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齊老漢一人承包47畝地,收入十一二萬,兩天一瓶小酒肉不斷

2020-12-05 精彩臨潁

今年66歲的皇帝廟鄉吳集村村民齊進才,老有所為,自力更生,一人承包47畝土地,通過辛勤勞作,脫貧致富。

齊進才是土生土長的吳集村人,前些年為了給老伴看病,花光了家裡全部的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2年前老伴去世,兩個女兒也先後出嫁。原本僅靠低保就能過的很好的齊進才,不等不靠,想要通過自己努力光榮脫貧,村兩委得知情況後,為了幫他擺脫貧困,通過政策幫扶,幫助他承包了將近50畝地,通過種植大蒜,小辣椒等經濟作物,再加上一般的糧食作物,一年下來總收入還是非常可觀的。

皇帝廟鄉脫貧戶吳集村齊進才說「 辣椒,麥,蒜,玉米,豆子,這大概就是個十一二萬,十二萬多。

伴隨著自己的收入的提高,現在齊進才的承包地裡不僅有辣椒,他還增種了大豆,紅薯,大蒜和洋蔥等蔬菜。凡是能利用的空地,齊進才都儘量種上一些經濟作物。通過這幾年的辛勤付出,現在的齊進才已經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種植能手,早年的欠款也還清了,生活條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吳集村齊進才說」國家也給我扶貧扶起來了,我也不能裝懶漢,我現在生活是我自己,我也不買面,生活上是每天,三天兩天一瓶小酒,肉不說每天了,那是不斷,生活是好的很。我這生活在農村那都是差不多了。不算說老好了,也算上等了。「

17年脫貧後的齊進才,富裕不忘感恩,想著在致富後積極回報社會對他的幫助。皇帝廟鄉脫貧戶吳集村齊進才說:" 我提住勁掙個錢,以後了小孩裡,顧得上了她養活我,顧不住了我自己進老年公寓,花不完了還是小孩裡,反正我是不能依靠國家,也不能依靠小孩,只能說靠自己,花不完了給小孩,真正有啥大義務了,我錢多了,我還能捐獻出去,只要我有那能力,不管捐獻多捐獻少,我都捐獻。"

