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誕生過豐富與燦爛文明的地區,中國與西方都在世界上佔有著重要地位。雖然它們之間相隔萬裡,歷史上的交流也並不多見,但卻在某些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無論是孔子的教誨還是亞里斯多德的闡述,無論是白起的運籌帷幄還是亞歷山大的四方徵戰,都為各自的文明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與此同時,雙方也曾在千年的發展中因各自環境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極具鮮明性的俠客文化與騎士文化,直至今日仍然為人們所嚮往。
俠客與騎士在表裡之中都有相符之處
1、具有超出常人的本領或武藝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俠客,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在文學作品中,基本上都有著值得稱讚的特殊本領。它並不一定是高強的武藝,有時候仁心或者錢財更是他們的利器。而在眾多俠客當中,尤以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最令人感到眼花繚亂。
如宋江因自己的仁義好施在江湖之中擁有了莫大聲望,又如「蕭讓會寫如今天下盛行的四家字體,人都喚他做聖手書生」,而其他人也差不多都是如此。俠客之所以會區別於普通人,首先便是因為因為一個本領問題。只有在這種條件之下,他們才可以行他人所不能行之事,在人群之中顯得鶴立雞群。
宋江
最早在古希臘時期,以斯巴達和雅典兩個城邦為首的西方世界就已經開發出一套獨特的訓練體系,增強人的作戰能力與進行思想改造。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訓練體系變得越發成熟和全面,騎士也得以大量誕生。
此外,在小國林立、貴族各自為政的環境下,奴隸主們對騎士的數量、質量等都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再度推動了歐洲騎士的流行與普遍,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騎士文化。從這點上來看,騎士作為一個經歷過完整訓練的群體,能夠擁有比普通人更高的武藝與思想水平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歐洲騎士
2、思想內涵與道德品質相較普通人來說也更高尚
俠的意思並不是夾著尾巴做人,相反,俠客們在自身高強武藝的支撐下,很多都自覺展現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意識。俠客往往都出身民間,飽經人間疾苦,他們對別人所遭受的痛苦也因此有著更深的理解與同情,就更會想用自己的雙手救別人於水火之中。
路見不平一聲吼、拔刀相助、行俠仗義等詞都蘊含著這種思想內核——要用自己的本領來幫助別人。正如司馬遷所言: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少哉!信義是俠客們眾多品質的重要一環,必不可少,而也只有擁有了這種信義,才會願意去去成為俠客,才可被外界稱得上是俠客。
古代俠客
相比較之下,西方騎士文化中的思想內核就顯得系統的多。因為俠客們往往形單影隻,並不受到約束,而騎士則需要接受完整的培訓。在長久的發展之中,歐洲形成了「保護老弱婦孺、為公義而戰以對抗不平與邪惡、熱愛家園、為防衛教會而冒死犯難」的騎士精神。
但是,之所以會有這種精神,也只不過是其統治者為了更好的將其掌控在手中和增強其戰鬥力,並不是真正的為了保護平民。值得一提的是,騎士對外表形象、禮儀等也更為看重,完全不同於中國武俠「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邁樣子。
騎士禮儀
本質上兩者卻仍然有著顯著區別
1、對自由的追求是最大的不同
在中國古代,俠客們可以說是放蕩不羈、追求自由的代名詞。他們憑藉著自己的本領與一顆行俠仗義的心縱橫四方,只要碰到自己想做的事,即便是與官府作對遭到通緝也在所不惜。他們並不喜歡世俗的條條框框,快意恩仇、擺脫約束才是他們的人生目標。
雖然這會造成他們在生活上的困苦,但在精神上卻得到了極大滿足,可以說他們是愣頭青,也可以說他們是有著自己的堅持。值得一提的是,俠客們就算聚集在一起也只會是以義氣這種他們畢生所追求的事物為名頭,這也可以作為他們追求自由的另一體現。
義氣俠客
西方騎士則在這方面與俠客有著迥然不同的追求。他們作為一個被系統培養與訓練的群體,其思想上早已被灌輸了深深的護主忠心觀念,而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實際的作戰當中,騎士的許多行為都是基於這一理念出發而進行。他們是封建貴族及教會用以維護自身統治的工具,也只有依靠封建主才能夠生存。
