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江漫憶:父親潘孑農與老舍的詩文往來

2020-12-18 澎湃新聞

申江漫憶:父親潘孑農與老舍的詩文往來

2020-12-16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潘 樺 上海灘雜誌公眾號

潘孑農(左)

老舍(右)

1938年秋,家父潘孑農和老舍結識於武漢。當年國共兩黨合作人心激昂,老舍毅然離開執教多年的濟南齊魯大學,隻身來到武漢剛成立不久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以下簡稱「文協」)任職。

父親因隨中央電影攝影場(以下簡稱「中電」)西遷,途經武漢,在文協辦公處巧遇老舍,兩人因此相識。

後來文協遷入重慶,老舍團結作家,聯絡各方,做了許多文協的會務和主持工作。而父親此時在中電上班,另外也做些文協活動的宣傳工作。兩人性格都很耿直,工作上交流頻繁,自然成了一對好友。

老舍在重慶創作了不少戲劇劇本,如《面子問題》《誰先到了重慶》《國家至上》《桃李春風》等,因此影劇界的同志對老舍先生也特別尊敬。除此之外,他還常作舊詩,律句尤為工整。父親記得某次演出後,老舍曾手書兩首慰勞軍有感的五言詩。原稿雖已遭劫,但父親依能默背其中一首:

勞軍來萬裡,愧我未能兵!

空作長沙哭,羞看細柳營。

感懷成酒病,誤國是書生。

莫任山河碎,男兒當請纓!

繁忙緊張的工作之餘,每次聚會老舍都會來一段京劇的老旦戲。有時還喜歡寫一寫針對某人的趣詩。寫給父親的打油詩如下:

老舍

文友屬誰好,

威風稱孑農。

全身三百磅,

有肉定非窮。

為此父親也自嘲回詩一首:

破琴懸壁間,

塵封久未彈。

非謂知己少,

只恨尚無弦。

潘孑農

這兩首寫在毛邊紙上的詩,父親將它們掛在中電的宿舍裡,當時還相當熱鬧了一番。

老舍還常以作家姓名綴合成律詩,雖屬遊戲之作,精巧非見一般,其中一首就提到了父親:

天翼(張天翼)高長虹,田間潘孑農。

佩弦(朱自清)盧冀野,望道(陳望道)吳雲峰。

萬籟鳴秋葦,獨清(王獨清)徐轉蓬。

霞光(呂霞光)王統照,常任俠何容。

1944年春,父母在重慶結婚,老舍攜家住在北碚區,正遭洪水,不能參加婚宴。他作七絕一首寫成條幅,與夫人胡絜青及子女一同署名郵寄致賀:

