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潘 樺 上海灘雜誌公眾號
潘孑農(左)
老舍(右)
1938年秋,家父潘孑農和老舍結識於武漢。當年國共兩黨合作人心激昂,老舍毅然離開執教多年的濟南齊魯大學,隻身來到武漢剛成立不久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以下簡稱「文協」)任職。
父親因隨中央電影攝影場(以下簡稱「中電」)西遷,途經武漢,在文協辦公處巧遇老舍,兩人因此相識。
後來文協遷入重慶,老舍團結作家,聯絡各方,做了許多文協的會務和主持工作。而父親此時在中電上班,另外也做些文協活動的宣傳工作。兩人性格都很耿直,工作上交流頻繁,自然成了一對好友。
老舍在重慶創作了不少戲劇劇本,如《面子問題》《誰先到了重慶》《國家至上》《桃李春風》等,因此影劇界的同志對老舍先生也特別尊敬。除此之外,他還常作舊詩,律句尤為工整。父親記得某次演出後,老舍曾手書兩首慰勞軍有感的五言詩。原稿雖已遭劫,但父親依能默背其中一首:
勞軍來萬裡,愧我未能兵!
空作長沙哭,羞看細柳營。
感懷成酒病,誤國是書生。
莫任山河碎,男兒當請纓!
繁忙緊張的工作之餘,每次聚會老舍都會來一段京劇的老旦戲。有時還喜歡寫一寫針對某人的趣詩。寫給父親的打油詩如下:
老舍
文友屬誰好,
威風稱孑農。
全身三百磅,
有肉定非窮。
為此父親也自嘲回詩一首:
破琴懸壁間,
塵封久未彈。
非謂知己少,
只恨尚無弦。
潘孑農
這兩首寫在毛邊紙上的詩,父親將它們掛在中電的宿舍裡,當時還相當熱鬧了一番。
老舍還常以作家姓名綴合成律詩,雖屬遊戲之作,精巧非見一般,其中一首就提到了父親:
天翼(張天翼)高長虹,田間潘孑農。
佩弦(朱自清)盧冀野,望道(陳望道)吳雲峰。
萬籟鳴秋葦,獨清(王獨清)徐轉蓬。
霞光(呂霞光)王統照,常任俠何容。
1944年春,父母在重慶結婚,老舍攜家住在北碚區,正遭洪水,不能參加婚宴。他作七絕一首寫成條幅,與夫人胡絜青及子女一同署名郵寄致賀:
潘郎英美女似霞,
近郭臨江好作家。
從今硯田勤耕耨,
孑農善植並蒂花。
老舍先生書法蒼勁,隸書糅合著稚氣的「娃娃體」,正能表現他的性格。只可惜上述手跡,在十年浩劫中和父親所藏字畫書籍悉數被掠,下落不明,實在令人扼腕。
END
製作:馮 曄
原標題:《【申江漫憶】父親潘孑農與老舍的詩文往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