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2020-12-22 青燈白髮品文史

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一個筆名,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筆名,1918年他發行了《狂人日記》,用的就是魯迅,此書一出,魯迅「一夜成名」,因此魯迅便一直沿用這個筆名。

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的文章影響後世深遠,除《狂人日記》之外,魯迅還著有《野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等,每一本書,都深深地揭露了舊時代的黑暗和國人的劣根性。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

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魯迅從文是一波三折,年少時期,父親患了重病,周家請了兩位名醫,還開了許多奇奇怪怪的藥方,但父親的病更重了,所以魯迅一直都反對中醫,認為:中醫只是有意無意的騙子。

1904年成,魯迅留學日本,進入了仙臺醫科專門學西醫,他的各科成績都不錯,同樣受進化論、尼採和託爾斯泰思想的影響,魯迅也是愛上了文學,1906年,在一次上課時,老師播放了一部「日俄戰爭教育片」。

當時國人給俄國人當偵探,被日本人抓獲之後要處決,然,圍觀的也是國人,魯迅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用文字喚醒國人的麻木的內心。

魯迅文學深受俄國諷刺大師尼古萊·瓦西裡耶維奇·果戈理的影響,魯迅在自己撰文之前,都是翻譯外國的文學,比如果戈裡的《死魂靈》,魯迅編寫的《狂人日記》就帶著果戈理的影子。

大部分人對魯迅最初的印象,應該是來自《故鄉》,因為是初中需要學習的課文,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有一天冬天,魯迅回到了故鄉,又想起了兒時的玩伴閏土,然而回憶是美好的,現實卻無比的殘酷,閏土已經不是記憶當中的那個少年了,圓紫色的臉變得灰黃,眼睛也跟他父親一樣,最讓魯迅失落的,便是閏土的那句「老爺」。

一句「老爺」,也讓閏土成為了是封建舊社會的「遺物」,但魯迅依舊沒有放棄衝破封建枷鎖的信念,文中最後寫道: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前,魯迅的作品被頻頻選入教材,除了學生會讀魯迅的書之外,社會的人也會拜讀魯迅,哪怕幾十年過去了,魯迅的文章依舊還有其特殊的魅力。

然而10年前,教材改革,為了迎合時代,學生們閱讀的一些文章也都進行了增添和刪減,魯迅的文章,也被逐漸地移出教材。《風箏》也是接二連三從高中語文教材當中刪除。

伴隨著「去魯迅化」興起,針對魯迅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有專家認為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也有人專家認為過於負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眾所周知,魯迅的文章都帶著諷刺意味,揭露的是時代的黑暗,既然我們已經遠離了那個時代,我們還是需要魯迅嗎?

北大錢理群教授一直都非常關注教育問題,多次批判教育問題,並為此奔走,作為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就魯迅問題,作了很多的論述,還撰文談「去魯迅化」。

錢理群認為:讀魯迅的文章,能讓我們少些膚淺,少些小家子氣,少些庸俗,少些醜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鏡子,照出你我的真實的內心……

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錢理群這是在吹捧魯迅,但實則不然,魯迅指出的國人劣根性問題現在依舊還存在,依舊根深蒂固,社會缺少不了魯迅。

錢理群曾經提出了這麼一個詞——精緻利己主義者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精緻利己主義者一切都以自我為核心,他們善於偽裝、經驗老道,然而從小學開始,我們的教育就不斷的在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所以我們需要像魯迅這樣的人,一個敢於去揭露一切的人。

錢理群教授還舉了一個例子,這也是他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在他的課堂上,甚至大學課堂上,一般很少會有人坐前排,有一天一個同學就座了前排。錢理群教了這麼多年書,也自然懂得學生的阿諛奉承。

不過這個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僅將他課都聽進去了,還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下完課之後,這位同學會經常跟錢理群教授交流,錢理群教授很喜歡他,後來這位同學提了一個要求,想要錢理群教授了推薦信。

作為北大資深的教授,錢理群的推薦信有很重的分量,錢理群認為這位同學很努力,給他推薦信也沒問題,然同學拿到推薦信之後,他就徹底從錢理群的課堂上消失了。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群體越來越龐大,社會上也需要魯迅這樣的人去喚醒一些人的內心,錢理群教授認為,魯迅的作品能觸動孩子心靈深處的一些東西,讓他們去思考根本性的問題。

他將魯迅作品教學的意義,歸結為給中學生和中學教育提供「基礎人文精神的支撐」,也許只有真正讀懂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

現在提倡的「減負」,刪減一些文章,確實讓學生得到了一些放鬆,但是這跟「去魯迅化」又有什麼關係呢?

