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氣清,夏韻悠長
當家家戶戶又飄起了粽香
端午節又到了
在這個古老莊重的傳統節日
願你和家人平安喜樂
聊一聊端午的來源
說到端午的來源,
大家最先想到的
大概就是楚國大夫屈原了。
相傳楚王聽信讒言
將主張抗秦的屈原貶黜流放
在秦國攻破楚國首都後
絕望的屈原抱著一塊大石頭
投入了汨羅江
屈原死後,
楚國百姓哀痛異常,
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
吃粽子的風俗。
除了這個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
還有紀念伍子胥之說,
伍子胥助吳伐楚,
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
吳王夫差不聽。
伍子胥便對鄰舍人說:
「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
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
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便自刎而死。
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也有傳說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相傳曹娥是東漢上虞人,
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
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
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
曹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後抱出父屍。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
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也有惡日之說,
在先秦時代,
五月被認為是毒月,
五日是惡日,
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
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五月初五為惡日,
在此日插菖蒲、艾葉
以驅鬼,薰蒼朮、白芷,
喝雄黃酒以避疫。
那些端午傳統特色習俗
時至今日
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
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在端午節的眾多習俗中
蘊藏著各地勞動人民千百年來
沉澱下來的生活智慧
包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
一說是為了託人江中
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
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
可以將疾病、災害剷除
賽龍舟
屈原含恨投江
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
由此賽龍舟也成為
端午最傳統的習俗之一
掛艾草、菖蒲、榕枝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
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
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
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飲蒲酒、雄黃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成為流傳甚廣的雄黃酒
同時人們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
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
除了這些習俗,
還有這些特色習俗你熟悉嗎?
畫額
戴香包
沐蘭湯
唐詩宋詞裡話端午
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
其實在眾多特色民俗中,
蘊含著滿滿的情懷和意趣,
今天我們一起來品味端午相關的唐詩宋詞。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賞析:端午節起源的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詩人感嘆屈原作為忠誠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
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
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
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
果然奪得錦標歸。
賞析:「競渡」就是現在賽龍舟活動的前身。為了衡量競渡的勝負,唐人創造了「錦標」的比賽制度,指在龍舟劃到終點的時候,以搶奪浮標來判斷勝負,搶得頭標的人就是比賽的冠軍,鼓聲擂動,船隻齊發,爭先恐後,驚嚇得水鳥亂飛,只為奪得錦標。
表夏十首(節選)
【唐】元稹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哀哉徇名士,沒命求所難。
賞析:「浴蘭」指古人端午節「浴蘭湯」的習俗,用草藥煎湯淋浴。因為粽子用絲線纏裹,所以說「彩縷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稱粽子為「角黍」。唐代開始用糯米代替黍米來製作粽子,色澤變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為「香粳白玉團」。
乙卯重五詩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賞析:這首詩具體描寫了當時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平淡的閒言瑣事在詩人的筆下變得瑰奇純粹。詩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寫中,仔細閱讀,方有所悟。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酈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賞析:五月裡石榴花兒紅豔豔,綠楊雨中默默站立,絲線纏裹的粽子盛放在金盤裡,扇子上面畫著雙鳳凰,正是端午時節,浴蘭湯,喝菖蒲酒,樹葉叢中黃鸝的叫聲驚醒了朦朧中的好夢。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賞析:五月五日端午節,你贈與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結交的知己在萬裡之外。往日為國盡忠的人,現在白髮蒼蒼。儘管三湘和這裡相隔很遠,仍然想要從屈原那裡獲得慰藉和力量。
鬥轉星移間
端午佳節承載了人們
對聖賢的緬懷
對健康的追求
對疾病的防治
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
家長把這些端午習俗和優美詩詞
講給孩子聽聽吧~
帶他走近歷久彌新的端午傳統文化
品位華夏文明的悠長迷人吧~
來源:微言教育、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
出品:省婦聯宣傳部(網絡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