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陸戰,清軍為何打不過日本?網友: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2020-12-25 志方讀史

1894年甲午戰爭,中日兩國的陸軍一共進行了五次規模比較大的會戰,分別是平壤會戰、鴨綠江戰役、金州旅順戰役、威海衛防禦戰、遼河會戰。以上五場會戰,除了遼河會戰外,清軍均是防禦的一方。就兵力而言,日軍的攻擊部隊在人數上並沒有優勢,甚至在多數時候還少於清軍。此外,平壤的城高池深、鴨綠江的水深流急、金州旅順的堅固防禦、威海衛的森嚴守備、遼河平原的主場優勢,都可為清軍的取勝增添砝碼。退一萬步說,即使戰敗,也應該敗得很有章法。

甲午戰爭中的日軍野戰部隊

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清軍從七月二十五日和日軍在成歡接戰開始,不到三個月就丟盔棄甲600裡,被日軍一路趕過了鴨綠江;又過了五個月,清軍不但失去了威海衛,連京畿的門戶山海關也受到了日軍的威脅。清軍的戰力為何如此不堪?情報不準、士氣不高、後勤不力、將領謀略低劣、清廷不重視,這些都是清軍戰敗的重要原因。實際上,清軍制式武器的混亂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根據日軍在平壤、九連城、缸瓦寨、遼陽、海城、牛莊、營口、田莊臺等處的戰鬥中繳獲的武器清單來看,清軍一線部隊的槍械種類十分雜亂,堪稱萬國牌的武器庫。不僅有德制毛瑟、美制雷明頓、美制亨利、美制比堡迪、美制斯本瑟、美制溫澈斯特、奧制奧必尼、英制士乃德、英制恩菲魯、荷制蓋威爾、美制夏普斯、美制毛利、法制卡斯堡、清制雷管搶、清制抬槍、清制火繩槍等16種步槍,還有11000餘件冷兵器時代的紅纓槍、三叉戟、長柄刀、三角劍等。雖然這些槍械半數以上是西洋新式的連發步槍,但其口徑卻多達12種。槍械如此,火炮亦是。正如時人所評論的那樣,「炮則有格林、阿姆斯特朗、克虜伯、田雞炮、開花炮等種,槍則有新舊毛瑟、林明敦並中國自製之快利槍,名色繁多,殆難指屈。夫槍炮一種有一種之彈藥,即一種有一種之施放之法。彈藥有誤,則與槍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松或緊,皆不適於用,則有器與無器等。中國海軍兵輪所用之炮,如格林、克虜伯等,一艘必有數種,此炮指彈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開放;重新取易,愈覺勞費,遲誤稽延,多由於此。陸營兵士常持毛瑟,或持林明敦,或持快利等槍,臨陣往往有槍與彈不合之弊。蓋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魯之夫,不能一一辨認;間有一二老於兵者,雖有認識,而倉促時或信手誤攜,貽害匪淺。況種類繁多,即營官、哨弁尚有不能盡識者哉。」

反觀日軍,一線部隊使用的槍械品種很單一,均是口徑為11.0mm的村田式單擊步槍;7釐米山炮作為步兵的支援型武器,可按照需求隨時分解重組,不似清軍的野戰炮那樣笨重難移。兩相比較,在惡劣的戰場環境中,誰的作戰能力更勝一籌便顯而易見了。

1894年,日本全國共有7個師團,士兵約12萬,而清朝僅京畿之地的守備兵力就超過了11萬

如此,不由得令人產生疑問:中日兩國同時向西方學習軍事,為何反饋出來的結果卻截然不同?究其根本,還是兩國對待西方軍事科技的態度不同。清朝實行的是「拿來主義」,不注重打造本國的工業配套體系。所以即使建造了諸如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天津機器製造局、金陵機器製造局之類的軍工企業、能仿造西方新式武器並在此基礎上創設新產品,也會因原材料加工能力的限制而陷入發展瓶頸,最終只能向西方購入軍火,淪為「買辦國防」。