坊間也流傳著「少不讀魯迅」的論調,其實現在中學生接受能力強,他們也能拜讀魯迅的文章,無論魯迅的文章今後在教材的命運怎樣,教育部門的刪減和增添都是為了祖國的下一代考慮。

在眾多的文人當中,魯迅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批評家,時至今日,回過頭看魯迅的這些經典名言,依舊說得非常準確,社會雖然在進步,但有一些東西卻難以改變。

相關焦點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作品才會被廣泛選入教材,讓後世的學子品讀,向先生學習他身上的那種敢於發聲敢於批判的精神。但是我們也慢慢地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地退出了讀者的視線,這是為何呢?除了課內的作品,很多學生還會去找一些魯迅的其他作品來看,因為他的文章讀來總是引人入勝,一針見血,還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非常強烈的家國主義精神。隨著教材的改版,魯迅先生的文章逐漸退出了學生的視野,曾經那些深受學生追捧的作品,被強制要求學生學習的魯迅思想,如今卻很難再在學生的書本中見到了。這個現象也引起了諸多討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 「去魯迅化」已10年有餘,是魯迅作品的藝術價值落伍了嗎?
    這樣的魯迅卻逐漸的從教科書中去除,"去魯迅化"的風潮已10年有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為什麼呢?是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落伍了嗎?對文學作品價值的評定,肯定文藝工作者最有發言權。曾有出版社向當今最具實力的小說家餘華、莫言、王朔等徵集"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三位作家列出的書單雖然是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魯迅。餘華選擇了魯迅的《孔乙己》、莫言列出了魯迅的《鑄劍》、王朔則推崇魯迅的《採薇》。莫言表示,少年時讀魯迅的《鑄劍》,深感驚悚,渾身發抖。
  • 「去魯迅化」為何會興起?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可以說魯迅已經成為了文化名人的一張明信片。可是這張明信片就要被摒棄了,"去魯迅化"的浪潮不斷的襲來。魯迅的有些作品從教科書中剔除,現在還有人來質疑,抨擊魯迅作品的真正價值。為什麼會有"去魯迅化"的浪潮?
  • 《狼牙山五壯士》被移出教材,增加明星故事,專家的解釋令人憤慨
    然而就在十年前,突然興起了「去魯迅化」,魯迅的文章被頻頻搬出了教材,專家給出了理由是魯迅的文章太晦澀難懂,不利於學習。這樣的理由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去魯迅化」的步伐並沒有停下,與此同時嶽飛、衛青、霍去病也被慢慢的移出了教材,更讓人憤慨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也從小學語文教材移除了。
  • 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魯迅畫像近些年來,關於魯迅作品被移出教科書的流言甚囂塵上,網際網路上隔一陣子就會反覆出現。不明真相的同學不外乎兩種態度,有人不解:為什麼把魯迅移出教科書?有人則歡呼,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只要稍加留心,你就知道這根本就是個謠言,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裡好端端地放著呢,白紙黑字,如假包換。2019年,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澄清了事實,在新發行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此外,很多學生家長應該也知道,魯迅文集《朝花夕拾》早已列入中考內容,除了《朝花夕拾》,有些省區的中考還包含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1881-1936年),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文學標杆和圖騰式人物。 可以說,魯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級的,很多人在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了。有人說先生作品被陸續移出了教科書,不太相信哦。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小編從求學時代到人至中年,一直熱愛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先生「鐵粉」。
  • 魯迅10多篇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這樣做有何利弊?
    文·段宏剛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在55年的生命歷程裡,總共留下大約1000萬字的文字作品,包括600多萬字的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以及400多萬字的書信作品和編輯作品。能有30多篇文章被請進教材供學生來學習,放眼歷史,魯迅無疑是古今第一人,即使像李白、杜甫那的詩歌巨匠,也難以享受到這麼高規格的殊榮。可見,魯迅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文化界,他的文章被不同讀者當作精神食糧。
  • 鹽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窮困老百姓要吃鹽,他們有什麼辦法?
