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被譽為我國民主鬥士,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2020-12-17 歷史永動機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奠基者之一,魯迅之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20世紀的文化巨匠,用手中的筆,寫出一篇篇極具諷刺的經典巨著,更在小說、散文等十數個領域都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就。同時,他的大名不僅在中國響徹,在亞洲諸如日本、韓國等國也極受推崇。更為難得的是,這樣的一位大賢,還是我國堅定不移的民主鬥士。就連我國偉大領袖都這樣讚譽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然而,被冠上這麼多頭銜的「狂」人魯迅,竟在去世前《救亡情報》的一段採訪中,說出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震撼言論。

中華文化歷經千年,不敢說是世間最優,那也是博大精深。而漢字作為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的重要載體,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畢竟「皮之不附,毛之焉存?」漢字若滅,那對中華文化而言將是一場重大的打擊,不僅不利於民族認同和國家文化傳承,往嚴重說:「漢字如滅,那中華才將必亡!」一代宗師,為啥會說出這樣的話?也正因此,當此話剛剛說出,就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反駁者大多為兩派,一派以不理解尋求解釋為主,他們大多相對溫合。而另一派則非常激進,他們以此為由抨擊魯迅,試圖顛覆他的地位。

不過,其實這早已不是魯迅第一次撂出「狠話」,在這之前,便也曾言辭激烈。如《答曹聚仁先生信》中,他便這樣說道:「漢字和大眾化是勢不兩立的」。在他眼中,漢字就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病,益處沒有,但卻危害無窮。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言論,其實還是與時代背景有關。在國家危亡之際,激進的改革派便想通過徹底西化來完成中國的大變革,而漢文化則被視作落後了的文化,理應摒除,漢字也不例外。直到爭論了很長時間後,理性派才佔據上風,最終的結論便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當時,由於國內混亂,沒有相應的教育系統,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和字形結構複雜的繁體字,已經不再適合民眾的學習。因為漢字的複雜,反倒使得民眾語言文字愈發混亂。因此文字簡化和改革乃是大勢所趨,也是眾望所歸。

