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長在吐魯番市鄯善縣的4萬畝大芸(肉蓯蓉)迎來「豐收季」。連日來,種植大戶們紛紛組織農民開挖採摘,荒涼的沙漠和鹽鹼地裡一派繁忙景象。
荒涼的沙漠裡一派繁忙
大芸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紅柳根部,有「沙漠人參」的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鄯善縣的大芸種植主要分布在迪坎鎮、達浪坎鄉、闢展鎮的梭梭林地裡。種植大芸既有利於治理沙漠和鹽鹼地,又有較高經濟收入,還能帶動剩餘勞動力就業及貧困戶脫貧致富。
挖土機在梭梭樹之間挖出一條小沙溝
農民在沙溝兩側細細刨挖
採摘大芸時須整根完整,不能折斷
大芸越粗大就越值錢
11月17日上午,在闢展鎮東湖村與厙木塔格沙漠交界處,生長在沙漠中的梭梭林在微風下搖曳,四臺挖掘機機奮力作業,在梭梭樹之間挖出一條條半米深的小沙溝,幾十位戴著手套的農民在沙溝兩側細細刨挖沙土,一根根通體乳白、長著「鱗片」的大芸很快露了出來。挖至根部後,農民們小心翼翼地將整條大芸採下,然後堆放在沙壟上,再裝入袋中運走。
趙強是闢展鎮東湖村金大芸農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從2019年開始,他與同村5戶農民成立合作社,種植的280畝大芸今年迎來豐收,畝產從200公斤到600公斤不等,每畝最高收益達1.2萬元。
大芸在市場上非常走俏,金大芸農業合作社種植的大芸根本不愁銷路,僅烏魯木齊市場就全部「消化」。嘗到種植大芸的甜頭後,合作社今年把種植規模擴大到了2600畝,並計劃明年開辦一家大芸精深加工廠。
由於大芸的種植、維護、採摘都需要人工,所以帶動了周邊剩餘勞動力就業及貧困戶脫貧致富。趙強介紹,大芸的種植約持續30天,小工報酬是200元/天,一個小工可收入6000元;採摘持續約20天,小工報酬是300元/天,一個小工可收入6000元。「一年下來,280畝大芸的種植、維護及採摘共需1000多個工時。」他說。
據了解,近年來,鄯善縣委、縣政府大力鼓勵農戶利用風沙前沿的低產田種植梭梭等生態林,並出臺優惠政策引導農民用梭梭接種大芸,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大芸種植產業發展較快。
「大力發展大芸種植不僅能實現生態效益和節水效益,更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鄯善縣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科科長趙剛說。
趙剛介紹,種植大芸一舉多得:一是有利於沙漠和鹽鹼地治理。大芸種植的大規模推廣,明顯改善了生態環境;二是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大芸接種後,每年春秋兩季可採挖,年年可種,年年受益;三是節水效果明顯。大芸接種採用滴灌方式灌溉,每年只需澆水4至5次,每畝僅需水80至100立方,而葡萄等農作物每畝需水約200立方以上,所以大芸用水量較低;四是有利於帶動脫貧致富。據統計,按最低畝產200公斤、每公斤15元計算,可實現畝均收益3000元。
截至目前,鄯善縣梭梭種植面積達8.5萬畝,已接種大芸的有6.5萬餘畝,已產生效益的有4萬餘畝,帶動農民增收約1.2億元。(王靖 白瑩 阿不來提)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