潘郎英美女似霞,

近郭臨江好作家。

從今硯田勤耕耨,

孑農善植並蒂花。

老舍先生書法蒼勁,隸書糅合著稚氣的「娃娃體」,正能表現他的性格。只可惜上述手跡,在十年浩劫中和父親所藏字畫書籍悉數被掠,下落不明,實在令人扼腕。

END

製作:馮 曄

原標題:《【申江漫憶】父親潘孑農與老舍的詩文往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舒乙談父親老舍:他與齊白石像俞伯牙和鍾子期(圖)
    昨天,「人民的藝術家——老舍、胡絜青藏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首次完整地呈現了老舍、胡絜青夫婦所作所藏的200餘件書、畫、印、硯,全方位展示了兩位先生的鑑藏眼光和收藏理念。殊為難得的是,其中絕大部分作品是老舍先生與畫界大師交遊的見證。「不僅僅是一件藏品,更重要的是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他們的兒子舒乙先生把老舍與大畫家之間的友情比喻成「俞伯牙與鍾子期」。
  • 老舍與新文學的雙贏,老舍的大眾文化意義
    老舍之所以能以不同於其他文豪的風格而與新文學雙贏,應該說,他文字裡的大眾文化意義功莫大焉。老舍如此"亮眼",是值得我們深思並總結的。1.老舍,特立獨行的大師"五四"新文學的三巨頭,魯迅、郭沫若、茅盾,身份標識為新文學的"開創者"。
  • 傅光明:老舍的語言與幽默
    在老舍從1925年到1946年,我拿這個作為老舍1949以前的一段文學經歷或者叫文學生涯,我們說它是一個前期的老舍,因為還有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老舍,我們可以此對老舍的文學生涯,包括我們如何認識老舍,有這樣一個分野,或者說,以1946年作為我們理解、研究老舍的一個分水嶺。
  • 老舍是清朝旗人,為何會說出「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呀」的話?
    ——老舍《茶館》大家都知道老舍不僅僅是著名作家,在清朝還屬於旗人,屬於地地道道的統治階級。老舍父親屬於清朝八旗護軍營,正紅旗,真正的與國同休的滿洲八旗序列,老舍的家境按理說在清朝至少屬於中上級別。但是為什麼老舍會說出這樣的話?資料記載:老舍父親的俸祿在清朝的確很是豐厚,一年36兩銀子,想維持一家的生活,綽綽有餘。那時候一戶中等農戶家庭的一年花銷也就10~20兩。但是天有不測風雲。
  • 讀讀這些曾被搬上舞臺的老舍作品
    1921年,老舍在《海外新聲》上發表名為《她的失敗》的白話小小說,署名舍予,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僅有700字。 1926年,在英國教書的老舍開始了密集的文學創作,正式開啟作家生涯。「老舍」這個筆名也是在這一年被啟用。在英期間,他創作了反映中英文化碰撞的長篇小說《二馬》。
  • 老舍:「京派」與「海派」的合流者,卻游離於主流文壇之外
    從文學上來說,對作品的分類比較容易,對作家的分類往往比較困難,尤其是像老舍這種創作風格比較獨特的作家,很難有一個準確的歸類。從風格上講,老舍的文字有著非常明顯的「京味」和世俗性,而從內涵上講,他的作品又帶有著「海派」的內涵和當時嚴肅文學的一些特徵。
  • 幾句話記住老舍的作品
    老舍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的著名作家,中國現在小說家,傑出的語言大師,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作品,現在教大家幾句話記住老舍先生的作品。在小學的語文教材中,老舍先生的作品有:《林海》《草原》《趵突泉》《我們家的貓》《養花》《勞動最有滋味》。
  • 「申江詩潮第241期」高山流水弦聲好 一曲雲歌勝抖音(總614期)
    雖愧詩文淺,只教情意真。送年有句陳繁華霜高鳥亂飛,寒夜月光稀。荷向秋先退,梅從臘後歸。辭年應踐實,近夕復沉機。格律能娛老,尋詩意不違。跨年夜題黃俊民賀年頻響手機鈴,守歲聞鍾電視屏。是夜舉杯人慾醉,綺窗明月伴寒星。
  • 「設若始終在國內,我不會成了個小說家」 老舍在英美的日子
    譯稿面世處於一個微妙的時間段——2016年是老舍逝世50周年,按照著作權法,2017年1月1日,老舍所有作品都將轉為公版。出版社出版老舍作品,不再需要支付版稅。 在《四世同堂》掀起波瀾的同時,方旭排演的話劇《二馬》也在北京上演。過去十年裡,「老北京」方旭排演或參與了六部與老舍有關的作品。
  • 老舍先生二三事
    (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由老舍先生創作的一個話劇劇本《方珍珠》,首先被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搬上了舞臺,相繼上海電影製片廠也拍攝了故事片。《方珍珠》的故事發生在曲藝界,因此最初選定主演方珍珠的演員是曲藝家魏喜奎,後來又改由京劇演員小王玉蓉飾演。
