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切平凡中理解魯迅的偉大 | 答《中華讀書報》舒晉瑜問

2021-01-09 澎湃新聞
編者按:本書為一部介紹與探究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關係的學術隨筆集。作者保持一貫的態度,即以常人的眼光看待魯迅,而非神話魯迅,同時又絕非以庸人看待魯迅,而是以一種誠摯的、景仰的姿態仰望魯迅,以期關照當下的精神狀況,並向賢者看齊。

作者閻晶明,評論家,曾任《文藝報》總編輯,現為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著有《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茜瀅》《獨白與對話》等,主編有《魯迅演講集》《新批評文叢》等。長期擔任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評委。

【採訪手記】

讀了閻晶明的新著《魯迅還在》,才知魯迅是多麼深廣的世界。

這顯然不是一種學者式的寫作。《起然菸捲覺新涼——魯迅的吸菸史》,起筆引用魯迅的《秋夜偶成》,先就謙虛地說:「對我這樣的讀者來說,魯迅這首寫於一九三四年九月的《秋夜偶成》,不靠注釋是很難一讀就懂的。」

實際上他對魯迅研究所下的功夫,不亞於魯研專家。不僅僅知人論世,融入了對魯迅的體貼,甚至也會遙想魯迅曾經的寫作狀態。「那些透著感情和思想,充滿力道的文字,是在一種怎樣的環境和心境中寫出的?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很多談魯迅的人,都在描述自己想像中魯迅看取人間世相的態度和眼光。而時常浮現在我眼前的魯迅,是一位暗夜裡的思想者……」

閻晶明以深情細膩又客觀冷靜的筆觸,耐心地書寫他眼中的魯迅,以及魯迅獨有的魅力,那是魯迅至今深深吸引他,也吸引我們的重要原因。

也因此,閱讀魯迅的過程不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或學術著作中的固有印象,而是親切自然、生動鮮活、有血有肉,甚至要從紙頁間呼之欲出的形象。

這應當也是閻晶明寫作的追求之一。

閻晶明在熱切地期待並追蹤著當代中國文學輝煌成就的同時,始終保持著對經典作家的敬仰和學習。他認為,魯迅就是當代中國人閱讀中持久不衰的經典;他更認為,魯迅研究者既有學術責任,也有傳播魯迅的責任;在當前形勢下,後者責任更為重大,應當讓社會公眾認識魯迅對全民族的意義。

近十年來,他努力想從這樣的角度進入魯迅的人生和文學世界:他是在人間煙火中艱難生活的人,更是在凡俗世界裡發出不凡聲音的智者。他有時靠一些微不足道的嗜好保持著生活的樂趣,又從這些瑣屑中透露出豁達的人生觀念

中華讀書報:在《魯迅還在》中,您提到,把魯迅放在當代文化背景下,放在當代文學格局中閱讀和研究很重要。其實這種「當下性」貫穿您的編撰思想。《魯迅演講集》《魯迅箴言新編》也是如此。您如此強調「當下」,是否有更深的用意?

閻晶明:我的主業是當代文學評論。但我是學現代文學出身,碩士論文是解讀包括魯迅小說在內的五四小說。在做當代文學的過程中,內心一直保持著對現代文學的關注和觀照。

我認為,要理解好中國當代文學,需要同時充分了解中國現代文學,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共同的起點是五四新文學。但是客觀上,當代文學在發展中體積越來越龐大,自成體系,現當代文學的聯繫被忽視了。我想回到現代文學的起點,而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最高峰。

中華讀書報:這種傾向體現在哪裡?

