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正離弦》: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2021-01-15 光明日報

文學創作的發生過程有其神秘的地方。飄忽的靈感如何捕捉?靈光乍現和神來之筆是如何發生的?難以言說的神授般的篇章如何成形?材料的消化、典籍的使用又是如何做到恰如其分?由是,在寫作中,作家的創造性直覺和瞬間生成的篇章,研究者並不一定能夠通過條分縷析清晰判斷呈現出來。所以,假如有「創作發生學」這麼一門學問,那就是專門研究文學創作過程中所呈現的豐富和複雜的景象,探秘其作品成功背後的各種元素,這對於揭示作家創作的整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魯迅(1881-1936)

閻晶明的《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正是這樣一部體現出創作發生學在探幽析微方面新成就的魯迅研究新作。近幾年來,他接連出版了《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西瀅》《須仰視才見》,加上這部《箭正離弦》,共同構成了閻晶明的「魯迅四書」,體現出他既有宏闊的視野,也有探幽析微的本領,能夠將對魯迅的研究引向深入,又增加了趣味性,讓魯迅研究別開生面,提升到一個新的境地。

這一次,閻晶明選取的研究文本對象是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讀《野草》,常常為魯迅的文字內外的欲說還休和欲言又止的東西所阻礙,似乎象徵性很強,並不能很懂,僅僅從字面上理解,不清楚《野草》到底寫了些什麼,他要表達的是什麼。《野草》在魯迅的著作中,也是最難懂的一部書。說它難懂,是因為《野草》形式上兼具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寓意深奧複雜,一向是閱讀理解魯迅的難點。閻晶明的新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魯迅、靠近魯迅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的獨特門徑,做了一件雅俗共賞、觸類旁通的事。

吳冠中油畫《野草》

《箭正離弦》的副題是「《野草》全景觀」,這就給我們全面理解《野草》的堂奧,帶來了一次有趣的發現。全書20多萬字,行文綿密,似有很多線索和線頭牽涉其中。仔細閱讀,你會發現閻晶明仿佛是一個思維縝密的高級偵探,又如一個紡織能手,隨手就能牽來各種材料線索的線頭,又能夠迅速進行取捨和剪裁,並編織出這本書的經線和緯線,使得閱讀這本書的感覺是豐盈充沛、厚實嚴密、信息量大,是一部研究魯迅文學創作過程的優秀作品。

《箭正離弦》除了一篇自序,兩篇附錄,主題部分由四個章節構成,架構十分清晰。第一章《抖落思想的塵埃》,副題是「《野草》本事考」,分為六小節。這一部分是最見功力的。要知道,通過對魯迅《野草》一篇篇原文,考證出文章背後的「本事」來,需要研究者對魯迅的生平極其熟悉,對魯迅的文字瞭然於心,對作家創作過程有著極其準確、精微的體察,才能夠進行如此複雜有如高級偵探的考證。好在閻晶明深入魯迅研究數十年,他工作繁忙,稍微有點時間,就在秉燭書寫,探幽揭秘,逐步把這本書寫了出來,讓人讀起來欣快不已。第一章內容主要涉及魯迅寫《野草》時北京的風景與環境,魯迅故鄉紹興的影子,現實世相中的人物原型,《野草》一些篇章中的文史典籍,以及閻晶明自問「為什麼會有本事考」的設問和回答。這些內容是這本書最為精深、有趣的部分,也使得這個章節成為這部書最為結實的部分。

《野草》月刊

接下來,《箭正離弦》的第二章,題目是「箭正離弦——《野草》的詩性與哲學」。在這一章中,閻晶明將他對《野草》的研究理解,上升到詩性和哲學的層次。如果說第一章對《野草》的本事考是站在大地上,那麼這一章則升到了空中,從更高處觀察《野草》的哲學意蘊和詩性呈現。作者坦承闡釋《野草》是一個進入險境的過程,很容易處於一個艱難的局面,這說明了他如履薄冰的心境和敢於歷險的高超手法。

這一章,閻晶明深度解讀了魯迅當時是如何面對自身使命,「肩住黑暗的閘門」,開始自己孤絕的跋涉,為何用《野草》這種散文詩集的表達形式和「格式」,達到了什麼樣的新境界。這一章共12小節,層層遞進分析,每一小節彼此呼應,將《野草》以「自言自語」開篇的奇妙之處,「夢七篇」的裡裡外外延伸出來的寓意進行抽絲剝繭,要知道夢是最難解讀的,這簡直就是對魯迅的「夢的解析」,令人讚嘆。閻晶明還對《野草》中高頻率使用的詞彙進行了整理和詳細解讀,對詞義的能指和所指、內涵和外延,語言和語義、潛語言,都進行了分析,並以兩節的篇幅,深度挖掘了「虛妄」這個帶有濃厚哲學意蘊的詞彙,將其中包含的力量和理想呈現出來,也對魯迅喜歡的「過客」這個詞彙和意象進行了詩性探秘,從中呈現出魯迅對人生景象的相遇、對峙、告別過程的價值追尋。