來源:臨潁融媒

編輯:李暢 王洛菲

相關焦點

  • 從「兩人忙一畝地」到「一人忙十畝地」
    【來源:新華日報微信公眾號】聽見小康 | 從「兩人忙一畝地」到「一人忙十畝地」從「兩人忙一畝地」到「一人忙十畝地」「現在農業的生產模式、生產工藝和機械化程度程度(都提高了), 一個人的工作效率與十年前比要提高10倍,未來一個人種的地會更多。
  • 老漢用一瓶酒換了張破布,掛在灶臺擋灰10年,專家:這是絕世珍寶
    新中國建立後,文化部為了將這些寶物收集在一起,便向全社會徵收,準備依靠群眾的力量集齊丟失的文物。不過這時候偽滿皇宮已經被蘇聯軍隊控制了,李老漢怕自己帶不出來東西,和姐夫商量了主意,最終用一瓶伏特加換出了這幅畫。本來這幅畫歸屬他和姐夫兩個人,不過姐夫後來死了,這幅畫就成了李老漢一個人的。出來以後,李老漢想把這幅畫換成錢。
  • 承包10畝地來散養土雞,這個項目怎麼樣,能賺多少錢?
    承包10畝地,散養土雞這個項目怎麼樣?土雞不同於肉雞,由於土雞價格昂貴的原因,因此受重於小眾市場。但是如果市場上土雞量達到飽和,其價格就會下滑的,如果市場的土雞供應不足,則它們的價格就會上升,而這一點是養殖土雞或準備養土雞的人要注意的。
  • 臨潁:一老漢不慎墜入50米深井,消防員用倒掛金鉤的方式入井救援
    12月23日上午,在臨潁縣繁城鎮,一名六旬老人在外出看病時不慎墜入50米深井。室外寒風呼嘯,井水冰冷刺骨。十萬火急之時,當地消防救援隊伍及時趕到現場,首先向井下送氧,然後倒掛金鉤深入井下,最終成功將老人拉出。
  • 承包15畝地種植藥材,一年能不能掙上十萬?經測試後數據說話
    因而不少農民也會產生一種想法:如果我承包數十畝地種藥材,能不能致富?針對這一問題,本篇將以一年為季度展開測試,看看初入藥材種植業的農民都將面對什麼問題,以及所得收入能有多少。【藥材地域小知識】甘肅有黃芪、四川有附子、東北有人參、河南有山藥、陝西有黃芩。初次種植,我們選擇的偵測點是陝西,因為陝西地理位置好、氣候環境適宜多種藥材。據可查信息得知,陝西常種植的藥材共有28種,其中14種價格呈現大幅度降低,僅有9種仍維持平價趨勢,因此我們選擇了丹參。
  • 廣安嶽池縣1.2萬畝撂荒地變「致富田」
    當天是川菜地道食材基地開始收穫農作物的日子,15臺收割機在4000畝水稻基地來回穿梭,旋耕機在7000畝蔬菜基地發出鳴響,還有1000畝蜜梨掛果待摘。   兩年前,家裡只有3畝地的伍禮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能夠耕種350畝地,而現在依託基地,「不可能」變成了現實。「我大概估算了一下,1畝地可以收穫1500斤稻穀,1000斤歸基地,500斤歸我,算下來今年我可以收穫87.5噸稻穀。
  • 種大田出動無人機,山東這家家庭農場代管千畝地忙春耕
    到了2015年,蔡家村南邊的2000餘畝耕地,有800多畝流轉到了蔡文芝手中,他索性成立了景亮家庭農場,購置農機設備,大規模開展機械化耕種。春節後,新冠肺炎疫情撞上了春耕生產,在家自我隔離的蔡家村村民出不了門,又想起春耕將至,一度很是著急。村民就在蔡家村的微信群裡問蔡文芝,能不能幫忙把大家的地代管一下。
  • 新田縣「倔老漢」植樹:磨破10多雙鞋,綠了1000多畝山
    村支書鄧榮方滿心歡喜地說:「多虧『倔老漢』鄧石元堅持。」鄧石元今年73歲,性格有點「倔」,認準的事情堅持到底,「倔老漢」的稱呼不脛而走。5年多前,鄧石元又「犯倔」了。原來,他發現離村1公裡多的石灰嶺,因為是石灰巖結構,沒人種樹,長年光禿禿,下大雨時,經常有泥沙從山上流下。
  • 臨潁:一隻腳的苦命女孩,卻在志願捐獻遺體志願書上寫下自己名字
    在遠走他鄉,來到臨潁之後,她黑白的人生被塗抹了更多的色彩,她學駕駛,她悟人生,更多的好心人讓她慢慢復甦,也讓她懂得了感恩。眼前這個學車的女孩就是王鵬程,兩個月前,歷經四處漂泊和獨自流浪的她,把家暫時安在了臨潁,她希望在不久的那天能拿到屬於自己的一本駕駛執照,讓自己流浪的路走得更遠。
  • 王孟晨博幼兒園園長軒小麗夫婦向臨潁陽光公益粥屋獻愛心
    2020年11月14日一大早,河南省臨潁縣王孟晨博幼兒園園長軒小麗和丈夫趙俊甫就來到臨潁陽光公益愛心粥屋,當場捐款500元,包粥兩天,為就餐的環衛工人獻出了一份愛心,贏得了現場80多名環衛工們的熱烈掌聲。
  • 從給別人打工到包下萬畝良田 打「飛的」天南海北去種地
    原標題:從給別人打工到包下萬畝良田打「飛的」天南海北去種地 出寧波櫟社機場,直奔慈谿。丁冠均閉著眼,腦子卻轉得飛快:北京平谷的800畝桃子採摘進入尾聲,總共40萬公斤;慈谿150畝葡萄快下市了,2500畝西藍花要種第二茬;餘姚的萬畝水稻得抓緊秋收;溫州蒼南新承包的5000畝鹽鹼地要改良土質…… 21年前,丁冠均到慈谿打短工。