閻晶明:現在談當代文學史,大多以新時期文學為起點。魯迅作為現代文學的傳統,在一些作家、包括從事文學史研究的學者中不受重視,不太以現代文學的整體觀去做評價。魯迅研究的當代性、魯迅的當代意義和價值挖掘得遠遠不夠。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魯迅的議論從來沒有停歇過。這種議論很多時候是無謂的紛爭,也或者是刻意的對魯迅的拉低。有過與魯迅「斷裂」說,有過將魯迅作品從語文教材裡大幅減少說,有過關於魯迅的各種傳聞八卦說……在魯迅身上賦予太多文學之外的因素,招致不少人刻意的議論,並將之說成是讓魯迅「走下神壇」。另一種情形也並不讓人樂觀,即很多人只把魯迅看作作家。魯迅作為民族精神之魂,遠未深入人心。

出現這些問題,魯迅研究者不能輕視,對貶損魯迅的言論觀點,不能只在學術同道者中表達不滿,而應該主動做一些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理解魯迅,把魯迅研究放在當代視野中觀照,把魯迅的當代價值闡述出來。而不是僅僅在研究魯迅的格局中,我認為這個格局需要突破。

中華讀書報:當下魯迅研究是怎樣的狀態?很想了解您研究魯迅的動力。

閻晶明:我敬重那些致力於魯迅研究的專家,他們的學問很了不起,但是互相關照、互相引用、互相闡發太多,自我重複嚴重,研究太過刻板。魯迅研究成就很大,但還是存在一些缺陷,與我們所希望的魯迅在當代存在的狀態有距離。其實我們應當正視的一個現實是,現在大學生,即使是文科的大學生研究生,對魯迅總體上還普遍陌生。

魯迅之於中國文化比起莎士比亞之於英國文化,價值、意義、重要性或許更高更大,但人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到。我希望能夠回到原點,做鮮活的、有體悟的研究,這是我想研究並書寫魯迅的原因。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魯迅,這不是專為「獨闢蹊徑」而刻意選取「低端」題材,而是發覺這其實是「研究」上的一個「空白」

中華讀書報:魯研著作洋洋大觀。要想寫出自己的獨特性,您也下了一番功夫吧?能具體談談您的切入點嗎?

閻晶明:面對一個經典作家,永遠有很大的闡釋空間。研究魯迅的著作浩如煙海,我選擇了一些不是魯研專家也不是傳記作家所注重的點,發現自有剖析的空間。

比如談魯迅的吸菸史,看上去是瑣碎的細節,但是與魯迅的創作、與魯迅的身體、與他的人生觀都有關係。我從魯迅作品、書信文字當中找到和抽菸有關的內容,分析吸菸與魯迅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吸菸對他有什麼樣的影響,對認識魯迅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還是很有幫助的。魯迅吸菸和後來的疾病有關,但他確實不能克制自己,這裡同時透露出,他其實也有常人共有的脆弱甚至「自制力」的薄弱。唯其如此,我們更會理解魯迅是一個生活於人間的戰士而並非是超然於「人間煙火」之外的神明。

再比如寫魯迅和他生活的城市,考察他對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的評價,最後發現,魯迅雖然在世俗生活上並不講究,但他內心對很多東西的要求其實非常苛刻。我要把這點「意思」呈現出來,又不僅僅停留在「有意思」上,要和更深刻的點去結合。可以說,魯迅終其一生都在尋覓,卻最終沒有找到一個讓他的心靈放鬆、精神安穩的居住之所。這種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漂泊,才成就了他這樣一位永遠的「求索者」。

再比如寫魯迅和酒的關係。魯迅和煙須臾不能離開,和酒卻不是這樣。在特定的情形下,酒在魯迅那裡是一種虛擬的說辭,一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言辭借用。這一點特別體現在魯迅和許廣平的《兩地書》之中。他的生活裡嗜煙遠勝過好酒,文章裡卻是談酒多於說煙。在《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以及他各個時期的雜文、他的演講、書信裡,「酒」都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和描述對象。魯迅與酒,其實也是一個流溢著清香、充滿著複雜與微妙的世界。

中華讀書報:為什麼您能從那些看似研究的「漏洞」中尋找到有意思的話題?

