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沉的夜,燈火溫吞地滅;我昏沉的夢裡故事拉開畫卷,鮮花和雲朵在水影裡升騰搖曳;我坐在小船,岸邊是村人和月……」這段念起來有點押韻,又像魯迅詞風的文字,是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的說唱作品。他將魯迅所寫的數篇散文詩進行改編,並寫成了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
當我們不少人平時還拿「魯迅先生曾說過……」開玩笑時,吳同學卻從魯迅的散文詩集作品中選取字詞,再根據自己的想法改編成故事,並以說唱的形式呈現。這一把詩集「再創作」為說唱的做法,不僅有創意,而且很有趣。單從押韻這一方面來說,詩中的詩韻與說唱的詞韻,本就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魯迅凝練簡潔的語言風格,配合上說唱特有的節奏感,兩者結合更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散文《野草》改成說唱歌曲,讓人眼前一亮。再往深一層思考,用說唱的形式來對前人的作品進行解讀、再創作,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嘗試。雖然,再創作的作品無法讓聽眾直觀感受到原作品所蘊含的真情實感與意境,但作為衍生作品,它也從側面打開一扇窗口,讓更多人認識並了解原作品。
事實上,閱讀魯迅的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門檻,要真正讀懂讀透,除了需要相當的人生閱歷之外,還要熟悉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然而,通過再創作的方式,讓魯迅的文字穿上說唱的「馬甲」,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吸引新生代年輕人的關注,讓他們重新感受魯迅文學的魅力,進而能幫助部分讀者聽眾,從走近魯迅到走進魯迅。正如歌曲作者吳同學所說,「這首歌的創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希望不要神化魯迅先生,最重要的還是去實事求是地閱讀魯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陳文杰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琛聯繫我們:lilunbu@gz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