  • 老漢用酒換張破布,掛在灶頭擋了10年灰,專家痛心:真是有眼無珠
    新中國建立後,文化部為了將這些寶物收集在一起,便向全社會徵收,準備依靠群眾的力量集齊丟失的文物。 不過這時候偽滿皇宮已經被蘇聯軍隊控制了,李老漢怕自己帶不出來東西,和姐夫商量了主意,最終用一瓶伏特加換出了這幅畫。 本來這幅畫歸屬他和姐夫兩個人,不過姐夫後來死了,這幅畫就成了李老漢一個人的。 出來以後,李老漢想把這幅畫換成錢。
  • 10月農民又要準備筆錢,一家7口兩畝地收入沒了,交還是不交?
    2021年新農合繳費標準是280元一人,比今年又漲了30塊錢。按照全家人一起繳納來算的話吧,他需要掏1960元,也就是2000塊錢。 今年由於受到疫情影響,上半年一直沒有出去打工,一家人都待在老家。為了養家餬口,把家裡幾畝地又重新種上了。國慶節前剛剛把水稻和玉米收了,按目前的價格和產量來計算,一畝地也就剛好收入1000多塊錢。
  • 康家集鄉:農機服務讓何老漢吃上了「定心丸」
    妻子陶賀英肢體殘疾,兒子和兒媳常年外出打工,照顧妻子、孫子和經營土地的重擔全壓在了何老漢身上。眼看別人家的中藥材都入倉了,氣溫漸降,可自己家裡的當歸還有2畝多沒有收完,這可讓何老漢心急如焚。下莊村農機服務隊隊長、村黨支部書記張學燕了解到何老漢的困難後,勸解他不要慌,半小時後,中藥材收穫機、深松旋耕一體機先後開進了何老漢的當歸地裡。
  • 企業+基地+貧困戶 小瓜子帶動大產業 蘭州新區萬畝向日葵產業園...
    企業+基地+貧困戶 小瓜子帶動大產業新區萬畝向日葵產業園打通致富路今年的向日葵又喜獲豐收10月中旬的新區六墩村地頭,田間的向日葵花海已經沒有了一個多月前的絢爛,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沉甸甸低頭下垂的葵花盤,務工的村民走在聯合收割機前,正在熟練地將插在枝幹上風乾後的食葵盤摘下扔進聯合收割機的脫粒收穫槽,不到半小時,1畝地的葵花就完成脫粒工作。
  • 樸勇基:一人一心一畝田
    2009年,樸勇基放棄韓國豐厚的收入,「退而不休」毅然回國投入到盟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工作中。跟水稻打了半輩子交道,樸勇基自嘲說,這幾年只幹成這幾件事:冬季搞技術培訓,春季下田指導,夏季實地調研,秋季考種測產。一年四季,一人一心一畝田,這就是樸勇基熱愛的農技推廣事業,並在2014年獲得中組部「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甘肅古浪不毛之地建起「生態城」:荒漠變綠 6年減貧14.21萬人
    崔琳 攝中新網蘭州8月10日電 (記者 崔琳)「四十年來,我們『三代人』以聯戶承包的形式組建八步沙林場,探索構建『防沙治沙、生態修復、產業發展』沙漠生態經濟產業體系,先後在林場治沙風情線建成綠洲生態移民小城鎮和12個移民安置點,搬遷安置群眾1.53萬戶6.24萬人。
  • 一人一畝
    公司介紹 一畝田是一家主打農業的商務服務網站,提供農產品價格數據、供應和採購對接服務、農誠通和誠信供應商等業務等,隸屬於北京一人一畝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臨潁:有個千年豢龍城,因劉累養龍聞名天下,如今卻冷清和蕭條
    據他們介紹,豢龍村在明清時期因修有寨子 ,建有城門,故名豢龍城(為臨潁歷史上十六連城之一)。因有集市,又稱城街。新中國成立後,簡稱豢龍。關於劉累養龍一事,歷史典籍《左傳》《史記》《水經注》,以及《文獻通考》《臨潁縣誌》等均有記載。史傳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天降雌、雄二龍(在今豢龍村西南),夏王孔甲命劉累蓄龍豢養。
  • 邱軍:開荒造田800多畝 帶領村民奔富路
    客家新聞網訊 楊婷 特約記者張聲報導:5月1日,氣溫不斷回升,在興國縣江背鎮華坪村種糧大戶邱軍的育秧棚內,他正與幫忙師傅們進行早稻秧苗移栽,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邱軍在給植保無人機加注噴灑物。就在前段時間,邱軍新流轉了120畝農田種植水稻。至此,他承包的農田已達840畝,成為當地名符其實的種糧大戶。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青壯年農民都進城務工。由於進城務工的收入遠遠高於土地生產的收入,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普遍較低,江背鎮華坪村出現了400畝土地閒置、撂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