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專欄|陳忠海:從諸葛亮身上學習「三忠」

2020-12-24 中國發展觀察

陳忠海

歷代以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都非常高,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視諸葛亮為學習的榜樣,認為他是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忠臣楷模。那麼,諸葛亮的「忠」,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忠於國家

諸葛亮去世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自那時迄今近1800年來,世人對他的紀念和評論從未間斷。截止到清代,關於諸葛亮的評論、考證文章就有400多篇,參與評論的涉及180多人,其中包括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等帝王,程頤、朱熹、王夫之、章太炎等學者,李白、杜甫、蘇軾、陸遊等文學家,嶽飛、文天祥等愛國將領,評論者範圍之廣、規格之高在三國時期歷史人物中首屈一指,在各代歷史人物中也是非常突出的。

歷代以來對諸葛亮的評價多持頌揚態度,稱頌的重點在其忠君為國、興復漢室、矢志不移以及高尚的個人品德等方面,認為諸葛亮是「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有誰做出了特殊表現,常常被比作諸葛亮。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西晉張輔作《樂葛優劣論》,對樂毅和諸葛亮二人文治武功方面進行了比較,得出結論,認為諸葛亮有文武之德,奇策泉湧、智謀縱橫,又有恩澤於百姓,所以他的歷史地位不僅比樂毅高,更可以與伊尹、姜尚相比。

當然也有一些批評聲音,比如一個頗為流行的看法是,諸葛亮協助劉備與孫權結盟,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讓曹操統一天下的進程受阻,造成後面三國鼎立的局面,從歷史發展進程看「諸葛亮等人應該是歷史的罪人」。這個說法貌似有些道理,其實沒有搞清楚赤壁之戰的性質,赤壁之戰仍屬群雄混戰階段,因為在當時除曹操外還有孫權、劉璋、張魯、劉備以及關中諸將、遼東公孫氏等割據力量,大家其實都不反對統一,只是由誰來統一,還需要通過競爭來解決。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先後五次北伐,對此也有不少非議和微辭,有人懷疑諸葛亮北伐的動機,認為他是「為一己之私而發動戰爭」;有人懷疑諸葛亮的能力,認為他不明智,「明知不可為而為」。這些看法忽略了當時的歷史環境,我們今天稱劉備建立的政權為「蜀漢」,而在當時就是「漢」,是東漢政權的延續,劉備以漢室繼承者自居,諸葛亮協助劉備制定的國策是「興復漢室,還與舊都」,他們堅持「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他們認為天下是一個整體,即便實力不如對手,也不能就此偏安於西南,這才是諸葛亮屢次興兵北伐的原因。

如果只為一己之私或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偏安也許是更好的選擇,但諸葛亮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素來有家國情懷,其中有《禮記》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有《孟子》所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社會責任,也有《嶽陽樓記》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但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一個基礎,那就是對「大一統」國家的忠誠和堅守,尤其在亂世裡,即使面臨分裂已不可避免的現實,也不放棄對實現國家統一的努力,這是對國家最大的忠誠。

忠於人民

諸葛亮「開府治事」伊始,把發展經濟、提高國力作為頭等大事。當時劉備剛剛駕崩,外有強敵虎伺,內有南中之亂,蜀漢政權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諸葛亮制定了「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方針,「務農殖穀」就是發展農業,搞好經濟建設;「閉關息民」就是關起門來搞建設。通過這些措施,蜀漢的生產得到快速恢復,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穩定了局勢。

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等著作中多次提到,治國必須找到立國的根本,這個根本就在農耕、山林、川澤之中,如果農業生產搞不上去,就會「地失其常,則有枯敗」。諸葛亮認為,漢末以來各地動亂不已,加上自然災害不斷,造成「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雲,手足不安」的局面,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像禾苗成長那樣「先去其穢」,對於當時社會上那些專權不法的豪強權貴不僅要從法律上加以限制和打擊,在經濟上也要加以抑制,從而釋放出更多的生產活力。

有人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喜歡用兵的人,蜀漢國力有限,但他年年用兵,讓軍事方面的負擔超過了國力所能承受的範圍。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據裴松之注《三國志》所引資料,諸葛亮十分注意減兵省將,把兵員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一般情況下全國常備兵員不超過8萬人,且實行輪換制,保證有充足的勞動力從事生產。諸葛亮北伐常受制於兵力不足問題,有人曾建議「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聲勢」,也就是暫停輪換制以增加兵勢。諸葛亮不同意,他說帶兵打仗要以嚴守信用為根本,按規定將要輪休的將士「束裝以待期,妻子鶴望而計日」,絕不能讓他們失望,兵力再不足也要堅守信用,不能廢棄輪休這項制度。

