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讀《魯迅的圈子》有感

2020-12-10 smile曉曉說育兒

本來計劃春節帶孩子去一趟紹興,沒想到1月20號公布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消息,打亂了我們的全部行程,於是及時調整假期計劃,這個春節哪兒都不去宅在家中,為了自己平安,也不給國家添亂。

於是每天有了大把的時間來消磨,原來一個月4本書的計劃在20號就提前完成了,從現在開始挑戰每天讀一本書,堅持2天了,只是著讀後感,不知道能不能堅持寫下去,或許還會繼續之前的粗糙感,還望多多諒解。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2020年第5本《魯迅的圈子》,全書230頁,用時8小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學過魯迅先生的諸多文章,《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雪》

《藤野先生》《阿Q正傳》《藥》《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祥林嫂》等等。

記得學生時代有這樣一個段子,最怕的三件事,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大概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每篇文章都要求背誦吧,在加上少年時代對文中描述的時代並不了解,所以體會也不深刻,背誦起來當然困難,有了兒時的基礎,時隔多年重新撿起,除了一種久違的熟悉感外,又多了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這大概是歲月的積澱和閱歷帶來的新的理解吧。

這本 《魯迅的圈子》是以魯迅的五個住所為節點,分別描述了魯迅和他的朋友們交往的故事。

有些人陪伴著從小到大,至死不渝,有些人共同走過生命中最燦爛的日子之後卻漸行漸遠;

有些人走進生命中的日子雖短,卻讓人一生難忘。

魯迅一生交友無數,有的人在無數個節點幫魯迅度過難關,有些人是在落魄時投靠魯迅,魯迅無償的提供各種幫助。通過與這些朋友們之間發生的故事,讓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更全面的魯迅。

五個時間節點

1912年-1919年的紹興會館(北平)

1919年-1923年的八道灣(北平)

1924年-1926年的阜成門西三條(北平)

1927-1930年的景雲裡(上海)

1931年-1936年的大陸新村(上海)

01

魯迅的紅粉知己們

許廣平:

許廣平和魯迅是我們早已熟悉的故事,她與魯迅在北京女子師範相識,一個是學士淵博的教授,一個是青春靚麗的年輕學生。

當時魯迅已經搬到了八道灣,當時許廣平和幾個女同學在節假日時長長跑到魯迅家中聚會,幫著做一些採買和校對書稿之類的事情。

後來因為在魯迅家中將先生灌醉,引起一些誤會,二人通過書信解除誤會,也通過書信,二人關係越走越近。

後來魯迅南下廣州時,與許廣平挑明關係,後來又到上海的景雲裡,二人開始正式同居。

許羨蘇:

許羨蘇也是魯迅的同鄉,因為被家中逼婚又生活窘迫,無奈投奔周家。卻意外得到周老太太的格外喜歡,後來考取了北京女子師範,成為了魯迅的學生,並且多年來照顧周家大小事務,是名副其實的周家大管家。

其實許羨蘇和魯迅的來往信件是最多的,也是在北平那段日子裡照顧魯迅最多的人。

當許羨蘇知道了魯迅在上海已經和許廣平同居之後,許羨蘇默然地退出,離開了周家大院,並且迅速地嫁人。

雖然她和魯迅地關係並未言明,但是這麼多年的等待和朝夕相處,相信二人早已心知肚明,只不過造化弄人,二人最終無緣。

蕭紅:

魯迅居住在上海地大陸新村時,在那最後幾年的時光裡,蕭紅時一個特殊的存在,魯迅對待蕭紅更像是對孩子般寵愛,在寫作上更是屢屢提攜。

蕭紅情路坎坷,婚姻和愛情一直不順利,卻總能在魯迅哪兒尋得安慰和寵愛,並且可以隨意灑脫,收穫久違地孩子般的快樂。

02

一生的好友

許壽裳:朝夕相處,延綿一生的友誼

紹興老鄉,一同留學日本,發小加同鄉,同鄉加同窗。

許辦刊物,魯迅寫稿;

許做了北京女子師範的校長,魯迅就成了本校的客座教授;

魯迅因「北師大風潮」被免職,許也用辭職威逼,斷了自己的後路;

魯迅做了中山大學的教務主任,許也就成了該校的教授;

許的長女要結婚,魯迅幫他操辦;

這兩個人35年的友誼中,有20年時朝夕相處的,這幾十年裡,無論魯迅先生的名氣多大,社會地位多高,都不曾影響二人之間的友誼。一生有這樣一位至交好友,乃人生幸事!