這一章的第11節,是對魯迅當時所受的外來文化、文學影響的分析和魯迅創造性吸收、轉化的呈現。閻晶明也表示,他對《野草》的闡釋,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闡釋,是一次有趣的發現之旅,這裡面困難和收穫並存,發現和謎團共生,他的闡釋依舊是對魯迅研究的「在路上」。

《箭正離弦》的第三章「阿,這贈品是多麼豐饒呵!——《野草》的發表、出版與傳播」,以7小節的篇幅,從魯迅為什麼要為這本書起名為《野草》,魯迅居住地「老虎尾巴」和《野草》創作發生過程之間的關係,《野草》的發表和當時《語絲》雜誌之間的聯繫,以及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在當時的互動,《野草》的初版和早期版本的變化,以及《野草》翻譯的難點問題等,進行了縝密的呈現,讓我們對這部作品發生和傳播、版本的變化有了更加細微的體察。

《語絲》刊物

這本書的第四章,是閻晶明逐篇對《野草》進行的「語絲」般的解讀。這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大地上的奔走、高空中的俯瞰、密林中的探詢,現在,我們來到了沙灘上,可以對《野草》的每一篇來一個輕鬆、會心的閱讀了。這一章中,《野草》中每一篇的引文末尾,都有閻晶明舉重若輕、神來之筆的闡釋。按說他在寫這一章的時候幾乎要殫精竭慮了,卻顯示出輕鬆自如和妙筆生花,讓我們能很快就親近魯迅、閱讀魯迅、理解《野草》。於是乎,我們跟隨他一起緩步走過《野草》的每一個篇章,猶如在沙灘上走過魯迅踩下的每一個腳窩,那種具體和生動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此,《箭正離弦》這部書,是我們親近魯迅、理解魯迅的「放大鏡」「顯微鏡」和「望遠鏡」,是我們理解魯迅豐富而深邃世界的獨特路徑。閻晶明是一位探險路途中的引路人。這本書,有著「箭正離弦」的驚心動魄和激動人心,有著文詞鋒利和目標準確的精彩呈現,有著對創作發生學的獨特理解和貢獻,是2020年我讀到的最能夠滿足心智又帶有揭秘樂趣的精彩之作。

(作者:邱華棟,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

來源:《光明日報》(2021年1月13日14版)

