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忠海
中國人一向重視家庭建設,重視良好家風的培養與傳承。作為家風的重要載體,家訓歷來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古代眾多著名家訓中,廉政文化是所強調的重要方面之一,至今仍值得學習和借鑑。
修身自律
對於家訓,《辭源》的解釋是:「家訓言居家之道,以垂訓子孫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訓的形式較為廣泛,如家令、家誡、家戒、家規等,其內容在家範、家禮、家約以及教子詩、示兒書、家書中也經常有所涉及。《尚書》有《誡伯禽》一篇,講的是周公在其子伯禽前往外地上任前提出6點訓示,主要內容是居安思危、謹慎做事等,這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家訓。其後,家訓文化一直綿延傳承、長盛不衰,著名的如《章氏家訓》《顏氏家訓》《朱子家訓》《袁氏世範》等,其中許多名言警句至今仍膾炙人口。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與立志,《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在古代的家訓中,修身、立志是一項重要內容,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誡外甥書》中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稍後的嵇康在《家誡》中強調「人無志,非人也」,他訓導兒子:「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於心濟。」南北朝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明代王陽明在《示弟立志說》中也指出:「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兒女們從小立志,這是父母的心願。所立之志,有的強調勤學成才,有的強調忠信篤敬,有的強調守身自律。西晉時羊枯在《誡子書》中說:「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顏氏家訓》告誡子孫千萬不要不學無術:「或因家世餘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 宋朝時袁採在《袁氏世範》中說:「 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心誠實。」
在古代許多家訓裡都有告誡子孫加強學習、提高個人修養的內容,強調通過修身守志,來培養道德人格。宋朝時呂本中認為修身立志是未來做一名清廉官員的基礎,他在《官箴》中說:「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通過加強個人修養以省思慎獨、克己自律,這是古代大多數人的共識,也是古代家訓所強調的重要方面。
以儉養廉
節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周易》說「君子以儉德闢難」,《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李商隱在《詠史》詩中說「成由勤儉破由奢」。歷代以來的家訓往往都會提到勤儉持家,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顏氏家訓》強調:「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宋朝時倪思告誡後人:「 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儉則可以傳子孫。」明末時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為開篇,強調「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些都體現出對子孫後代注重節儉、勤儉持家的要求和期望。
在古人看來,節儉不僅是家庭生活中的美德,而且可以上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去看待。《逸周書》記載,周文王告誡兒子說:「厚德廣惠,忠信愛人,君子之行。不為驕侈,不為靡泰,不淫於美,括柱茅茨,為愛費。」 唐太宗李世民在親自撰寫的《帝範》中說:「夫聖代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清朝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中教諭子孫應當「清心寡欲」,認為這是保持基業長青的關鍵。
對於各級官員來說,養成節儉的生活作風還有助於廉潔從政。範仲淹以清廉為官著稱,在他的教育下,兒子範純仁也成為一名清廉的官員,範純仁通過切身體會提出「惟儉可以助廉」。司馬光在給兒子的《訓儉示康》中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袁氏世範》強調:「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寡入而妄費,則財匱,財匱則苟取,愚者為寡廉鮮恥之事,黠者入行險僥倖之途。」明朝時周怡在《勉諭兒輩》中說:「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飢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平時生活奢侈的人更經不起誘惑,所以司馬光在家訓中告誡兒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袁氏世範》提醒子孫後代千萬不要因奢靡而不量財力,認為那些都是「妄費」。明朝時溫璜整理其母陸氏平日教誨所編著的《溫氏母訓》中說「做人家,切弗貪富,只如俗言『從容』二字甚好」,指出:「假如八口之家, 能勤能儉,得十口資糧;六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八口資糧,便有二分餘剩。何等寬舒,何等康泰。」 晚清名臣曾國藩告誡在家鄉的子弟:「 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漪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於浮佚矣。」晚清另一位名臣丁寶楨告誡兒子:「家用務宜節省,肥濃易於致病,不如清淡之養人。華服適滋暴殄,不如布衣之適體。試看做官之家,奢侈無度者,究有幾人可長久?」
拒腐防變
中國人崇尚重義輕利,具體到為官從政,強調必須首先做到公私分明,不能假公濟私、因公廢私。戰國時田稷擔任齊國相,曾「受下吏之貨金百鎰」,母親得知後告誡他「非義之事,不計於心。非理之利,不入於家」,田稷「慚而出,反其金,自歸罪於宣王」。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晉朝時陶侃的身上,他曾是一名管理漁場的小吏,利用職務之便將公家一壇乾魚化為己有,陶侃將這壇魚送給母親,母親拒而不收,寫信批評兒子公私不分:「以官物遺吾,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宋朝時,歐陽修的侄子歐陽通理在外為官,打算買一些當地出產硃砂送給叔父,歐陽修認為這種做法不妥,寫信批評侄子說:「汝於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出自《增廣賢文》,這部書裡就匯集了許多古代的家訓。古人不反對取利,但反對不擇手段地逐利。唐朝時盧氏經常告誡兒子要當一名清官,當聽說在外為官的人「貧乏不能存」時認為是個好消息,如果聽到是「資貨充足,衣馬輕肥」則是壞消息,盧氏在寫給兒子崔玄暐的信中說:「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明朝時龐尚鵬在《龐氏家訓》中說:「田地財物,得之不以義,其子孫必不能享。古人造『錢』字,一金二戈,蓋言利少而害多,旁有劫奪之禍。其聚也,未必皆以善得之;故其散也,奔潰四出,亦豈能以善去,殃其身及其子孫。」清朝時吳汝綸作《諭兒書》,其中說道:「作官之錢,皆取之百姓,非好錢也,故好官必不愛錢,吾雖無德,豈願以此等錢豢養汝曹、私妻子哉?」
公私分明才能拒腐防變,除此之外還要謹慎交友,這也是古代家訓強調的重要方面。孔子教導學生:「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顏氏家訓》中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曾風行於唐宋之際的《太公家教》引荀子的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宋朝時江端友認為:「與人交遊,宜擇端雅之士,若雜交終必有悔,且久而與之俱化,終身欲為善士,不可得矣。」清朝時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認為:「人生二十內外,漸遠師保之嚴,未躋成人之列。此時智識大開,性情未定,父師之訓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聽。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蘭。脫有一淫朋匪友闌入其側,朝夕浸灌,鮮有不為其所移者。」
中國人重家國情懷,重視家庭教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與國始終緊密相聯,強調「求忠臣於孝子之門」,認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在這種家國同構的傳統精神下,家風不僅是自家庭院之內的事,而且關聯著整個天下,而綿延不斷的家訓文化也就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表各類專欄文章數百篇。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9年第10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