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魏晉南北朝作為當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不斷衝突與融合的時期,在社會生活以及相應的習俗方面都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就是基於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實現的。西晉末年時期,由於西晉政府的統治腐敗,以及北方少數民族勢力的崛起,同時深受西晉中央政府的高壓統治,因此他們在此時掀起了一股反對西晉王朝的戰爭,迅速席捲整個北方地區。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北方地區原來久居的士家大族、西晉官員以及他們名下的部曲、奴婢,再加上一定數量的漢族自耕農都選擇了在少數民族鐵騎入侵之下逃亡南方地區。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勢力和影響根深蒂固的士族以及不願意離開家園,固守家業的民眾,他們便開始置身於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並在此之後,開始了和眾多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
氈帽
在北方十六國時期,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的上層首領基本上都已經開始意識到漢族先進文明(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當時北方地區少數民族漢化、封建化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少數民族不斷漢化的趨勢如果要說從基層開始還是從統治階級上層開始,目前都不好確定。筆者認為這可能是一個上下層同時進行、相互影響的直接結果。
《魏書》載:"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各宜深戒。如此漸習,風化可新。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後,伊洛之下復成被髮之人。"
因為少數民族政權建立之後,那些少數民族群眾與漢族民眾之間必然率先開始在各方面展開接觸,而統治階級上層在意識到漢族文明的重要性和先進性之後,便開始不斷拉攏漢族上層分子和官僚參與到自己的政權治理的過程當中。由此可見,這種上下發動的民族融合以及漢化趨勢,對於當時漢族民眾和少數民族民眾的相互影響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中,比如飲食、服飾等等都會產生了一種混合的特點。
胡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文化的演變與豐富
其實自中國有歷史記載以來,飲食文化方面的演變和發展是非常源遠流長的,正是在如此長的發展演變歷史進程中,飲食文化才成為中國人民非常引以為傲的一種文化內涵,並且這種豐富的飲食文化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秦漢時期對於春秋戰國以來飲食文化的綜合性成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集中體現在胡人飲食文化色彩的融入以及南北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胡人飲食文化的深入我想這並不難理解,從當時胡漢民族不斷融合的進程來看,這種飲食文化也應當是民族融合過程中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部分。在此之前,漢族民眾的主要飲食為米、面以及五穀等食材,當然這是基本食材,這種飲食文化也在隨著地域的差別加大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南方民眾一直都以米食為主,而北方則以麵食為主,這點大家應該都能理解。
《宋書》載:"脩之嘗為羊羹,以薦虜尚書,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於貽,貽大喜,以脩之為太官令。稍被親寵,遂為尚書、光祿大夫、南郡公,太官令、尚書如故。"
醃韭菜花
但是少數民族入主北方地區之後,民族融合的速度開始加快,並且不斷深入,深入主要體現在從原來的政治、經濟制度,已經深入到了胡漢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當中。在飲食方面就有著非常明顯的體現,比如北方除了傳統的麵食之外,又在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出現了胡餅、燒餅、油餅等等諸多種類,這是少數民族飲食文化融入的直接體現。
相反漢族民眾的飲食文化也在反過來影響那些少數民族。此外像茶文化、酒文化在此時也出現了重大變化,原來北方地區在少數民族入侵之後飲茶風俗逐漸淡化,但是在南朝茶文化的輻射之下,北方少數民族也開始接觸茶文化,並對其樂此不疲。酒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了新高峰,當時南北地區無不崇尚酒。南方的文人雅士以飲酒作詩為榮,北方的少數民族素來都有飲酒之風,甚至政府為了限制這種尚酒之風,不斷出臺相關政策進行阻止。
今天的羊湯