策劃:鄧凱 王國平 劉江偉

責編:王子墨

編輯:張雪瑜 孫小婷 孫岱

相關焦點

  • 探索魯迅《野草》裡的無限景觀
    他以《魯迅〈野草〉裡的無限景觀》為題,為觀眾們帶來了對《野草》的解讀。 閻晶明表示,在魯迅所有作品中最為獨特的、也是最難理解的,就是他的散文詩集《野草》。《野草》創作於1924年-1926年,總共24篇文章,總計2萬字,但是這2萬字卻構成了以後這麼多年來研究魯迅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閻晶明的新書《箭正離弦》正是對《野草》的解讀。
  • 艾尼提顯微鏡 讓製造材料檢驗隨時隨地
    應用可攜式顯微鏡3R-MSV500檢測汽車噴漆劃痕  為了保證成品具有所要求的質量,在進行產品生產製造以前,都必須要檢驗材料質量,而且在半成品、成品等各個環節,也都需要隨時隨地的對產品進行檢驗,這樣才可以保證產品的質量
  • 顯微鏡成像原理圖
    顯微鏡成像原理圖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7902.htm我知道目鏡的作用相當於放大鏡,但放大鏡成的像是物相同側而顯微鏡當中的物鏡將物體放大後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在發表在《光:科學與應用》上的一項研究中,中國納米光子學研究所的李玉超(音譯)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光學顯微鏡系統。利用活細胞作為微型透鏡,對小於光波長的物體進行成像和操縱,研究展示了亞衍射極限成像和非侵入性設備對納米物體的操作,該設備是通過在纖維頂端捕獲一個細胞來構建。被捕獲的細胞在白光顯微鏡下形成了一個生物放大鏡,可以以100納米的解析度放大納米結構。
  • 閻晶明:從《野草》走進魯迅的世界
    閻老師捕捉魯迅的語言也用這樣一種方法。他對魯迅語言的解析不是用索緒爾以來的語言,也不是我們現在批評界流行的這套話語。他是用一種中國傳統的品鑑詩文,他用自己觀察事物所得到的意象,用意象來表達意象。就像古代關於書法的描述,古代人是通過身體或者從自然來對應書法,閻老師是從自己的生命裡面來理解《野草》。
  • 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五章第5節《顯微鏡和望遠鏡》的教學建議
    八上第五章第5節《顯微鏡和望遠鏡》一節課的內容非常簡單,老師們完全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或是討論完成問題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下面截圖是我們課本上的內容:問題1:通過閱讀上述課文內容,判斷顯微鏡中物鏡和目鏡的焦點的大致位置。
  • 書評|《放大鏡下的埃及》:開啟神奇的古埃及探索之旅
    去埃及就算了,至少短期內是不可能了,但我給了他一本新繪本——《放大鏡下的埃及》。哇,小孩愛不釋手,好幾次都表示,這是他這段時間來最愛的書。《放大鏡下的埃及》圖/文作者分別是英國知名作家大衛朗和插畫師哈利布魯姆。大衛朗是位屢獲殊榮的作家,擅長歷史題材的寫作,常為《泰晤士報》《倫敦晚報》等雜誌撰稿。
  • 世風日下,懷念魯迅的風骨
    魯迅如果還活著,不知道會被氣成什麼樣,網絡就是透析人的價值觀的顯微鏡,金錢麻醉了人心,價值觀的扭曲已經讓人們變得面目猙獰,列舉幾例,大家也品一品,這是多麼別樣的價值觀,而且還發現一個很好玩的現象,每當你要宣導一份正能量的時候,總有一些背道而馳的聲音吵吵的很兇,讓你苦笑不得,當你說有的作家不像作家
  • 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空氣中全是病毒?這個瘋傳熱圖錯得離譜
    最近一張「空氣中全是病毒」的圖片在網上瘋傳,據稱這是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的。事實真是這樣嗎?還能不能出門了?來看求證。真相:任何顯微鏡都無法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顯微鏡只能觀看製作好的樣品。而放大鏡,望遠鏡,雖能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但遠遠達不到病毒的納米尺度,甚至連細胞都看不見。
  • ...艾尼提 可攜式無線偏光顯微鏡3R-WM401PCPL_廠商動態-中關村在線
    那做為普通的收藏玩家或是各級博物宮與文化機構、協會,都是有責任與義務來避免這種事件再次發生;那就只有一條出路,加強與普及且不斷提高藝術水準,而今天向大家推薦的可攜式顯微鏡,正是從工具開始,從小處著手,從學習、從鑑定開始的收藏之路!
  • 在親切平凡中理解魯迅的偉大 | 答《中華讀書報》舒晉瑜問
    出現這些問題,魯迅研究者不能輕視,對貶損魯迅的言論觀點,不能只在學術同道者中表達不滿,而應該主動做一些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理解魯迅,把魯迅研究放在當代視野中觀照,把魯迅的當代價值闡述出來。而不是僅僅在研究魯迅的格局中,我認為這個格局需要突破。中華讀書報:當下魯迅研究是怎樣的狀態?很想了解您研究魯迅的動力。
  • 日本研發黑科技:口袋顯微鏡,能驗鈔還可以看小蝌蚪
    不如換上這款日本顯微鏡,放下手機隨時看微觀世界小時候多想擁有一臺自己的顯微鏡,可惜那時候顯微鏡太笨重而且生活並不富裕,這樣的高門檻往往阻擋了大眾探索的腳步。科技總是不斷發展,顯微鏡有了新的外觀。現在這款可以裝在口袋的日本顯微鏡已經走紅。以後想看看微觀世界,就非常容易了。
  • 《饑荒哈姆雷特》工具放大鏡是什麼 工具放大鏡介紹
    導 讀 《饑荒:哈姆雷特》工具放大鏡介紹。放大鏡該怎麼製作呢?
  • 放大鏡的秘密
    放大鏡的秘密 對我們來說,放大鏡已經不陌生了。 但你知道放大鏡有什麼特點嗎?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什麼因素有關嗎?
  • 艾尼提便攜數碼顯微鏡教您鑑別紅木、紫檀
    可以通過顯微鏡對紫檀表面的棕眼、棕線與金星進行觀察,可有效輔助紫檀等紅木的鑑定。  首先,艾尼提(Anyty)數碼顯微鏡給大家科普幾個基本的概念:  導管:絕大多數闊葉樹材所具有的中空狀軸向輸導組織;  管孔(棕眼):樹木的橫切面上導管所呈現出來的孔穴狀;
  • 魯迅與兩位高手一起吃飯寫首七律,風靡88年,很多人會背卻理解錯
    而在這少數人中,肯定少不了魯迅。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魯迅的一篇經典七律。魯迅的文言功底是很強的,這一點從他的很多詩作中就看得出來。而這首七律,也是近百年的七律精品,詩如下:《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 活了九十年十個月零兩天的業餘科學家,最偉大的顯微鏡製造者
    倫敦皇家學會收到信和包裹後,發現信中寫著製作顯微鏡的詳細方法,而包裹中則是這位老人用畢生精力製作的幾十個顯微鏡和幾百個放大鏡。這位老人是誰?他就是安東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為什麼列文虎克臨終前要給倫敦皇家學院寄送這些東西?這一切都要從列文虎克本人的傳奇經歷說起。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才是「千夫指」正確的理解方式?
    但對「千夫指」究竟是何出處、如何理解?卻不求甚解。《自嘲》這首詩是魯迅1932年10月12日,在聚豐園參加應鬱達夫、王映霞的宴請後所作。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詩中的「千夫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1)作為名詞,千夫之指,即敵人的指責。
  • 魯迅宴席上隨手寫下的一首詩,火了87年,很多人卻理解錯了意思
    我們應該都對魯迅這個人印象深刻,在上學期間,只要學到他的文章必有「背誦全文」噩夢,像是《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等,但是也是因為這些背誦的課文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認識。從小背了能麼多魯迅的文章,真正能夠了解他是因為兩句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