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日照9月6日訊 莒縣庫山鄉雙泉村是省定貧困村,村裡大多數土地是山嶺薄地,產出效率低,村集體也沒有支柱產業,前些年一直是負債運營。2018年以來,村裡成立了三個合作社,通過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抱團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村、富民的脫貧路。
眼下正是黃煙收穫的季節,庫山鄉雙泉村的黃煙合作社正是一派繁忙景象。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毛彥滿正在忙著將採摘回來的菸葉進行編竿,每到黃煙收穫的季節,她就來合作社裡打工賺錢,補貼家用。
莒縣庫山鄉雙泉村村民毛彥滿說,一天一百五六十塊錢,也脫了貧了,日子越來越好了。國家照顧的也好,很好了。
以往,雙泉村村民大多種植大豆、玉米、小麥和花生,也零星種植中藥材和桑蠶,但產量不高、收益不好。為破解這些難題,村裡聘請了專家實地勘查、檢測土壤,確立了以種植中藥材丹參、黃芩和黃煙、桑蠶等經濟作物為主,以種植大豆、花生和地瓜等傳統農作物為輔的種植方式,並流轉了1600畝土地,進行大面積集中種植。
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派駐雙泉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敏說,根據地力情況,黨支部將流轉的1600畝耕地劃分為700畝黃煙、300畝桑蠶、400畝藥材和200畝雜糧4個片區,並對應黃煙、藥材和桑蠶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村民想種地的,就到對應的合作社承包耕地的,不想種地的就到合作社打工。
村民李金聯在黃煙合作社裡承包了50畝土地種植黃煙,由於今年雨水充沛、管理規範,黃煙的收成非常好,價格也比較合理,李金聯嘗到了豐收的甜頭。
莒縣庫山鄉雙泉村種煙大戶李金聯:「以前的時候在村裡種黃煙,種個三畝五畝的,自己也很累,收入也不是很高。我今年承包了村裡50畝土地,全部種黃煙。根據前期賣的價格我估算著,這50畝黃煙毛收入大約在二十七八萬,收入也很好。」
除了種植黃煙、藥材和養殖桑蠶,只要是將土地折股入社的村民,合作社每年還為他們提供保底分紅,而且部分村集體收益還會進行二次分紅。自從村裡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兩年間,雙泉村的村民收入翻了番,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已全部脫貧。
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派駐雙泉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敏:「由於我們採取了大面積的種植方式,集中連片種植,降低了種植風險,節約了勞動成本,這樣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集體也有了收益,2019年村民收入實現了翻番,村集體的收入突破了50萬元。」
從「分散經營、各自為戰」向「聯合生產、集中管理」,如今的雙泉村,一舉成為庫山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示範村。雙泉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既讓村集體有了穩定收入,又讓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
劉國敏說道,下一步,準備建兩個育苗基地,一個是黃煙的育苗基地,另外一個是中藥材的育苗基地,另外對黃煙加工廠進行升級改造,對房頂做好防雨,對裡面的設施進一步配套完善,真正讓合作社能夠運轉起來,讓老百姓真正富裕起來,讓他們的腰包全部鼓起來。
(日照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記者:黃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