孫伏園:

當年孫伏園在辦《晨報副刊》時單獨開闢了一個專欄,並向魯迅約稿,這才催生了《阿Q正傳》。

早年間在杭州時,孫就做過魯迅的茶童,後來到了北平,又在北大重新做了魯迅的學生,兩人可算是忘年交了,魯迅也一直把孫當自己的孩子看待。

後來因為魯迅的一篇譏諷徐志摩的打油詩未能刊登在《晨報》上,和總編鬧翻了而離開了《晨報》。

後來在魯迅的推薦下成為了《語絲》的主編,多年的歷練,讓孫伏園成為了後世著名的「副刊大王」。

恩師章太炎:

魯迅與章太炎即是同鄉又是師生,二人在日本結識,魯迅對章太炎是仰慕已久。

後來參加了章太炎舉辦的「章氏國學講習會」,魯迅是最認真聽課的學生,後來又在章太炎的幫助下開始翻譯小說。

章太炎早年的革命精神和敢做敢為,孤傲不羈的個性對魯迅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在《藥》《狂人日記》中都能看到章太炎對魯迅的思想影響。

陳寅恪:

與魯迅相識於去日本留學的遊輪上,那時陳還是個12歲的孩子跟哥哥陳衡恪一起留學。

後來陳寅恪回國做了蔡鍔的秘書,與這時在北平的魯迅交往甚多。

後來再度出國,與魯迅逐漸生疏,但後來據陳自述,只因魯迅名氣越來越大,不想成為魯迅口中的「謬託知己」和「無聊之徒」,這大概就是陳孤高和自尊的一種證明吧。

宋慶齡:

宋慶齡、蔡元培和魯迅曾被人稱為歲寒三友,宋慶齡只要時重要場合必邀請魯迅到場,並多次向魯迅提供幫助,安排住所,找醫生照看魯迅身體,並且在魯迅去世後,宋慶齡主動擔起了喪禮的全部事宜,成立治喪委員會,承擔一起喪禮開銷,並將魯迅的墓地選擇了上海萬國公墓。

03

「始亂終棄」的好友,最終漸行漸遠

錢玄同:

在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刊物時,魯迅受錢玄同之邀,動筆寫了《狂人日記》,從而讓魯迅一炮而紅。

在後來的「北師大風潮」中,兩個人也完全站在同一戰壕裡。

後來在魯迅移居上海後逐漸靠攏毛澤東的革命文藝之後,讓兩個人漸行漸遠,直至後來關係越來越惡化。

蔡元培:

魯迅一生中能稱之為先生的人,只有章太炎和蔡元培。

他和魯迅又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喜歡收藏古碑和拓片。

魯迅還在蔡的邀請之下設計了北大的校徽。

蔡還幫魯迅在南京政府的教育部謀了個差事,後來教育部搬到北平之後,蔡元培又幫魯迅在北大做了兼職講師,魯迅輾轉去了上海做自由撰稿人時,蔡元培又聘他為大學院的特約撰述人,而這幾份工作都是拿著豐厚工資卻不怎麼需要付出的差事,可見蔡元培對魯迅的幫助之大。

而後來因為北大的一起學生事件,魯迅先生公開批評蔡元培,後來在《無花的薔薇》中再次批評蔡元培。

即便如此,在魯迅逝世之後,蔡元培仍是魯迅治喪委員會的主要成員之一。

胡適:不打不成交的朋友

魯迅住在浙江會館期間,就經常與胡適來往,那時他倆同屬於北大的同事,二人常在魯迅家中一邊喝茶聊天,一邊討論文學鑑賞之類。

二人最早的嫌隙源於魯迅的一篇《憶劉半農君》,書中曾諷刺胡適微軟不夠坦蕩。

後來魯迅在一篇《新月社批評家的任務》一文中,諷刺以新月派作家,也同時對胡適的站隊表示不滿,二人漸漸分屬不同陣營,一個靠左,一個靠右,漸行漸遠了。

陳獨秀:

魯迅和陳獨秀的結識還時源於《新青年》報刊,因《狂人日記》的大火,使得魯迅持續為《新青年》寫稿,並在陳獨秀的建議下出版了作品集《吶喊》。

後來卻因魯迅罵新月派的一篇文章,讓陳獨秀誤認為時在映射自己,由此二人產生誤會,並逐漸生疏。

劉半農:

