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北大學生把《野草》改成Rap:還是要實事求是閱讀魯迅

2020-12-15 中國青年網

「昏沉的夜,燈火溫吞地滅;我昏沉的夢裡故事拉開畫卷;鮮花和雲朵在水影裡升騰搖曳;我坐在小船,岸邊是村人和月。」

靈感來源於魯迅散文詩集《野草》,插圖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野草:插圖本》。(04:30)最近,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將魯迅所寫的數篇散文詩進行改編,並寫成了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

歌曲發布網絡後,引發輿論熱議,頓時登上微博、知乎熱搜。歌曲描述了主人公「影」在黑暗中摸索,成長為獨立戰士的故事,每句歌詞都源自魯迅的散文。在評論中,許多網友紛紛點讚:「魯迅他老人家如果上中國有嘻哈,基本就沒GAI什麼事兒了。」「倘若迅哥在世,說不定會跟著Rap跳起breaking。」

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

實事求是地閱讀魯迅

魯迅的作品如何化身膾炙人口的Rap歌曲?吳一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野草》一直是他最喜歡的魯迅先生的著作,疫情期間宅在家,重溫《野草》,產生了一些共鳴,便以此為靈感寫了歌,想要致敬經典。

其中,所有的歌詞都來自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影的告別》《秋夜》《過客》《求乞者》《我的失戀》《復仇》《復仇(其二)》《希望》《雪》《死火》《這樣的戰士》《墓碣文》《臘葉》《死後》《一覺》等作品,吳一凡根據自己的想法,將其改編成一個有情節的故事。

「這首歌的創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希望不要神化魯迅先生,最重要的還是去實事求是地閱讀魯迅。」吳一凡說,他平時就喜歡讀魯迅的書,有事沒事就會拿出來翻一遍,他喜歡魯迅憂國憂民的情懷,文字有厚重的使命感和穿透力,對於自己的人生也富有啟迪。

作為一名金融系學生,吳一凡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Seal Wu」,作為《中國新說唱》總決賽百名說唱歌手評審、北京大學說唱社發起人,從2018年夏天開始,他因說唱成了校園「明星」。一首《愛在光華》,讓他在一個晚上收到接近200條微信好友申請。

「當初這只是一次平凡的寫歌,我一直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寫進說唱。」吳一凡表示。在此之前,他就有豐富的創作經歷,因為熱愛跑步,所以寫了歌曲《Breathe》;學習藝術史後寫了歌曲《藝術史》;再比如,有次協助招生工作,自己聯繫的同學最後全去了清華,就寫下《歡迎報考北京大學》,一度成為網易雲音樂上的熱歌。

當時他創作《野草》大概只用了三天時間,每天上完課後,就在晚上寫一段,全程錄音就依靠一臺筆記本電腦完成。合作的編曲、混音和母帶也來自於他的同學和好友,其中一位是同在北大的藝術學院蔡唯真,另一位是廣州大學的朱彥安,促使他們合作的動力源於對說唱的熱愛。

在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看來,魯迅本身的文字風格就是「嬉笑怒罵」,用Rap形式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在歌曲的評論中,也有人表示,每次新聞熱點事件後人們改編的「孔乙己、祥林嫂、閏土」等流行詞彙,以及對魯迅各種語錄的使用,都能促進傳播,讓魯迅的文學作品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讓年輕人重新感受魯迅作品的魅力。

吳一凡的創作設備

中式嘻哈日漸走紅

打開吳一凡的網易雲音樂的主頁,幾乎每首歌的評論區裡都能看到他和聽友分享歌曲的創作動機:介紹藝術史、紀念余光中、好友不斷往返的中關村大街、他的民族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英雄……

「我覺得北大的學生在說唱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創立說唱社的宗旨是培養中文說唱先進的創作者和傳播者,不只是加入更多的中國符號和元素,比如黃皮膚,而是更希望體現核心的精神和素養。」

伴隨各類說唱節目的紅火,原先處於underground的嘻哈文化逐漸登上舞臺,在許多傳統名校中也出現RAP歌手。例如曾經登臺表演的多雷是清華大學學生,曾以一曲《水木道》獲得清華大學校園歌手原創組冠軍,同時還建立了清華大學說唱社,成為清華大學說唱圈的代表人物。

除此之外,在《中國新說唱》的rapper中,「低調組合」的楊和蘇曾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直火幫」的姜孜戈則就讀於美國頂尖文理學院史瓦茲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和排名全美第三的芝加哥大學。

嚴格意義上的嘻哈,是紐約布魯克林區黑人群體的一種亞文化形式,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初。作為一種舶來品,嘻哈文化在國內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也積累了許多粉絲。

「嘻哈或是說唱,更多的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最終還是要回歸表達的內容。」吳一凡認為。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說唱歌手中,他最喜歡Eminem和周杰倫,除此之外還有Travis Scott和霧都,「老舅」董寶石也給了他很多鼓勵和幫助。

