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訓變遷:周公首開仕宦家訓,明清盛極而衰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記者/孔愛群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首開了帝王家訓與仕宦家訓的先河。後人刻於石碑上的《包拯家訓》。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既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的人物。他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後的理學大師與一代大儒。除卻政治上功過是非的爭議不談,曾國藩有一點卻是大家極為推崇的,這就是他的家訓智慧。那麼,何謂家訓?

  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人的家訓智慧,自古及今,源遠流長。家訓,又稱家誡、家範、庭訓等,指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更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後輩的家庭教育讀物。其內容之豐富、涉及面之廣博、影響之深刻是世界各國文化所不具備的。

  在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美華看來,流傳至今的家訓都屬於名人家訓,均為歷代的優秀之作。其核心是圍繞著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開,其實質是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訓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歷代帝王將相對此都很重視。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家訓堪稱是先人留下的為人處世寶典。

  周公首開仕宦家訓先河

  家訓是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形式,它隨著家庭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與社會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繫。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美華說,先秦是中國傳統家訓產生時期,形成了家、家門、家長、家道等概念。家的本意是人的居室,這裡的人首先指的是夫婦,家是夫婦共居的屋室。家既指個人家庭也指同姓親屬,合稱家門。有了家就有了家長,家長治理家庭之道,稱為家道。家道初見於《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意思是父子兄弟夫婦各守其位,各盡其責,是治家之正道。

  先秦家訓大體上包括帝王家訓、貴族家訓和自由民家訓。王美華說,先秦家訓是中國家訓的「原點」,處於產生階段,有些方面還沒有展開,如對子女的教育等。但周初王室家訓,特別是周公訓誡子侄一事在家訓歷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周成王曾與小弟一起站在樹下,他拿了一片桐葉給小弟說:「我封你。 」周公聽見了,便拜見成王說:「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說:「我不過是與他開個玩笑而已。」周公嚴肅地說:「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 」意思是,君王的言行舉止不應有過失,不應有開玩笑的話,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於是,成王封小弟為應侯。這件事使成王沒齒難忘,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戲言,言必行之」。這就是著名的典故「桐葉封弟」。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嚴。他首開了帝王家訓與仕宦家訓的先河,把訓誡子侄提到「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在帝王家訓形成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周公還規定了中國傳統家訓的基本定勢,成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開創者。

  孔子思想影響早期家訓

  「中國古代的家訓萌芽於五帝時代,產生於西周,成形於兩漢,成熟於隋唐,繁榮於宋元,明清達到鼎盛,至清末傳統家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遼寧大學古代文學講師劉磊這樣向記者描述家訓的千年流變。那麼古代早期的家訓是什麼樣?對此,王美華說,古代家訓是有階層性的,直到孔子打破教育界限,提出有教無類這一觀點。孔子創辦私學,招生授徒,建立了儒家學派,並以詩禮名揚四方。孔子曾兩次在庭中教育兒子孔鯉既要學《詩》又要學《禮》,因此後人稱父親的教誨為庭訓。在《論語·季氏》篇中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

  雖然這是教育家孔子對孔鯉的教育,但也是一個普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所以這段記載被視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典範之一,而「不學詩無以言」和「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孔門家訓也由此開始形成。王美華說,孔門家訓主要是指孔子及其後代親自對子弟進行教導,也包括孔子儒家思想對子弟所作的訓誡。

  孟子的母親是先秦孔門家訓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國乃至世界家訓史上也享有盛譽。孟母訓子始於胎教,她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意思是說,「我在懷孩子時,蓆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對孩子實行胎教。 」而《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為教子而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努力學習,就生氣地剪斷正在紡織的布,以此教育孟子好好學習。

  孟子能成為「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益於他的母親。劉磊說,孟母作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範,其創造性的家訓方法為後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啟示,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

  秦漢以後大量家訓出現

  秦漢以後,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多位專家表示,這時儒學逐漸佔據獨尊地位,封建禮教得到重視,家訓中的許多基本概念也產生了。而從東漢末年至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戰亂出現和朝代的更迭,對子弟教育任務逐漸由家庭承擔,仕宦家訓開始形成體系,《顏氏家訓》就是仕宦家訓的集大成者。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北齊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顏氏家訓》被後人譽為家教典範,影響很大。此後,家訓開始正式得名。而此前大量的家誡、家範與誡子書等文體也是標準的家訓文獻。三國時期的嵇康、杜預等人著有《家誡》,東晉陶淵明著有《責子》,都屬家訓一類,但其卷帙都很小,影響不大。而在《顏氏家訓》之後,家訓之說盛行。像司馬光的《家範》、李世民的《帝範》等,雖然不是以家訓為名,卻都是標準的家訓作品。甚至像成冊成卷的家書、家信,只要有教育意義,在古時也一概被稱之為家訓。

