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屎把尿影響大,如何訓練寶寶自主如廁能力 包含我給孩子訓練的全...

2020-12-25 什麼值得買

文|Pinky,來源公眾號|記憶的瓶子Pinky,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把屎把尿可能影響孩子脊柱、髖關節發育,容易脫肛、肛裂等,總之壞處多多,在這裡就不再提了。

既然不能把屎把尿,那孩子什麼時候能脫掉紙尿褲呢?什麼時候能進行如廁訓練呢?又該如何進行呢?

接下來將結合讀過的幾本育兒書,以及自身經驗,整理一下如廁訓練過程中用到的一些小知識。

1. 獨立大小便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獨立大小便是一項複雜的技能。首先,孩子得意識到來自直腸和膀胱的壓迫感。其次,孩子必須明白這種感覺與自己體內狀況的聯繫。

接下來,要學會一有這種感覺就要趕快找廁所。然後還得知道如何脫褲子,如何讓自己坐得舒服,如何在一切準備完畢之前忍住排便衝動。

大便訓練通常應該要早於小便的訓練,因為腸道周圍肌肉要比膀胱周圍的有耐力一些,當孩子感覺到便意時,可以有更多的反應時間。固體也比液體容易控制。

當膀胱漲滿時,突如其來的強烈尿意是孩子很難控制的。所以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通常順序是:夜間的大便控制;白天的大便控制;白天的小便控制;夜間的小便控制。

2. 進行如廁訓練的普遍時間

幾本育兒書中都出現了一個時間點:18個月(一歲半)。

一歲前孩子的膀胱、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以及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基本不具備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這時候進行如廁訓練是違背孩子的身體發育的。

當然有極少數孩子能在18個月大之前掌握這種控制能力,但是畢竟是少數,因此建議在孩子一歲半之後再進行訓練。

因為大部分孩子18~24個月時,控制排洩的肌肉才成熟,所以孩子開始接受如廁訓練的時間普遍集中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當然推遲一些也是正常的。

達成共識的是,較晚接受訓練的孩子比早早接受訓練的孩子學得快。一旦孩子到了2歲左右,就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自己學會這些事情。

有數據表明,18個月大之前進行如廁訓練的孩子,需要4歲才能完全掌握。而2歲左右開始如廁訓練的孩子,僅需1年時間就可以獨立上廁所了。

因此在孩子真正準備好之後再進行如廁訓練,不僅可以縮短訓練時間,而且可以沒有壓力、快樂地教授與學習。

雖然有以上數據結果,可是每個學步期的孩子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為如廁訓練做好準備呢?如果具體到每一個孩子身上,準確地說,不存在準備好使用便盆的確切年齡。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時間表以及絕對的控制權。所以以上數據僅供參考啦!

3. 可以進行如廁訓練的線索有哪些?

生理的準備、情感的準備和環境條件,會有助於孩子如廁訓練的成功。當孩子們在生理上準備好開始如廁訓練時,他們會給我們很多線索的。

這些線索的出現表明孩子的膀胱容量在增大以及孩子意識到了,並且意味著孩子變得越來越能將自己的身體感覺和使用馬桶的需要聯繫起來。

美國兒科學會列出了孩子能進行如廁訓練的八個信號:

紙尿褲可以保持至少2小時乾燥,或者午睡醒來後還是幹的;當紙尿褲髒了,孩子會覺得不舒服的表現,想要換新的;對坐便器產生興趣;大便時間逐漸變得規律;主動要求穿內褲;可以遵守簡單的指令;會用表情、姿勢、或者語言來表達自己正在大小便;能夠自己或者在幫助下脫穿褲子當孩子可以滿足以上八條信號中大部分表現的時候,就說明孩子可以進行如廁訓練了。

而《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列出的可以開始如廁訓練的信號有:

模仿你上廁所。能口頭表達出其他的感覺,如肚子餓了。能理解簡單的要求,如「去拿球」。尿布溼了或髒了之後,會把尿布拉開,或跑過來告訴你尿布髒了。爬到兒童馬桶或成人馬桶上。尿溼尿布的時間間隔變長了,至少3小時。會研究自己的身體器官。要想成功地完成如廁訓練,孩子需要能夠分辨出想上廁所的感覺,並理解這種感覺所表示的含義,然後用語言向家長表達上廁所的意願,直到最終完成上廁所的過程。

大部分孩子在3歲時能夠學會日間大小便自理。如廁訓練完成的平均年齡為2歲半左右。

當然這個時間節點也僅僅是個參考而已,就像孩子走路、說話一樣,自主如廁時間也是有早有晚,我們要做的就是心中有數,順其自然。

4. 為如廁訓練做準備

既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時間表以及絕對的控制權。父母們怎樣才能為這一重要的發展裡程碑打好基礎呢?