作為一名金融系學生,他未來沒有打算專職做音樂,還是計劃從事金融行業。當下以學習為重,最近嘗試申請保研,希望能繼續攻讀研究生。在他的b站個人帳號有一句籤名:「做金融行業裡最好的rapper。」

「有人覺得我經常做音樂,可能學習成績很差,或者有人認為我是北大的就做不好音樂,還不如回去讀書,這兩方面都有一些成見。」在吳一凡看來,面對質疑,最好的就是用行動來回擊。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北大學生將魯迅作品改成說唱歌曲,《野草》走紅網絡引關注
    近日,北京大學學生吳一凡創作的說唱歌曲《野草》引發眾多網友關注,這首歌串聯起了魯迅《野草》一書中16篇散文詩,風格獨特,十分具有感染力,在微博、網易雲音樂等平臺都獲得了上百萬的播放量。吳一凡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大三的學生,同時也是北京大學說唱社的創始人之一。今年2月底,他在重溫魯迅作品時,萌發了寫歌的想法。「《野草》是魯迅在革命退潮時期在內心苦悶中創作而成,整體基調可能會有一些壓抑、彷徨,但最主要的精神內核卻是『對絕望的反抗』。比如他在《希望》中寫道『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就體現了這一點,正是這一精神內核啟發了我。」
  • 快評|《野草》rap不只是創意
    「昏沉的夜,燈火溫吞地滅;我昏沉的夢裡故事拉開畫卷,鮮花和雲朵在水影裡升騰搖曳;我坐在小船,岸邊是村人和月……」這段念起來有點押韻,又像魯迅詞風的文字,是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的說唱作品。他將魯迅所寫的數篇散文詩進行改編,並寫成了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當我們不少人平時還拿「魯迅先生曾說過……」開玩笑時,吳同學卻從魯迅的散文詩集作品中選取字詞,再根據自己的想法改編成故事,並以說唱的形式呈現。這一把詩集「再創作」為說唱的做法,不僅有創意,而且很有趣。
  • 閻晶明:從《野草》走進魯迅的世界
    同時,我認為《野草》確實是詩與哲學高度的凝練和升華的結果。當然我還是要強調,它是跟它的本事緣起有很深的關係。但它是一個轉折,是一個升華,這個升華是怎麼得來的,以及它最後表現為怎樣的表達方式和呈現什麼樣的結果,給我們怎樣的複雜感受,這是我第二章所探討的。第三章探討《野草》的發表和出版史。
  • 把16篇魯迅寫成了一首歌,網友:太北大了!
    把16篇魯迅寫成了一首歌,網友:太北大了!而《野草》正是這期間所作的出自魯迅先生之手的校徽亦陪伴北京大學至今從北大講師的散文詩集《野草》到北大學生的說唱歌曲《野草》這個跨越百年的「對話」到底是如何展開的?
  • 魯迅《野草》中的自創語言
    好的文學家如魯迅,就有自創語言的能力,凸顯自己的特色。    讀過《野草》的人會感覺到這部散文詩集中語言,凝練和簡約,含蓄和張力、順暢和美感,都達到了那個時代中國散文詩的一個巔峰。而在文學語言的表現力方面,這部作品也處於相當優越的狀態。
  • 魯迅《野草》裡的一些思考
    最近終於讀完了魯迅先生所作《野草》,裡面的故事大都是讀得懂的,也有一些是比較難以消化,也許這就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別,讀書不多的我只能讀些白話文。 從魯迅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做翻譯的時候,有人詆毀他,他做文章的時候,有人批評他,還有一些道貌岸然的君子說他壞話,而他也瞧不上一些人隨便拽幾首詩歌就變成了詩人,隨便寫幾篇無病呻吟,就變成了作家等等。梁某秋也曾往魯迅身上貼熱度,批評他,但魯迅根本不鳥他。
  • 魯迅被邀到北大授課,滿身補丁被學生嘲笑,幾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魯迅一直被譽為我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後來甚至被稱作「民族戰士」來讚譽他提筆吶喊的精神。要說他在當時文學界的地位有多誇張呢?邁入課堂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魯迅剛一跨進教室,便惹來了學生們的嘲笑。要說這1920年的北大,可是比現在的地位更高,作為新式學校之首,請來的講師都是西裝革履、講究排場的教授。
  • 探索魯迅《野草》裡的無限景觀
    他以《魯迅〈野草〉裡的無限景觀》為題,為觀眾們帶來了對《野草》的解讀。 閻晶明表示,在魯迅所有作品中最為獨特的、也是最難理解的,就是他的散文詩集《野草》。《野草》創作於1924年-1926年,總共24篇文章,總計2萬字,但是這2萬字卻構成了以後這麼多年來研究魯迅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閻晶明的新書《箭正離弦》正是對《野草》的解讀。
  • 天地孤鴻,向死而生——讀魯迅《野草》有感
    魯迅的小說和雜文思考的是外部世界,《野草》則是魯迅與自己心靈的對話,是魯迅內心世界的真實體現,讀懂了《野草》,也就讀懂了魯迅的內心世界。可以說,《野草》是走進魯迅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02 魯迅,天地間的孤鴻野草,無人關注,荒野中肆意生長,「野草」的「野」字,就傳達出魯迅的一種孤獨感、游離感。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一個筆名,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筆名,1918年他發行了《狂人日記》,用的就是魯迅,此書一出,魯迅「一夜成名」,因此魯迅便一直沿用這個筆名。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的文章影響後世深遠,除《狂人日記》之外,魯迅還著有《野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等,每一本書,都深深地揭露了舊時代的黑暗和國人的劣根性。
