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思想境界越高的人,心性越純真。
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可以說真正實現了「千裡傳音」,「車馬慢」的年代已經成為歷史,社會大眾卻在群體狂歡中叫囂著孤獨。
生活在傳訊發達的時代,不可避免的,情感交替的節奏也隨之加快,能擁有很多朋友,卻未必能擁有真正的朋友。
君子之交,不在於聯繫得是否頻繁,而是相處良久也可遠看欣賞互不打擾。
正如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兩個不認識的人,中間只隔著三個人
陳寅恪曾被北大校長傅斯年稱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是不可多得的國學大師,他治學嚴謹、博學多才,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推進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魯迅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民族英雄,他以筆為武器、為號角,喚醒中華民族的戰鬥靈魂,團結人們一致抗敵!
一個是緘默不語、專注治學的大師,一個是鋒芒畢露、性格乖戾的戰鬥英雄,他們之間淵源,是民國文人中一種奇妙的存在,是真正淡雅如菊的君子之交。
二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曾租住同一個公寓整整兩年,既是同窗,也是室友;除此之外,魯迅留日和在教育部任職期間,與陳寅恪的哥哥陳衡恪都是關係甚密的同事。
如此看來,二人淵源不淺。但在兩位文人的日記和公開的文章中,並無更多二人交往的記載,只有在魯迅的日記中,才鮮少的提過幾筆交往細節。
在後人眼中,陳寅恪與魯迅是毫無關聯的兩個才子。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兩個不認識的人中間只隔著三個人」,看似毫無關聯的人,背後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是時代的厚贈,也是緣分的玄機。
二、魯迅、陳寅恪的年齡之差,形成了「淡如水」的友情
陳寅恪與魯迅「淡如水」的交情,也是有因可查的。
二人初見是在前往日本留學的船上,那年魯迅21歲,以官費留學生的身份從南京前往日本留學,在船上與陳衡恪、陳寅恪兄弟相識。那年,陳寅恪僅12歲。
陳衡恪與魯迅年紀相仿,自然共同話語就比較多。在魯迅眼中,陳衡恪是自己的至交,他的弟弟也是自己的弟弟,是哥哥與弟弟的關係。
這樣的年齡差距,造成了二人在對社會關係的見解、當局的觀念看法、思想上的追求都截然不同,這也就決定了魯迅不會與陳寅恪存在過深的交談。
後來,陳寅恪因腳疾歸國,再見面時陳寅恪已經成年。
只是此時,二人已經自成一派,性格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反差。
陳寅恪行事內斂、孤僻,不喜歡交際和批判,樂於在自己的世界裡潛心研究國學;而魯迅歸國不久後即參與到政治運動與革命浪潮中,在社會上掀起層層浪湧。
兩人還沒來得及見面,陳寅恪就離開了中國,前往美國繼續深造,從此便斷了與魯迅的聯繫。
二人的年齡之差,使他們的友情不存在共同的「風華正茂」,但也成就了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三、思想境界越高的人,心性越純真
要探討其魯迅、陳寅恪的淵源,還有兩個人不得不提,正是二人的妻子——許廣平、唐篔。
唐篔是晚晴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與陳寅恪結婚後執教於北京女高師。
不得不說緣分真的很奇妙,唐篔在北京執教時,許廣平是她的學生。後來陳寅恪夫妻南下,許廣平還特地去探望唐篔。
一度同窗、兄為其摯友、妻妻為師生,陳寅恪卻不曾在任何場合、文章中提過與魯迅的關係如此密切。相反,在其他人提到魯迅時,陳寅恪只是淡漠處之。
曾有人問陳寅恪,二人是否有什麼過往嫌隙?亦或是立場迥異之處?
陳寅恪只是笑著否認,直到晚年,才對大眾做出如是解釋:
「魯迅先生名氣浩大,出殯時『民族魂』的旗幟覆蓋棺槨,我若與他深切論交,唯恐在世人眼中,自己成為魯迅先生口中的『謬託知己』、『無恥之徒』」。
陳寅恪一番解釋,解開了人們心中的困惑。他雖出生在書香門第,命運卻幾度坎坷,十幾歲開始就跛足,留學時受盡了冷嘲熱諷,以至於造成了他孤僻的性格。
但陳寅恪內心清高,專注於中古史的學術研究,立志成為國學泰鬥,不遠攀附名人捲入社會政治潮流。
由此可見,思想境界越高的人,心性越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