在賦稅政策方面,諸葛亮主張輕徭薄賦,認為「唯勸農業,無奪農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否則「人有飢乏之變,則生亂逆」。為減輕百姓負擔,諸葛亮還在蜀中組織兵士屯田,增加軍糧收入。歷史上,苛捐雜稅往往是激起民眾反抗的直接導火索,據《袁子》記載,諸葛亮治蜀雖「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有人做過統計,三國時期曹魏控制區內共發生民變24次,孫吳23次,而蜀漢僅有3次,這從側面反映出諸葛亮主持下制定和推行的賦稅政策是較為合理和成功的。

諸葛亮熱愛百姓,也得到百姓的愛戴。諸葛亮歸葬定軍山不久,蜀漢各地民間的祭祀活動就已開始,各地紛紛向朝廷請求為諸葛亮立廟祭祀,很多百姓在清明節以及諸葛亮祭日「私祭於陌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向晉武帝進呈《諸葛氏集》,其中說到百姓對諸葛亮的懷念:「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粱、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這種風氣一直沿續到以後各代,晚唐時孫樵說諸葛亮已經死了500年,但「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

忠於事業

諸葛亮少年時代隨叔父諸葛玄由家鄉來到荊州生活,雖客居他鄉,但他卻擁有著令時人羨慕的「關係網」,荊州當時有黃、蔡、蒯、龐、馬、楊、習等幾大著名家族,諸葛亮與他們都有密切關係:諸葛亮的妻子出身黃家,嶽母的妹妹是荊州牧劉表的妻子;諸葛亮的大姐嫁入蒯家,二姐嫁入龐家,龐家的龐德公不僅是親戚還是老師;龐家的龐統,馬家的馬良、馬謖,楊家的楊儀,習家的習禎,他們跟諸葛亮不是同學就是好朋友。諸葛亮完全可以靠「關係」吃飯,但他卻隱居在一個小山村裡,並且最終選擇了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劉備,這是因為,在諸葛亮的心中事業才是最重要的。

諸葛亮年輕時就立下遠大志向,後來又為之孜孜以求,從不懈怠。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康熙皇帝對此曾有評論,認為自古以來的人臣,真正做到這8個字的「惟諸葛亮能如此耳」。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不僅日理萬機,而且責任心很強,工作非常細緻,他率先垂範的精神感動和影響了下屬。《三國志》等史書記載,諸葛亮對重要文書都親自過目,向他匯報工作的人不敢有絲毫馬虎。為減少差錯,諸葛亮甚至「自校簿書」。《襄陽記》記載,丞相主簿楊顒看到這種情況,勸諸葛亮不用管得那麼細,「為治有體,則上下不可相侵」,也就是把工作分給大家,只要做到職責不互相交叉就行了。諸葛亮一向鼓勵大家多提意見,對楊顒的建議諸葛亮表示感謝,但他卻沒有按照楊顒說的做,凡事仍親歷親為。

從管理學上看,楊顒的建議不無道理,但此時是諸葛亮剛剛「開府治事」不久,許多工作才起步,新組建的丞相府和調整過的益州牧府都需要磨合,各級官員的工作作風也需要培養和鍛鍊。諸葛亮從細節入手,通過親歷親為,狠抓作風建設,以此帶動工作質量和效力的提高,在這個扭轉作風、糾正錯誤的關鍵時候,領導必須帶頭。在諸葛亮的嚴格要求下,各級官署的工作作風大為改觀,一些雖然沒有背景卻有能力、肯幹事的人得到提拔重用。

諸葛亮不僅是勤政的楷模,還是廉政的榜樣。乾隆皇帝評論諸葛亮:「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諸葛亮沒有像曹操、司馬懿那樣培植自己的子孫以延續權力,他的養子諸葛喬死於北伐,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死於保家衛國。諸葛亮以節儉治家,在《與李嚴書》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諸葛亮臨終前向後主最後上表,說自己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以諸葛亮的權力、官職和爵位,只要稍多一些私心,就不會只有這麼一點兒財產。

歷代以來人們之所以對諸葛亮有極高的評價,原因是在古人看來,諸葛亮不僅具備治國治軍的突出才能,更有濟世愛民、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的品格,為後世樹立了榜樣。人們視諸葛亮為歷代以來忠臣的楷模,並不是因為他對劉備父子的「私忠」,而是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大忠」。回顧諸葛亮的一生,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都為帝王、將相以及普通百姓所共同稱頌。人們從不同角度稱讚諸葛亮,使他成為帝王心目中理想的人臣、人臣治國理政的榜樣和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學習的楷模。

