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
讀了閻晶明的新著《魯迅還在》,才知魯迅是多麼深廣的世界。
這顯然不是一種學者式的寫作。《起然菸捲覺新涼——魯迅的吸菸史》,起筆引用魯迅的《秋夜偶成》,先就謙虛地說:「對我這樣的讀者來說,魯迅這首寫於一九三四年九月的《秋夜偶成》,不靠注釋是很難一讀就懂的。」
實際上他對魯迅研究所下的功夫,不亞於魯研專家。不僅僅知人論世,融入了對魯迅的體貼,甚至也會遙想魯迅曾經的寫作狀態。「那些透著感情和思想,充滿力道的文字,是在一種怎樣的環境和心境中寫出的?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很多談魯迅的人,都在描述自己想像中魯迅看取人間世相的態度和眼光。而時常浮現在我眼前的魯迅,是一位暗夜裡的思想者……」
閻晶明以深情細膩又客觀冷靜的筆觸,耐心地書寫他眼中的魯迅,以及魯迅獨有的魅力,那是魯迅至今深深吸引他,也吸引我們的重要原因。
也因此,閱讀魯迅的過程不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或學術著作中的固有印象,而是親切自然、生動鮮活、有血有肉,甚至要從紙頁間呼之欲出的形象。
這應當也是閻晶明寫作的追求之一。
閻晶明在熱切地期待並追蹤著當代中國文學輝煌成就的同時,始終保持著對經典作家的敬仰和學習。他認為,魯迅就是當代中國人閱讀中持久不衰的經典;他更認為,魯迅研究者既有學術責任,也有傳播魯迅的責任;在當前形勢下,後者責任更為重大,應當讓社會公眾認識魯迅對全民族的意義。
近十年來,他努力想從這樣的角度進入魯迅的人生和文學世界:他是在人間煙火中艱難生活的人,更是在凡俗世界裡發出不凡聲音的智者。他有時靠一些微不足道的嗜好保持著生活的樂趣,又從這些瑣屑中透露出豁達的人生觀念
中華讀書報:在《魯迅還在》中,您提到,把魯迅放在當代文化背景下,放在當代文學格局中閱讀和研究很重要。其實這種「當下性」貫穿您的編撰思想。《魯迅演講集》《魯迅箴言新編》也是如此。您如此強調「當下」,是否有更深的用意?
閻晶明:我的主業是當代文學評論。但我是學現代文學出身,碩士論文是解讀包括魯迅小說在內的五四小說。在做當代文學的過程中,內心一直保持著對現代文學的關注和觀照。
我認為,要理解好中國當代文學,需要同時充分了解中國現代文學,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共同的起點是五四新文學。但是客觀上,當代文學在發展中體積越來越龐大,自成體系,現當代文學的聯繫被忽視了。我想回到現代文學的起點,而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最高峰。
中華讀書報:這種傾向體現在哪裡?
閻晶明:現在談當代文學史,大多以新時期文學為起點。魯迅作為現代文學的傳統,在一些作家、包括從事文學史研究的學者中不受重視,不太以現代文學的整體觀去做評價。魯迅研究的當代性、魯迅的當代意義和價值挖掘得遠遠不夠。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魯迅的議論從來沒有停歇過。這種議論很多時候是無謂的紛爭,也或者是刻意的對魯迅的拉低。有過與魯迅「斷裂」說,有過將魯迅作品從語文教材裡大幅減少說,有過關於魯迅的各種傳聞八卦說……在魯迅身上賦予太多文學之外的因素,招致不少人刻意的議論,並將之說成是讓魯迅「走下神壇」。另一種情形也並不讓人樂觀,即很多人只把魯迅看作作家。魯迅作為民族精神之魂,遠未深入人心。
出現這些問題,魯迅研究者不能輕視,對貶損魯迅的言論觀點,不能只在學術同道者中表達不滿,而應該主動做一些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理解魯迅,把魯迅研究放在當代視野中觀照,把魯迅的當代價值闡述出來。而不是僅僅在研究魯迅的格局中,我認為這個格局需要突破。
中華讀書報:當下魯迅研究是怎樣的狀態?很想了解您研究魯迅的動力。
閻晶明:我敬重那些致力於魯迅研究的專家,他們的學問很了不起,但是互相關照、互相引用、互相闡發太多,自我重複嚴重,研究太過刻板。魯迅研究成就很大,但還是存在一些缺陷,與我們所希望的魯迅在當代存在的狀態有距離。其實我們應當正視的一個現實是,現在大學生,即使是文科的大學生研究生,對魯迅總體上還普遍陌生。
魯迅之於中國文化比起莎士比亞之於英國文化,價值、意義、重要性或許更高更大,但人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到。我希望能夠回到原點,做鮮活的、有體悟的研究,這是我想研究並書寫魯迅的原因。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魯迅,這不是專為「獨闢蹊徑」而刻意選取「低端」題材,而是發覺這其實是「研究」上的一個「空白」
中華讀書報:魯研著作洋洋大觀。要想寫出自己的獨特性,您也下了一番功夫吧?能具體談談您的切入點嗎?
