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我國地大物博,洋洋散散也能數出百種藥材,就目前中藥上可找尋到的藥材來看,農民可選有364種,其價格雖參差不齊,但總比種糧要賣的昂貴。
因而不少農民也會產生一種想法:如果我承包數十畝地種藥材,能不能致富?針對這一問題,本篇將以一年為季度展開測試,看看初入藥材種植業的農民都將面對什麼問題,以及所得收入能有多少。
藥材也分地域,就好比北方大米為什麼在多數情況比南方大米好吃一樣,氣候土壤和環境溼度將決定藥材能否正常發育,秉持著「好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心態,我們本次測試以本地特色為主。
【藥材地域小知識】甘肅有黃芪、四川有附子、東北有人參、河南有山藥、陝西有黃芩。
初次種植,我們選擇的偵測點是陝西,因為陝西地理位置好、氣候環境適宜多種藥材。據可查信息得知,陝西常種植的藥材共有28種,其中14種價格呈現大幅度降低,僅有9種仍維持平價趨勢,因此我們選擇了丹參。
丹參在山東也有種植,但前兩年山東出現大旱導致了丹參減產,所以我們以丹參為主要種植物,經過一年收穫後,丹參出售價維持在了13.5元左右,並未因為陝西整體藥材出售衰落受到影響,且氣候對丹參影響不大,初次耕種就增收了接近30%,15畝地大約產出5645公斤(曬乾後),也就是說賣完76207.5元,年收入達10萬測試結果失敗,而且這七萬元還要減去承包地4500元、1650元丹參種子錢(每畝4斤丹參種子,價格為55元),也就是說月收入僅有5838.125元,這個錢去掉人工費和肥料費後所剩能維持在3000元左右。
本次測試得出結論,承包地種植藥材掙得也是辛苦錢,但所得利潤確實要高出部分農作物,不過這也就失去了「年收入過10萬元」的意義,小編認為農民需要進一步擴大後續「實力」,通過合作等方式加入藥材後期售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同時穩固自身不受市場影響。
作為初級加工以及生產者,農民能做的最多是晾曬,而且實際測試結果利潤能有20%就已經算好,其實藥材有多貴和農民關係不大,就好像市場上豬肉明明炒上天際,對於個體養殖者來說仍然和生活關聯不大。
加工需要資格證書,諸如環境衛生許可證、藥品經營許可證、執業醫師證或是執業藥師證等等,就算是地方藥材就近加工也需要配合工商局和藥監局提出的指示,因此農民只擁有「初級藥材」。
失去後期加工的能力,就意味著農民不能達成「自產自銷自加工」,這也導致真正對接消費群體的仍然是那些廠商,農民雖然有定價和出售的權利,但被限制在廠商所能接受的範圍內,掙得錢仍然是辛苦錢,算不上暴利。
關於以上觀點您怎麼看?
糧罐兒,一家略有調性的大米"收藏家"。每天與您分享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政策、農業資訊、農產品行情。日行一善,看文點讚,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