所謂的消滅「漢字」,其實消滅的是漢字的繁雜性。只有讓漢字更加便於民眾學習,才能令中華文化延續長久。否則混亂到了最後,中華早已沒有文化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魯迅真的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嗎?
    編者按:謠言止於智者,可對於一些謠言,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去追根究底,輕而易舉就會相信,為何會這樣呢?因為要查清事情的真相必須要花費一番力氣,所以對於一些無關自己利益的事情,我們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就如同大家在網上傳的,魯迅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真的有這麼說過嗎?我們一起去探究一番。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作為大文豪的魯迅,當初為何下此定論?
    看到這個標題,相信很多人都很費解,魯迅作為當時的大文豪,為什麼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如果沒有漢字,中華上下五千年裡的諸多文化都流傳不到現在,漢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 魯迅曾因「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遭人唾罵,現在才知其良苦用心
    曾有一次,魯迅說過這樣八個字,即「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社會,這句話也曾引起轟動。很多人都認為魯迅的這一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而且,在一時之間,他也因為這一言論遭到許多人的謾罵和唾棄。但是,在分析了魯迅的精神內核後,我們會發現,魯迅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
  • 魯迅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結合當時大背景就明白了
    魯迅先生不僅是世界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還是可以和王羲之相媲美的書法大家,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和文字打交道,他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呢?但是我們應該結合一個當時魯迅先生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反而認為他這樣的舉動是由於他急切的救國之心。此時簡單易懂的拉丁文能夠在國中迅速普及,對於沒有文化的老弱婦孺學起來也是得心應手。對外各國侵略者都想著如何來瓜分中國霸佔地土,而此時的國內依舊也是內戰不止,當時的國家可謂是內憂外患,人民群眾懵懂無知,作為有良知的愛國文人當然會這樣想。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主要指什麼?
    魯迅確實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話,但首先提出廢除漢字的人並不魯迅,而是當時北大教授錢玄同。而介於魯迅本人的社會地位及在中國文壇上的影響力,作為附和者的他反倒被以一種後來者居上的姿態推上了風口浪尖。
  •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言就是魯迅先生在當時情況之下喊出的振聾發聵之聲。當然,此時也許有人冷笑,現在漢字沒滅,中國偉大復興之路依然欣欣向榮,這句話明顯錯得離譜。但,以上帝視角回望歷史,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討論這句話的正誤,事後諸葛亮馬後炮的聰明言論似乎更錯的離譜。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當初說這句話,錯了嗎?
    前言中國文化最有標誌性的就是漢字,在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河流中,可以說漢字在中間起著重要作用,相信這是所有人都會認為的事實。但魯迅在之前說過「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他曾在自己的作品《魯迅論語文改革》中提到過,他們那個年代能受到教育的人非常少,漢字又是特別的繁瑣,讓人受教育的難度會加大,也會讓以後有很多文盲,要是國家裡有太多的文盲,人們會難以接受先進的思想。民族中文盲多的話會讓思想都會比較封建,民族想要獨立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從這裡能看出他的言論也是正確的。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還有什麼能比這句話更能挑動當代網友們敏感的神經。就連坐在電腦前的我,看到後都想拿起鍵盤懟到說這話人的臉上。
  • 魯迅先生臨終時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其中有何深意?
    魯迅先生,作為民國年代著名的反封建鬥士、大文學家、思想家、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思想深邃,作品內涵豐富。更有無數名言金句,令人振聾發聵。其中,有一句,至今令不少讀者匪夷所思,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民國時期北大教授:欲救國,先滅漢字!差點讓我們改用拉丁字母
    "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在民國時期,國內曾經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運動,這場運動由國內最為著名的一群文人共同發起,卻在短短數年間宣告失敗。
  • 魯迅:「漢字不死,中國不興」,魯迅為啥要廢漢字,原因在這裡
    魯迅作為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民主鬥士,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1936年(他逝世的那一年),當《救亡情報》的記者採訪他時,魯迅公開地說:「漢字不朽,中國必死」,儘管他在平時備受尊敬,但人們還是站出來反駁他,社會上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其實,這不是魯迅第一次說這樣的話。他以前多次表達過對漢字認同的看法。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漢字和文言文,是中國特有的文字和體裁,尤其是漢字,它博大精深,有著源遠流長的演變歷史,人們用它記錄著幾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回顧漢字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有一件歷史大事就不得不說起,那就是發生於20世紀初(1915)的,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其中有一條叫做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魯迅畫像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反文言文運動,在大力提倡文言文改成白話文過程中提及了漢字簡化,甚至是漢字廢除。以譚嗣同、魯迅等為代表,一批曾經留學西方的學者在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時,漢字成為一個批判傳統文化腐敗的靶子,魯迅甚至發表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同時,他們發起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張以拉丁化文字代替難學、難認的方塊字,造出「通俗化、大眾化」文字。廢除漢字運動促進了漢語拼音的形成,並在客觀上加速了漢字簡化。只是從其「漢字廢除」這一訴求上來看,這次運動是失敗的。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無聲的中國》「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比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會同意的,但你如果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他發表在魯迅中的《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在本文中,魯迅說了震耳欲聾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胡志明:輾轉中國20年,又精通漢語,為何越南一建國就廢除了漢字
    說到越南,繞不過去的就是「胡志明」這個人,此人被譽為「越南之父」,曾經,穿梭於中國與越南之間,為了越南的獨立,吃盡苦頭,付出非常之多。1945年8月26日,在日本投降後的第11天,胡志明回到越南並宣讀了《獨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
  • 專家聯名要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都一致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久卻還在使用著的文字,但其實在民國時期曾經有不少的文人號召取消漢字。魯迅先生就曾打出了漢字不滅,中國不亡的說法。漢字有著六千多年的歷史,不僅在中國傳承了這麼多年,對中國的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韓國等地都有很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