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雪,亂瓊碎玉下晚天,乃「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2021-01-08 一淵寓言

說是歲末極寒天,但因為預告了有雪,似乎從南到北、從新聞到朋友圈,都洋溢著滿滿的期待。

我們對於雪的熱情是莫名且永恆的,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人說一聲「下雪了」,周圍的人都會停下腳步或手中的事,抬頭望望天……

那一刻,仿佛時光靜止,也是金朝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邁坡塘·雁丘詞》中的那一句: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雖然,並不是每一場雪都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之姿,但是只要雪落下了,簌簌的落雪聲,就仿佛和著心跳的節奏,慢慢地沉澱在我們的眼裡和心底……

這份欣喜與相知,大概只有唐代韓愈的《春雪》可以模擬一二: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見驚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只是這花,冰涼清冷,無香無味,卻自帶BGM,比那凡塵的花又不知多了幾重歲月的沉澱與洗禮……

所以,這雪適合離別,它落在了南朝範雲的《別詩》裡就是: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上次離去時,雪像花一樣地飄落,如今再來時,花開得像雪一般的冷豔。

相聚太短,離別太長,每次分手後總要經過許久才能相見,花和雪,亂了季節。

所以,這雪適合哲思,它是宋代盧梅坡那首著名的《雪梅》: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所以,這雪適合孤獨,它是唐代柳宗元名垂千古的《江雪》中的: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丹青畫,雖然時光流逝了近千年,但卻依然如此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山山是雪,露露皆白,天地間白茫茫的一片,卻又不是空洞的乾淨,因為那個獨自在江上垂釣的漁翁,披蓑戴笠,無畏風雪,他這是釣的寂寞嗎?

當然不是,他是我們集體的化身,我們每個人,在這天地之間,無不是奇蹟,又無不是「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而在人生的風雪途中,我們看的是什麼呢?

也許,是元代馬致遠的《壽陽曲·江天暮雪》: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你看,哪怕中間隔了個宋朝,馬老先生依然要為孤獨的蓑笠翁找一個歸處,這歸處,也許用唐代張志和的《漁父》來唱和,才算是圓滿: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當然,圓滿可望而不可即,冷冷的風雪中,更多的是「冬宜密雪,有碎玉聲」,絕美中卻帶著決絕。

這不僅讓人想起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詞話》中關於潘金蓮的悲慘結局,是從第一回「(武松)正在雪裡,踏著亂瓊碎玉歸來……」就已經是註定了萬劫不復。

那一天,武松是風雪夜歸人,卻是潘金蓮一生得不到繼而陷入癲狂的魔怔。

唐代的劉長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如此寫道: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平日裡,我們行色匆匆,手裡拿著手機,哪怕是不看,也戴著耳機,沉浸在自己世界裡。

但是,下雪了,就不一樣了,風雪中,我們都是需要尋求庇護的夜歸人。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當雪覆上了世界萬物,是「蓋盡人間惡路歧」,也如唐代韋莊的《對雪獻薛常伺侍》中,只留下空靈靈的風在兀自喘息:

瓊林瑤樹忽珊珊,急帶西風下晚天。皓鶴褵褷飛不辨,玉山重疊凍相連。松裝粉穗臨窗亞,水結冰錐簇溜懸。門外寒光利如劍,莫推紅袖訴金船。

而到了萬籟俱寂的雪夜,雪停了,也許就是「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 張孝祥《卜算子》),雪若繼續下,便是白居易《夜雪》中的: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正是因為雪,才帶來異於平常的明亮,那是白雪泛出的光。越夜越深,雪越發的大了,因為不時地能聽見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除此之外,與雪有關的聲音,還見於宋時,歐陽修被貶謫之後,所寫下的一首七律《戲答元珍》中: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這雪,山城二月的早春之時,已是留有桔子的枝頭的舊年殘雪。但畢竟春來到,雪所代表的冬季或凌冽,畢竟只留有頹勢,而桔枝和桔子卻歷雪更驚豔。

而乍然響起的二月雷,似乎還帶冰凍之聲,但畢竟是驚蟄之音了。

既然,風雪總有融化時,那麼人呢,又當如何自處?