1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

想要大小便:退回到安靜的地方,停止玩耍,安靜下來,蹲下來。

正在大小便:抓住尿布,咕噥,雙腿交叉。

大小便結束:注視尿布的鼓脹處,感受不同的感覺,繼續玩或說話。

只要平時多加注意,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能第一時間發現孩子傳遞給我們的身體信號代表了什麼。

在我女兒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時,她玩著玩著就會停下來,然後注視自己紙尿褲方向,接下來就是要尿尿了。後來尿完尿了,她還會說「尿尿了、尿尿了,換一個新的」。

2選一個好時機,準備好耐心

選一個不忙的時間。

天氣暖和時訓練比較好,否則穿著厚重的衣服,做什麼都不方便。

還需要幽默感、無窮無盡的耐心

女兒在一歲半以後,開始了有意無意的如廁訓練,會時不時領著她去小馬桶。當時正好在夏天,穿得少,不過東北供暖系統很給力,冬天在室內也可以僅僅穿個背心。

訓練孩子使用馬桶的過程中,真得是一件需要很多耐心的事情。需要定時地問玩耍中的孩子「有沒有尿?尿尿去馬桶哦」。

需要領著孩子走向洗手間,很多時候僅僅是在小馬桶上坐一會,沒有尿再回來。

需要不停地處理尿髒的小褲,還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尿尿了啊?小褲髒了,我們換一個新的吧,下次尿尿我們去馬桶哦」。

3及時換紙尿褲

讓孩子習慣乾爽、潔淨的感覺。當他能聽懂大人說話後,用語言告訴他乾爽、潔淨的感覺有多好,這樣以後訓練起來就更容易。

從女兒出生開始,只要是醒著的時候,一發現紙尿褲尿髒了,就會立馬給換個新的,從無例外。

換紙尿褲地時候,還會一邊換紙尿褲,一邊說著「尿尿了啊,紙尿褲不舒服了,我們換個新的吧」,有時也會說「尿尿了啊,我們把紙尿褲脫了,晾晾小屁屁吧」。

以至於到後來每次給女兒換新的紙尿褲的時候,她會特別開心地說「舒服、舒服」,而給她脫掉紙尿褲的時候,女兒還會模仿我的語氣說「晾晾小屁屁吧」

4準備好訓練褲、隔尿墊

孩子處在脫掉紙尿褲階段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他們穿著方便訓練的褲子,可以是小內褲,也可以是方便脫下的拉拉褲。

當孩子可以隨意翻身的時候,拉拉褲的優勢就體現出來的,而且如廁訓練階段不用擔心孩子尿在拉拉褲裡。所以我們白天會穿拉拉褲,方便穿脫,晚上會穿紙尿褲,容尿量大

在女兒快一歲的時候準備了幾條balabala的小內褲,當時並不是準備如廁訓練的,在她剛尿完尿的時候,給她晾晾小屁屁的時候就換上小內褲穿。

這時候就會在玩耍的床上鋪上一個大大的隔尿墊,隔尿墊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可洗的,各有利弊,一次性的用完就扔掉更方便,可洗的隔尿墊更舒服一些。

一次性隔尿墊用的是子初的護理墊,不同尺寸滿足不同要求。

33cm*45cm尺寸適合小寶寶用,60cm*90cm尺寸適合墊在床單下面,以免寶寶在床上活動時不小心尿在床上,把褥子浸透溼了。

可洗隔尿墊入手了全棉時代的兩個隔尿墊,大小90cm*70cm,還有夢瑞格的兩個尺寸隔尿墊,120cm*100cm和120cm*70cm,兩款隔尿墊各有利弊。

全棉時代小巧些,外出旅行也方便攜帶。夢瑞格更舒服,尺寸也夠大,120cm*100cm鋪床上,寶寶就可以爬著玩、坐著玩,也不用擔心紙尿褲漏尿到床鋪上了,只是外出攜帶佔地方。

再就是每次用洗衣機洗後,需要用手搓一搓才會柔軟如初,就像寶寶穿的純棉衣服水洗後也要搓搓穿著才舒服一樣。

還有就是洗衣機洗後偶爾會有毛毛球,需要用手揪一揪,不過睡在上面實在是太舒服了,一點也不漏尿,總之,很喜歡這款彩棉面料的隔尿墊。

每次女兒在床上沒穿紙尿褲的時候,我都會讓她坐在大大的隔尿墊上玩耍,或者呆在不怕尿溼的爬爬墊上等地方

5引入引導孩子如廁的繪本

市面上有專門引導孩子如廁的繪本,告訴孩子如何上廁所,幫助孩子養成用小馬桶尿尿拉粑粑的好習慣。

女兒所讀的如廁訓練相關繪本包括:小熊寶寶繪本系列《尿床了》、《拉》,還有《A Potty for me》。

讀《拉》,讓孩子知道小朋友們都去廁所拉粑粑,讀《尿床了》,讓孩子知道原來小朋友們都會尿床。

當然對女兒影響最大的一本如廁訓練繪本應該是這本《A Potty for me》了。

既是女兒最喜歡的一本睡前繪本,也是我特別推薦的一本如廁訓練繪本。

這是一本教小孩子使用小馬桶的,講小朋友從慢慢適應到如何學習使用小馬桶的過程的書。

剛開始讀的時候,女兒看到書中小女孩坐在小馬桶上時,會指指自己的尿不溼或者小褲,已經明白書中小女孩在做什麼了。

這本書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如廁訓練繪本。書中傳授的如廁訓練理念就是讓孩子在輕鬆自在的環境下,不知不覺地學會使用小馬桶,

書中開頭就是媽媽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馬桶,可是小女孩試了試發現還可以,可是依然感覺自己沒有準備好。

後來玩耍的時候,尿溼了褲子,可是媽媽說「That's okay!"這也是特別讓我感動的一句話。

希望我們做父母的面對孩子尿褲子尿床情形時,都能溫柔地說一聲,「沒事」「That's okay!"