魯迅曾經說過一句,「我佩服陳(獨秀)胡(適),卻親近半農,可見魯迅和劉半農的關係,二人結識也時在魯迅居住在紹興會館之時。

劉半農雖然讀書不多,也算是少年天才,無奈讀中學時,因母親病重,中途為衝喜結婚而中斷學業,後來也接受蔡元培邀請做了北大的講師,在《新青年》報社中,也因自己的學歷被其他同仁排擠,後來半農為雪前恥,決定赴法留學。

後來聯繫減少,二人也逐漸疏遠。

08

魯迅一生最喜歡提攜年輕晚輩,無論是經濟、生活上還是在寫字方面,都是來著不拒,幫助了許多年輕人,並且和他們都成為了往年之交,像

蕭軍、巴金、成仿吾、白薇、胡風、柔石、馮雪峰等等,這些人即是晚輩,又像學生,又是好友,他們在魯迅最後在上海的幾年裡,彼此在對方的生命裡都留下了一段最美好的回憶。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這句給自己的自述再貼切不過了。

他一生交友無數,寫雜文無數,也罵人無數,提攜年輕晚輩亦是無數。他剛直不阿,他一生為民請命,他只為人們書寫文字,為此堅決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他在回臺靜農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眼前所見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頹唐,此後能否創作,尚不可智之數。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也許變成了翰林文學,義務可觀了。還是照舊的沒有名譽而窮之為好罷。

魯迅先生眼界之高,心之所向,當然不是同時代的人所能理解,即使放在現在又有誰能由此境界呢?

他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永恆的戰士,值得我們世代懷念。

讀完魯迅的這些與圈內好友的見聞趣事和彼此之間的爭吵、糾葛,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魯迅的雜文。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2020年第5本《魯迅的圈子》