閻晶明:其實也不是什麼學術發現。比如寫魯迅和兩個外國人的交往史,一是藤野,一是蕭伯納,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早已很多。《藤野先生》被認為是寫師生情的經典文章,魯迅的老師是日本人,但中日關係發生很多變化,並沒有影響到人們對這篇散文的主題確定。但我後來讀了一篇日本記者在魯迅去世後採訪藤野的短文,奇怪的是,藤野對魯迅提到的過往經歷記憶模糊。他不記得送魯迅照片,也不記得在照片背後題有「惜別」二字。他對魯迅的印象,和魯迅對他的印象完全不同。這就成了有趣的文本對照。我一開始只是想就兩個人對同一段經歷、同一種情誼的描述不同進行分析,但是在梳理中展開的卻是一個非常廣闊複雜的世界。這個事實沒有消解我對散文真實性的看法,也沒有消解魯迅對老師感情的認識。魯迅作為當時仙臺醫專唯一的中國留學生,任何一個人的滴水之恩,他都會湧泉相報。這一點對我觸動特別大。魯迅那一代留學生,包括鬱達夫等,他們的個人學業和前途,都和國家的命運相關。

1933年2月17日,蕭伯納來訪中國,只在上海待了大半天時間,卻成為中外文學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在後來的八十年中發生了很多敘述與評價上的裂變。我努力希望能夠把那個無法復原的被撕裂的故事理清楚。

我選擇的話題看似小事瑣事,但它們有煙火氣,有呼吸有溫度,我的努力就是通過閱讀和素材積累,找到角度進入並打開更大的世界,將這一切和魯迅的筋骨、文章、思想建立起必然的聯繫,這種聯繫保持著鮮活性和生動性,而不以學術結論為唯一追求。

中華讀書報:您在寫作中持有怎樣的態度?

閻晶明:我是以研究的態度,但是以散文、隨筆的寫法,儘量用樸實的、有溫度的文字敘述,通過這種敘述能讓人了解多個側面的魯迅。我一直強調,今天的魯迅研究,不要指望多麼獨特的、別人沒掌握的材料,這方面已經沒有什麼空間了;但並不是說所有材料都被我們很好的利用。資料就呈現在那裡,看你如何整合、理解。更重要的是對魯迅原著的閱讀,這是增進理解的根本。

沒有任何作家的研究如魯迅研究這麼龐大。所有這些資料和成果,第一我很尊重,第二保持持續閱讀。但不能因為這些龐大的成果就失去自我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勇氣。

「我以冒險的工作,來表達對一位中國現代的偉大作家的致敬。」閻晶明的編撰,姿態很謙卑,但是客觀嚴謹。他認為,「魯迅精神」是很高遠的境界,是現代中國民族精神的精華和凝練。如果我們不能完全學到,無法全部繼承,也應在心嚮往之的同時充滿敬意

中華讀書報:2017年您還出版了《魯迅箴言新編》《魯迅演講集》。前者分類共十五種。您的分類十分用心,也非常謹慎。能談談您在分類上的具體想法嗎?

閻晶明:《魯迅箴言新編》是對閱讀的重新整理。通過這樣一種分類,把我對魯迅研究的每一個方位,儘可能確立下來。當然,用心謹慎,也不見得完全準確。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引起讀者閱讀魯迅文章的興趣,借這些片段摘錄而去查到魯迅原文去整體閱讀。

中華讀書報:可否談談《魯迅演講集》?您認為魯迅演講的魅力何在?

閻晶明:魯迅的講演常常是到了現場才道出主題,他的講演在並不展現「技巧」、顯示「口才」的情形下,卻令那麼多的熱血青年為之激動,靠的是什麼呢?我們自然可以總結出很多,深刻的思想,講真話的要求,直面現實的膽魄,等等。這些都毫無疑問是構成魯迅講演魅力的根本原因。但就站在「學者、作家及其講演」這個話題上講,我以為魯迅講演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講演的真正魅力不在於現場的繪聲繪色的表演,不在於滔滔不絕的「妙語連珠」,而在於講演者在講演背後作為作家的創作和作為學者的研究是否真正可以為其「立言」。講演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靠文章說話」。

中華讀書報:關於魯迅,您是否還有其他的編著作品在規劃出版之中?

