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寶寶穿著尿不溼又到處亂跑難免腰部會有些微汗,媽媽們就開始希望早點幫寶寶脫下悶熱的尿不溼讓小PP享受涼爽爽的感覺,於是思忖著是否可以給寶寶開始如廁訓練了。然而,我們聽過身邊失敗的如廁訓練也不少,很多媽媽在孩子一歲零幾個月時開始訓練,訓練方法就是每天讓孩子尿在褲子上,以為她會覺得不舒服慢慢地就知道憋尿,但實際卻沒啥卵用,一天洗十多條褲子一夏天下來,照樣沒學會。
夏天因為衣量少穿脫方便確實是如廁訓練的好時機,但如廁和學會走路一樣,既需要訓練,也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把自主權放在孩子手裡。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個「有味道」的話題,如廁訓練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成功訓練如廁有哪些方法?
在傳統觀念裡,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告別尿布而已,但事實上更關鍵的意義在於這是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行為。
精神動力學鼻祖佛洛伊德認為,孩子在2歲到4歲的時候會經歷一個「以體驗和滿足排洩感受為核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孩子需要「恰到好處」地被允許自由體驗和學習排洩的感覺,同時通過合理引導建立起自己的如廁習慣。
過早或過遲訓練孩子如廁,都會造成不恰當的體驗和未來成長中的人格頃向。例如我們在前兩周的文章《為什麼把便把尿容易讓孩子形成「假自我」?》中說到過早把便會造成「假自我」,而過長時間習慣依賴於尿布,長大後則容易形成邋遢、放縱的人格。
而對於孩子而言,在「肛欲期」前半段需要體驗可以按照自己意志自由排洩的快感,而在「肛欲期」後半段則需要體驗到可以憋住排洩物並在合適的時候釋放的成就感。
很多老人會說,孩子會憋尿了就可以訓練自主大小便了。老人所謂的會憋尿通常是以把尿為基礎,沒把尿時沒有、一把就有,這個就是他們所謂的寶寶學會憋尿了。事實上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和訓練,很多媽媽並不清楚什麼時候寶寶會憋尿了,如果一直穿著尿不溼,可能到了3、4歲你仍然不知道他到底會不會憋尿。
根據心理諮詢師嚴藝家的建議:要拒絕人為控制的把尿,尊重寶寶自主意識,寶寶行為發展的這些信號可以是如廁訓練開始的時機:
1. 對走路和用腳已經沒有之前那麼興奮。
如廁訓練需要孩子有耐心在原地靜坐一會兒,這對用雙腳丈量世界充滿著巨大熱情的學步兒來說尚有難度。
2. 可以聽懂指令
基本一歲半以後的寶寶可以通過大人的語言和肢體語言來明白意思,如果要量化的話,至少是三條指令以上,例如:「去房間,找到你的娃娃,把它拿過來」。
3. 能夠說「不」
尊重孩子對如廁訓練的自主權,孩子需要有能力對如廁訓練說「不」,並且適時行使那樣的權利。
4. 開始有歸位的習慣
例如,洗完澡他可以在你的指令下把洗澡玩具放回到原處。歸位習慣會讓寶寶自發意識到,排洩物是屬於馬桶的。
5. 模仿大人的行為
「像大人一樣上廁所」是讓孩子脫掉尿布的重要內在動力。
6. 有規律的大小便時間
爸媽通過觀察可以摸索出寶寶的規律,例如一般會在什麼時候排便,大量喝水後多久會有小便。如果大量喝水後尿布開始溼的時間相當固定,就可以說是有一定規律。
7. 對自己的身體有所意識
例如能在肚子痛時夠告訴你肚肚痛。當寶寶具備這種感觀意識時,經過你不斷提醒「要便便了就告訴媽媽哦~」下,寶寶就可以做到想要排便時來告訴你。
當然多數寶寶至少要到2歲左右才會同時滿足上述7個基本條件,所以決定何時開始如廁訓練,最重要的是要觀察自己的寶寶。
1. 挑選一隻舒適的小馬桶
可能的話帶著寶寶去實體店讓他自己挑選,並且告訴他這是專屬他的東西,從此可以和爸媽一樣坐在便盆上便便了。
如廁訓練初期推薦可以自由移動的小馬桶(寶寶坐便器),不推薦讓孩子雙腳騰空坐在馬桶上,即使有寶寶專用馬桶圈。因為孩子剛剛度過學步期,因此他們依舊需要「腳踏實地」的感覺。此外,用小馬桶還可以讓寶寶清楚看到自己的排洩物。
如果是男寶寶,建議一開始坐著小便,等養成規律如廁習慣之後順其自然過渡到站立式小便。
Tips: 小馬桶挑選的兩個要點:
1. 有靠背,會舒適很多;
2. 儘量高些,不能太矮,特別冬天厚厚的棉褲纏著膝部,蹲坐在很矮的小馬桶裡就非常不舒服。
2. 嘗試脫去尿布讓寶寶光屁屁,把小馬桶放在顯眼地方
脫去尿布必須是孩子「自己的」決定,如果他拒絕,那麼就再等等。之所以要讓寶寶光屁屁,並不是老人說的「多尿幾次褲子他知道不舒服就會憋尿了」。而是剛開始練習如廁的寶寶憋尿時間短,經常會玩忘了到很急的時候才要尿,有些稍微多費些時間就尿出來了。如果因為半天沒扯下褲子而尿溼了自己,那種感覺多挫敗呀!
