎士之文化差異》

相關焦點

  • 中國的俠客,歐洲的騎士,哪一個更勝一籌?
    在中國,很少會有人不知道俠為何義?關於俠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層出不窮。人們會因看到俠士打敗反派而興高採烈,也會因俠士寡不敵眾而熱淚盈眶。二、西方的騎士騎士原本是中世紀歐洲各國為打仗準備的特種士兵,一般都是年輕人,胯下騎著馬,手裡拿著長槍和盾牌。騎士可以認為是高素質、裝備精良的士兵。
  • 中國俠客VS歐洲騎士:情懷不同,盡顯中西方文化差異
    作為行俠仗義的代表,中國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歐洲有勇猛向前無懼障礙的騎士。這二者之間存在相似之處,都是民間的英雄模範,深受人們的愛戴和敬佩。但是歐洲的騎士和中國的俠客還是有不同之處的。不同的信念和行俠動機——於公於私在中國,俠客代表著仁義。
  • 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中國俠客都誕生於奴隸制土地改革的廢墟之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養俠客為主人服務,最早起源於中國,然後才是羅馬、日本、英國等。中國的俠客最早出現在以私田為中心的私人採邑中,多來自落魄貴族階層。日本武士生在貴族、豪族、寺廟的莊園裡,多數來自農民,一旦成為職業武士就脫離生產,專職從事各種武力徵戰。
  • 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中國俠客都誕生於奴隸制土地改革的廢墟之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養俠客為主人服務,最早起源於中國,然後才是羅馬、日本、英國等。中國的俠客最早出現在以私田為中心的私人採邑中,多來自落魄貴族階層。日本武士生在貴族、豪族、寺廟的莊園裡,多數來自農民,一旦成為職業武士就脫離生產,專職從事各種武力徵戰。不同於中國早期俠客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也不同於日本武士既是莊園生產的管理人,又是莊園幕府的武裝力量。歐洲騎士早期就與掠奪戰爭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以戰爭為職業,穿著沉重的鎧甲,使用各式武器,對武力精益求精。
  •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一個貴族家裡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叫貴族
    中世紀中世紀,英文為Middle Ages,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結束,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當時的歐洲貴族家裡如果沒有幾樣來自中國的東西,跟人見面都不好意思自稱貴族。
  •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有何異同?
    武俠文學家金庸騎士文化方面,騎士文化是中古歐洲騎士制度的產物,反映的是中世紀封建社會的貴族文化精神。騎士文化隨著騎士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貴族和騎士起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10世紀末以前,騎士是為貴族服軍役的,沒有任何門第背景和財產。直到 12世紀中葉、13世紀時,法國、德國的騎士才完成貴族化的演變。騎士成為一種貴族封號,但需要經過相當嚴格的考試,並要舉行隆重的儀式。
  • 古代的歐洲貴族都有家徽,而中國的貴族卻沒有,這是什麼原因?
    中國自秦以後就是中央集權制了,更何況中國的分封制也不同於西方,而歐洲與日本的分封制更為相似,封建領主(大名)向下一級領主(大名)收稅,並且豢養騎士(武士),每個領主都有自己家的家徽、旗幟、標誌、符號,國王只是最大的領主,而在中國天下都是皇帝的,各級行政區的長官都是任命的,即使再興旺的家族誰也不敢豢養死士,還弄什麼家徽旗幟標誌符號,那不是找死嗎?
  • 以貴族、市民、農民和下層民眾為例
    神聖羅馬帝國的社會,一如當時大多數歐洲國家,也是以農村和農業為主。1800年前後,仍有約85%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與鄉村-農民階層和城市下層以及中間階層相對的,是人口佔少數的社會上層,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從農民的耕作中得到好處的人。屬於這一以農民勞動成果為生的上流社會的有貴族、教士和一部分社會地位較高的資產者。
  • 在中世紀怎麼冒充一個貴族?