宋代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也許就是一個教科書版的回答: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

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

但是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莫問前程但行好事,這風雪只是我們途中的一景,並不妨礙我們走向何方,相遇了坦然處之,風雪過後,相忘於江湖。

相關焦點

  • 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三蘇祠《和子由澠池懷舊》宋·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字子瞻)與胞弟蘇轍(字子由)不僅手足情深,更是畢生的文友。他們彼此推重,經常交流、切磋,兄弟情意幾乎是他們歌詠最多的題材。
  • 蘇東坡充滿人生哲理的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懷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即使蘇軾的心中也是十分傷感,但是他作為一個哥哥,自然是不能讓自己的弟弟如此低迷下去,於是他馬上寫了一首詩來勸解和開導弟弟,更是將自己的人生感悟教給弟弟。而其中的那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是一開篇就驚豔了世人。
  • 蘇軾最不該被忽視哲理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一詩歌,可以說是蘇軾最富有人生哲理的宋詩之作。尤其是前四句讀來非常精彩,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人生在世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蘊含了什麼人生哲理
    他們兄弟近二十年,朝夕相對、形影不離,這是第一次長久的分隔兩地,蘇軾十分不舍,路徑澠池的時候,蘇軾想起弟弟蘇轍所寫的《懷澠池寄子瞻兄》。我們先來看看蘇轍這首詩: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
  • 蘇東坡的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給我們什麼啟示
    他就喜歡在詩中,寫一些人生的哲理。這雖然讓他的詩歌少了一些情景交融的美,但也更是多地給我們以人生的哲學思考。蘇東坡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詩,充滿了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這句哲理名言,又有幾人懂
    人生充滿酸甜苦辣鹹,有人總是在感嘆,為何感覺快樂的時光這麼短暫,我的人生從為何總充滿了坎坷,為何別人的人生會如此順利,而我卻不可以。其實大可不必這樣,人生本就如此。人們常說,讀史明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其實在古人身上早已發生了多次了,而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處事方式,也造就了他們不同的人生。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詩,形容人生是「應似飛鴻踏雪泥」,寫得妙
    這一年,蘇軾被授予大理評事、鳳翔府籤判,十一月赴任。在赴任途中寫了給弟弟子由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原詩如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開篇就從人生的規律入筆,告訴弟弟,這是人類共同的命運:每個人生來就如飛鴻到處遷徙,只是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只點小爪印而已。雪上小爪印不可能長久保留,人也不可能永遠呆在一個地方。分離是正常的,永遠相守才是奢望,所以不必過於悲傷。(2)告訴弟弟不必太在意過去的經歷,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 應似飛鴻踏雪泥,中國詩詞大會選手答題,讓我們想到了很多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賽場上,有這樣一道試題,董卿出題,讓選手答出「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句詞出自蘇軾之手,很多人對於這首詞還是很熟悉的,因為蘇軾是北宋的名人,是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學大家。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很經典,值得欣賞。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寫《和子由澠池懷舊》,值得欣賞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賽場上,有這樣一道試題,董卿出題,讓選手答出「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句詞出自蘇軾之手,很多人對於這首詞還是很熟悉的,因為蘇軾是北宋的名人,是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學大家。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很經典,值得欣賞。
  • 蘇軾的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創造了兩個常用成語
    今天推薦一首蘇軾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詩中還創造了兩個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雪是冬天的信,推薦給你朋友圈下雪的文案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 邁陂塘》2.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3.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範雲《別詩》4、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5、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雪,宋人的留白
    東坡聽完,回了一首詩給弟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圖片2|花枝丸子黃 我們這一生,飄泊無定,如飛鴻踏雪,偶爾留下一點痕跡。但過不了多久,便會被命運的大雪所覆蓋,無從尋覓,無從記起,不如順其自然,自在人心。
  • 蘇軾最通透的詩作,一個比喻道出人生本質,錢鍾書將其凝練為成語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天,蘇軾被任命為陝西鳳翔籤判,蘇轍送兄長至鄭州,分手回京再過澠池時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送給哥哥,詩云: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