閻晶明:面對一個經典作家,永遠有很大的闡釋空間。研究魯迅的著作浩如煙海,我選擇了一些不是魯研專家也不是傳記作家所注重的點,發現自有剖析的空間。
比如談魯迅的吸菸史,看上去是瑣碎的細節,但是與魯迅的創作、與魯迅的身體、與他的人生觀都有關係。我從魯迅作品、書信文字當中找到和抽菸有關的內容,分析吸菸與魯迅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吸菸對他有什麼樣的影響,對認識魯迅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還是很有幫助的。魯迅吸菸和後來的疾病有關,但他確實不能克制自己,這裡同時透露出,他其實也有常人共有的脆弱甚至「自制力」的薄弱。唯其如此,我們更會理解魯迅是一個生活於人間的戰士而並非是超然於「人間煙火」之外的神明。
再比如寫魯迅和他生活的城市,考察他對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的評價,最後發現,魯迅雖然在世俗生活上並不講究,但他內心對很多東西的要求其實非常苛刻。我要把這點「意思」呈現出來,又不僅僅停留在「有意思」上,要和更深刻的點去結合。可以說,魯迅終其一生都在尋覓,卻最終沒有找到一個讓他的心靈放鬆、精神安穩的居住之所。這種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漂泊,才成就了他這樣一位永遠的「求索者」。
再比如寫魯迅和酒的關係。魯迅和煙須臾不能離開,和酒卻不是這樣。在特定的情形下,酒在魯迅那裡是一種虛擬的說辭,一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言辭借用。這一點特別體現在魯迅和許廣平的《兩地書》之中。他的生活裡嗜煙遠勝過好酒,文章裡卻是談酒多於說煙。在《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以及他各個時期的雜文、他的演講、書信裡,「酒」都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和描述對象。魯迅與酒,其實也是一個流溢著清香、充滿著複雜與微妙的世界。
中華讀書報:為什麼您能從那些看似研究的「漏洞」中尋找到有意思的話題?
閻晶明:其實也不是什麼學術發現。比如寫魯迅和兩個外國人的交往史,一是藤野,一是蕭伯納,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早已很多。《藤野先生》被認為是寫師生情的經典文章,魯迅的老師是日本人,但中日關係發生很多變化,並沒有影響到人們對這篇散文的主題確定。但我後來讀了一篇日本記者在魯迅去世後採訪藤野的短文,奇怪的是,藤野對魯迅提到的過往經歷記憶模糊。他不記得送魯迅照片,也不記得在照片背後題有「惜別」二字。他對魯迅的印象,和魯迅對他的印象完全不同。這就成了有趣的文本對照。我一開始只是想就兩個人對同一段經歷、同一種情誼的描述不同進行分析,但是在梳理中展開的卻是一個非常廣闊複雜的世界。這個事實沒有消解我對散文真實性的看法,也沒有消解魯迅對老師感情的認識。魯迅作為當時仙臺醫專唯一的中國留學生,任何一個人的滴水之恩,他都會湧泉相報。這一點對我觸動特別大。魯迅那一代留學生,包括鬱達夫等,他們的個人學業和前途,都和國家的命運相關。
1933年2月17日,蕭伯納來訪中國,只在上海待了大半天時間,卻成為中外文學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在後來的八十年中發生了很多敘述與評價上的裂變。我努力希望能夠把那個無法復原的被撕裂的故事理清楚。
我選擇的話題看似小事瑣事,但它們有煙火氣,有呼吸有溫度,我的努力就是通過閱讀和素材積累,找到角度進入並打開更大的世界,將這一切和魯迅的筋骨、文章、思想建立起必然的聯繫,這種聯繫保持著鮮活性和生動性,而不以學術結論為唯一追求。
中華讀書報:您在寫作中持有怎樣的態度?
閻晶明:我是以研究的態度,但是以散文、隨筆的寫法,儘量用樸實的、有溫度的文字敘述,通過這種敘述能讓人了解多個側面的魯迅。我一直強調,今天的魯迅研究,不要指望多麼獨特的、別人沒掌握的材料,這方面已經沒有什麼空間了;但並不是說所有材料都被我們很好的利用。資料就呈現在那裡,看你如何整合、理解。更重要的是對魯迅原著的閱讀,這是增進理解的根本。
沒有任何作家的研究如魯迅研究這麼龐大。所有這些資料和成果,第一我很尊重,第二保持持續閱讀。但不能因為這些龐大的成果就失去自我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勇氣。
「我以冒險的工作,來表達對一位中國現代的偉大作家的致敬。」閻晶明的編撰,姿態很謙卑,但是客觀嚴謹。他認為,「魯迅精神」是很高遠的境界,是現代中國民族精神的精華和凝練。如果我們不能完全學到,無法全部繼承,也應在心嚮往之的同時充滿敬意
中華讀書報:2017年您還出版了《魯迅箴言新編》《魯迅演講集》。前者分類共十五種。您的分類十分用心,也非常謹慎。能談談您在分類上的具體想法嗎?