書中的媽媽會跟孩子一起做馬桶上,媽媽坐大馬桶上,孩子坐小馬桶上,並排挨著,還會示範孩子自己是如何對馬桶衝水的……

終於,小女孩成功坐在小馬桶上尿尿了。 她是那麼的開心。自主如廁本是如此有成就感的事情,當孩子準備好了,自然就去做了。

引導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嗎?建議為孩子準備幾本如廁訓練繪本呢,特別推薦這本《A Potty for Me》

5.一些需要考慮的輔助措施和技巧

1準備兒童馬桶

給孩子買一個專用的兒童馬桶,或者在大人用的馬桶上加上幼兒座椅。但是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自己的兒童馬桶。

所以我也早早地給女兒買了一個兒童小馬桶,後來女兒一歲半的時候又入手了一款更喜歡的兒童馬桶,分別放在家裡的兩個洗手間,大馬桶的旁邊。

拿到小馬桶的時候,第一時間介紹給女兒,「這是寶寶尿尿的小馬桶」。剛開始她就特別喜歡這個小馬桶,當成了自己的小座位,穿著衣服坐在上面玩耍。

這個熟悉過程可以為孩子使用小馬桶大小便打好基礎呢。

在這裡推薦一下女兒最喜歡用的decobebe坐便器,除了顏值爆棚,關鍵是坐上去穩穩地,不僅防滑還防側翻。

上左圖就是我特別推薦的decobebe小馬桶

為什麼不建議讓孩子坐在加幼兒座椅的大馬桶上呢?

因為兒童尺寸的馬桶能安全地支撐孩子的身體,可以把腳放在地上,如果坐在大人馬桶上,腳是懸在半空中的,不利於大小便進行,需要放置相應高度的墊腳凳。

而且兒童用小馬桶可以放在任何房間,可以放在孩子的房間,也可以放在洗手間。

當然小馬桶最好放在洗手間,而且讓它靠近大人馬桶,這樣就能隨時帶上孩子去洗手間,養成去洗手間上廁所的好習慣。

2告訴孩子該怎麼說

注意到孩子有要上廁所的跡象時主動問:「要尿尿嗎?馬桶馬桶」,或者「要拉粑粑嗎?馬桶馬桶」。

這樣做目的是幫孩子建立一種聯繫:什麼時候感覺到便意,要及時說出來,去馬桶上解決。

由於總這麼說,到現在女兒每次要尿尿、拉粑粑的時候,都會一邊喊著「尿尿,馬桶馬桶!」或者「拉粑粑,馬桶馬桶!」,一邊主動跑向洗手間。

3邊示範邊解釋

如何將上廁所的概念灌輸給孩子呢?最佳方法是言傳身教,在家中同性成年人如廁的時候,捎上孩子,邊說邊做吧。

利用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模仿的特點,讓孩子看我們上廁所,同時解釋我們在做什麼,「媽媽在尿尿,你長大了也會像媽媽一樣在馬桶上尿尿」。

一般情況下,女兒跟媽媽學,兒子跟爸爸學,效果比較好,但訓練並不一定非要相同性別才可以。

拉著孩子的手走進洗手間,然後幫助孩子坐到小馬桶上,而我們就坐在旁邊的大馬桶上。

相信我,小傢伙會愛上這個「和媽媽或爸爸一模一樣」的機會的。他們會喜歡上「像爸爸媽媽一樣」坐在馬桶上的。

之所以要把孩子的馬桶放在大人的馬桶旁邊,一是方便和孩子坐在一起聊天,二是可以伸手幫孩子脫穿褲子,還可以隨時保護著孩子。

當然訓練孩子大小便是兩個人之間的合作,我們可以領著孩子去廁所,但卻不能強迫他大小便。

有時即使孩子已經在拉拉褲或者小內褲上解決了尿尿,還是要領著我們衝向洗手間,那就開心地配合走一遍如廁過程好了。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是爸爸示範孩子上廁所,在孩子完全學會怎樣上廁所,並且對上廁所的方式不再好奇之前,建議採用坐姿小便,這樣有助於孩子如廁訓練。