他們成群結隊,訓練有素,將榮耀作為自己最看重的事物,而想要獲得榮耀卻只能通過盡忠職守來體現。然而,正是由於這種思想觀念的不同,導致他們往往在思想及物質生活上都能獲得不小的滿足,小日子過得屬實不錯。
物質生活滿足
2、所處的階級立場幾乎對立
俠客們一般都誕生於民間,出身貧苦之家。畢竟官宦之家手握重權,坐擁千金,哪裡還需要去練功習武呢?而正如武俠小說描寫那般,某人因家庭貧苦飽受官府欺壓,然後意料之中獲得武功傳承,最後仗劍走天涯。
雖然現實生活中很少出現後半段所說的那種情況,但前半段的生活背景卻無比真實。也因此,早期俠客們基本上都對官府有著天生的仇視、反抗情緒,尤其是他們作為平民的保護神,更是在不公情況發生的時候來出頭對抗官府。
快意恩仇
俠客們也因此深深為朝廷所忌憚,因為無論是極強的流動性還是他們自身所擁有的勢力,都是威脅其統治的不穩定因素。
最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就已經著手對國內的眾多遊俠勢力進行嚴厲打擊。而之後隨著封建統治的加強,遊俠們生存的土壤大大減少,只能逐漸投向官府。「紅線夜盜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床頭金盒;聶隱娘為陳許節度使劉昌裔屢退刺客;虯髯客更是有圖王之志。」等小說內容都是對這種社會現象變遷的真實描寫。
聶隱娘
西方騎士從最開始就顯露出明顯的階級性——服務於上層貴族。騎士的訓練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金錢,無論是馬匹、日常開支、裝備武器還是軍餉等,在歐洲都只有上層貴族及教會能夠負擔的起,而這也就註定了騎士與平民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騎士在和平時期可以充當維護貴族統治的工具,鎮壓點反動、剝削下財產、享受下生活等等;戰鬥時期則成為戰場主力,類似於精英部隊,在某些時刻可以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中國俠客可以說是《刺客信條》裡面的無數刺客,而騎士則是被刺客順帶殺死的護衛隊。
騎士作戰
不同的社會環境孕育了兩種不同階級
1、古老的文化培養出一脈相承的傳統
由於周王朝以禮治國的基本思想,導致當時全社會的道德品質都顯得較為高尚,雖然貴族壓迫平民的現象仍是常態,但行俠仗義之風卻也並不少見。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成長的人,在內心中自然也有著對正義的嚮往,無論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宣言還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訣別,都是這種思想的有力體現。之後隨著社會階級的流動,這種風氣也越來越流行,並逐漸成為一種傳統。
雖然封建統治的加強使得這種傳統在後期幾乎消失,但它曾經在中國社會中卻實實在在地發揮過巨大作用,並始終有這麼幾個傳承者,難以斷絕。此外,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下層平民也越來越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俠客之風本來就是以伸張正義為主,如果換做是讓自己做官然後去維持正義,其實也未嘗不可。在這種情況之下,俠客之風不再通過武力表現出來,這也是俠客從表面上來越來越少的重要原因。
科舉考試
2、中世紀的混亂催生了騎士的普遍
中世紀時期,教會及貴族聯合起來對歐洲平民展開猛烈的壓迫。而為了維持住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們便不得不訓練出大量忠於自己的士兵——即騎士。他們忠於上帝、信奉基督,並在教會的刻意引導下成為所謂的上帝的戰士,從而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的代表。
最後,歐洲小國林立,好的時候只有英法等幾個大國來維持局勢,但差的時候就有無數個貴族勢力相抗衡。這種混亂的局面促使每個封建主都必須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強大軍隊,否則很快就會在這種互相攻伐中死亡,騎士也正是在這種時候廣為流行。
騎士軍隊
總結
俠客是中國人美好精神的代表,他們熱愛自由、不受約束,同時還擁有遠超常人的本領來使自己脫離苦難。但正是因為他太過理想化,導致俠客始終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流,只能在某個地方或者某些人心中佔據一點地位,甚至還需要時刻面對來自政府的打壓,處境並不能說太好。
而騎士作為歐洲統治階級的代表,則是被刻意培養出來的工具,雖然從表面上看似乎也擁有著諸如尊老愛幼等美好品德,但本質上卻還是在為統治階級而服務,騎士也因此在其存在期間顯得頗為吃香。
參考文獻:
1、《歐洲騎士形象與中國俠客形象的比較》
2、《中國遊俠與歐洲騎士之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