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2020-12-25 騰訊網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193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救亡情報》的記者在採訪他的時候,魯迅公然說到:「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一出,即使平時很推崇他的一些人都站出來反駁他,一時間社會上開始了很長時間的爭論。

其實這並不是魯迅第一次說這樣的話了,早在之前就多次表達過對漢字激烈的看法,比如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就說到:「漢字和大眾化是勢不兩立的」,在他自己所寫的《且介亭雜文》中也是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魯迅先生認為漢字就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病,病菌是由內而外的,即使思想上多麼先進,但是漢字是深入人體的病菌,如果不從根本上除掉它,結果改變不了死亡的結局。

其實說起來魯迅也是一位靠漢字吃飯的人,為何他會對已經流傳數千年的並且也使他養家餬口的漢字如此的深惡痛絕呢?其實最初提出廢除漢字並不是魯迅提出的。早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就開始了,當時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很多的有志之士開始反思自己國家落後的原因,當時激進一派的人就主張全盤西化,徹底擯棄傳統的中華文化,他們認為中國只有擯棄了落後的中國文化才能夠逐漸追上世界發展的潮流,漢字就是首要擯棄的東西,由此,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字廢立之爭開始展開。

1917年,剛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歸來的胡適就率先在當時影響力很大的雜誌《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在裡面就明確提出了提倡廢除晦澀的文言文,使用人人都能聽懂的白話文寫文章,此篇文章一經發表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緊接著就出現了很多的學者直接希望徹底擯棄漢字,然後再找一種符號從而代替漢字,在1920年趙元任提出「國語羅馬字」的方案,1930年翟秋白更是提出使用拉丁化的新文字。

實際上魯迅能夠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是有著自己的顧慮的,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在日本對中國動手的「前夜」,中國國內的現狀是各派系軍閥林立,科舉制也已經廢除,當時的中國政府一直都沒有推出一套完善合適的教育體系,加上國內混亂,很多的人都上不起學,當時雖然是國學大師輩出的時代,但是當時的文盲率卻高達95%,繁體字的複雜難懂使很多想要自己學習的人望而卻步,民國時期使用的西方的威妥瑪拼音在中國的使用也非常的不方便。要知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拼音還是在1956年國務院頒發《漢字簡化方案》頒發後的兩年後也就是1958年才成熟出爐開始在國內推廣,甚至在當時還有人提出直接用拼音代替漢字。一直到《簡化字總表》的廣泛推行,漢字的使用和辨別方便後我國的文盲率才開始下降。

結合以上,相信魯迅先生的本意也並不是完全廢除漢字,也想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中國已經面臨著亡國的危險了,他一方面肯定也是希望自己祖國的文化能夠被傳承下去,但是他更希望中國能夠與世界接軌,在世界上存活下來,從而走上富強的道路,所以他才會「兩權相害取其輕」,選擇消滅漢字保住國家。

今天,漢字不僅保留了下來,更是推向了世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建國後政府對漢字簡化方案的成功實行,所以小編還是想說一句,黨和政府才是國家發展的保障,我們生在了好時代。