男孩在小的時候,通常蹲著尿尿,當他們3歲以後,便開始模仿父親、兄長或者其他朋友,站著尿尿了。

當男孩開始模仿這一行為的時候,要確保他每次尿尿前將馬桶座圈抬起來了,並做好為其擦拭馬桶的準備,還要要確保馬桶座圈被抬起來後不會隨便落下,否則很容易造成傷害。

4教孩子擦屁股、衝水、穿褲子和洗手

要等到孩子能很自覺地用馬桶之後,再教他如何擦屁股,穿褲子,把兒童馬桶裡的排洩物倒進廁所,洗手等。

擦屁屁時,教女孩子要從前往後擦。不要寄希望於孩子很快就能自己擦屁股。兩歲的孩子還很少有這麼敏捷的身手,有些孩子直到四五歲才能做到這一點。

現在女兒每次尿完尿後,都讓給我要一片紙擦擦,還說著「媽媽一個,**一個」,擦完後非要自己扔到大馬桶裡,開心地說著「紙在遊泳呢!」

每次拉粑粑後,還要自己拿著溼巾擦屁屁,每次自己嘗試幾次發現夠不著後,才放棄,說著「長大了就夠著了」然後讓媽媽幫著擦屁屁。

尿完尿、拉完粑粑後,我會一邊做一邊告訴女兒「媽媽要清洗小馬桶」了,然後幫她用洗手液洗手。

雖然目前這些事情都是我幫著做,可是經過日日觀摩,我相信總有一天她會自己做這些事情的,內心深處反而希望女兒不要太快地長大呢,慢慢長大就好。

5出門在外時

出門在外時要教孩子識別公共廁所的標誌,並鼓勵孩子在需要的時候使用公共廁所。

孩子還應該學會,當遇到公共廁所的時候,即使不是非常憋,也要去一下(這一點在旅遊尤其是乘車旅行時特別重要)。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需要陪著孩子並且幫助他們。無論如何,在孩子使用公共廁所的時候,安全起見,成年人要儘可能陪伴他,最起碼要在門外等他。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需要上廁所的時候,不一定會有廁所,因此,我們最好為孩子隨身攜帶一個坐便器。

當女兒有意識地去自己小馬桶上尿尿時,就在京東上買了一可攜式可摺疊坐便器:ROCCY便攜可摺疊馬桶兒童旅行便盆。

現在這個時代真是沒有買不到的產品,只有想不到的東西。曾經我特別困擾:帶著女兒外出玩耍的時候,或者出門旅行的時候,怎麼解決大小便問題呢?

入手的這款可攜式摺疊馬桶就幫我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因為它太方便攜帶了,使用的時候往馬桶上套上清潔袋,方便隨時扔掉,還不用清洗。

年前我們開車去千裡之外的山東姥姥家,女兒一路上大小便都是在這個可攜式小馬桶裡解決的。

把小馬桶打開,套上一個清潔袋,放在前後座椅中間位置,寶寶就可以坐在上面解決大小便了。然後把清潔袋取下來系好,就近扔到垃圾桶裡就好。

女兒特別喜歡她這個小馬桶。現在這個小馬桶是走到哪裡背到哪裡。當然,在某寶或者京東上,隨便輸入「可攜式馬桶」或者「可摺疊馬桶」會有更多選擇呢。

6沒有準備好或者完成如廁訓練,還不想穿紙尿褲怎麼辦?

在女兒一歲半左右的時候,忽然排斥起來穿紙尿褲了,也許感覺穿紙尿褲沒有穿小內褲舒服,各種紙尿褲、拉拉褲都不想穿,每次睡前都是各種商量才穿上紙尿褲。

然後就把女兒的拉拉褲換成了五羊有小馬圖案的拉拉褲,女兒特別喜歡衣服上的小馬,猜測著也許她會喜歡這款拉拉褲。

果不其然,每天都要喊著「穿小馬,穿小馬」,別的紙尿褲直接不穿了。接著又喜歡上五羊的松鼠、松樹那個圖案,兩種就換著穿。

現在這三、四個月的時間,白天在家裡完全脫離了紙尿褲、拉拉褲,可是午睡、晚上睡覺時候還是需要穿。

這段時間,女兒又開始不喜歡穿紙尿褲、拉拉褲了,然後我突發奇想給小馬圖案的拉拉褲命名為「米娜」,給小松鼠圖案的拉拉褲命名為「米諾」。

每次睡覺的時候都會問女兒「今天我們穿米娜,還是米諾呢?」她都會開心地選一個,然後自己拿過來,而且比我分得還清楚。

如果尿在了小馬拉拉褲裡,她還會說「尿米娜裡了,不舒服,再換一個米娜吧」。不過這兩天我們又開始換新的稀奇古怪的名字了。

所以如果孩子在還沒有完成如廁訓練時,就不喜歡穿紙尿褲、拉拉褲了,可以選擇一個他們喜歡的圖案,某種動物,某種植物都好。

再就是可以命名給紙尿褲、拉拉褲一個稀奇古怪的名字,他們也許會特別感興趣,就重新喜歡上自己的紙尿褲呢。

6. 尿褲子了?尿床了?沒關係!

當孩子開始學習獨立上廁所,必然會發生一些小小的「意外」。孩子會有尿褲子,這是免不了的事。

當孩子大笑的時候、參與體力活動的時候或者很專心地玩遊戲時,「意外」尤其容易發生,因為孩子玩耍過於專注,從而忘掉了自己身體內發生的事。

即使孩子完成了夜間起床上廁所的訓練,當孩子膀胱發育還不健全的時候,當膀胱已經滿了的時候,意識不到,無法醒來上廁所,在夜間也會出現尿床,不應過分擔心。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時不時尿床,隨著他一天天的長大,這個問題會慢慢得到解決。

即使獨立上廁所半年到1年後,仍然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小意外」,還是比較常見的,但尿床的次數應該逐漸減少。