閻晶明:《魯迅還在》裡有一篇文章是談魯迅疾病史的。發表了兩萬多字,但並沒有完全把我所掌握的資料用盡,也沒有完全展開。包括魯迅對中醫的態度,魯迅對中西醫的評價,等等。我想把文章擴充成一本書,這裡有很大的空間要闡述。這是最近的寫作目標。我一直想寫一本書:《魯迅在1925》,已經思考了很長時間。關於魯迅的傳記很多,但我以為魯迅的人生有高峰期也有平緩期,他所有經歷中,1925年是一個特殊的高峰。所有魯迅做的事情,在這一年最集中,最爆發,最驚心動魄。1925年,魯迅在小說、雜文、散文、散文詩寫作上全面展開。此前他的雜文是抽象的、概念的批判,差不多在1925年,他的雜文開始定型,因為他有論敵了,就是陳西瀅。如果讓我推薦,《華蓋集》的鋒芒和批判力量讓人真正讀到了魯迅的厲害。這一年,他當編輯,也在教書,同時是教育部的「公務員」。這一年,他與許廣平開始了交往。魯迅所有做的工作都是為這一年高潮的到來做準備,之後的所有事情都是這一年的餘波。雖然是選取了一年的節點,但是魯迅一生的東西都有可能囊括進來。

中華讀書報:這樣的寫法肯定會好看,但是也相當有難度。

閻晶明:確實是為自己的寫作提出了挑戰。按我的理想狀態,以紀實性的方式,以散文式的筆法完成一部作品,也一定很有趣,因為極富張力和戲劇性。我的思考相對成熟了,就看如何表述。

「我是專業出身,業餘選手。」閻晶明希望哪怕是擠出破碎的精力和時間,也要多做一些事情,希望能夠引起人們重新認識魯迅的興趣,這是他的追求

中華讀書報:您自學生時代就研究魯迅,現在的研究和那個時期的研究顯然不同。

閻晶明:學生時代學習現代文學,是茫然的、感性的,也不具有問題意識。我的寫法,主要是讀原著。資料的引用是一種呼應。

中華讀書報:您希望全面呈現生動鮮活的魯迅,希望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之間能作為整體評判,這種背景下的魯迅研究,其實也帶有一種使命感。

閻晶明:研究魯迅也需要有創作的熱情,用心理解,用生命體驗,去寫作。做魯迅研究的人,應該把魯迅形象和魯迅思想一點一滴地傳導給社會大眾。學術研究應該和當下有關,我們應當懷著這樣的使命感去投入研究與創作。

中華讀書報:您如何看待魯迅在海外的影響?

閻晶明:魯迅無疑是國際性、世界性的話題,國外很多對魯迅的研究是通過考據得出結論,努力理解魯迅的精神世界,把學術研究寫成了精彩的故事。對我影響最早、啟發很大的是一本《國外魯迅研究論集》的書,樂黛雲主編,出版至今已有30多年時間,但它一直是我的案頭書。

中華讀書報:您對魯迅的研究,用心且專注。為什麼這麼多年,您會對魯迅研究持有這麼大的熱情?

閻晶明:為什麼叫《魯迅還在》?因為魯迅在今天還有很強的生命力。你總會在閱讀魯迅和相關文字中有呼應感和獨特的感受。保持這種閱讀熱情,也才能有繼續寫作研究的動力。

我一直強調魯迅研究不要局限於在小圈子裡打轉,不要局限於觀點資料摘抄。我們應該將魯迅的思想、精神、創作、人生,以活的形態表達出來,讓魯迅形象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驕傲。

「須仰視才見。」是魯迅小說《一件小事》裡的一句話,是小說中「我」感受到人力車夫愈走愈高大的背影后的感慨。在一定程度上,魯迅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人力車夫」,他以甘願蠟炬成灰的品格和默默付出的毅力,為民族性格的鑄造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須仰視才見」不是神化魯迅。我們應當持這種態度,能夠感覺和認識到他有親切的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而這親切與平凡中又能讀出他的偉大。(原載2017年12月13日《中華讀書報》)