相關焦點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這首詩背後有這麼多故事
    前言說起魯迅先生的舊體詩,這兩句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詩出自魯迅先生的七言律詩《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是在什麼環境下寫的這首詩,其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 【魯迅名言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解析: 形容對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象牛一樣俯首聽命。橫眉,怒目而視的樣子,表示憤恨和輕蔑。冷對,冷落對待。千夫指,原意是許多人的指責。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香菸卻成為了魯迅戒不掉的伴侶
    毛主席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的方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近乎完美到無可挑剔的人,卻有一個致命的嗜好,那就是吸菸,魯迅先生終其一生也沒有戒掉抽菸的習慣,以至於最後在上海患肺結核去世,享年55歲。一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他的生命又為何像一縷青煙,來去匆匆?讓我們來看一看吸菸是如何影響魯迅的人生的。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才是「千夫指」正確的理解方式?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小學時期背的滾瓜爛熟,當時只知道大意是:橫眉冷漠的面對敵人,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做牛做馬。但對「千夫指」究竟是何出處、如何理解?卻不求甚解。《自嘲》這首詩是魯迅1932年10月12日,在聚豐園參加應鬱達夫、王映霞的宴請後所作。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魯迅先生的一篇經典七律,說起魯迅的詩,這首詩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了:《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中的「千夫」所指為何,「孺子牛」所指又為何,不少人一直沒弄明白?不少人覺得,「千夫」指的肯定是壞人,而「指」是指責的意思,魯迅先生這是要橫眉冷對這些壞人對自己的指責。如果這句話真的是這個意思,那此文就算不上是完美的七律,因為它在對仗上就顯然是有瑕疵的。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何意?很多人理所當然地理解錯
    其實我們僅僅是學習過他幾篇文章,聽說過他的一些事跡,知道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但關於真正的魯迅,我們知之甚少。魯迅所作的一首詩《自嘲》非常有名,尤其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句流傳最廣,然而很多人卻對「千夫」和「孺子牛」有著錯誤的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它的真正含義呢?
  •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首名為《自嘲》的七言律詩,出自魯迅先生之手。詩的頸聯廣為流傳,也最為人熟知,不得不說這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和靈魂所在。面對「千夫所指」,仍選擇「橫眉冷對」,表達了作者不願妥協的堅定意志。
  • 魯迅寫的《自嘲》,其中「千夫指」一直被誤解,究竟是什麼意思?
    但也是有的,比如說大文豪魯迅。他之前寫過一篇經典格式的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吧。魯迅的文字功底是好的,文言用法也是不賴的,先來看看原文:《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 魯迅先生詩中的「孺子牛」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它出自這個典故
    提到「孺子牛」,我們腦中瞬間想到的就是魯迅先生的《自嘲》中寫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身甘為孺子牛。」形容對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象牛一樣俯首聽命。這首詩現在被選進小學語文課本裡。我今天要說的不是魯迅先生這首詩,而是「孺子牛」。其實這個「孺子牛」並不是魯迅先生杜撰的,而是歷史上確實有這個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哀公六年》。
  • 魯迅與兩位高手一起吃飯寫首七律,風靡88年,很多人會背卻理解錯
    而在這少數人中,肯定少不了魯迅。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魯迅的一篇經典七律。魯迅的文言功底是很強的,這一點從他的很多詩作中就看得出來。而這首七律,也是近百年的七律精品,詩如下:《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 魯迅最經典的七言律詩,第三聯是經典名句
    魯迅先生是白話文學的泰鬥,但他對中國的古典文學也有深入的研究,曾著有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還寫過許多古典詩歌,留下了許多名句。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魯迅先生寫的七言律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首詩寫於1932年10月12日,當時,魯迅被北洋政府免職通緝,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威脅與迫害,還受到一些文人的攻擊與陷害。在這一天,鬱達夫同王映霞於聚豐園宴請魯迅,魯迅在席上寫下這首詩。
  • 魯迅宴席上隨手寫下的一首詩,火了87年,很多人卻理解錯了意思
    我們應該都對魯迅這個人印象深刻,在上學期間,只要學到他的文章必有「背誦全文」噩夢,像是《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等,但是也是因為這些背誦的課文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認識。從小背了能麼多魯迅的文章,真正能夠了解他是因為兩句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待揚鞭自奮蹄
    即使生病,垂垂老矣,照樣渴望犁耕千畝,病臥殘陽,為的是眾生獲得溫飽。這是歷代為官者應有的無私奉獻初心、執政為民情懷。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南宋宰相李綱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病牛》,讀來不由令人唏噓感嘆。牛,「終歲勤苦,食不過芻秣,與鞭策相始終,可謂辛苦矣。」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魯迅,不僅是文化旗手,而且是衝陣的戰士。他身材不是很高大,但骨頭最硬,「橫眉冷對千夫指」,面對反動勢力,毫不畏懼。在他的一生中,用一支筆,與黑暗的世界較量,為的就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文筆犀利,敢怒敢言,致使反動當局恨之入骨,想方設法加以迫害,然而,憤世嫉俗的魯迅,從來沒有被聳言嚇倒,非但沒有停止腳步,反而一往直前,義無反顧。
  • 魯迅先生的作詩功夫,也很了不起,感受一下這些名詩名句的力量!
    少年的魯迅先生郭沫若曾評價道:「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魯迅先生的詩歌,多數是有感而發,博厚而深刻,沉鬱而憤激。並且愈到晚年愈顯得博厚,深刻,沉鬱,憤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此詩作於1932年10月12日。當時的革命形勢處在低潮時期,國民黨正在實行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是詩人和革命者在黑暗歲月裡的遭遇和奮鬥的寫照。他的人生態度:「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又是我們相當熟悉的警句了。《七絕·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菜,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 魯迅139年誕辰,重溫他筆下那些經典的句子
    ——《魯迅日記》 5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自嘲》 6 從來如此,便對麼?
  • 魯迅先生逝世84周年,看他的這些金句,句句戳心!
    今天是魯迅先生八十四周年忌日。他的作品有著獨特、永恆的藝術魅力和文學價值,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等都稱得上經典,值得我們今人一讀再讀。
  • 魯迅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給我們哪些啟示
    魯迅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那麼這句話是想表達什麼呢?其實不難看出本來魯迅只需要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棗樹就可以了。之所以把這兩棵樹分開來說,體現了魯迅先生內心的孤獨之感。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魯迅,當讀懂了他的文章,我們確實已經老了,但是到老都讀不懂魯迅,不就更悲哀嗎?小的時候總覺得魯迅的文章深澀難懂,特別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魯迅文章裡寫的那些社會現象,而現在一切都具備了魯迅文章裡的那些東西,明白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最具代表性現在新版六年級語文課本裡已經有好幾篇魯迅文章了,推薦閱讀的書單裡魯迅的佔了大半。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不斷問家長書中隱藏的社會問題是什麼。
  • 魯迅喚妻子小刺蝟,保證對女生目不斜視,卻被罵偷看日本弟媳洗澡
    魯迅被趕走後,一有什麼風聲鶴唳,她就在門前扯起日本旗,改周宅為羽太寓。」一封「決裂信」,牽出文壇謎案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給魯迅送了一封信。「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有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