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庫山鄉雙泉村:規模化種植效益高合作社富民促脫貧

2020-12-25 騰訊網

直播日照9月6日訊 莒縣庫山鄉雙泉村是省定貧困村,村裡大多數土地是山嶺薄地,產出效率低,村集體也沒有支柱產業,前些年一直是負債運營。2018年以來,村裡成立了三個合作社,通過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抱團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村、富民的脫貧路。

眼下正是黃煙收穫的季節,庫山鄉雙泉村的黃煙合作社正是一派繁忙景象。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毛彥滿正在忙著將採摘回來的菸葉進行編竿,每到黃煙收穫的季節,她就來合作社裡打工賺錢,補貼家用。

莒縣庫山鄉雙泉村村民毛彥滿說,一天一百五六十塊錢,也脫了貧了,日子越來越好了。國家照顧的也好,很好了。

以往,雙泉村村民大多種植大豆、玉米、小麥和花生,也零星種植中藥材和桑蠶,但產量不高、收益不好。為破解這些難題,村裡聘請了專家實地勘查、檢測土壤,確立了以種植中藥材丹參、黃芩和黃煙、桑蠶等經濟作物為主,以種植大豆、花生和地瓜等傳統農作物為輔的種植方式,並流轉了1600畝土地,進行大面積集中種植。

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派駐雙泉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敏說,根據地力情況,黨支部將流轉的1600畝耕地劃分為700畝黃煙、300畝桑蠶、400畝藥材和200畝雜糧4個片區,並對應黃煙、藥材和桑蠶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村民想種地的,就到對應的合作社承包耕地的,不想種地的就到合作社打工。

村民李金聯在黃煙合作社裡承包了50畝土地種植黃煙,由於今年雨水充沛、管理規範,黃煙的收成非常好,價格也比較合理,李金聯嘗到了豐收的甜頭。

莒縣庫山鄉雙泉村種煙大戶李金聯:「以前的時候在村裡種黃煙,種個三畝五畝的,自己也很累,收入也不是很高。我今年承包了村裡50畝土地,全部種黃煙。根據前期賣的價格我估算著,這50畝黃煙毛收入大約在二十七八萬,收入也很好。」

除了種植黃煙、藥材和養殖桑蠶,只要是將土地折股入社的村民,合作社每年還為他們提供保底分紅,而且部分村集體收益還會進行二次分紅。自從村裡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兩年間,雙泉村的村民收入翻了番,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已全部脫貧。

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派駐雙泉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敏:「由於我們採取了大面積的種植方式,集中連片種植,降低了種植風險,節約了勞動成本,這樣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集體也有了收益,2019年村民收入實現了翻番,村集體的收入突破了50萬元。」

從「分散經營、各自為戰」向「聯合生產、集中管理」,如今的雙泉村,一舉成為庫山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示範村。雙泉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既讓村集體有了穩定收入,又讓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

劉國敏說道,下一步,準備建兩個育苗基地,一個是黃煙的育苗基地,另外一個是中藥材的育苗基地,另外對黃煙加工廠進行升級改造,對房頂做好防雨,對裡面的設施進一步配套完善,真正讓合作社能夠運轉起來,讓老百姓真正富裕起來,讓他們的腰包全部鼓起來。

(日照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記者:黃曉明)