早期發生頻率可能為一周內2~3次,接下來發生的次數逐漸變少,並且大部分孩子在5歲左右的時候完全不再發生。

雖然這些情況可能會讓我們有些煩惱,並給孩子本身帶來難堪,但它們都會逐漸消失。我們可以把隔尿墊鋪在床單上,以減少清理工作。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平靜而尊重地對待如廁意外,並且讓孩子知道,所有孩子都會尿床,這樣可以解除他們的顧慮。

在出現意外時,千萬不要羞辱孩子,斥責、說教或懲罰不會有幫助,並且可能會損害我們和孩子的信任感和關愛,況且孩子並不是故意尿床的。

相反,要與孩子共情。畢竟,意外只是意外。要幫助孩子收拾乾淨。要說:「沒關係。你可以繼續嘗試。我知道你很快就能做到的。」

有了時間和耐心,孩子會掌握這一技能的。

當孩子午睡或夜間沒有尿床,別忘了要及時給予誇獎,只需要說一句「哇,寶寶沒有尿床哦,真棒呢!」就夠了。

雖然大部分孩子在5歲左右的時候,完全不再發生尿床了。可是有的孩子在5歲之後依然出現夜間尿床。

當尿床只發生在睡眠狀態的時候,被稱為夜間遺尿症。對於5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大約有1/4存在這個問題;而對於7歲左右的孩子,發生率降到1/5,10歲的孩子中,只有1/20存在這個問題了。

引起尿床的確切原因尚不得而知,最好的做法是把它看作一種自然的進程而且並不重要,記得千萬不要責怪或懲罰孩子。當然可以找兒科醫生談談。

但是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可能和孩子不同的發育節奏(神經、肌肉以及夜間對於膀胱滿脹的感覺是否被下意識地抑制)有關。

一般和其他生理性或心理性疾病沒有關係,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會好起來。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入睡前或一睡醒馬上使用小馬桶,但是最重要的是:

我們要告訴孩子尿床不是什麼大事,讓孩子明白尿床不是他的錯,隨著長大,尿床現象就會消失,這樣會讓孩子好受一些。

總之,要儘可能讓整個訓練過程積極、自然、自願,這樣孩子才不會害怕自己去嘗試。放心好了,每個孩子最終都會完成如廁訓練,按照他自己的時間表。

7. 好長時間不尿床了,忽然又尿床了?

孩子一段時間不尿床後,如廁技巧出現倒退,突然又尿床了,這可能是孩子對壓力或者周圍變化做出的反應。

孩子生活中的重大變故可能導致其尿床,比如說家中增添新成員、搬家到新的小區、孩子開始上早教班、父母離婚等情況,都有可能讓孩子產生尿床反應。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孩子的這種倒退是自發出現的,沒有明顯誘因。

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不管有沒有原因,當孩子尿床時,我們千萬不要小題大做,床上加個隔尿墊就是了。

因為當孩子出現如廁技能倒退,或者尿床情況發生時,如果父母小題大做,將會導致孩子再次出現問題。

父母對孩子在如廁中出現的問題越是重視,這個問題就越有可能愈演愈烈。

如果父母順其自然、平靜面對,當孩子的壓力消失後,便會不再尿床。如果孩子持續尿床,可以帶他去醫生那裡檢查一下。

如果孩子完成如廁訓練後,在白天和夜間又經常尿溼褲子了,或者不斷地滴尿,或者尿尿的時候抱怨疼痛,可能他的泌尿系統受到了感染或他患上了其他疾病,就應該儘快帶孩子去看醫生了。

8.獎賞、懲罰不可取

如廁訓練過程中,我們要表揚成功,忽視「失敗」,放鬆點,大小便訓練不應該有懲罰,就像我們不能指責剛學走路的孩子會跌倒一樣。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大小便習慣採取一種合理的寬鬆態度,保持輕鬆的、沒有壓力的態度,一旦孩子做好準備,訓練就可以順利地進行。

如果孩子的每次成功都能獲得父母的誇獎,孩子就會加快這個訓練過程。但是責備孩子會適得其反。

在訓練過程中,要時刻表揚孩子的進步,不要批評他的小錯誤,否則只會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擾、阻礙訓練的順利進行。

總之,要積極面對這一過程,將不滿與批評統統拋之腦後。大聲指責或懲罰性的態度,對於如廁訓練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會引起嚴重、長期的情緒問題。

在如廁訓練過程中,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信心,但是要避免諸如在表格上增加小星星或者給糖果之類的獎勵或讚揚。

有些父母真得會在孩子每次去廁所成功解決完大小便問題後給予各種獎賞,幾塊糖,半小時動畫片,或者在孩子尿褲子或者尿床後,一頓怒吼,批評教育,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身體尚處於發育階段,有些事情在成長過程中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尚未發育完全,就打罵孩子,是多麼得不講道理啊。

因為孩子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就給予不必要、不應該給的獎賞就更不應該了,上廁所大小便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獎賞從何而來呢。

對孩子來說,獎勵有可能會變得比學習得體的社會行為更重要,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內在的能力,而不是依賴於外在的認可。 而且獎賞和懲罰孩子都會產生不好的長遠影響。

當然,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的一點點進步,但是要採取除獎賞以外的方式。

有時候一個驚喜的表情,一句讚賞的話語,就夠了。比如說「哇,寶寶會自己在小馬桶上尿尿了,真棒!」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足夠大了,還在故意尿床,怎麼辦呢?