日本不同,自明治維新一開始,它就立足自主研發,著重打造自己的工業體系,走吸收消化的創新之路,上文所說的村田式步槍就是日本以法國1874年生產的M80型輕型燧發槍為基礎,結合德國毛瑟步槍優點創造的。也正是如此,在19世紀末,日本在某些科技領域內已經比肩或超過了西方國家,如1893年日本火藥技師發明的下瀨火藥,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首次投入實戰,竟成了毀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殺手鐧。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瀰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 清軍打不過西方,除了火器技術落後,戰術錯誤也是主因
    不過,既然真拿著長矛的祖魯人也能打敗英國人,為什麼清軍就是不行呢?朱棣時代的神機營,據說就已經是全部採用火器作戰的部隊。先進的三段擊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常用的戰術。可是到了明末,西方的軍事技術已經全面超過中國,無論是武器還是戰術。清軍打不贏,除了技術落後外,戰術錯誤也是主因。
  • 和諧海洋甲午海戰專題
    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詳細】 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九千五百餘人,日軍也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昆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   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在歷史記載當中,自從日本沿朝鮮半島進入中國,幾乎在陸戰之中就沒有失敗過,一路將中國軍隊追著打。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 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先來說陸軍方面甲午戰爭的清軍主力以剿滅太平軍和捻軍的淮軍為主,日軍方面就是日本編練的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後出來的新軍。 甲午戰爭中,鬼子陸軍多數均使用這種當時工業落後的日本生產的二流步槍,性能遠不如連發毛瑟。火炮方面清軍已經是使用新式的克虜伯鋼炮,日軍還在用舊式青銅火炮。
  • 清軍連發步槍敗給了日軍單發步槍(全文)
    到甲午戰爭前夕,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據日方記載清軍使用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
  • 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何在平壤之戰中慘敗?武器因素其實不是關鍵
    甲午戰爭之中,清軍和日軍不僅海上爆發了一系列海戰,陸上也是打的如火如荼,其中平壤之戰尤其著名,此戰清軍可謂是一潰千裡。但是為何清軍戰敗?其實眾說紛紜。不少人提出清軍是輸在武器上,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其實原因可能有三個。一.
  • 甲午戰敗不是因為武器落後:很多人想不到,清軍武器比日軍先進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有進口和仿造西洋大炮1600多門。 因此,才發生了在八裡橋戰役,清軍炮兵把炮彈都打到了,英法聯軍陣列後面的事情,說明射程確實是比過去,提高了很多。 在1850年代,清軍開始購買西洋步槍,主要是購買,法國的米涅前裝來復槍,英國的恩菲爾德前裝來復槍,主要是以前裝線膛槍為主。1867年開始仿造西洋前裝來復槍。但是這個時候,西方已經開始裝備線膛後裝步槍,清軍還是落後30年以上。
  • 大清火炮有多強?二戰時還可一彈擊沉日艦,為何甲午戰爭卻慘敗?
    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之於武器裝備的落後,稱:"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拙,則利鈍懸殊。倭人於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於財力,拘於部議,未敢撒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然而諷刺的是:40多年後的1937年9月,日本海軍驅逐艦「羽風」、「若竹」侵犯廈門,胡裡山炮臺依然使用著當年李鴻章從德國買回來的克虜伯大炮,這些炮跟甲午戰爭清軍使用的基本是同一批次。然而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主炮臺的一發炮彈就擊沉日本巡洋艦「若竹」號!
  • 《亮劍》裡八路軍騎兵子彈耗光,為何日軍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
    在經典抗日戰爭題材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一幕,為了掩護八路軍大部隊的突圍和轉移能夠不受影響,獨立團騎兵連在孫德勝率領下,一直和日軍黑島騎兵聯隊糾纏著打,最終雖然完成了任務,卻是用騎兵連全部犧牲換來的,才讓李雲龍能夠成功率部撤入山區。
  • 和平精英:剛槍剛不過對面?並非全是技術問題,槍種搭配很重要