相關焦點

  • 日照莒縣庫山鄉:規模化種植效益高合作社富民促脫貧
    莒縣庫山鄉雙泉村是省定貧困村,村裡大多數土地是山嶺薄地,產出效率低,村集體也沒有支柱產業,前些年一直是負債運營。2018年以來,村裡成立了三個合作社,通過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抱團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村、富民的脫貧路。眼下正是黃煙收穫的季節,庫山鄉雙泉村的黃煙合作社正是一派繁忙景象。
  • 莒縣庫山鄉雙泉村:滾滾「黃煙」鋪開小村致富路
    豐收的喜悅(-徐延斌-攝)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鵬林 日照報導  早晨五點,在莒縣庫山鄉雙泉村的煙地裡、村頭上、烤菸房前,勤勞的菸農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記者來到雙泉村煙房前,滿眼都是「黃金葉」,喜獲豐收的菸農們臉上都帶著滿滿的喜悅。  庫山鄉位於莒縣北部山丘區,現有43個自然村。由於地處偏遠、山地眾多,部分村的經濟發展滯後,25個自然村被列為省級扶貧工作重點村。前些年,雙泉村班子軟弱,集體經濟空白,債務纏身,最多時欠外債達40多萬元。「三山二水五分田,地薄水缺打糧難。遇上旱澇災害季,忍凍挨餓受饑寒。」
  • 山東省莒縣庫山鄉:藥材之鄉煥發新光
    走進山東省莒縣庫山鄉,最吸引人的便是沿街古色古香的中藥材交易門店和空氣中飄散的縷縷中藥清香。作為山東省最大的優質中藥材集散地,庫山黃芩產量佔全省的51%,丹參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8%,這個偏遠小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藥材之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著藥材種植和黨的幫扶政策,「中藥材之鄉」的脫貧攻堅之路,也走出了一番別樣的風景,庫山鄉雙泉村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 莒縣庫山鄉:打造中藥材致富產業
    有著近40年中藥材種植歷史的庫山鄉,立足中藥材資源豐富、品質優良等有利條件,創新發展理念,把中藥材種植打造成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當下,正值中藥材生長的關鍵時期,在莒縣庫山鄉雙泉村一處中藥材種植大田裡,種植戶介紹說,今年的雨水較好,山嶺地上的黃芩長勢好於往年。庫山鄉中藥材種植戶 陳會芹:我今年就種3畝多,都在這山嶺上,今年目前看,雨水大點,長得還可以。
  • 莒縣庫山鄉聚力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7月15日上午8:00,莒縣庫山鄉雙泉村省派任職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敏,剛踏進村黨支部辦公室,雙泉烤菸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金軍就風風火火的推門進來,向劉書記匯報了這條振奮人心的喜訊。庫山鄉位於莒北偏遠山丘區,現有43個自然村。
  • 莒縣庫山鄉吹響第一書記「勇當先鋒、做好表率」集結號
    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5月15日訊(通訊員 來曙光)5月14日上午,莒縣庫山鄉黨委組織召開2020年度第一書記工作交流會。侯萬平在會議中說道,各位第一書記以及駐村工作隊員要著力抓好黨建這個牛鼻子,以黨建促脫貧
  • 莒縣庫山鄉:全力打造丹參和黃芩「藥材之鄉」
    莒縣庫山鄉特色農產品展位精品包裝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4月25日訊(記者 李鵬林)4月25日,莒縣庫山鄉丹參、黃芩走進莒縣首屆「艾上綠蘆筍」電商節,吸引眾多觀眾前來詢問、購買。庫山鄉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山東省一村一品示範鎮、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山東省書畫藝術之鄉、山東省桑蠶之鄉、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省級衛生健康鄉鎮、省級文明村鎮。同時擁有國家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的「莒縣丹參」、「莒縣 黃苓」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雙認證商標。
  • 七星關區:「四突促四變」推動支部領辦合作社穩中有進
    近年來,七星關區大力推行村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強化黨支部政治引領、組織引領功能,充分利用村集體合作社聯結群眾、整合資源,緊密結合「532(50萬畝刺梨、30萬畝茶葉、20萬畝蔬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以四個突出促四個變化,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共贏之路。
  • 莒縣庫山鄉東部地區人民進城極不方便
    自2019年初,莒縣公交路線調整以來庫山鄉東部群眾每天經歷著進城難的問題,由原來的1小時到城,變成了現在需要2——3個小時才能進城,而且傍晚回庫山還面臨著無法回家的難題。——管帥 管帥——庫山藥材市場9:00 7:3012:00 10:3015:30 13:30以莊科社區一位村民早上需要進城為例,他需要7:20到達村公交站,坐上7:30的公交車,約8:30到達庫山藥材市場,等大約40分鐘,8:10坐上東莞到莒縣的公交車
  • 莒縣庫山鄉開展《土地管理法》宣傳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通訊員 宋招遠 日照報導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為團結各方力量,更好地宣傳和落實新《土地管理法》,6月10日,莒縣庫山鄉政府會同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開展專題宣傳活動此次活動,再次宣傳了新《土地管理法》知識,有助於更好地推進庫山鄉轄區內城鄉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 莒縣庫山鄉:海棠花開「笑」 春風