正常情況下,孩子是不會故意尿床的,可是如果為了得到大人的關注,或者為了反抗大人的一些約束,孩子也許會不由得故意尿床。

這時候就應該採用自然結果和合理邏輯結果來處理問題了。

媽媽可以讓孩子睡在尿溼的床上,或者讓孩子跟我們一起換床單,如果孩子力所能及,也可以讓他自己換床單,臨了,別忘了表揚孩子一番哦。

9. 就算再多用一年紙尿褲又怎樣?

較晚學會上廁所,和較晚走路一樣,也是孩子正常發展模式的一部分,訓練時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在我們的社會中,如廁訓練問題已經被過分誇大了,有時太關註上廁所這件事了,反而失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其他事情。

而且即使父母對此完全不惦念,孩子們也會因為他們終究都想做其他人都在做的事情,而適時地學會使用洗手間的。

當孩子們在準備好使用馬桶的時候,就會使用馬桶。

對於女兒如廁訓練,我倒沒有絲毫壓力,認為這是每個孩子遲早都會掌握的技能,就像走路、說話、吃飯、穿衣一樣。

看看周圍有哪個孩子讀中學的時候還不會自己上廁所,還在尿床呢。

訓練大小便這件事本來應該是個自然的學習過程,不應該去過分關注,更不應該認為孩子不穿紙尿褲會讓大人很有面子。

或者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孩子足夠大了,應該脫掉紙尿褲了,然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一意孤行。

這些事情本應本著輕鬆的態度去進行。試著放鬆點,就算再多用一年紙尿褲又能怎樣?

10.說說女兒的如廁訓練過程

我自己對於如廁訓練採取的態度就是,讓如廁訓練變成順其自然,抱著「不強求,半不作為,靜觀其變」態度。

在順其自然中,女兒的如廁卻是出乎意料地順利,起碼目前為止是這樣子的。

18個月大的時候,開始有意無意地帶著女兒一起去廁所,一起挨著坐馬桶上。

22個月大的時候她開始主動去小馬桶上拉粑粑,22個月半的時候開始主動去小馬桶上尿尿。

24個月大的時候,除了外出、睡覺的時候,白天幾乎完全脫離了紙尿褲了,在家就穿小短褲了。

有時睡夢中尿尿了,會拽著紙尿褲說不舒服,讓給換一個,還會自己跑到床尾拿新的紙尿褲遞過來讓給穿上。

現在女兒26個月了,大小便都主動去自己的小馬桶解決了,除了夜間睡覺的時候,白天可以全天穿自己的小褲了,很少會尿溼衣服了。

甚至中午午睡,拉拉褲也是乾爽的,醒來後就要去馬桶尿尿了。

每次尿完尿後還會自己用紙巾擦擦,拉完粑粑會努力嘗試去擦小屁屁,發現夠不著後才放棄,會趴到我的大腿上讓擦屁屁,現在還會自己提上小內褲了。

總感覺女兒的如廁訓練很容易,回憶了一下,自己做了什麼?

讀了幾本指引孩子使用馬桶的繪本,從不得已時抱著女兒去廁所,到後來領著女兒去廁所,讓她站在旁邊。

再後來女兒一歲半左右的時候,讓她跟著上廁所時,坐旁邊小馬桶上,坐著玩。

有意無意地告訴她「尿尿,拉粑粑要去馬桶」,偶爾提醒一下玩耍中的女兒,「有沒有尿?要不要去馬桶尿尿?」

弄髒衣褲就更是家常便飯了,一般都會平靜地說「衣服髒了,我們換一個乾淨的吧,下次尿尿記得告訴媽媽,我們去馬桶尿尿哦」

偶爾碰巧成功一次,會特別興奮地跟她說:

「寶寶今天是在小馬桶上尿尿的,真棒!」,以至於後來女兒每次成功在馬桶上大小便後,都說一句「棒!」

就這樣,忽然有一天她就會主動拽著我的手衝向洗手間了。

她一邊喊著「尿尿,馬桶馬桶」,或者「拉粑粑,馬桶馬桶」,或者直接說「要尿尿」,「肚肚疼,要拉粑粑」,一邊奔向洗手間。

莫非就是因為受繪本的影響,加上日日示範?那這就是繪本的魔力,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力量了。

開玩笑啦!其實這根本就是遵循孩子自身發育特徵順勢而為!即使我們無為而治,孩子也會自己學會上廁所的,因為這就是本能嘛!

可是我們並不希望孩子隨地大小便,所以還是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加以引導一二啦!目的就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養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

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不急不躁,不快不慢,隔絕外界的各種閒言碎語好為人師,這也許就是進行如廁訓練應有的態度吧。

無論早晚,讓我們為寶寶自身的一點點進步而鼓掌,不與他比,也不與她比!並且讓寶寶知道我們會一直以他們為傲!我也一直走在為之努力地路上!