  • 其實老舍早早就告訴了我們改造國民性的教育目的
    在《貓城記》中,貓人愚昧、怯弱、落後、無知的國民性格以及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速了貓國的滅亡,老舍以寓言體的形式,對舊中國社會的文化、教育、國民性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揭露與批判。怎樣拯救這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國家?老舍給予了明確地說明「為什麼要教育?救國。怎樣救國?知識與人格。」可見,老舍已將教育、知識與人格提高到救國的高度。
  • 創傷中與老舍的特別相遇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經歷了辦與不辦之間的糾結,老舍戲劇節從金秋到歲末用八部兼具文學性與戲劇性的本土作品,和「我在現場」「IATC劇目導賞」「走進老舍筆下的戲劇場景」等主題活動,完成了一次城市性格塑造的舞臺建構。
  • 老舍:民族之根與靈魂家園
    老捨生長於北京,他對這種民間的節日爛熟於心,寫作時就會潛意識的流露出來。老舍對北京中秋節的喜愛也是情有獨鐘的。《四世同堂》中的小羊圈胡同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而今已改名為小楊家胡同。老舍從小就生活在這條胡同裡,他愛這條胡同,更愛生活在這條胡同裡的街坊鄰居,因此他把這條胡同寫進了自己的作品。老舍在小說中這樣描寫小羊圈胡同「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樣直直的,或略微有一兩個彎兒,而是頗像一個葫蘆。」如今的小羊圈胡同已成為老舍故居,供遊人參觀。
  • 婚後愛上其他女人的老舍,卻維持著不幸福的婚姻,讓人感嘆!
    比如說老舍這樣的一個文藝界的勞動模範,他不僅是一個人民藝術家,更是一個作家,現代小說家擁有很多的身份,代表作更是比較多的,《駱駝祥子》就是他其中的一個代表作,只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運動受到了迫害,被逼無奈的情況下,選擇了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身亡,真的是一個悲劇。除了這些以外,老舍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 老舍民俗書寫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老舍是京味文學的開創者,京味是指人感受到的北京城的文化韻味或者是對北京城的文化體驗。老舍開創了北京地域創作的新模式,可稱得上京味文學的第一代。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以老舍為代表的文學,呈現從古典到現代變動中的北京胡同文化景觀,在語言、風格和形象等方面都奠定了現代京味文學的初始形態。
  • 重度茶飲患者老舍的自白:《戒茶》!
    老舍先生自述「咖啡、豆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茶之於老舍,就如同咖啡之於巴爾扎克。據說巴爾扎克寫作有個特點,一壺咖啡一支筆,邊喝咖啡邊寫作,我們的老舍同志一杯熱茶一紙文,想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一位地方風格相當濃厚的作家,老舍的筆可謂是寫活了老北京。
  • 老舍的大姐:大字不識的女人,在婆家受盡委屈,卻支撐著整個家
    《正紅旗》中老舍的那位大姐:一個大字不識的旗人姑娘。老舍說她「眉清目秀、小長臉,尖尖的下頜像個白蓮花瓣似的。不管是穿上大紅緞子的氅衣,還是藍布旗袍,不管是梳著兩把頭,還是挽著旗髻,她總是那麼的俏皮利落,令人心曠神怡。」
  • 豆瓣9.0,老舍的這本小說,講透了所謂「離婚冷靜期」
    老舍其人20 世紀 30 年代的兩個主要長篇小說家老舍和茅盾,有很多有趣的對照。茅盾的文章,用詞華麗鋪陳;老舍則往往能寫出純粹北平方言,如果用歷來習用的南北文學傳統來衡量,我們可以說,老舍代表北方和個人主義,個性直截了當,富有幽默感;而茅盾則有陰柔的南方氣,浪漫、哀傷,強調感官經驗。
  • 老舍談教育:不以兒童為玩物
    —— 老 舍 不知你是否贊同老舍先生的育兒觀點呢? 老舍先生稱自己為「寫家」,不說「作家」,還稱自己為「文牛」。實際上,這是他的一種人生觀。
  • 老舍筆下的遺風陋俗:前行之礙與精神重負
    老舍喜歡把風俗寫入自己的作品中,老舍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是把風俗簡單地鑲嵌到自己的作品中,並且也不是作為簡單的渲染生活的氣息,他是由表及裡,深入開掘,採用別出心裁的樣式進行寫作。老舍作品中的民俗描寫是為表達文章的主題服務的,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