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當初說這句話,錯了嗎?

2020-12-14 贊廚藝

在1935年12月,魯迅與蔡元培、柳亞子、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聯名發出《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的宣言,指出「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方塊的漢字難認、難寫、難學……。所以中國民眾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文字。

前言

中國文化最有標誌性的就是漢字,在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河流中,可以說漢字在中間起著重要作用,相信這是所有人都會認為的事實。但魯迅在之前說過「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只要上過學的人都學過魯迅的作品,像《阿Q正傳》、《孔乙己》等等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但這些書籍中卻把魯迅對舊社會的憎恨給反應出來,他想要眾多百姓能從苦海中逃離出來。

01為什麼說這句話

魯迅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他的心中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才對,怎麼會說出那句話呢?他曾在自己的作品《魯迅論語文改革》中提到過,他們那個年代能受到教育的人非常少,漢字又是特別的繁瑣,讓人受教育的難度會加大,也會讓以後有很多文盲,要是國家裡有太多的文盲,人們會難以接受先進的思想。

民族中文盲多的話會讓思想都會比較封建,民族想要獨立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從這裡能看出他的言論也是正確的。

02《關於新文字》

在這本書中也把自己的話語做了解釋,他認為方塊字就是愚民最好的力氣,不光百姓學習不到什麼知識,就連特產階級學習到的也是些皮毛東西。但現如今這個社會文盲數量非常少,甚至不存在這種問題,但從魯迅那個年代來看,他說的話是沒有任何的問題。

就連劉大白也在自己的作品《白屋文化》中指出過,中國領土大人口多,但中國的地形是比較崎嶇,還有山川河流會阻擋,文化的傳播就會被這些東西給阻礙到。

03眾多文人都認同

眾多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們,都認為近代中國之所以會落後跟文盲數量太多有關,中國會有這麼多文盲,就是因為漢字太過於複雜才會造成,文人都開始建議把漢字進行改革,要儘早把改革的日程提上來。

04激烈討論

最終在1913年開展了「讀音統一會」,在會議上對漢字拼音的可能性進行激烈的討論,魯迅因為是倡導者也被受邀參加會議,但在會議上南北雙方在核定音素和字母採定的問題上爆發激烈的爭鬥,甚至在會議上雙方都動起手來。

激烈的討論能說明漢字的精深,在字母的採定上南北直接給出三個觀點,一個是符號派,章太炎想要用標音符號來制定基礎字母,當時魯迅他們也都支持。第二種就是羅馬字母派,還有就是偏旁派,跟日本的片假名差不多,用音相近的漢字把它的偏旁當作字母。這是因為古代的時候日本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很多日文中都會有漢字的身影。

漢字讀音看著簡單卻引發很大的爭議,能看出漢字是多麼的繁瑣,也讓當時的語言家非常的頭疼,當時的百姓文化也十分的低,以至於專家討論如此長的時間,還是沒有個完整的結果。

如果從魯迅的角度看待這個事情會發現他的看法是對的,但在客觀上對團結凝聚力的漢字傳承和發展文化都給否定。不管怎麼樣現在都不需要擔心漢字改革的問題,更多應該倡導人們多學習注意傳統文化,把漢字中的奧秘更好地發揚出來。