    在絕地求生中,我們很多次在近戰剛槍時都會難免打不過對手,丟了一手好裝備,其實在剛槍中技術是一方面,槍種的搭配也是一方面,如何在這兩把槍中,搭配出最強的槍種呢?今天就來教大家搭配出最強的槍。如果我們手上已經有一把霰彈槍了,步槍就要選5.56子彈的,因為5.56子彈的槍都普遍比較好壓槍況且又拿著近戰神器(霰彈槍),這樣近距離有優勢,中距離也不怕,剛槍的勝率就大大提高了。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當中,大清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卻仍然輸掉了這場戰爭。打贏大清的日本,在當時的清朝人眼中無非就是一個蕞爾小邦。大清跟這樣的小國作戰,居然還輸得如此不體面。戰敗以後在談判的時候日本獅子大開口,李鴻章李中堂最後在日本挨了刺客一槍,才使得戰爭賠款少了1億兩白銀。這樣的事不僅對於當時的大清國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羞辱,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也仍然是一個難以抹去的恥辱。而在中日甲午海戰當中,大清的北洋艦隊面對崛起的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
  • 日本老兵日記中回憶:這支中國軍隊火力太猛,打得我頭不敢抬起來
    日本老兵日記中回憶:這支中國軍隊火力太猛,打得我頭不敢抬起來 我們知道,在清朝晚清的時候,由於清政府的不作為,導致清朝的軍隊在對外戰爭的時候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在面對外敵侵略的時候,真可謂是輸人又輸陣,尤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軍八萬和義和團的十幾萬人,被五萬多聯軍打得節節敗退,最後迅速佔領北京
  • 男孩被同學持火藥槍打傷 體內滯留16顆子彈(圖)
    原來就在今年2月28日中午1點左右,一位年僅14歲的男孩在學校宿舍被同學用改裝的火藥槍打傷,嘴唇面部大面積受傷,牙齒被打掉了6顆,右手食指遠關節骨折,皮外血肉模糊,最後醫生檢查出在嘴裡、臉部、鼻子、受傷的食指處共有36顆子彈,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身體裡仍有16顆子彈未取出。」
  • 在民國時期,為何最終選擇了7.92毫米口徑子彈作為制式彈藥
    因為大臣們的顧問可能來自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顧問也未必是一個國家,加上各國洋行也努力進行推銷,結果就是清軍裝備的武器五花八門,什麼國家的都有。像左宗棠西徵時,軍中共有各類洋槍2萬多支,其型號卻有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等七八種之多,涉及三四個國家,給後勤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 萌新:燼和男槍有子彈限制,為什麼不改成無限子彈?
    英雄聯盟中每個位置都有自己的特色,最近有一個萌新就很好奇,為什麼別的英雄都是無限攻擊,只有燼和男槍有子彈限制,這是不是一種不公平呢?本身就是靠普攻輸出,結果普攻幾次之後,還得裝子彈,導致自己站擼誰也打不過,為什麼不改成無限子彈?
  • 陳悅:甲午之敗,是中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圖)
    他堅信,甲午之敗,在某種意義上不是日本人打敗了中國,而是中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那些敗因,很多在今天還能依稀見到,如果只是盲目地仇恨式思索歷史,那麼這些真正的敗因就容易被遮掩忽視。」  顛覆中國的國際地位,發展之路錯軌  長江商報: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全社會都在反思這場戰爭。甲午前後,我們不是沒打過敗仗,為什麼這場戰爭敗了就成了中國巨大的國恥?
  • 中日甲午之戰陸軍主力決戰:平壤戰役
    豐島海戰打響了中日甲午之戰的第一炮,在中日第一次作戰中清軍準備不足,日軍大獲全勝,清軍的炮艦廣乙被重創自焚,運兵船高升號上的清軍大部被殲滅,運輸船操江號上的軍械被繳獲。
  • 民族英雄鄧世昌,生前所用的配槍是什麼槍?來自於哪裡?
    在考古過程中,一些子彈、炮彈被撈了上來。經過專家們的考證,認為這些彈、炮屬於當年甲午海戰時的「致遠」號巡洋艦。這艘巡洋艦的管帶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由此引發網友討論。 不過武器裝備方面怎麼說還是有了,而且還很不錯呢。
  • 炸開清軍彈藥庫,八國聯軍看到眼前景象呆住:難道清軍故意放水?
    但是《海國圖志》在我國卻被隱藏了起來,傳至日本後,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治維新同樣是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但現今去看當年的歷史,同樣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日本卻更勝一籌,甲午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結果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以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為結局。