作者: 閻晶明

出版社: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1

相關焦點

  • 魯迅被譽為我國民主鬥士,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奠基者之一,魯迅之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20世紀的文化巨匠,用手中的筆,寫出一篇篇極具諷刺的經典巨著,更在小說、散文等十數個領域都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就。同時,他的大名不僅在中國響徹,在亞洲諸如日本、韓國等國也極受推崇。
  • 2016年9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20種)
    -點擊上方「中華讀書報」可以訂閱-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始於2006
  • 許廣平筆下魯迅生命的最後一天,死神面前,偉大亦是平凡
    「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魯迅1881年9月25日,魯迅降生於浙江紹興城內的周家,55年後,已成為著名文學家的他舊病復發與世長辭。而當時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是愛人許廣平,後來許廣平也將這一天的魯迅整理成文字,給觀眾展示了魯迅行將就木之際的堅持,讓人無不生畏。許廣平給這篇文章起名《最後的一天》,詳盡地描述了魯迅最後的時刻。其實她後來還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魯迅的文章,截止1959年10月,她完成了將近10萬字的《魯迅回憶錄》,還有不少刊登在各類報刊,為魯迅生平提供了極為豐富而詳實的資料。
  • 為何魯迅對藤野先生「永志難忘」,而藤野卻記不起「魯迅是誰」?
    記不起的魯迅一九三五年,東瀛巖波書店出版了一本譯自華夏的詩文集,作者是當時紅遍中華的魯迅。新書上架不多久,福井初中的漢文教員菅好春便買回來一套,書中有一篇作者回憶仙臺舊事的文章,給菅好春留下了印象。不久,一個叫藤野恆彌的學生來訪,菅好春忽然記起那篇文章,便問道:你的父親,是不是叫藤野嚴九郎?藤野恆彌答:是的。「那他從前是不是在仙臺教過解剖?」
  • 年輕的魯迅在日本做了兩件事,直接改變其一生,成就偉大名篇
    我想一提起魯迅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不僅是我國近些年來著名的作家,更是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關於魯迅過多的介紹我想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的,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便是魯迅年輕時候發生的一些小事情。長達7年多的時間裡,魯迅的整個青春都是在日本留學中度過的,其實這根本也算不上什麼,因為在那個時候,在祖國的大陸之上正處於清朝末年社會最為動蕩不安的時期,那還有什麼青春。
  • 【我喜愛的學習金句】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
    「我喜愛的學習金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會徵文活動——來賓市優秀獎獲獎作品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
  • 魯迅「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何理解?
    很青澀的一個時期,有一少年挑燈夜讀,忽然覺得先生這樣的描述極其有趣,便照貓畫虎,於是我便在一次照常的課後作文裡寫下了不平凡的一句話。句子是這樣的:「我的舅舅家有兩隻狗,一隻是黑狗,另一隻還是黑狗。」當時年少,不解先生真義,不過是少年心性的惡趣味在其中作祟罷了。
  • 感受魯迅的溫度和光輝
    魯迅的這些話,我們可以理解為是魯迅偉大鬥爭精神、犧牲精神的寫照。魯迅就是中國脊梁的象徵。魯迅的溫度和光輝,就是中國脊梁的溫度和光輝。    魯迅說,文藝是國民精神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魯迅的這些話,也可以理解為是魯迅一生偉大實踐的寫照。魯迅就是高擎引導中國國民精神燈火的人。魯迅的溫度和光輝,就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溫度和光輝。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魯迅先生偉大的文學家,《朝花夕拾》中諷刺性的批判,一針見血
    我想大家對魯迅這個名字一點也不陌生吧,從我們在學生時代,他就出現在課本當中,他是我國第一位白話文小說的作者,原名叫周樹人,他是棄醫從文的偉大人物。我們都知道魯迅生活的年代,並不是和平的,所以總是顛沛流離,改變住所。在《朝花夕拾》收錄的10篇文章裡,我們要根據當時所在的背景拿出一篇來仔細分析。比如在這本文集中的《阿長與山海經》這個故事裡,主要講的就是,魯迅和自己的保姆阿長相處的情景。在幼時,魯迅眼中的長媽媽是樸實善良,而且有一些迷信的人。長媽媽曾經向魯迅求過一副山海經的圖。
  • 許廣平筆下魯迅最後的一天,偉大都是多餘,許廣平:我不配崇仰他
    1936年11月5日,方從悲傷中回過神來的許廣平才拿起筆,來回憶丈夫去世前最後的時光,名字就叫《最後的一天》。文章開頭,許廣平就敘述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即便身處重疾之中,魯迅仍不忘為理想而戰。魯迅夢到被敵人伏擊,他醒來後說:「你們要當著我生病的時候攻擊我嗎?不要緊!我身邊還有匕首呢,投出去擲在敵人身上。」 行將就木之際,魯迅的堅持和覺悟始終如一,這正是對「偉大」二字的最好詮釋。對此,許廣平寫道:「他仍然可以工作,和病前一樣。他與我們同在一起奮鬥,向一切惡勢力。」
