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直被譽為我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後來甚至被稱作「民族戰士」來讚譽他提筆吶喊的精神。要說他在當時文學界的地位有多誇張呢?
從他的追悼會上就可見一斑,1936年他去世的時候,上萬人前來弔唁,不乏社會上小有名氣的社會團體和文化界人士,為他抬棺的人物則更是了不得,像巴金、張天翼、胡風、蕭軍、葉聖陶、章乃器、李公樸等等,可謂是民國的半個文化界都為之震撼!
可當年他第一次受其弟周作人和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之邀前往北京大學上課的時候,還只是個其貌不揚的毛頭小子,他一身補丁的著裝引得哄堂大笑,一時間成為笑談。
邁入課堂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魯迅剛一跨進教室,便惹來了學生們的嘲笑。要說這1920年的北大,可是比現在的地位更高,作為新式學校之首,請來的講師都是西裝革履、講究排場的教授。
學生哪見過這樣穿著藍布長衫,腋下夾著布包、右耳還別一根鉛筆的「土教授」。魯迅雖是第一次上臺當講師,但也還不慌不忙地開了口。
只可惜這一開口,更是讓學生們笑彎了腰,原來這魯迅的普通話夾有濃重的紹興口音。好事的學生們炸開了鍋,有的人甚至直接拋出了講堂門,明擺著不想聽這「鄉巴佬」講課。
不過年紀輕輕的魯迅並沒有被第一次挫敗嚇退,他淡定自如地按著提前準備的教案開始演講。很快,北大的學生們就被這位帶有前衛思想的老師徵服了,他普通話雖然不標準,可是講到動情之處,卻句句鏗鏘,擲地有聲。
而且魯迅早年多次留學的經歷,帶回來的是比新式學堂更新穎的觀點,看待社會問題是有理有據、令人說服。一時間,北大校園裡充斥著關於這位「土教授」的傳聞,每次他一上課,窗戶外都佔滿了齊刷刷的學生。可見,知識遠比外表更加的吸引人。
魯迅先生早年不講究的外表並沒有挫敗他的教育事業,反而播撒了更多關於自由關於進步的種子,引得有思想的青年開始追隨他。他後來追憶劉和珍君的演講,還留下了學生趴在雕塑上聽他演講的趣聞,他言語的魅力可見一斑。
藤野先生
要說魯迅對於老師形象的看法,自然離不開這個讓他受益良多的「藤野先生」。魯迅二十一歲憑藉出色的成績被公派到了日本留學,進入了日本仙臺醫院學醫。
儘管正是在這一階段他萌生了「棄醫從文」的想法,不過他在這裡遇到了對他生命影響最大的一位老師——藤野嚴九郎。
從他的回憶錄《藤野先生》來看,這個沒有民族偏見、熱忱而正直高尚的老師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使他產生了救國思想的轉變,儘管他後來放棄了跟隨他學習醫學轉而從事文藝運動來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不過他對於魯迅以及中國人民的關心,讓魯迅懷著崇高的敬意為他寫下了回憶錄。
他同時也給魯迅留下了老師「不修邊幅」的印象。藤野先生總是「糊塗得忘記打領帶」,冬天也寒磣得只穿一件薄外套。自然魯迅也和同學們一起嘲笑過他的形象,不過他對於教學的嚴謹態度讓魯迅更為記憶深刻。
他曾問過魯迅中國的醫術,要他把先進的西方科學帶回去,甚至親自反覆確認他的筆記……這些舉動都極大地影響了魯迅對於教育事業的認識,以至於他回到中國,受邀去北大講課的時候,也這樣身體力行。
可見一位賢師對於人生的幫助有多麼巨大,如果沒有藤野先生,也就不會有「棄醫從文」奮力吶喊的魯迅;沒有魯迅先生,也就不會有後來那麼多有志向有思想的新青年參與到革命的浪潮之中。
教書育人
魯迅在北大度過了6個年頭,教授《中國小說史略》一課。名義上雖只是讓他對於歷史小說的點評,但其實透露著的是對歷史的洞察和當今社會的批判。
他對於書中歷史人物和當時社會時事的尖銳批判引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由於他學識淵博的背景,對於醫學、生物學、化學、歷史都能聊得深入淺出,他縱觀古今的引用名言名典,讓課堂變得生趣而有活力。
學生經常聽得投入,都不知道記下什麼筆記。後來有青年學生描繪他的形象「他沒有在認知了現實的真實以後採取明哲保身、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他看穿一切而激情猶存」,「他『進得去』,在紛亂的世態人情中洞察真相;又『出得來』,從不迷戀玄遠、虛緲、頹唐的精神故園,永遠活在、掙扎在人間」。
他那悲劇的理想主義刺激著所有北大有思想的青年,讓他們站起來反抗。
「 用無我的愛,犧牲於後起新人」
這是魯迅先生教書育人的宗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兢兢業業的教學觀。他用生命奉獻在對於社會黑暗的吶喊和光明的呼喚。
他祈求讓「睡著」和「裝睡」的人醒過來,所以投身教育事業多年如一日。儘管他後來因為支持學生運動被處罰後引咎辭職,但他仍堅持通過寫作傳播自己的理念。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在《無聲的中國》中他這麼寫到。這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尊稱他為「先生」,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教育家、作家和思想家。
外表的樸素永遠遮蓋不了他內在敏銳的思想與淵博的學識,他並不需要穿上精緻的西裝才能喊出符合北大氣質的話語,他只需要把腰深深地彎向大地,在大地上宣揚自由和鬥爭的氣息,人們就會永遠的銘記這樣一位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