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5年12月,魯迅與蔡元培、柳亞子、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聯名發出《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的宣言,指出「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方塊的漢字難認、難寫、難學……。所以中國民眾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文字。
前言
中國文化最有標誌性的就是漢字,在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河流中,可以說漢字在中間起著重要作用,相信這是所有人都會認為的事實。但魯迅在之前說過「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只要上過學的人都學過魯迅的作品,像《阿Q正傳》、《孔乙己》等等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但這些書籍中卻把魯迅對舊社會的憎恨給反應出來,他想要眾多百姓能從苦海中逃離出來。
01為什麼說這句話
魯迅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他的心中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才對,怎麼會說出那句話呢?他曾在自己的作品《魯迅論語文改革》中提到過,他們那個年代能受到教育的人非常少,漢字又是特別的繁瑣,讓人受教育的難度會加大,也會讓以後有很多文盲,要是國家裡有太多的文盲,人們會難以接受先進的思想。
民族中文盲多的話會讓思想都會比較封建,民族想要獨立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從這裡能看出他的言論也是正確的。
02《關於新文字》
在這本書中也把自己的話語做了解釋,他認為方塊字就是愚民最好的力氣,不光百姓學習不到什麼知識,就連特產階級學習到的也是些皮毛東西。但現如今這個社會文盲數量非常少,甚至不存在這種問題,但從魯迅那個年代來看,他說的話是沒有任何的問題。
就連劉大白也在自己的作品《白屋文化》中指出過,中國領土大人口多,但中國的地形是比較崎嶇,還有山川河流會阻擋,文化的傳播就會被這些東西給阻礙到。
03眾多文人都認同
眾多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們,都認為近代中國之所以會落後跟文盲數量太多有關,中國會有這麼多文盲,就是因為漢字太過於複雜才會造成,文人都開始建議把漢字進行改革,要儘早把改革的日程提上來。
04激烈討論
最終在1913年開展了「讀音統一會」,在會議上對漢字拼音的可能性進行激烈的討論,魯迅因為是倡導者也被受邀參加會議,但在會議上南北雙方在核定音素和字母採定的問題上爆發激烈的爭鬥,甚至在會議上雙方都動起手來。
激烈的討論能說明漢字的精深,在字母的採定上南北直接給出三個觀點,一個是符號派,章太炎想要用標音符號來制定基礎字母,當時魯迅他們也都支持。第二種就是羅馬字母派,還有就是偏旁派,跟日本的片假名差不多,用音相近的漢字把它的偏旁當作字母。這是因為古代的時候日本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很多日文中都會有漢字的身影。
漢字讀音看著簡單卻引發很大的爭議,能看出漢字是多麼的繁瑣,也讓當時的語言家非常的頭疼,當時的百姓文化也十分的低,以至於專家討論如此長的時間,還是沒有個完整的結果。
如果從魯迅的角度看待這個事情會發現他的看法是對的,但在客觀上對團結凝聚力的漢字傳承和發展文化都給否定。不管怎麼樣現在都不需要擔心漢字改革的問題,更多應該倡導人們多學習注意傳統文化,把漢字中的奧秘更好地發揚出來。
【參考資料】《阿Q正傳》、《魯迅論語文改革》、《關於新文字》、《白屋文化》
【文案編輯】目海居璇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