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被邀到北大授課,滿身補丁被學生嘲笑,幾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2020-12-10 臆說歷史

魯迅一直被譽為我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後來甚至被稱作「民族戰士」來讚譽他提筆吶喊的精神。要說他在當時文學界的地位有多誇張呢?

從他的追悼會上就可見一斑,1936年他去世的時候,上萬人前來弔唁,不乏社會上小有名氣的社會團體和文化界人士,為他抬棺的人物則更是了不得,像巴金、張天翼、胡風、蕭軍、葉聖陶、章乃器、李公樸等等,可謂是民國的半個文化界都為之震撼!

可當年他第一次受其弟周作人和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之邀前往北京大學上課的時候,還只是個其貌不揚的毛頭小子,他一身補丁的著裝引得哄堂大笑,一時間成為笑談。

邁入課堂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魯迅剛一跨進教室,便惹來了學生們的嘲笑。要說這1920年的北大,可是比現在的地位更高,作為新式學校之首,請來的講師都是西裝革履、講究排場的教授

學生哪見過這樣穿著藍布長衫,腋下夾著布包、右耳還別一根鉛筆的「土教授」。魯迅雖是第一次上臺當講師,但也還不慌不忙地開了口。

只可惜這一開口,更是讓學生們笑彎了腰,原來這魯迅的普通話夾有濃重的紹興口音。好事的學生們炸開了鍋,有的人甚至直接拋出了講堂門,明擺著不想聽這「鄉巴佬」講課。

不過年紀輕輕的魯迅並沒有被第一次挫敗嚇退,他淡定自如地按著提前準備的教案開始演講。很快,北大的學生們就被這位帶有前衛思想的老師徵服了,他普通話雖然不標準,可是講到動情之處,卻句句鏗鏘,擲地有聲

而且魯迅早年多次留學的經歷,帶回來的是比新式學堂更新穎的觀點,看待社會問題是有理有據、令人說服。一時間,北大校園裡充斥著關於這位「土教授」的傳聞,每次他一上課,窗戶外都佔滿了齊刷刷的學生。可見,知識遠比外表更加的吸引人。

魯迅先生早年不講究的外表並沒有挫敗他的教育事業,反而播撒了更多關於自由關於進步的種子,引得有思想的青年開始追隨他。他後來追憶劉和珍君的演講,還留下了學生趴在雕塑上聽他演講的趣聞,他言語的魅力可見一斑。

藤野先生

要說魯迅對於老師形象的看法,自然離不開這個讓他受益良多的「藤野先生」。魯迅二十一歲憑藉出色的成績被公派到了日本留學,進入了日本仙臺醫院學醫。

儘管正是在這一階段他萌生了「棄醫從文」的想法,不過他在這裡遇到了對他生命影響最大的一位老師——藤野嚴九郎。

從他的回憶錄《藤野先生》來看,這個沒有民族偏見熱忱而正直高尚的老師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使他產生了救國思想的轉變,儘管他後來放棄了跟隨他學習醫學轉而從事文藝運動來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不過他對於魯迅以及中國人民的關心,讓魯迅懷著崇高的敬意為他寫下了回憶錄。

他同時也給魯迅留下了老師「不修邊幅」的印象。藤野先生總是「糊塗得忘記打領帶」,冬天也寒磣得只穿一件薄外套。自然魯迅也和同學們一起嘲笑過他的形象,不過他對於教學的嚴謹態度讓魯迅更為記憶深刻。

他曾問過魯迅中國的醫術,要他把先進的西方科學帶回去,甚至親自反覆確認他的筆記……這些舉動都極大地影響了魯迅對於教育事業的認識,以至於他回到中國,受邀去北大講課的時候,也這樣身體力行

可見一位賢師對於人生的幫助有多麼巨大,如果沒有藤野先生,也就不會有「棄醫從文」奮力吶喊的魯迅;沒有魯迅先生,也就不會有後來那麼多有志向有思想的新青年參與到革命的浪潮之中。

教書育人

魯迅在北大度過了6個年頭,教授《中國小說史略》一課。名義上雖只是讓他對於歷史小說的點評,但其實透露著的是對歷史的洞察當今社會的批判

他對於書中歷史人物和當時社會時事的尖銳批判引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由於他學識淵博的背景,對於醫學、生物學、化學、歷史都能聊得深入淺出他縱觀古今的引用名言名典,讓課堂變得生趣而有活力

學生經常聽得投入,都不知道記下什麼筆記。後來有青年學生描繪他的形象「他沒有在認知了現實的真實以後採取明哲保身、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他看穿一切而激情猶存」,「他『進得去』,在紛亂的世態人情中洞察真相;又『出得來』,從不迷戀玄遠、虛緲、頹唐的精神故園,永遠活在、掙扎在人間」。