所以,我們家的小馬桶就放在客廳爬行毯邊上,在他最經常活動的區域旁,醒目地擱著,這樣即便他已經很著急了,也能有可能趕上。(一開始來不及是超級正常的,媽媽們別焦慮!)
3. 做一些以體驗為主的活動
任何嘗試都需要有一個愉悅的開始,在訓練初期不要一定要求寶寶每次都拉在小馬桶裡。我在給兒子的訓練初期,他經常會在告訴我他要便便的同時明確告訴他要拉在尿褲上,即使我迅速衝到他身邊告訴他我會幫他脫去外褲尿在小馬桶裡會很舒服,他也會拒絕。我想也許他還沒完全接受便在外面的方式,於是我並沒有勉強,慢慢都會好的。
平時我會讓兒子多多體驗坐在小馬桶上的感覺,有時我自己便便時,就把小馬桶搬到旁邊,邀請兒子坐在他自己的小馬桶上和我一起坐坐、聊聊天,儘管有點那個啥,但是兒子很快就接受了。
4. 寶寶觀察自己的排泌物正常也必要
兒子有很長一段時間會非常愛欣賞自己的便便,有時候真心受不了這種「變態行為。他還會描繪,像香腸、像蛋糕……真心醉了。但是其實這是很正常也必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推薦使用大人抽水馬桶的原因——他們會因為自己的作品被突然衝走感到困惑。當然這種「欣賞便便」的行為經歷一段時間後自然會消失的。
當然,我在兒子對如廁已經習慣了以後,我的習慣是讓他大便坐小馬桶,小便站著用抽水馬桶,每次他都會要求自己去按鍵衝水,這讓他覺得他有和我們大人一樣的權力。
5. 及時給出認可
無論做什麼,當寶寶有了成功經驗之後,我們都要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認可,比如:哇,寶寶今天又把便便拉在小馬桶裡了。這對他是很大的鼓勵。當然也不用過於誇張的肢體表達或言語讚嘆,過度的讚揚會讓剛剛取得一點「成績」的孩子壓力倍增,反倒在行為上容易出現倒退。
學習和訓練過程都需要藉助一些生動有趣的拓展信息,才可以讓訓練本身更加高效、容易取得進步。寶寶的繪本和玩具也有很多是輔助如廁訓練的,不僅是如廁,從更多方面來提升寶寶對於身體、感覺方面的認知。
1. 繪本
有趣的繪本內容可以教會寶寶尿尿便便要靠自己,以及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小熊寶寶系列中也有《拉粑粑》、《尿床了》這兩本書是1歲多寶寶很容易翻閱的。
(圖片來自playful chaos)
2. 有如廁教育的兒童劇
我給兒子看過巧虎的有一集是生活習慣——我要上廁所,裡面巧虎唱了一首歌「我的屁股擠擠漲漲的...我要去上廁所了...gogo..」 巧虎一邊唱一邊扭著屁屁著急便便的樣子也讓兒子很喜歡跟著跳,這首歌也成為一段時間裡我經常用來提醒兒子「擠擠漲漲的」這個感覺就是要大便了。據說這也是很多媽媽用到巧虎的地方。
3. 拼圖
德國貝樂多的這套Puzzle多層拼圖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教寶寶身體部位以及用途,這個對兩歲以上寶寶認知自己的身體非常有幫助。在如廁訓練期,就可以特別引導寶寶來關注是用這個部位來上廁所。
4. 旅行便攜便盆
如果旅行在外,最好攜帶一隻便攜便盆。畢竟孩子的控制力不足,有時著急解決又一時找不到廁所時,能把人急瘋。對於已經學會如廁的寶寶拉便便在尿褲裡是非常難接受的,而出門在外也不容易確保找到衛生條件好的廁所。
資料參考:Parents網站,心理諮詢師嚴藝家,等。
雖然看起來方法論槓槓,但其實只是告訴大家來弄去脈,這樣在排便訓練這件事上媽媽們會很淡定,一切妥妥的。
兒子兩歲不到點,我在家裡添置了小馬桶,對於新來的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歡。然後我把這個小夥伴介紹給了他,順其自然開始了排便訓練,說是訓練,其實過程中是沒有「訓練」色彩的。整個過程我都充分尊重兒子自己意願,讓他感覺到整個過程都是自己作主的。
直接點擊文章即可查閱。更多關於睡眠、餵養、情商、智商、大腦、心理等原創文章,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語言】想要寶寶表達能力棒,0-5歲各階段你該這麼來❗
【尿不溼】夏天穿啥紙尿褲好?花王、大王、尤尼佳,實力親測告訴你哪款好!
【學步】走路跌跌撞撞、O型腿、內八字,學步期會碰到哪些問題?
【玩具】玩具沒選對,白費錢還糟蹋寶寶智商❗怎麼選,看這份超全玩具清單
【空調】拜託,誰說不能給寶寶用空調?不穿襪子都沒事❗
【行為】孩子被打,比「讓他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