    引言現如今說起飲食,人們都知道要吃得清淡一點,如果吃得太油膩,高血壓、就離你更近了一步,如果吃得太鹹,心臟病也會離你越來越近。總的來說,就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現在老百姓是不缺鹽,古代可就不一樣了,鹽非常珍貴,窮苦百姓要吃鹽很困難。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如果吃鹽有什麼辦法呢?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他們詆毀魯迅高尚人格,他們認為魯迅的作品和思想已經過時了,不合時宜,何居心也!魯迅是民族英雄,而這些人卻發出懷疑的聲音。這就讓我想到了有人對「雷鋒精神」的質疑,對在革命戰爭年代裡的英雄的懷疑。過去,我們是讀著魯迅的作品度過最美好的少年和青年時代的。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 繼魯迅被移出課本之後,明朝資本主義萌芽也被移除,這回我支持
    魯迅文章被移除課本已經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與此接踵而至的是明朝資本主義萌芽也被移除中學歷史課本。魯迅文章是否該移出中學課本不做過多探討,但明朝資本主義萌芽被移出中學課本乃情理之中。早在許多年前,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就被史學界認為是五大偽命題之一。
  • 五一去紹興,這麼玩:坐烏篷船走街串巷,去魯迅故裡啃黃酒棒冰
    紹興,魯迅故裡、書聖故裡、中國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遊城市。這座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稱,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五一去紹興,自駕遊,親子遊怎麼玩?
  • 王朔評判魯迅:不是世界文豪,沒聽說世界文豪只寫過這點東西
    魯迅先生總是帶著或憤怒或激烈的情緒,去抨擊他不能認可和接受的人或事。憤怒的對象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大小,從而影響著其作品的格局大小,魯迅的性格情感在他的作品創作中留有很深刻的烙印。  魯迅在作品中常會批判國人的劣根性,批判當前社會下人們的麻木貪婪,直接有力的撕開裝飾人性的外衣,這沒有不妥。
  • 詩詞大會考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56人錯,蒙曼的點評有水平
    近些年,有一個很熱的文化熱詞,一遍一遍地被提及,它就是:去魯迅化。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大家都不太能說清楚。之所以會有這個詞,很大原因是有些朋友發現語文課本上有一部分魯迅的經典小說節選被刪除了。頗有意思的是,在「去魯迅化」被不斷提及時,莫言、餘華、賈平凹、陳丹青、馬未都等文化名人,又多次在不同場合承認:魯迅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作家。莫言先生甚至表示,如果能用平生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他是很願意的。其對魯迅的敬仰之情,可想而知。
  • 建議課本取消《背影》,移除魯迅,是教育思想的進步還是倒退?
    因此,國內的專家學者,歷來十分重視對中小學教材內容的選編。近十餘年以來,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呼籲要求從語文課本中刪除刪除《背影》、《劉胡蘭》、《誰是最可愛的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要求歷史課本刪除嶽飛、文天祥等人物,提出的理由還真是千奇百怪。「橫挑鼻子豎挑眼」導向不良的文章《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和《背影》前幾年先後被專家點名要求移出課本。
  • 教材編輯如何解讀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
    編者按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寫夢境的散文詩,現收錄於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在這篇散文詩中,他用充滿線條感和色彩感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明麗動人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夢中的「好的故事」。作者雖然在作品中多描寫的是夢境中的景象,但是目的是為了抒發現實生活的感受,作品中所描寫的夢境的內容帶有現實生活的印跡。他為什麼要以夢的形式來書寫呢?首先是如作者自己在《野草》的英文譯本序中所說,「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 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比如《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朱德的扁擔》等。
  • 魯迅: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寬恕
    1936年9月5日,魯迅先生已經反覆咳嗽發燒許久,終於溽熱的夏季熬過去,咳嗽逐漸減輕。他又開始在三樓的那個檯燈下奮筆疾書了。不久,他在《中流》雜誌的第二期發表了一篇雜文叫做《死》,這篇文章是他去世前一個月所作。文中,他曾經留下像遺言一樣的幾段話: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
  • 究竟有什麼魔力讓日本人冒死也要去彈子機房玩
    究竟有什麼魔力讓日本人冒死也要去彈子機房玩 2020-05-12 14:54:41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