他那悲劇的理想主義刺激著所有北大有思想的青年,讓他們站起來反抗。

用無我的愛,犧牲於後起新人

這是魯迅先生教書育人的宗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兢兢業業的教學觀。他用生命奉獻在對於社會黑暗的吶喊和光明的呼喚。

他祈求讓「睡著」和「裝睡」的人醒過來,所以投身教育事業多年如一日。儘管他後來因為支持學生運動被處罰後引咎辭職,但他仍堅持通過寫作傳播自己的理念。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在《無聲的中國》中他這麼寫到。這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尊稱他為「先生」,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教育家、作家和思想家。

外表的樸素永遠遮蓋不了他內在敏銳的思想與淵博的學識,他並不需要穿上精緻的西裝才能喊出符合北大氣質的話語,他只需要把腰深深地彎向大地,在大地上宣揚自由和鬥爭的氣息,人們就會永遠的銘記這樣一位民族的英雄。

相關焦點

  • 魯迅曾經在哪些大學授課?這些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魯迅先生,一生留下諸多經典文學作品。其實,魯迅還是一位優秀的教授,曾經在多所知名大學授課。許廣平就是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授課時的國文系學生。後來,老師和學生相愛,成就了一段佳話。魯迅人生中的第一份教職,是在北京大學獲得的。魯迅與北京大學淵源很深。
  • 這個北大學生把《野草》改成Rap:還是要實事求是閱讀魯迅
    靈感來源於魯迅散文詩集《野草》,插圖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野草:插圖本》。(04:30)最近,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將魯迅所寫的數篇散文詩進行改編,並寫成了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歌曲發布網絡後,引發輿論熱議,頓時登上微博、知乎熱搜。
  • 把16篇魯迅寫成了一首歌,網友:太北大了!
    把16篇魯迅寫成了一首歌,網友:太北大了!目前已有超200萬的播放量網站彈幕上網友評論道「每天都來聽一遍」「越聽越上頭」還有老師把它搬上了語文課堂令人感覺巧妙的是從1920年到1926年北大是魯迅任教時間最長的學校而《野草》正是這期間所作的
  • 北大學生將魯迅作品改成說唱歌曲,《野草》走紅網絡引關注
    近日,北京大學學生吳一凡創作的說唱歌曲《野草》引發眾多網友關注,這首歌串聯起了魯迅《野草》一書中16篇散文詩,風格獨特,十分具有感染力,在微博、網易雲音樂等平臺都獲得了上百萬的播放量。據了解,該曲是吳一凡在疫情期間重溫魯迅作品後,有感而發,希望能以這種方式喚起更多人重溫經典的興趣。「這次疫情期間在家,有很多時間來讀書思考,正好有空又讀了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在《野草》當中,我找到了很多精神上的共鳴,就想以書中的精神為核心寫一首歌。」
  • 北大教授被嘲看不懂英文報紙,他故意把報紙顛倒後,老外羞紅臉
    ——科林伍德(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276字,閱讀約3分鐘要說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大學,也一定是北京大學。其前身是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早在清代就已建立,是我國最早的大學。與民國初年才成立的清華大學相比,北大在近代中國的名氣和聲譽要比清華響亮得多。特別是在當時,我國近一半的知識分子和國學大師都與北大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三年後,父親離開人世,生活的悽苦讓尚還年幼的魯迅很早就看透人情世故。在這期間,魯迅遭人白眼無數,讓他從小就嫉惡如仇。1897年,家族召集所有成員開會。長輩見魯迅一家只剩下孤兒寡母,便將最小最差的一間房分給魯迅及其母親居住。魯迅當即認為此舉有失公道,於是嚴詞予以拒絕,可是得到的是長輩們的呵斥。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讀《魯迅的圈子》有感
    魯迅,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學過魯迅先生的諸多文章,《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雪》《藤野先生》《阿Q正傳》《藥》《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祥林嫂》等等。早年間在杭州時,孫就做過魯迅的茶童,後來到了北平,又在北大重新做了魯迅的學生,兩人可算是忘年交了,魯迅也一直把孫當自己的孩子看待。後來因為魯迅的一篇譏諷徐志摩的打油詩未能刊登在《晨報》上,和總編鬧翻了而離開了《晨報》。
  • 魯迅去世後,報紙僅稱呼朱安為妻,許廣平卻從不認為自己是第三者
    結婚當晚,魯迅和朱安沒有同房。婚後第四天,魯迅就帶著弟弟周作人返回日本,繼續研究文學。另一邊,少女時期的許廣平同樣性格叛逆,不僅拒絕纏腳,還爭取到了和兄弟們一起到私塾念書的機會。雖然出生在大戶人家,但許廣平從來不用胭脂水粉,也不佩戴金銀首飾。
  • 1928年,北新書局剋扣魯迅2萬元版稅,為此他無奈與老友翻臉
    隨後不久,因為蔡元培的影響,北大內部的各種新思想、新文化的浪潮亦隨之擴散起來。兩年後,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在師長蔡元培、李大釗等人的直接指導與幫助下,成立了北大第一個學生團體,新潮社。社團與期刊共生,是五四時期文化發展的一大重要趨勢,於是,伴隨著新潮社誕生的,還有它們的月刊雜誌《新潮》。