參考書籍如下:《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從出生到3歲:嬰幼兒能力發展與早期教育指南》;《孩子:挑戰》;《可怕的兩歲》

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原作者,如有違規轉載會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把屎把尿危害大!如廁訓練黃金期,脫掉紙尿褲,這幾招就夠啦
    今天就來跟大家一一講講,為什麼不提倡給孩子把尿把便,以及正確的如廁訓練該怎麼做?為什麼不要把屎把尿?給寶寶把屎把尿,無非就是想「控制」寶寶的大小便,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不僅會給孩子的身體造成危害,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危害。尤其是1歲內的小齡寶寶。
  • 寶寶如廁訓練沒煩惱:若蘭寶貝現身說法,一周輕鬆告別紙尿褲
    但是,孩子也不能一直穿著紙尿褲。通常情況,家長會在寶寶大一些時候讓其學習自己上廁所,尤其是即將上託兒所或幼兒園的寶寶,能夠「自己上廁所」就會成為一項必備的自理能力。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進行自主如廁訓練這件事就必須提上日程了。夏天氣溫高,孩子穿的衣服比較少,方便穿脫,偶爾尿溼也不會凍到孩子,而且尿溼的衣服清洗後很快就晾乾了。
  • 訓練孩子如廁,什麼才是正確步驟,帶你一起了解下
    以前的小孩都是把屎把尿長大的,可自從有了紙尿褲,這種把屎把尿的行為成了個大問題,據說,後者不但能導致小兒肛裂,還能導致髖關節脫位。總之,與其把屎把尿,不如給孩子使用紙尿褲,這種結論到底是不是真相呢?咱們先來解釋一下啥叫「把屎把尿」。
  • 給孩子做如廁訓練,家長用上這4個「訣竅」,幫寶寶告別尿不溼
    4歲的亮亮已經上了大半年的幼兒園了,和同伴的小朋友相處的很好,但是亮亮過得並開心,因為他經常尿褲子,每次小夥伴都會嘲笑他。亮亮媽為了方便更是給他準備的兩套衣服,漸漸的亮亮就從一個積極陽光的孩子,逐漸變得自卑了起來,出現這種情況,只能怪家長沒做好如廁訓練。
  • 如何訓練寶寶自主排便?掌握「4要2不要」秘訣,媽媽娃娃都輕鬆
    睡覺和吃飯經過每天的訓練,通常在寶寶一歲到兩歲左右都能自主完成,但是排便這件事往往成為家裡臭烘烘的糟心來源。媽媽們都想早點教會寶寶自己拉臭臭,但是這件事真的像吃和睡那麼簡單嗎?關鍵還是要看寶寶的發育能力和接受程度。△孩子多大可以開始教育他們自主排便?從出生到一歲左右,孩子都不具備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 10個笑臉貼,一周順利學會坐馬桶,在訓練孩子如廁上慢就是快
    終於有底氣寫這篇關於「如何訓練寶寶如廁」的文章了,因為我家墨仔在2歲5個月的時候,用了短短一周的時間快速、順利掌握了如廁技能,一個月熟練如廁,所以我才能安心的告訴大家:寶寶學會如廁真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去訓練,甚至延續從小把尿這個陋習。沒有學不會如廁的寶寶,只有操之過急、杞人憂天的家長。
  • 如廁訓練就這幾步,整個過程可以很愉悅
    然而,我們聽過身邊失敗的如廁訓練也不少,很多媽媽在孩子一歲零幾個月時開始訓練,訓練方法就是每天讓孩子尿在褲子上,以為她會覺得不舒服慢慢地就知道憋尿,但實際卻沒啥卵用,一天洗十多條褲子一夏天下來,照樣沒學會。夏天因為衣量少穿脫方便確實是如廁訓練的好時機,但如廁和學會走路一樣,既需要訓練,也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把自主權放在孩子手裡。
  • 99%的2歲孩子,都可以實現自主如廁,進來看看你的方法用對了嗎?
    其實呀,研究發現,只要經過有效的引導和訓練,幾乎99%的2歲孩子都能夠實現自主如廁,而訓練自主如廁的最佳年齡正是在孩子1歲半至2歲之間。訓練孩子自主如廁都有什麼好處呢?1、可以有效減輕父母照顧孩子的壓力。
  • 戒掉尿不溼,「如廁訓練褲」真能幫上忙嗎?
    因為這個時期,寶寶的大運動和精細動作逐漸成熟,能夠掌握基本的如廁動作,且具備理解簡單指令,和說出簡單需求的能力。 小紅花測評發現,一類叫「如廁訓練褲」、「如廁學習褲」的產品很受歡迎。 它們宣稱能讓寶寶體驗到尿褲子後潮溼不舒服,從而慢慢脫離紙尿褲,自主如廁。
  • 如廁訓練怎麼練?教你在最短時間內讓娃掌握如廁技能
    天氣越來越熱了,很多媽媽都把一項「大事業」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如廁訓練!翻開留言板,提問那叫一個多呀:「科大大,紙尿褲穿到啥時候呀?」「2歲10個月還不懂如廁,鬱悶死了,咋辦呀?」如果娃很大了仍然不能自主如廁,那麼也是有問題的。所以今天,貼心科大大上線科普,結合媽媽的實戰經驗,手把手教大家在最短的時間內,引導娃掌握上廁所技能,開始!
  • 訓練孩子尿尿,父母不停提醒孩子去廁所,這樣真得好嗎?
