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2020-12-25 大道知行知行堂
三蘇祠

《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字子瞻)與胞弟蘇轍(字子由)不僅手足情深,更是畢生的文友。他們彼此推重,經常交流、切磋,兄弟情意幾乎是他們歌詠最多的題材。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20歲的蘇軾與17歲的蘇轍赴京參加科舉考試,途經澠池(今河南澠池),投宿於某寺廟,並在老僧奉閒的房舍牆壁上題寫了這首詩。

嘉祐六年(1061),蘇軾被任命為陝西的地方官,要離開京城。蘇轍為兄長送行,一直送到了汴梁以西幾十裡之外,這是兄弟倆平生第一次分離。

由這次送別,蘇轍聯想起種種舊事,作《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當初兩人由家鄉來京城,路過澠池;後來,蘇轍曾被授澠池縣主簿,因故未就任,澠池人民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麼一位縣吏;如今蘇軾西行又要經過澠池,可惜昔日兄弟相伴,如今卻各自東西。與澠池這個地方,道是無緣卻有緣,畢竟曾經路過,也留下了蹤跡;說是有緣又如此淺淡,總是匆匆而過,從來不曾駐留。寒冬古道,雪泥遍野,面對行路之艱辛,蘇轍嘆息分別之無奈,以溫暖平和的筆觸,回憶與兄長相處的點點滴滴,掛懷往日的種種情由,不能釋然。

蘇軾卻拓展了蘇轍的感慨,說不必如此。人生有目的,但是沒有目的地,從來處來,往去處去。猶如飛鴻掠過,指爪在雪地上留下痕跡,鴻雁旋即飛去,哪裡會在乎這區區爪印?同樣的道理,人因為某些事由,經過某些地方,過去就過去了,又何必念念不忘?即使曾經在寺院牆壁上題詩,可是老僧已死,僧房毀壞,題詩蕩然無存,也正像雪消冰融,鴻爪了無痕跡,何必傷感,何必掛懷?禪家有類似的比喻:「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蹟之意,水無留影之心。」(《景德傳燈錄》)

這些都不能留住,也就罷了。「往日崎嶇」作為兄弟倆共同的經歷,卻永遠是鮮明的存在,曾經分擔旅程的艱苦,在逆境當中相伴,這是屬於他們共有的珍貴記憶,一切仿佛昨日。這首詩,否定了物質層面的痕跡,卻肯定了精神層面的印記,在看似隨意的表達中,自有深遠醇厚的情感。

物質空間是外在的、有限的,容易毀壞,精神空間卻在人的頭腦裡,只要你願意記住,它就永遠存在。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回到曾經居住或停留過的地方,舊日熟悉的街道、房舍已面目全非,無處可尋,但是發生在此地的往事在腦海中卻歷久彌新。這就是永恆的精神空間對有限的物質空間的補償。