  • 許廣平筆下魯迅的最後一天,在死神面前,再偉大的人也會變得平庸
    1936年11月5日,方從悲傷中回過神來的許廣平才拿起筆,來回憶丈夫去世前最後的時光,名字就叫《最後的一天》。文章開頭,許廣平就敘述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即便身處重疾之中,魯迅仍不忘為理想而戰。魯迅夢到被敵人伏擊,他醒來後說:「你們要當著我生病的時候攻擊我嗎?不要緊!我身邊還有匕首呢,投出去擲在敵人身上。」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讓他永志難忘,60歲藤野卻問:魯迅是誰?
    菅好春站起來,從書架上找到一套《魯迅選集》,然後拿給藤野恆彌看。他指著那篇文章說:把它拿回去給你父親看看,問問文章裡寫的是不是他。藤野恆彌回到家,把文章交給他的父親,問他,「你認識這個人嗎?」藤野嚴久朗戴上老花鏡,拿起書問道:「魯迅?他是誰?」
  • 七下語文3.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預習指導:你想像不到的魯迅先生
    體會偉人魯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溫和的一面。 4. 學習本文善於從擷取生活瑣事中去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她的散文文筆親切、細膩,頗具特色。主要作品有《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小城三月》。四、課文結構文章共67段,由諸多片段連綴而成,內容涉及魯迅先生的飲食起居、待人接物、讀書寫作、休閒娛樂等多個方面。這些片段的組合併沒有嚴密的邏輯關聯,其實就是魯迅先生的個性、情趣、思想,從細微之處顯示了魯迅偉大的品格。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當魯迅走後,曾經和魯迅勢不兩立的林語堂,在《魯迅之死》中如此評價魯迅:「魯迅與其稱為文人,不如號為戰士。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
  • 義烏林業局答記者問
    問:花鼠、倉鼠、麝鼠等馴養野生動物,可以吃嗎?答:屬於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不可以食用。問:網傳牛蛙、烏龜、鱉也被列入禁食名錄?答:3月4日,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明確中華鱉、烏龜、牛蛙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物種和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物種管理,不列入禁食野生動物名錄。
  • 魯迅真的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嗎?
    因為要查清事情的真相必須要花費一番力氣,所以對於一些無關自己利益的事情,我們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就如同大家在網上傳的,魯迅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真的有這麼說過嗎?我們一起去探究一番。日本留學時期的魯迅3、在日本接受新思想1906年3月,對醫學不感興趣的魯迅從仙臺醫專退學之後,又回到了東京。晃蕩了幾個月後,覺得這樣也不是回事,於同年6月,他把學籍列入東京一所德語學校。仙臺醫專同學合影入學只是一個幌子,平時在學校就根本看不到魯迅,他完全沉浸於自己的修煉中。這一時期培養了他的文學興趣和嶄新的世界觀。
  • 《箭正離弦》: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讀《野草》,常常為魯迅的文字內外的欲說還休和欲言又止的東西所阻礙,似乎象徵性很強,並不能很懂,僅僅從字面上理解,不清楚《野草》到底寫了些什麼,他要表達的是什麼。《野草》在魯迅的著作中,也是最難懂的一部書。說它難懂,是因為《野草》形式上兼具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寓意深奧複雜,一向是閱讀理解魯迅的難點。
  • 新書-中華讀書報-光明網
    (任麗娜)    《偉大是怎樣煉成的》向青少年通俗易懂講黨史    本報訊李洪峰《偉大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最近問世。本書實事求是、生動活潑地為廣大青少年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通過讓廣大青少年具體地了解中國近現代史是怎樣走過來的、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走過來的、新中國是怎樣走過來的,從中體會和認識「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理所在,不斷增強對黨的熱愛。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記得詩人臧克家寫過一首現代詩《有的人》,就是為紀念魯迅逝世而作。他在詩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魯迅,就是那個情願當勞苦大眾的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