作者簡介: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表各類專欄文章數百篇。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9年第11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 68353229 88335431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身上這「三忠」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身上這「三忠」值得我們學習諸葛亮是歷史上偉大人物之一,雄才大略,機智過人,幫助劉備奪得天下。在劉備去世之後,又盡心盡力地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一直對諸葛亮兩有很高的評價,甚至很多人將其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從諸葛亮去世至今將近兩千年,有關他的著作、對他的評價幾乎從未間斷,他在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中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自然,諸葛亮值得人們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但諸葛亮身上這「三忠」最值得我們學習。其一,忠於國家。歷代以來,人們多稱讚諸葛亮是忠君為國,鞠躬盡瘁。
  • 觀察專欄|陳忠海:古代家訓中的廉政文化
    作者:陳忠海中國人一向重視家庭建設,重視良好家風的培養與傳承。作為家風的重要載體,家訓歷來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古代眾多著名家訓中,廉政文化是所強調的重要方面之一,至今仍值得學習和借鑑。宋朝時袁採在《袁氏世範》中說:「 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心誠實。」在古代許多家訓裡都有告誡子孫加強學習、提高個人修養的內容,強調通過修身守志,來培養道德人格。
  • 專欄|陳忠海:孫權的識人與用人
    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表各類專欄文章數百篇。漢末三國亂世爭雄,群雄深知人才競爭是一切競爭的基礎,所以曹操提出「唯才是舉」,劉備為求賢而「三顧茅廬」。
  • 諸葛亮:從耕讀農民逆襲成忠武侯,出山前,他從老子學了哪2點?
    諸葛亮:從耕讀農民逆襲成忠武侯,出山前,他從老子學了哪2點? 《史記·陳涉世家》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諸葛亮在歷史上被稱為多智近妖的人物。
  • 新刊|《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7-8期合刊
    消費新業態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建議 依紹華「新基建」:讓投資穿新鞋走遠方 張國雲智庫論壇如何理解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解讀 李永寧 溫建東生物安全將得到空前重視和加強 谷樹忠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諸葛亮在處理與劉禪的關係上是小心翼翼,既要達到目的,又不要引發皇上對自己權重的猜忌。語氣與用詞都十分慎重,這點從「出師表」中就能細品出來。為了在自己走後能有人「照看」劉禪,諸葛亮要把自己信任的幾個文臣武將安排到劉禪身邊。諸葛亮特別注意要怎麼寫才能讓劉禪能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些人。「出師表」中有不少地方體現出諸葛亮用心之苦。
  • 諸葛亮是忠還是奸?為何劉備死前讓他「廢阿鬥」?
    其中有名的一代賢臣諸葛亮,可以說是當時,無論現在,都是令人欽佩、惋惜、治國安邦的大才。要是當初劉備不請孔明出山,他三分天下的願望也未必能實現,可以說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局面和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才有這麼大的能力,諸葛亮難道不想到劉皇叔死後要取蜀漢而代之嗎?
  • 曹魏的忠侯是夏侯惇和曹仁,蜀漢的忠侯卻是他,讓人難以理解!
    所以,「忠」實為評價最高的諡號之一了。也即能夠獲曹仁率兵進攻濡須口,不聽蔣濟所勸,慘敗於吳將朱桓,鬱鬱而終,時年五十六,諡號為忠侯,配享曹操廟庭。由此,對於曹魏的兩任大將軍,也即夏侯惇和曹仁,最後都被追諡為「忠侯」。那麼,問題來了,對於蜀漢來說,哪位文臣武將在去世之後被追諡為「忠侯」呢?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身上有個非常大的漏洞!羅貫中沒有講清楚!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可他身上有個非常大的漏洞!作者羅貫中卻沒有講清楚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身的本領,他擁有領兵打仗、政治謀略、治國理政這些能力,我們都容易理解。畢竟他有龐德公、水鏡先生、嶽父黃承彥這些人,可以去學習!但像諸葛亮借東風、五丈原續命、七擒孟獲時破木鹿大王的狂風,這些很明顯已經可以歸屬到法術的範疇裡了。那他這些本領是從哪來的呢?難道是天生就會嗎?這個問題作者羅貫中在書中是沒有介紹的!不過在元代的《仙鑑》一書中,有一個故事《諸葛亮拜師》。卻講到了這個問題!