閻晶明:《魯迅箴言新編》是對閱讀的重新整理。通過這樣一種分類,把我對魯迅研究的每一個方位,儘可能確立下來。當然,用心謹慎,也不見得完全準確。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引起讀者閱讀魯迅文章的興趣,借這些片段摘錄而去查到魯迅原文去整體閱讀。
中華讀書報:可否談談《魯迅演講集》?您認為魯迅演講的魅力何在?
閻晶明:魯迅的講演常常是到了現場才道出主題,他的講演在並不展現「技巧」、顯示「口才」的情形下,卻令那麼多的熱血青年為之激動,靠的是什麼呢?我們自然可以總結出很多,深刻的思想,講真話的要求,直面現實的膽魄,等等。這些都毫無疑問是構成魯迅講演魅力的根本原因。但就站在「學者、作家及其講演」這個話題上講,我以為魯迅講演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講演的真正魅力不在於現場的繪聲繪色的表演,不在於滔滔不絕的「妙語連珠」,而在於講演者在講演背後作為作家的創作和作為學者的研究是否真正可以為其「立言」。講演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靠文章說話」。
中華讀書報:關於魯迅,您是否還有其他的編著作品在規劃出版之中?
閻晶明:《魯迅還在》裡有一篇文章是談魯迅疾病史的。發表了兩萬多字,但並沒有完全把我所掌握的資料用盡,也沒有完全展開。包括魯迅對中醫的態度,魯迅對中西醫的評價,等等。我想把文章擴充成一本書,這裡有很大的空間要闡述。這是最近的寫作目標。我一直想寫一本書:《魯迅在1925》,已經思考了很長時間。關於魯迅的傳記很多,但我以為魯迅的人生有高峰期也有平緩期,他所有經歷中,1925年是一個特殊的高峰。所有魯迅做的事情,在這一年最集中,最爆發,最驚心動魄。1925年,魯迅在小說、雜文、散文、散文詩寫作上全面展開。此前他的雜文是抽象的、概念的批判,差不多在1925年,他的雜文開始定型,因為他有論敵了,就是陳西瀅。如果讓我推薦,《華蓋集》的鋒芒和批判力量讓人真正讀到了魯迅的厲害。這一年,他當編輯,也在教書,同時是教育部的「公務員」。這一年,他與許廣平開始了交往。魯迅所有做的工作都是為這一年高潮的到來做準備,之後的所有事情都是這一年的餘波。雖然是選取了一年的節點,但是魯迅一生的東西都有可能囊括進來。
中華讀書報:這樣的寫法肯定會好看,但是也相當有難度。
閻晶明:確實是為自己的寫作提出了挑戰。按我的理想狀態,以紀實性的方式,以散文式的筆法完成一部作品,也一定很有趣,因為極富張力和戲劇性。我的思考相對成熟了,就看如何表述。
「我是專業出身,業餘選手。」閻晶明希望哪怕是擠出破碎的精力和時間,也要多做一些事情,希望能夠引起人們重新認識魯迅的興趣,這是他的追求
中華讀書報:您自學生時代就研究魯迅,現在的研究和那個時期的研究顯然不同。
閻晶明:學生時代學習現代文學,是茫然的、感性的,也不具有問題意識。我的寫法,主要是讀原著。資料的引用是一種呼應。
中華讀書報:您希望全面呈現生動鮮活的魯迅,希望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之間能作為整體評判,這種背景下的魯迅研究,其實也帶有一種使命感。
閻晶明:研究魯迅也需要有創作的熱情,用心理解,用生命體驗,去寫作。做魯迅研究的人,應該把魯迅形象和魯迅思想一點一滴地傳導給社會大眾。學術研究應該和當下有關,我們應當懷著這樣的使命感去投入研究與創作。
中華讀書報:您如何看待魯迅在海外的影響?
閻晶明:魯迅無疑是國際性、世界性的話題,國外很多對魯迅的研究是通過考據得出結論,努力理解魯迅的精神世界,把學術研究寫成了精彩的故事。對我影響最早、啟發很大的是一本《國外魯迅研究論集》的書,樂黛雲主編,出版至今已有30多年時間,但它一直是我的案頭書。
中華讀書報:您對魯迅的研究,用心且專注。為什麼這麼多年,您會對魯迅研究持有這麼大的熱情?
閻晶明:為什麼叫《魯迅還在》?因為魯迅在今天還有很強的生命力。你總會在閱讀魯迅和相關文字中有呼應感和獨特的感受。保持這種閱讀熱情,也才能有繼續寫作研究的動力。
我一直強調魯迅研究不要局限於在小圈子裡打轉,不要局限於觀點資料摘抄。我們應該將魯迅的思想、精神、創作、人生,以活的形態表達出來,讓魯迅形象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驕傲。
「須仰視才見。」是魯迅小說《一件小事》裡的一句話,是小說中「我」感受到人力車夫愈走愈高大的背影后的感慨。在一定程度上,魯迅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人力車夫」,他以甘願蠟炬成灰的品格和默默付出的毅力,為民族性格的鑄造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須仰視才見」不是神化魯迅。我們應當持這種態度,能夠感覺和認識到他有親切的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而這親切與平凡中又能讀出他的偉大。(原載2017年12月13日《中華讀書報》)
作者: 閻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