  明清兩代家訓盛極而衰

  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家訓內容開始變得十分寬泛,既包括家庭生活、個體修身、交友處世,也包括出仕從政、建功立業等。這些內容中的精華被行之於文、傳於後世,便形成了一貫千年的家訓文化。兩晉隋唐時期是家訓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範》是帝王家訓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後,家庭禮制不斷加強,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家法。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名臣都有家訓傳世,司馬光、範仲淹、包拯、蘇軾等都留有家訓。南宋學者袁採的《袁氏世範》,在中國的家訓史上更是可以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陸遊的詩訓和《放翁家訓》也比較有名。

  明清兩代撰寫家訓的風氣更濃盛,家訓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以往,內容也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領域更為擴大。既有一般的家訓,也有專門訓誡商賈的家訓;作者既有帝王顯宦、學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長篇鴻作,也有箴言、歌訣、訓詞、銘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誘的說理激勵,也有家規族法的懲罰條文,可考者有60餘種。劉磊介紹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龐尚鵬的 《龐氏家訓》、袁黃的《訓子言》、姚舜牧的《藥言》、楊繼盛的《楊忠愍公集》,還有《朱柏廬治家格言》等。此外,鄭板橋、林則徐等人寫的家訓在歷史上更是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然而從清代後期家訓文化開始衰落,不過也出現過局部開新的情況。例如洋務派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能夠睜眼看世界的人。他們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的一些新思想、新觀念,表現在對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導上,從而為中國傳統家訓文化帶來一股 「新風」。王美華告訴記者,近代以來,家族傳統觀念被看成是一種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現代文化的衝擊,家訓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古人智慧

  帝王將相爭寫家訓

  「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出自《尚書》中最有名的篇章《無逸》中的這句話,是周公輔政時教導侄子成王如何勤儉執政時說的。後來,這句話進而成為諸多帝王教育後代不要貪圖安逸奢華生活的名訓。遼寧大學古代文學講師劉磊說,古代帝王家訓始於周公,周公訓誡子侄的《姬旦家訓》,是我國最早的帝王家訓。古代的帝王將相也十分重視撰寫家訓,目前可見的就有200多部,劉邦、曹操、劉備、諸葛亮、李世民、司馬光、康熙、曾國藩等都留有家訓,而且在歷史上影響較大,其中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帝王家訓光彩奪目

  帝王家訓是中國歷代皇族啟蒙時期的必修課,絕大部分內容都凝聚著整個中華民族的人生智慧。劉磊說,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次新朝建立時,開國之君都重視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以家訓教導子孫勵精圖治,不要重蹈覆轍。有些帝王的家訓是親自撰寫的,像李世民的《帝範》,康熙的《庭訓格言》、《聖諭十六條》,雍正的《聖諭廣訓》等。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總結了自己的諸多經歷之後,寫出了流傳至今仍有重要教育意義的《手敕太子文》,這是劉邦臨終前諭告太子劉盈的遺囑,他還告訴太子要讀書練字。

  劉備從做好帝王的細節入手,給皇室子孫留下了諄諄教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於人。」勸勉兒子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一代梟雄曹操雖未稱帝,但其家訓中呈現出的帝王風範光彩奪目,他以法治家訓子,對兒子要求嚴格,重視實踐鍛鍊,教子任賢用法。著有《諸兒令》、《內戒令》、《遺令》。

  李世民撰寫了論述人君之道的 《帝範》,內容涉及了君體、納諫、求賢、賞罰等諸多方面,在古代家訓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清聖祖康熙的《庭訓格言》更是將中國帝王家訓推向了頂峰。康熙帝在位61年,他對皇室家教問題相當重視,平時在宮中經常給皇子皇孫以教誨。所實行的辦法也比較成功,《庭訓格言》中的家教思想在雍正、乾隆等後世優秀帝王身上都有所展現。

  自周至清,光是帝王之家的家訓就有十餘種。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清太宗……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踏下堅實腳印的帝王都用家訓為後人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教育思想,正是這些閃耀著智慧光輝的家訓,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會精英。