相關焦點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作為大文豪的魯迅,當初為何下此定論?
    看到這個標題,相信很多人都很費解,魯迅作為當時的大文豪,為什麼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如果沒有漢字,中華上下五千年裡的諸多文化都流傳不到現在,漢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 魯迅真的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嗎?
    編者按:謠言止於智者,可對於一些謠言,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去追根究底,輕而易舉就會相信,為何會這樣呢?因為要查清事情的真相必須要花費一番力氣,所以對於一些無關自己利益的事情,我們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就如同大家在網上傳的,魯迅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真的有這麼說過嗎?我們一起去探究一番。
  • 魯迅被譽為我國民主鬥士,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就連我國偉大領袖都這樣讚譽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然而,被冠上這麼多頭銜的「狂」人魯迅,竟在去世前《救亡情報》的一段採訪中,說出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震撼言論。中華文化歷經千年,不敢說是世間最優,那也是博大精深。而漢字作為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的重要載體,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畢竟「皮之不附,毛之焉存?」
  •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似乎就可以使表達的立場處於不敗之地;每個影響重大的社會新聞必然有人會引用魯迅先生發人深省的金句來映照當下;還有有心人專門做了個「魯迅語錄查詢網站」,供你查驗你所用一代思想家的金句是否盜版。
  • 魯迅先生臨終時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其中有何深意?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魯迅曾因「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遭人唾罵,現在才知其良苦用心
    曾有一次,魯迅說過這樣八個字,即「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社會,這句話也曾引起轟動。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這一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而且,在一時之間,他也因為這一言論遭到許多人的謾罵和唾棄。但是,在分析了魯迅的精神內核後,我們會發現,魯迅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主要指什麼?
    魯迅確實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話,但首先提出廢除漢字的人並不魯迅,而是當時北大教授錢玄同。而介於魯迅本人的社會地位及在中國文壇上的影響力,作為附和者的他反倒被以一種後來者居上的姿態推上了風口浪尖。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還有什麼能比這句話更能挑動當代網友們敏感的神經。就連坐在電腦前的我,看到後都想拿起鍵盤懟到說這話人的臉上。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當初說這句話,錯了嗎?
    前言中國文化最有標誌性的就是漢字,在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河流中,可以說漢字在中間起著重要作用,相信這是所有人都會認為的事實。但魯迅在之前說過「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01為什麼說這句話魯迅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他的心中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才對,怎麼會說出那句話呢?
  • 魯迅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結合當時大背景就明白了
    魯迅先生不僅是世界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還是可以和王羲之相媲美的書法大家,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和文字打交道,他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呢?後人總是批判先生此言有忘本之意。但是我們應該結合一個當時魯迅先生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反而認為他這樣的舉動是由於他急切的救國之心。此時簡單易懂的拉丁文能夠在國中迅速普及,對於沒有文化的老弱婦孺學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漢字和文言文,是中國特有的文字和體裁,尤其是漢字,它博大精深,有著源遠流長的演變歷史,人們用它記錄著幾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回顧漢字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有一件歷史大事就不得不說起,那就是發生於20世紀初(1915)的,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其中有一條叫做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 魯迅:「漢字不死,中國不興」,魯迅為啥要廢漢字,原因在這裡
    魯迅作為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民主鬥士,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1936年(他逝世的那一年),當《救亡情報》的記者採訪他時,魯迅公開地說:「漢字不朽,中國必死」,儘管他在平時備受尊敬,但人們還是站出來反駁他,社會上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其實,這不是魯迅第一次說這樣的話。他以前多次表達過對漢字認同的看法。
  • 民國時期北大教授:欲救國,先滅漢字!差點讓我們改用拉丁字母
    "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在民國時期,國內曾經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運動,這場運動由國內最為著名的一群文人共同發起,卻在短短數年間宣告失敗。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我記得讀過這樣一個故事:當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做魚的時候,她總是喜歡切斷魚的尾巴,她問她媽媽為什麼奶奶總是這樣做。後來,她見到了奶奶,問她為什麼要把魚尾剪掉。奶奶說,那時候家裡的鍋太小了,如果你留著尾巴,魚就進不去了,所以她把尾巴剪掉了。我媽媽一輩子都在跟著這個手術。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日本:漢字是日本最高級的文字,完了,祖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可以說,漢字通過不同的組合其所形成的文字和意思千變萬化,這正是代表了漢字的博大精深。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後,保持了大概3000個常用漢字。在日本,隨處可以看到漢字的痕跡,作為日本的國賓館,「鹿鳴館」的名字就是取自《詩經》中的「鹿鳴,宴群臣嘉賓」。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原標題:從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漢字至今已經歷了約三千五百年的風雨。生生不息的漢語言簡意賅,在聯合國用多種語言同時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藤野先生為什麼說魯迅不是非常優秀的學生?
    1906年,魯迅因在課間觀了一部「日俄戰爭教育片」,決定棄醫從文,因此離開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與藤野先生分別。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選擇感到遺憾,但是尊重他的選擇。在分別時,藤野先生送了魯迅一張照片,在照片後面還寫著兩個字「惜別」。可惜,當時魯迅沒有拍照片,後來也沒有補寄,兩人從此音信杳無,不復聯繫。藤野先生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