    眼下,又到了海棠花花開時節,在莒縣庫山鄉響廠村,成片成片的海棠花迎風綻放,嬌嫩的碧葉中,一簇簇潔白如玉,薄如輕紗的海棠花花姿瀟灑、花開似錦,一串串、一簇簇,微風徐來,它翩翩起舞、如詩如畫。
  • 莒縣庫山鄉:「幸福院」裡的老人話幸福
    2020年共產黨又幫俺貧困戶脫貧過上了好日子,俺一定要子子孫孫都記著共產黨的恩情。」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走進莒縣庫山鄉解家河村幸福院,住在這裡的解家河村貧困戶楊成吉、解守芬老兩口,剛見面就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楊成吉今年78歲,妻子解守芬82歲,養育了2男1女三個孩子。
  • 財政助脫貧 資金效益高(財經眼)
    同時,在財政資金支持下,煙燈堡村引入豐悅臍橙產業專業合作社,構建「合作社+農戶」的產銷模式,對農戶進行市場價保底收購。眼下,崔建國將臍橙的種植面積從5畝擴大到9畝,一年四季都掛果,一家四口去年的純收入達3萬多元。如今,煙燈堡村全村臍橙種植面積達3300畝,橙農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全村123戶301名貧困人口依託臍橙產業實現脫貧,成為三峽庫區遠近聞名的臍橙專業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幫貧困戶扣上「富民產業鏈」,讓「脫貧果實...
    穩定脫貧,產業發展是基礎。「不管我們是『試驗品』還是『犧牲品』,王莊村不能一直這麼窮下去!」當年,村黨支部書記王繼成從青島考察回來,帶領6名村幹部流轉20畝土地,開始「第一個吃螃蟹」,種下第一棵葡萄幼苗,三年後迎來碩果豐收。  村支書帶了頭,農戶緊跟上。隨著葡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陳集鎮順勢成立葡萄產業園,全鎮形成「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化生產經營模式。
  • 莒縣庫山鄉衛生院開展應急演練,提升冬春疫情防控處置能力
    12月11日下午,莒縣庫山鄉衛生院組織開展全員核酸檢測演練,全體機關幹部、鄉衛生院、各鄉直部門疫情防控負責人、各村疫情防控負責人參加演練。活動由鄉宣傳委員陳樂增主持,庫山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於萬兵出席活動並講話。  演練現場規範設置了體溫測量區、等候區、樣本採集區、休息區、臨時隔離區等,各區域均為臨時搭建帳篷,張貼清晰標識,工作人員到位。
  • 我州打出食用菌產業發展「組合拳」鋪就興農富民新路子
    食用菌產業作為一個綠色、生態、可持續的朝陽產業,它投入產出比高、生產周期短、發展前景好,完全契合我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思路。今年8月3日召開的全州赤松茸羊肚菌產業發展培訓會上,州委書記郭鶴立要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積極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日照庫山鄉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山村新面貌!
    原標題:日照庫山鄉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山村新面貌!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6日訊 日照市莒縣庫山鄉是一個省級扶貧重點鄉鎮,面對艱巨繁重的脫貧攻堅任務,鄉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來抓,並且立足農業鄉鎮產業實際,確定了「三條路徑對焦三種群體」的扶貧工作思路。
  • 提升扶貧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人民日報評論鄉村產業振興
    圍繞質量效益振興鄉村產業(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31))提升扶貧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將使農民群眾的收入更為穩定,助力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讓農業成為有奔頭脫貧攻堅以來,不少貧困山區貫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部署,大力推廣經濟作物種植,讓許多貧困群眾因此受益。鄉村產業和扶貧產業的大發展,既推動了先進種植技術的推廣,也為規模化生產、後續銷售加工提供了可能。也應看到,單一農業產業存在一定市場風險,一旦遭遇天災或者市場行情轉變,農民收入就可能受損。鄉村產業發展壯大不容易,各方面都應積極作為,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
  • 新疆博湖草莓大棚採摘「熱」立體種植效益高
    2019年,他到山東學習了立體種植草莓的技術,成立了巴州百鑫德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自己家的大棚試種植4.5畝地的草莓,通過精心管理,草莓開始結果成熟。  新疆巴州百鑫德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王傑介紹說: 他 家的大棚一到夏季就閒置了沒有合理的利用上 , 就想的因為居住的地方離博斯騰湖景區特別近因此就想把閒置的大棚進行轉型 ,做成了自主採摘觀光的草莓採摘園 ,叫 遊客在大河口景區旅遊完以後也可以在大棚裡進行新鮮的水果這樣採摘。
  • 脫貧路上的帶路人:記臨洮縣峽口鎮普濟寺村委會主任陳得軍
    針對近年來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大量耕地無人種的趨勢,他帶頭創辦了農機服務合作社,試點「村社合一」,探索「三變」改革,發展高原夏菜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農機服務促增效、產業發展促增收的脫貧致富之路。普濟寺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夏季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很適宜高原夏菜種植。在政府的引導下,陳得軍率先種植高原夏菜,畝均增收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