  將相家訓積極向上

  古代仕宦涉世頗深,深知個人之功名和家庭之興盛得來實在不易,怕子孫後代在複雜險惡的社會環境中招致傾覆之災,因而對於家庭教育問題一般都看得很重。一些有識之士的家訓,更是留下了許多情深意切的訓導之言,內容多是要求子孫後代刻苦學習、安分知足、節儉持家、孝順父母和友愛兄長、謹慎處世、善養身心等等。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從多方面逐漸形成的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謙虛謹慎、團結友愛、淡泊名利等可貴精神。

  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之譽的《顏氏家訓》,強調對子女的教育要趕早,提出「教兒嬰孩」,鼓勵子女靠勤學自立於世,而不要靠祖上的庇蔭養尊處優。司馬光自己說,《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他說,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借鑑。他對兒子說,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祟「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寇準生活豪侈冠於一時,「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美華說,包拯的家訓只有數十個字,「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意思是說,後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汙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中。不順從我的志願的,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王美華說,「包拯還希望兒子包珙把家訓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牆壁旁,用來告誡後代子孫。」包拯的家訓雖然沒有形成專門的著作,但其精神感人,這些憂國憂民之士的家訓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

  劉磊說,帝王家訓以外,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將相家訓主要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光的《家範》、《居家雜儀》和《訓儉示康》,諸葛亮的《誡子書》,嵇康的《家誡》,蔣伊的《蔣氏家訓》等,此外林則徐、曾國藩等的家訓也很有影響。

  清康濤《賢母圖》。從此圖的題款「臨民聽獄,以莊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則忠」可以推知,此為賢母向即將離家赴任的兒子所作的教誨。