  • 北大共青團系統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院士發言中盛讚抗疫隊伍中的 「80後」「90後」。青年人群體在一線抗疫隊伍中佔比80%,是一線抗疫防疫的中堅力量,在防控工作中表現出非凡的戰鬥力。喬傑院士還傳達了青年醫務人員「特別想向總書記表達在前線抗疫鬥爭中的感情」的心願。3月15日,前線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
  • 「小文章,大手筆」,從魯迅的「一分鐘小說」談起
    一百年前,即1920年,魯迅先生寫了一篇不足九百字的「一分鐘小說」《一件小事》,收錄在他的小說集《吶喊》裡,後來又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這篇小說講述了一件極平凡的事:民國六年冬天,「我」僱了一輛人力車到S門。
  • 我去北大聽了兩節「遊戲課」
    這並不意味著這門課就是北大和英雄互娛合作的,在此之前,也有另外的一些遊戲行業在職人員來到北大為學生講授遊戲相關課程,從一款遊戲的立項到開發,再到後續維護與運營,應有盡有,之後這些公司提供的實習機會也不局限於商務或是運營職位。
  • 北大青鳥職業教育北京直營校區落成典禮圓滿舉辦
    ,北大青鳥品牌市場總監王陽,北大青鳥優尼課副總經理張華,北大青鳥副總經理王麗琴,北大青鳥副總經理楊華及總部多名高管出席並發表致辭,北大青鳥順義校區全體師生1000餘人與總部領導共同見證慶賀北京直營校區落新這一重大時刻。
  • 臺當局邀美軍抵臺「授課」今日亞洲
    臺當局邀美軍抵臺「授課」今日亞洲 2020-11-28 17:20 來源:搜狐千裡眼臺當局邀美軍抵臺「授課」今日亞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層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純真
    正如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兩個不認識的人,中間只隔著三個人陳寅恪曾被北大校長傅斯年稱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是不可多得的國學大師,他治學嚴謹、博學多才,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推進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 煙臺北大青鳥靠譜嗎,學校怎麼樣?
    2020-04-29 09:16煙臺北大青鳥文教集團-中國職業教育締造者與領航者煙臺北大青鳥怎麼樣煙臺北大青鳥文教集團是北京大學校辦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最大的IT職業教育產品提供商。他們都具有5年以上項目開發的經驗,並經過了煙臺北大青鳥文教集團嚴格培訓和考核,持「知識結構」、「授課方法」雙證上崗。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來自金融、電信、交通等八大熱門行業的全真項目案例進行實戰演練,讓學生徹底擺脫「紙上談兵」的尷尬,提前進入「準工作」狀態。與此同時,把職業素質培養貫穿全程,應用獨創的COT課程,注重強化訓練學生必備的職場生存能力和職業操守,使他們成為合格的「職業人」。
  • 學生假期延長,線上授課成無奈之舉,保證學習效果才是關鍵
    而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時刻關注班級學生的動向,更加關心的是孩子們在假期延長後的學習安排。辣辣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延遲企業復工、學校開學和行政事業單位實行彈性工作制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內蒙古自治區內各級各類學校(高校、中小學、中職學校、幼兒園等)春季學期開學時間不早於3月1日。
  • 北京胡同志:被魯迅稱為劊子手,卻被新中國平反,並獲贈四合院
    1911年應袁世凱之邀北上,袁世凱曾贈豪宅,並委以北京大學校長一職,但章士釗先生未擔任。 1916年應蔡元培、陳獨秀等邀,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倫理學、邏輯學,並推舉楊開慧之父楊昌濟來北大任教。 1919年經楊昌濟介紹其女婿同章士釗相識。
  • 北大雲上開課的日子,感謝每一個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你
    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北京大學採用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搭建線上線下同步授課平臺,探索融合課堂教學,保障海內外學子能共享教學資源。朗朗書聲再現校園,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歷經磨練的教學隊伍,更加親密的師生聯繫,都從雲端走向了現實……優質暖心的教學體驗背後,有北大各部門在攻克線上教學重重難關的艱苦努力,更有著把疫情期間有益的創新教學實踐延續到線下課堂的良苦用心。
  • AlanWalker邀合作 G5SH:被嘲笑的夢是有價值的
    (圖/記者周宸亙攝)記者翁子涵/專訪電音雙人組合G5SH由LuuX及M.A.T.H組成,日前推出新專輯《Project Krane》,他們2年前曾休團,就是為了精進音樂實力,盼把電音作品達到國際水準,當時還是學生的M.A.T.H,常得在半夜從臺南北上做音樂,有時卡到考試期間,就只能在客運上摸黑開著閱讀燈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