蘇軾將兄弟離合的情誼升華為對人生境況的思考,富有理趣。同時,詩中意象優美,既有濃鬱的詩情,又發人深省,說理而不落理障,這種理趣增加了詩歌的厚重感,耐人尋味。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蘇軾最不該被忽視哲理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一詩歌,可以說是蘇軾最富有人生哲理的宋詩之作。尤其是前四句讀來非常精彩,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人生在世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蘇東坡充滿人生哲理的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而蘇軾的詞讀後總會讓人有一定的人生感悟,所以很多人都說,讀蘇軾的詩,可以醫心。但是蘇軾的一首詞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卻很容易被世人忽視,而這首詩的創作過程也很很有意思。蘇軾與弟弟蘇轍同年進京趕考時路過,借宿在一個古寺裡,當時兄弟倆還曾經在照壁上題詩,後來兄弟二人雙雙高中。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這句哲理名言,又有幾人懂
    仕途不順,貶謫之苦,貌似這些在文壇頗有盛名之人,對這種事情感觸很深,蘇軾即他們其中的一員。縱觀蘇軾的一生,可以說與順利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順利只是在他前半生,而後半生的蘇軾卻充滿了坎坷。蘇軾雖歷經坎坷,但絲毫沒有阻擋他揮灑自己對於人生與生活的熱愛。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蘊含了什麼人生哲理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是蘇軾的名句,出自《和子由澠池懷舊》。欲充分理解此詩,還需了解前因後果,以及蘇軾寫詩時的背景和心境。蘇轍與蘇軾既是同胞兄弟,也是知音師友,此次離別,蘇轍心中難受,所以他想,蘇軾此次獨行,定然也是如此,沒有方向的騅馬,只顧嘶鳴。因為蘇軾的離去,蘇轍突然感到人生的身不由己,踏上仕途之後,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跟著蘇軾一起攜手同遊、共燈夜讀,可能一紙調任,二人又各奔東西,不知前路在何方。
  • 蘇東坡的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給我們什麼啟示
    他就喜歡在詩中,寫一些人生的哲理。這雖然讓他的詩歌少了一些情景交融的美,但也更是多地給我們以人生的哲學思考。蘇東坡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詩,充滿了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詩,形容人生是「應似飛鴻踏雪泥」,寫得妙
    原詩如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比蘇轍大四歲,兄弟二人一起成長,一起讀書,又一起進京趕考,又一起考中進士,感情非常深厚。此次,蘇軾到鳳翔做官,離別父親與弟弟,子由依依惜別,傷別之情難以釋懷。蘇軾開篇就從人生的規律入筆,告訴弟弟,這是人類共同的命運:每個人生來就如飛鴻到處遷徙,只是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只點小爪印而已。
  • 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寫《和子由澠池懷舊》,值得欣賞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賽場上,有這樣一道試題,董卿出題,讓選手答出「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句詞出自蘇軾之手,很多人對於這首詞還是很熟悉的,因為蘇軾是北宋的名人,是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學大家。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很經典,值得欣賞。
  • 這場雪,亂瓊碎玉下晚天,乃「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我們對於雪的熱情是莫名且永恆的,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人說一聲「下雪了」,周圍的人都會停下腳步或手中的事,抬頭望望天……那一刻,仿佛時光靜止,也是金朝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邁坡塘·雁丘詞》中的那一句: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 應似飛鴻踏雪泥,中國詩詞大會選手答題,讓我們想到了很多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賽場上,有這樣一道試題,董卿出題,讓選手答出「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句詞出自蘇軾之手,很多人對於這首詞還是很熟悉的,因為蘇軾是北宋的名人,是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學大家。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很經典,值得欣賞。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詩詞大會解讀蘇軾名句,楊雨看到無奈,康震看到力量,高下立見!
    兩聯詩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和「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到底是「知何似」,還是「何所似」呢?這是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中的名句,原詩抄錄如下:和子由澠池懷舊宋 · 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蘇軾的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創造了兩個常用成語
    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寫了《懷澠池寄子瞻兄》寄給蘇軾,詩云:「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蘇軾依韻和了此詩。澠[miǎn]池:地名,今屬河南。
  • 蘇軾極富哲理的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被寫進許嵩的歌裡
    有的人漂泊不定,說人生像浮萍;有的人說人生是一場旋律,裡面有悲歡離合的曲調;還有的人生就像一盤棋,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大文豪蘇軾經宦海浮沉,那麼他的人生是什麼呢?且看這首詩中蘇軾詩如何述說人生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
  • 蘇軾最通透的詩作,一個比喻道出人生本質,錢鍾書將其凝練為成語
    (《清平樂》蘇軾與蘇轍劇照)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與蘇轍兄弟赴京趕考,途徑澠池,住在縣中僧舍,與老和尚奉閒相談甚歡,還曾在壁上題詩抒懷。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天,蘇軾被任命為陝西鳳翔籤判,蘇轍送兄長至鄭州,分手回京再過澠池時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送給哥哥,詩云: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 蘇軾寫給弟弟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充滿哲理,娓娓道來寫得很深刻
    蘇軾作為哥哥一直關心弟弟,而蘇轍也是始終鼓勵哥哥,這樣的一種情感也最能夠打動我們,而蘇軾在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更是表現出了獨特的才情,還有對於人生的看法,更多的還是在安慰弟弟,正是這樣的一種情感經歷,還有他對於人生的解讀,使得這首詩處處充滿了詩意,另外裡面的哲理同樣很是深刻,所以讀這樣的作品,只要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思,那對於自己一定是會有幫助。
  • 詩詞中的人生絕句:李白的灑脫,解不開李煜的憂愁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應該在意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不同的人,經歷不同,性格不同,看風景的心情不同,感悟到的人生也就不同。這一點,在名人詩詞中,有著最直觀的體現。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出自唐代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大意是:人生在世,得意時就要盡情享受歡樂,不要讓酒杯空對著皎潔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