相關焦點

  • 周公首開中國仕宦家訓先河,蘊含王者智慧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採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 家風家訓故事365(一) | 桐葉封弟
    家風家訓故事365(一) | 桐葉封弟 2020-06-25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顏氏家訓》《了凡四訓》……積澱千年的江蘇傳統家訓怎樣「古為...
    中國的家訓傳統源遠流長。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的周文王遺命武王的《保訓》,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對周武王的教誡,被學界認為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家訓。  明清兩代是江蘇家訓發展的繁榮時期,各地家訓迎來了創作高潮,顧憲成、高攀龍、周順昌、李應升等仁人志士的家訓,為子孫作出了流芳千古的「身教」典範。
  • 經典文言文賞析|包拯家訓
    仕宦(huàn):做官。贓濫:貪汙財物。本家:指老家。歿(mò):死。大塋(yíng):墳墓,此處指祖墳。譯文包拯在家訓中說道:「後代子孫為官從政,如果有貪贓枉法、以權謀私的,生前不準回歸老家;死後不能埋葬在祖宗墓地裡。不聽從我的志願的,就不是我的子孫。」家訓一共有三十七個字。
  • 整齊門內 提撕子孫——《顏氏家訓》的齊家觀
    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社會機制決定了家庭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家庭作為社會治理體系中的最小單元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因此,治家成為士大夫立身處世的重要使命,而家訓則是治家的文化載體。家訓是指家庭、家族對子孫安身立命、持家治業的訓誡和教誨。家訓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作為訓示目標,以忠厚傳家、勤儉持家、敦親睦鄰、扶貧助困作為訓示內容。
  • 讀名人家風家訓
    一、周公旦《誡伯禽書》 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 中國古代20大家規家訓,持家、旺家、傳家
    朱氏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 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吧,流傳最廣的勤儉持家訓戒,成為中國傳統士子耕讀文化的標誌。
  • 南安眉山鄉小眉村欲樹碑鐫刻石氏家訓
    為言傳身教,以示後人,故擬下《家訓》。­  「不僅是《家訓》,整部《眉山石氏族譜》對於教導後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300多年來,家訓口口相傳延續至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石禮周說,在明清之際,祖先便僱傭私塾先生對族譜進行整理和編纂,於光緒戊戌年間整理的族譜至今保存完好。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曾國藩,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開的人物。他是晚清重臣,湘軍的創建者和統帥,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與李鴻章等人一起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這樣一位對中國歷史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人物,史學界和公眾對他的評價是多樣化的,有關他的爭議從未停止過,但他治家與教子的理念卻一直被大家所讚賞和學習。
  • 這些家訓名句,你讀過嗎?
    文 | 卓訓 我國自古以來都非常重家庭及家庭教育,中國文明能夠延綿不絕、一以貫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家庭觀念的支撐與支持。「家規、家訓與家風」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的精髓,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 觀察專欄|陳忠海:古代家訓中的廉政文化
    作為家風的重要載體,家訓歷來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古代眾多著名家訓中,廉政文化是所強調的重要方面之一,至今仍值得學習和借鑑。修身自律對於家訓,《辭源》的解釋是:「家訓言居家之道,以垂訓子孫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訓的形式較為廣泛,如家令、家誡、家戒、家規等,其內容在家範、家禮、家約以及教子詩、示兒書、家書中也經常有所涉及。《尚書》有《誡伯禽》一篇,講的是周公在其子伯禽前往外地上任前提出6點訓示,主要內容是居安思危、謹慎做事等,這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家訓。其後,家訓文化一直綿延傳承、長盛不衰,著名的如《章氏家訓》《顏氏家訓》《朱子家訓》《袁氏世範》等,其中許多名言警句至今仍膾炙人口。
  • 什麼是家訓?家訓指家庭或家族內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
    《顏氏家訓》是隋朝顏之推的著作,以其獨特的教育思想聞名而流傳千古。在這本家訓中,顏之推以自己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傳給後世子孫。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學術史名著。夜覺曉非,今悔昨失。
  • 「立言」才以留存:《顏氏家訓》何以受統治者青睞稱「古今家訓」?
    他所作的《顏氏家訓》共有二十個章節,囊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子為第二章,兄弟為第三章此外還有後娶,省事,風操等等。一、顏之推三歷亡國事,身世浮沉雨打萍《顏氏家訓》不同於其他家長刻板教條的訓誡,而是顏之推以其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規勸後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陶氏家訓:特色在於以「賢」和「廉」為精髓
    作為深深影響著中國文學史的大詩人,曾留下不少家訓之語,從中可以看出,對子孫的殷切期望。當年,陶淵明到彭澤當縣令時,家裡勞動力缺乏。為此,他請了一名勞力,幫助兒子料理砍柴挑水之類的雜務,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簡短的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說,每天的生活開銷,靠你一個人很難應付。現在,我請一名勞力回家,讓他幫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氣活。
  • 傳承良好家訓 培育優良家風
    如今,傳統意義上的大家族已然式微,但處在「小家庭時代」的中國,良好的家風家訓文化並未過時。家訓是經多年沉澱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徵的家庭文化,是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的精神源泉。它是融化在人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人們骨髓裡的品格,是人們立世做人、工作生活的格調。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六個家訓,你知道幾個?
    族語:「家族,責任,榮譽」(Family, Duty, Honor)和西方有些類似的是,中國也有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家族理想,那就是族規和家訓。在電視劇《白鹿原》中,我們看到白鹿原上的人們在祠堂聚會時都要跟著一起念《鄉約》,甚至還實行族規,懲罰不遵者。不過《白鹿原》中的鄉約不能經典且全面地代表中國的家庭教育文化,它代表更多的是一個隸屬於集體性質的約定。
  • 黨建引領、家訓加持,「清廉村居」遍東陽
    記者沈貞海攝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東紀軒 記者沈貞海「什麼忠?忠就是要愛黨、愛國、愛人民……」已經年逾八旬的葛希忠老人說起傳統文化中的「忠孝」思想,仍舊聲音洪亮、擲地有聲。葛希忠老人是浙江省東陽市虎鹿鎮葛宅村童學館老師、退休校長。
  • 家訓,如何做一個好人!
    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更是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 今天,我們講一講如何在家訓中造就一個「好人」,希望大家在感受傳統家規家訓的深厚底蘊和文化魅力的同時,能啟迪更多的思考。
  • 湖北竹溪:廉潔家規家訓家風進萬家
    新華網武漢12月22日電(李著巧、李代辛)「小時候母親常給我們講『以廉為寶』的故事,告誡我們做人要清清白白,不貪不義之財……」日前,在湖北省十堰市竹谿縣「廉潔家庭」表彰大會上,「中國好人」「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湖北十大新鄉賢」、退休幹部李軍用親身經歷現場講述廉潔家風故事。
  • 藍山毛俊村:家規家訓慶團圓
    曹鳳秀家客廳中央,一塊寫有「忠、孝、勤、儉、廉」五個大字的家規家訓牌格外醒目,每個字後面有一句標註。「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教育子女的一把尺。」丈夫唐學禹笑著說。唐學禹弟弟患有癲癇病,1993年父親去世後,唐學禹就把母親接到一起,夫妻倆無微不至照顧母親26年。唐學禹家的廚房在二樓,為了方便住在一樓的母親,妻子曹鳳秀每餐都把煮好的飯菜端到樓下,陪老人一起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