服飾、住所以及婚喪習俗方面的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變化應當為最顯著的,因為漢族傳統服飾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因此這種服飾之間所體現出來的民族融合是非常有意思的。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那會是北方匈奴人服飾第一次傳入中原,也應當算是胡漢民族之間在服飾文化上的第一次交流吧,儘管這種交流不具備正式意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通過民族融合,也就是胡漢民族之間頻繁的密切結束,使得雙方在服飾文化上出現了交融。當然由於南方漢族民眾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勢力的衝擊較小,民族融合趨勢也不明顯,因此這種服飾文化的多元化在北方地區的體現得最為充分的。也是在此時,南北方之間的服飾文化出現了巨大差異。南方民眾由於繼續保持著中原王朝的正統文化,因此在服飾方面依然以魏晉時期的長袍、木屐為主,並沒有太大變化。
飲酒之風盛行
而北方民眾的服飾文化則呈現出多元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比如胡服開始廣為流行,氈帽、馬靴、短衣等等都是在當時北方基層民眾之間備受歡迎的服飾,因為胡服比較簡便輕鬆,非常方便從事田間勞動的民眾穿戴。而孝文帝漢化改革中又規定官員必須穿著漢服,因此一場漢服之風又在北魏以及之後政權的上層統治集團風靡了起來。
由此可見,當時北方地區的上層和基層所流行的服飾正好完全相反,當然也不乏眾多胡漢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服飾。在婚喪嫁娶方面,由於當時戰爭頻繁,人口損失嚴重,因此在婚姻年齡的規定上一度縮短到了15歲,但是實際上結婚的人群往往比這更早。婚姻受到實行已久的門閥等級制度影響,非常講究門當戶對,也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喪葬方面,南北方均注重簡樸之風,並且十分注重風水的選擇,充分為後世子孫的運勢考慮。
《顏氏家訓》載:"U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此乃恆、代之遺風乎?南間貧素,皆事外飾。"
年輕男女
民間節日以及崇拜的基本習俗
漢族自古以來就有著非常豐富的民間節日,並且根據天文曆法的制定,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習俗。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傳統的春節、花燈節(也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以及端午節之外,新增了在兩漢時期逐漸興起的"三月三"節、"七月七"節以及"九月九"節。
"三月三"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相應的民間習俗,這一天被定為祈福驅禍之日,主要活動就是進入河流中衝洗身上的濁物,以便洗去災禍,以求來年的幸福美好的生活。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天被官方承認,成為了一個官民同時慶祝和祈福的節日。文人雅士也充分利用這天出遊飲酒的機會,認為這是一個吟詩作對的絕佳時機。
乞巧節
"七月七"節日的出現相對於"三月三"出現的時間較晚,並且在中途的蘊意也出現了變化。兩漢時期的"七月七"實際上是晾曬衣物、書籍等易潮溼之物的日子,然後隨著牛郎織女利用七月七鵲橋相會的傳說不斷傳播,使得"七月七"這天又成為了青年男女表達愛意之心的節日。
《後漢文》載:"作乾糗,採U耳,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雲,如地河之波。"
"七月十五"這一天被定為盂蘭盆節,實際上這是在魏晉時期才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不斷壯大影響的。這天被人是鬼節,實際上與佛教經籍裡面的救母傳說有著密切聯繫的,這也凸顯了當時佛教在民間社會的影響力之大。此外還有重陽節也是在該時期成為重要傳統節日的。
登高望遠
評價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關於社會生活方面的基層文化,對於日後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該時期這種多元、豐富以及新鮮的文化在經過歷史的洗禮之後,逐漸成為了中國人民共同尊敬而崇尚的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的發展凸顯了愈發豐富和多元的特點,並且由於地域性差異在南北方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飲食風俗。特別是少數民族在北方的統治逐漸穩定之後,胡人飲食文化對於北方漢族民眾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北方飲食文化呈現出了融合性的發展,相較於南方飲食文化來說更多元。
不過,南北方的飲酒之風倒是出奇的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酒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此外像服飾方面的發展演變,也同樣和飲食文化類似展現出了南北對立的局面。南方人民繼承了魏晉時期的漢服風格,而北方在上層社會與基層民眾社會中的服飾文化卻展現出了兩種風格。上層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逐漸開始追逐漢服之風,而基層民眾則認識到胡服的便捷性,開始普遍穿著胡服。
傳統節日的豐富成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的共同特點,在這種傳統節日的確立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又能夠看到關於社會民眾信仰的因素,並且從這種信仰的行為看出他們對於未來美好生活,對於後世子孫美好期盼的心願。
參考文獻:《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