  • 魯迅點評《三國演義》:諸葛亮雖足智多謀,身上卻有妖氣
    在我們普通讀者來看,諸葛亮確實稱得上是足智多謀的,他也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古代最有智慧的代表人物之一,可是,他身上怎麼會有「妖氣」呢? 在一般民眾看來,這些描寫能使諸葛亮神乎其神,帶著仙氣,更加超凡,更加值得崇拜。 但是,在魯迅這樣受過現代思想薰陶又以開啟民智為己任的大學者看來,就會覺得其荒誕不經,難以接受,難免要把諸葛亮這種本領視為妖氣了。 那麼,諸葛亮身上的這種「妖氣」,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 【學習專欄】
    【學習專欄】 2020-12-21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習專欄
    學習專欄 2020-12-18 1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回憶」專欄:不一樣的費曼學習法
    靈活使用費曼學習法,減輕自己的負擔,不做重複勞動,這才是最高效的方式。 這類操作都是費曼學習法的靈活應用,而且比費曼學習法更好一些,因為費曼學習法更注重講解的過程和收穫,這個過程是無形的,收穫的多少完全看個人的理解能力,但是上面兩個同學的方法則更進一步,他們將講解的過程固化下來,一方面讓自己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也方便其他人複習,可以長期使用,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佔用別人的時間。
  • 嘔心瀝血的悲劇人物——諸葛亮
    博望燒屯,初試鋒芒,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赤壁之戰,諸葛亮大顯身手,只身前往江東,舌戰群儒,以犀利的辭鋒,盡挫江東群英;「智激孫權」、 「智說周瑜」,使東吳集團下決心建立孫劉聯盟,共同抗曹;又巧調魯肅,使他為其所用,避過了周瑜一次又一次的謀害。
  • 趙姓帶忠字高分名字大全-好聽帶忠字的男女孩名字-忠字取名含義
    趙姓帶『忠』字的高分名字有哪些?帶『忠』字的男女孩名字哪些比較好聽?『忠』字取名寓意又是什麼呢?名字伴隨著人的一生,好的名字無形中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下面請看由百家姓取名網精心匯聚的趙姓帶『忠』字男女孩高分名字大全以及『忠』字起名含義分析!
  • 老爸評測聯合本地官媒打造民生消費觀察專欄
    近日,通過檢測發現並曝光有毒有害產品的科普自媒體大號「老爸評測」與官方媒體「杭州網」合作,共同打造「民意直通車·杭網議事廳民生消費觀察專欄」。杭州是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先行地、中國電商之都、全球電商樞紐城市……杭州電商產品質量、民生消費的趨勢,也直接影響著大眾的日常生活。
  • 諸葛亮形象為何被小說過分抬高
    自然諸葛亮的人物形象也常常被文人墨客所引用並寫入詩詞文章之中,有的是對諸葛亮軍事才能與政治才能的敬仰,有的是對諸葛亮的忠心加以讚揚,總而言之是對他個人形象的表達。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一時期的人們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沒有任何的懷疑,而且諸葛亮的人物形象也趨於完美。不管是他的才能還是品行都是兼有的。在經過漫長的演變之後,諸葛亮身上的缺點沒有了。
  • 諸葛亮還有兩兄弟,三人為何分別投靠了三個不同的國家?有何目的
    而在東漢末年,由於混亂,天下三分為三個勢力。東漢滅亡之後,三勢力就正式的建立成了三個國家。而這三個國家分別為:魏國、蜀國、吳國。 而在三國之中,最出名的莫過於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了。他聰慧過人,幫助蜀國贏得了非常多的豐功偉績,而他的一些計謀,後人也都學習效仿。然而諸葛亮還有其他兄弟,而這兩個兄弟的謀略都和諸葛亮一樣,只不過沒有諸葛亮有名而已。
  • 為蜀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嗎?他身上又有哪些優缺點?
    ,諸葛亮擅長治國,他的能力可以同管仲相媲美,可在軍事上,諸葛亮欠缺了一點靈活性,這是他的不足之處。後來,司馬昭將這名將領定了死罪,並問他諸葛亮臨終遺言。 沒想到將領將諸葛亮原話告知司馬昭後,倒激起了司馬昭的好奇心,司馬昭派人將房子拆掉,並找到紙包,沒想到紙包上放著一封信,信上寫著「遇皇而開」。 士兵馬上將信呈現給司馬昭,司馬昭打開紙包,只見上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
  • 諸葛亮真的聰明?《出師表》是誰寫的?解密真實的「三顧茅廬」
    官宦世家的出身看過三國的讀者都會知道,小說中諸葛亮的對手都會稱其為「諸葛村夫」,說明他出身鄉野身份卑微。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歷史上諸葛亮實則出自官宦世家,年少時父母雙亡他投靠到叔父門下。後來叔爺去世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隴上。由於諸葛亮向來志向高遠,常常自詡比肩古代名相管仲、樂毅,因此在南陽一帶圈子裡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