    等孩子六七個月後,婆婆就經常抱起孩子把尿,認為早點訓練孩子,也能儘快脫離紙尿褲。儘管同事強調,孩子總有一天會自己學會上廁所。婆婆就是不聽。其實,除了過早把尿,很多家人為了訓練適齡孩子自主如廁也是用盡了各種辦法。比如,有的家長怕孩子尿褲子,就會頻繁地提醒孩子去廁所,即使半夜也會把孩子從被窩裡拉出來,而且一旦孩子尿了褲子,還會遭到家人的訓斥。
  • 大孩子尿褲子,可能是這3種情況引起的,尤其是二胎家庭需要注意
    了解具體情況後醫生說有兩種可能,一是因為孩子太貪玩,總是等到憋不住的時候才去小解;第二種說法就有點讓人心疼了——缺少了父母的關愛。據統計,在5歲兒童中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孩子還是會出現尿床的現象。所以說如果你家的5歲大孩子還在尿床,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大人應該儘早訓練孩子如廁,才能根本解決尿褲子的問題。
  • 7個信號,4個步驟,4種方法,讓孩子輕鬆告別紙尿褲
    以前總是聽到媽媽開玩笑的說,「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拉扯大。現在自己當媽媽了才知道,想要養大個小孩,「一把屎一把尿」真的不是說笑的。雖然現在有了紙尿褲,解決了爸爸媽媽頻繁換洗尿布的苦惱,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每次寶寶拉便便了,搞髒衣服了,收拾起來也是讓人崩潰的。
  • 如何快速幫助寶寶戒掉紙尿褲?三大法寶備齊,輕鬆讓寶寶自主如廁
    可是使用紙尿褲遲早要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寶寶戒掉紙尿褲,自主如廁是讓很多媽媽都頭疼的問題。寶寶18個月,仍然沒有戒掉紙尿褲曉琳最近頭疼得要命,寶寶已經18個月了,至今沒有戒掉紙尿褲,她也知道寶寶一歲半的時候最好戒掉紙尿褲,可是來回反覆實驗了兩個月,還是沒有幫助寶寶戒掉紙尿褲。
  • 「變相把尿」有多坑娃?看似娃不愛尿褲子了,卻存在著「隱患」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最近看到一個小男孩,因為媽媽說的話而崩潰大哭,媽媽對他說:我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的!結果孩子只注意到了字面意思,還說媽媽在坑他。孩子確實理解錯了,他並不知道小時候父母是怎樣照顧自己的。養娃的過程中家長確實與孩子的「屎」和「尿」沒少接觸,不僅平時要餵奶,還要清洗孩子尿溼的褲子和床單。
  • 寶寶尿褲子被爸爸批評,邊哭邊頂嘴,爸爸:突然不知道該怎麼接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不錯,所以寶寶出生後,都會給寶寶用上尿不溼。但是在寶寶過了一歲之後,如果還在用尿不溼,常常會受到身邊人的質疑:這麼大還用尿不溼?羞羞臉哦。媽媽也會遭到別人的質疑:孩子這麼大還用尿不溼,是不是懶得給寶寶洗褲子?如果是冬天還好,到了夏天質疑的聲音就更多了。
  • 孩子有尿便總是「自己解決」,尿褲子何時能結束?找到原因是關鍵
    「媽媽,媽媽,林曉婷又尿褲子了。」糖果從幼兒園一出來就急著和我分享今天的新鮮事。糖果小時候教她用廁所非常順利,但是她們幼兒園小班的這個叫林曉婷的小朋友,則是隔三差五就弄髒褲子,老師已經給她的家長下「最後通牒」了,想必這位媽媽此時也是急得不行。
  • 微課堂(視頻)丨桐嶼街道中心幼兒園​汪丹陽老師:家長如何幫助...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讓孩子輕鬆如廁呢?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上廁所這件小事!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一什麼是自主如廁,二抓住時機的重要性,三如何引導幼兒輕鬆如廁。美國父母比較放任,一般到2歲以後才開始訓練孩子的大小便。他們認為寶寶首先要認識到排便這種感覺,並通過某種方式表達出來,還要明白應該在適當的地方排洩,否則人為控制完全沒有意義。而中國,傳統的做法是從小把尿,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有幫助。但是,也有專家提出給幼小的寶寶把尿容易對腰椎產生影響。
  • 夏天來了,孩子到底該穿開襠褲還是紙尿褲呢?選錯了小心後悔終生
    首先寶寶是有自己的排便意識的,如果家長總是通過把尿的方式讓孩子排便,那麼孩子就很容易造成排便意識混淆,在練習自己如廁時會造成極大的困難。3)穿開襠褲有利於如廁訓練寶寶在穿開襠褲時隨地大小便與孩子學會自主去廁所排便之間其實並沒有直接關係。
  • 父母的兩種行為,正在慢慢給孩子的骨骼發育埋下隱患,值得注意
    這兩種行為父母要注意,做多了影響寶寶骨骼發育 1)太早或頻繁讓孩子用學步車 很多家庭會為寶寶購買學步車,下意識地認為用它可以幫助寶寶學習走路,受歡迎程度自不用說。不過,學步車早已列進了兒科專家們的「黑名單」裡,現在都是不建議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