    中世紀歐洲是一個非常注重血統和身份的社會,貴族和平民在地位上完全沒有可比性。如果穿越到中世紀,小夥伴們肯定都想附身貴族,實在運氣不好,附身到了平民身上,也要想辦法冒充一個貴族才行。否則,別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你可能都走不出重生的小山村,只能每天放羊、兒子也放羊、孫子也放羊……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3、歐洲騎士 歐洲騎士出現於中世紀,它是以封建莊園為經濟、社會組織和封建基礎制度下,圍繞土地所形成的層層封臣關係。騎士是最低的貴族,也是統治特殊階層的一部分。
  • 騎士——戰場上的騎兵,基督教會的武力依仗,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基於封建制度的興起和建立,誕生了一種騎士制度,他們歷經千年的發展,在現代社會的今天仍舊對人們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對於騎士制度其主要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分別為戰場上的騎兵,基督教會的武力依仗,以及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而這三個階段則是我們發掘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的重要根據。
  • 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和階層。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士就是奴隸制貴族中最接近底層的一環。從戰國起,士又作為基層的最高代表延續著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與之相似的,無論是隔絕海洋的日本還是萬裡之外的歐洲,也產生了類似於中國的士的階層,即歐洲中世紀以來出現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
  • 俠客的誕生|俠客文化為何在春秋戰國時期如此興盛?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同樣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最底層,日本的被我們叫做武士,歐洲的被我們叫做騎士,從名稱就能看出與戰爭的關係(但隨著各自不同的社會狀況逐漸偏離本職,意義發生變化)。而中國的「士」,似乎自產生的一刻,就是治理國家,羽扇綸巾的文士形象。但其實中國也是由軍事貴族開始的,士最初就是武士。
  • 歐洲、日本很多家族都有家徽,為何中國古代的貴族氏族沒有家徽?
    在法國文學名著《三個火槍手》裡面,存在這樣的一個細節:達達尼昂的三個朋友中,有一個叫阿託斯的火槍手。阿託斯是化名,其真正的名字叫「拉斐爾勳爵」(按:不同的譯本在名字上或許翻譯不同)。阿託斯擁有這樣一大優勢,那就是法國乃至歐陸各個貴族的家徽,阿託斯都了如指掌。
  • 中世紀的騎士究竟是什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有些類似我們古代的士
    壹墨帶你走進歷史長河,發掘沉睡在時間中的秘密(原創文章,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關注)想到騎士,我們第一印象就是歐洲的中世紀像我們代中文的騎士一詞,指的就是西歐的騎士。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許多年輕人,都想成為一個騎士。成為騎士,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光宗耀祖的事情。同時,騎士是一個爵位,是當時爵位裡最低的一種。騎士這個爵位,有些類似我們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士。由大貴族或者是國王冊封,效忠當地的某一個領主。
  • 假面騎士利刃介紹
    假面騎士利刃是《假面騎士龍騎》中第三位登場的騎士,與火山巨蟹契約,成為騎士的目的是為了逃避自己犯罪的罪名假面騎士利刃全身以橙色和銀色為主,外表特徵是螃蟹,以「利刃召喚機&34;和「甲殼防禦&34;消滅了卡片有
  • 歐洲中世紀騎士從何而來?又是怎麼煉成的?
    誠然,就像中國的君子、日本的武士,在西歐,騎士則是人們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勇敢、忠誠、浪漫、優雅,騎士精神是西歐國民精神的縮影,直至今日仍然惠澤頗深,本文將討論,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
  • 為什麼中國古代頻繁改朝換代,而日本和歐洲可以一兩千年不換朝代
    那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現象依然令人覺得獨具特色呢?首先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壽命相對偏短:自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以來歷朝歷代中只有漢朝和宋朝超過了300年,而且漢朝和宋朝中間都是有斷裂的(漢分為西漢和東漢,宋分為北宋和南宋)。相比之下歐洲的卡佩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延續了上千年,俄羅斯的留裡克王朝延續長達七百餘年......
  • 中國古代城牆和西方城堡相比 究竟哪一個管用一些
    古代城牆和城堡哪個管用,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熟悉西方歷史或者對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會有這麼一個基本的印象,那就是古代西方,尤其是歐洲,最常見的建築就是一座座城堡。
  •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在7世紀,阿拉伯騎兵騎著有馬蹬的戰馬揮舞彎刀衝上了歐洲大陸,這片土地上的法蘭克人與日耳曼人幾乎是同時從異教徒那裡學會了使用馬蹬,從而使自己的雙手解放出來,輕鬆自如地在馬上使用兵器作戰。11世紀至13世紀,這是騎士文化真正興起的時期,這期間由教宗發起的十字軍東徵,可說是正式為騎士賦予了宗教性質與地位,並且也正式制定了完整的騎士制度,這些制度就是日後人們所樂道的「騎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