【參考資料】《阿Q正傳》、《魯迅論語文改革》、《關於新文字》、《白屋文化》

【文案編輯】目海居璇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作為大文豪的魯迅,當初為何下此定論?
    看到這個標題,相信很多人都很費解,魯迅作為當時的大文豪,為什麼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如果沒有漢字,中華上下五千年裡的諸多文化都流傳不到現在,漢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 魯迅真的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嗎?
    因為要查清事情的真相必須要花費一番力氣,所以對於一些無關自己利益的事情,我們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就如同大家在網上傳的,魯迅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真的有這麼說過嗎?我們一起去探究一番。新文化運動是一種反思二、魯迅有無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樣的話?1、魯迅作品中沒有「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翻遍魯迅的各個作品集,真沒發現魯迅的文字裡包含「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樣的語句,那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說這句話是魯迅說的呢?因為魯迅說過類似的話,當然在私底下也可能講過這樣的話,但是在作品裡面沒有這樣體現出來。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言就是魯迅先生在當時情況之下喊出的振聾發聵之聲。當然,此時也許有人冷笑,現在漢字沒滅,中國偉大復興之路依然欣欣向榮,這句話明顯錯得離譜。但,以上帝視角回望歷史,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討論這句話的正誤,事後諸葛亮馬後炮的聰明言論似乎更錯的離譜。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還有什麼能比這句話更能挑動當代網友們敏感的神經。就連坐在電腦前的我,看到後都想拿起鍵盤懟到說這話人的臉上。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主要指什麼?
    魯迅確實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話,但首先提出廢除漢字的人並不魯迅,而是當時北大教授錢玄同。而介於魯迅本人的社會地位及在中國文壇上的影響力,作為附和者的他反倒被以一種後來者居上的姿態推上了風口浪尖。
  • 魯迅先生臨終時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其中有何深意?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魯迅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結合當時大背景就明白了
    魯迅先生不僅是世界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還是可以和王羲之相媲美的書法大家,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和文字打交道,他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呢?一.當時的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之際,愛國人士救國之心何等急切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我們找到了他說這句話的背景,他於1936年10月因患重病即將離世之際,在一本書裡確實說過這樣一句話。
  • 魯迅被譽為我國民主鬥士,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奠基者之一,魯迅之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20世紀的文化巨匠,用手中的筆,寫出一篇篇極具諷刺的經典巨著,更在小說、散文等十數個領域都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就。同時,他的大名不僅在中國響徹,在亞洲諸如日本、韓國等國也極受推崇。
  • 魯迅曾因「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遭人唾罵,現在才知其良苦用心
    說起魯迅,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名文豪,魯迅對整個中國文學的發展所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在他在世的時候,他也提出了許多激進的觀點,其中有些觀點的出現,使他成為了公眾關注的人物。曾有一次,魯迅說過這樣八個字,即「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社會,這句話也曾引起轟動。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這一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而且,在一時之間,他也因為這一言論遭到許多人的謾罵和唾棄。但是,在分析了魯迅的精神內核後,我們會發現,魯迅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
  • 魯迅:「漢字不死,中國不興」,魯迅為啥要廢漢字,原因在這裡
    在1936年(他逝世的那一年),當《救亡情報》的記者採訪他時,魯迅公開地說:「漢字不朽,中國必死」,儘管他在平時備受尊敬,但人們還是站出來反駁他,社會上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其實,這不是魯迅第一次說這樣的話。他以前多次表達過對漢字認同的看法。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奶奶說,那時候家裡的鍋太小了,如果你留著尾巴,魚就進不去了,所以她把尾巴剪掉了。我媽媽一輩子都在跟著這個手術。根據習慣和想像,這東西是這樣的,中國人缺少的是辯證法和質疑。為什麼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與我們的中國不同的是,我們的各個學派都提出了深刻的文化思想,閱讀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用類比思維來討論,比如莊子很好地利用了寓言,這一體系嚴密性是西方哲學體系無法比擬的。以我們的文章為例,最常用的句子是:孔子說,老子說,甚至魯迅,他不批評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但他們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該用頭腦思考嗎?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其中,以語言學家錢玄同(錢家人才輩出,其子錢三強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文學家魯迅、原北大校長蔡元培以及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等專家學者都或多或少的主張廢除漢字,將漢字用拉丁字母取代,尤其以魯迅為代表的,對要求廢除方塊漢字,以拉丁字母改良中國文字的訴求更為激進,這從魯迅先生留下的的一些文集中就可以看出。
  • 民國時期北大教授:欲救國,先滅漢字!差點讓我們改用拉丁字母
    "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在民國時期,國內曾經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運動,這場運動由國內最為著名的一群文人共同發起,卻在短短數年間宣告失敗。
  • 日本:漢字是日本最高級的文字,完了,祖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可以說,漢字通過不同的組合其所形成的文字和意思千變萬化,這正是代表了漢字的博大精深。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後,保持了大概3000個常用漢字。在日本,隨處可以看到漢字的痕跡,作為日本的國賓館,「鹿鳴館」的名字就是取自《詩經》中的「鹿鳴,宴群臣嘉賓」。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或許我們很難想像,漢字廢除之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兒,但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廢除漢字運動確實存在,在當時有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革新運動,在漢字幾千年的發展路途之中,這次運動堪稱史無前例,為此次運動「代言」的名人眾多,魯迅、劉半農、陳獨秀、譚嗣同與劉半農等人皆在其中。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1930年,翟秋白出版了《中國拉丁化的字母》,提議使用拉丁化的新文字。同年9月,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各界人士紛紛參加,會議反響極大。這一改革也得到了「文壇巨匠」魯迅的支持。
  • 教授用文言典故反對白話文,魯迅笑了:大教授自己讀通文言了嗎?
    必曰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是亦不可以已乎。章士釗的意思是說,文言文微言大義節奏又美比白話文要好,就好像「二桃殺三士」這個文言典故可以直接放在詩裡,毫無違和感,但如果換成白話文就沒一點味道了。不過,章士釗雖然用戶文言文,但似乎對古代文化及文言文的理解並不到位。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往中國遊玩或是定居,很多的外國人都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被打敗。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