  • 小學課文魯迅的《好的故事》,老師教哭,學生難暈,溫主編這樣說
    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在其講座《語文老師要讀點魯迅》中,指出「《野草》是最文學、最難懂的東西」。不知道為什麼,主編們就把最難懂的文章放在了最新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上。大學生要寫與《野草》有關的作業,也有點難。確實很難。
  • 「全景觀式」解讀《野草》
    閻晶明說,這不是一本關於《野草》的學術著作,更主要的是想通過自己的描述牽引出圍繞在《野草》周圍的各種故事,以引發更多讀者閱讀《野草》的興趣,拓展理解《野草》的思路。如何能把故事講得生動、飽滿、複雜、清晰,在豐富的信息中提出具有學術意義的話題,是他努力的目標,但也可能是未必能實現的理想。
  • 堅韌如《野草》,帶你看一看魯迅先生的人生哲學
    魯迅先生被稱為「民族魂」,讀了《野草》,才覺得果然如此。古代士大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遠抱負,在知識分子中這股剛強浩然之氣漸漸消失。野草,是死而不朽,春來復生的渺小植物,卻也只有野草,才這般有韌勁,這般蓬勃向上,甘為孺子牛的先生又何嘗不是野草般的生命。
  • 教材編輯如何解讀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
    在給許廣平的信中,他反對一味地「懷念過去」和「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個題目,都交了白卷」。《野草》中其他夢境也都帶有這樣的性質,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頹敗線的顫動》一文最後說:「我夢中還用盡平生之力,要將這十分沉重的手移開。」
  • 小夥把魯迅的詩寫成歌詞,走紅後他表示:希望魯迅的文字早點過時
    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詩改成詞作,結果改得沒什麼水平;後來又有人把王之渙的七言絕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減少了一個字,改成詞,結果也與原作相差甚遠。到了當代,不少網友們也挺愛改詩。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被改成「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也就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甚至被改成了《女友銘》、《教師銘》、《考試銘》等多個版本。
  • 《箭正離弦》: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讀《野草》,常常為魯迅的文字內外的欲說還休和欲言又止的東西所阻礙,似乎象徵性很強,並不能很懂,僅僅從字面上理解,不清楚《野草》到底寫了些什麼,他要表達的是什麼。《野草》在魯迅的著作中,也是最難懂的一部書。說它難懂,是因為《野草》形式上兼具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寓意深奧複雜,一向是閱讀理解魯迅的難點。
  •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早年不順,看透人情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在一戶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就接受傳統教育。1893年,魯迅的祖父因犯事入獄,從此家道中落。沒多久,魯迅的父親患上重疾,給這個家雪上加霜。魯迅全家只好來到鄉下避難,全家生活困頓,他時常去典當東西給父親抓藥。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人人不知道的是,這個活在100年前的老男孩,早早已將我們讀懂、看透。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成年人的艱難,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時至今日,【魯迅】已經不僅是一個作家的名字,而是一種文化符號。作家餘華就曾說過:「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十分天真地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名叫魯迅。」
  • 老師不會教,學生讀不懂,六年級《好的故事》這篇文章太難了
    然而這篇《好的故事》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聽到的故事,這個故事沒有時間、地點、人物,也沒有故事情節,因為這個「好的故事」是魯迅躺在椅子做的一個「美麗優雅有趣」的夢。01《好的故事》讓老師頭疼、學生懵圈這篇課文不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個「難啃的骨頭」。
  • 這個推理師有點魯迅的味道
    揭示了在法律盲區下,家長、學校、學生以及各類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社會悲劇,而這個悲劇從每年層出不窮的新聞來看,沒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  與現實一樣,書中的思考也是悲觀的:林香茗找不到申訴的地方,只能設計殺掉欺負自己的人。段明媚的父親段新迎在已經結案的案情面前無能為力,迫不得已鋌而走險,在林香茗的精心策劃下用一連串驚心動魄的計謀來殺死於文洋,以暴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